字词 | 杨森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杨森1884—1977四川广安人 杨森1909—1936陕西乾县人 杨森回忆杨森同志 杨伯伦 革命英烈1981年2期 杨森
杨森1884——1977原名淑澤,又名伯堅,字子惠,四川廣安人,1884年 (清光绪十年) 生。幼年就讀廣安紫荇書院,後入顺慶府聯合中學,1904年畢業後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速成學堂畢業,任陸軍第十七鎮第六十五標排長,後升隊官。民國成立後,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張幫本團第三营营長。去職後走成都,任四川陸軍第三師軍士队教育長,不久因案去川北王陵基處暂避。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後,随部開往合川,投川軍第五師王陵基部任少校营長,作戰時被俘,被黔軍混成旅旅長黄毓成留司令部任少校副官; 同年底,随黄回雲南,在安寧温泉開設茶館营生。1915年12月,任護国第一軍第二梯團趙又新部少校参謀。入川作戰,後被黄毓成委為叙府城防司令、趙又新部参謀處長。旋調回趙又新部任參謀處处長。1917年7月,任靖国軍第二軍參謀處處長; 同年升第二軍第四混成團團長。1918年2月,任瀘州清鄉司令。1920年3月,脱離滇軍,投入川軍,後任川軍第二師第一混成旅旅長; 8月任第二軍第九師師長; 9月兼永寧道尹。1921年2月,升第二軍軍長,移駐重慶; 12月兼任四川省憲籌備處候補籌備員。1923年8月,吴佩孚委为陸軍十六師師長; 9月授陸軍中將; 10月授將軍府森威將軍。1924年2月,被劉湘、袁祖铭等推為四川省長; 3月加陸軍上將銜; 5月北京政府任为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兼陸軍第十六師師長,及川軍第二軍軍長,駐成都。1925年2月,改任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善後會議會員; 5月北京政府任為參謀總長,未到任; 7月率川軍進攻劉文輝等部被擊敗; 8月退往滇邊,旋出川赴漢口; 10月吴佩孚委任為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司令。1926年5月,吴佩孚委任為四川省長; 10月加入國民革命軍,任第二十軍軍長,後又兼任川鄂邊防司令。1927年5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路前敵總指揮; 7月兼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0月連任軍事委員會委員; 1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路前敵總指揮。1928年1月,因庇護吴佩孚住在其處,被國民政府免去本兼各職,3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左翼總指揮; 11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員及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委員。1929年1月,再因案免去本兼各職。1931年2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員。1932年10月,任川康綏靖第三路總指揮。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軍第四路總指揮。1934年12月,免兼四川省政府委員職。1936年2月,國民政府授為陸軍中將。1937年6月,任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抗日戰争爆發後,於9月率部由貴州開往淞滬作戰。任第六軍團軍團長; 同月加陸軍上將銜。1938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10月,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1月,調任貴州省政府委員兼主席; 5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届中央監察委員; 6月兼任貴州省保安司令。1946年11月,當選爲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7年7月,派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委員貴州省選舉事務所主席委員; 9月任監察院監察委員貴州省選舉監督。1948年7月任重慶市市長; 8月兼任重慶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及該署政務委員會委員;11月任重慶衛戍“總司令”;12月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代“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 同月去臺灣。1950年4月,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52年10月退伍。1961年10月,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及奥林匹克運動會“理事長”。1977年5月15日病逝於臺北。終年93歲。 杨森1884~1977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广安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第三十二混成协见习,升任第二营右队队官。辛亥革命后在第一镇 (旋改第一师) 任营长,调驻川北。1913年8月在熊克武部任营长,参加 “二次革命”,失败后投滇军。在滇军中任参谋,随滇军入川,参加护国之役。1917年任滇军第二军参谋长兼混成团团长,投入护法之役。1920年4月,趁滇军唐继尧联络川军 “倒熊” 之机,脱离滇军,投川军第二师刘湘部任旅长,兼泸永镇守使。1922年以九师师长代第二军军长。一、二军之战中,第二军战败,刘湘下野,杨森退到鄂西投靠吴佩孚。次年趁川军内讧,受吴佩孚的支持返川,与刘湘部一起将熊克武部驱逐出川。1924年被北京政府授予森威将军,任命为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为独霸四川,次年初发动 “统一之战”,被击败,潜逃汉口,被吴佩孚任命为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指挥。与刘湘等川军联合,击败黔军袁祖铭,驻防下川东地区。北伐易帜,被委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1928年7月,不顾国民政府饬令,收留败退入川的吴佩孚留居万县。年底联络罗泽洲等攻刘湘,惨遭失败,下川东防地尽失,退集广安、岳池四县。1933年10月被刘湘任命为 “剿匪” 军第四路军总指挥,参加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行动,并阻击红军北上。抗战时期由贵州出发参加淞沪抗战,历任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二十军军长、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调任贵州省主席。1947年调任重庆市市长。1949年兼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2月离川飞台湾。在台湾历任 “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理事长等职。 杨森1882~1977民国川军将领。号子惠。四川广安人。曾任国民党军第27集团军总司令、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 杨森 杨森1908~1936yang sen又名杨宗楷。红军高级将领,革命烈士。乾县新阳乡小咸阳村人。1917年入私塾,两年后就读乾县临平高小。1924年考入陕西省职业学校农林科。1926年4月,镇嵩军刘镇华率部围困西安。在西安党组织和学联领导下,投入历时8个月的西安学生驱刘反围城斗争。1927年春,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1929年5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在西安举办党务人员训练班,中共党组织指示他参加学习,必要时可加入国民党。训练班结业后,被委任为国民党蓝田县党部党务指导员,与中共蓝田党组织负责人杨荫川等取得秘密联系,共同领导蓝田革命斗争。1930年6月,与杨荫川等人决定利用红枪会领导人曾老三发动蓝桥镇暴动。嗣后,身份暴露遭受通缉。同年10月被捕,押解于西安军事裁判处,坚贞不屈。11月越狱,到周至、户县一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经地下党员王鹏生介绍,到扶眉善后清查处任稽查长,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5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派赴中部县(今黄陵县)参加陕甘游击队。不久升任游击队党委委员兼直属骑兵队政委。10月,再次被捕又再度越狱,辗转三原返回西安在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工作。1933年6月为加强渭北苏区工作,被省委派到三原武字区任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7月24日,渭北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四团,任政委。8月10日,与黄子祥率领红二十六军四团转移到照金革命根据地。11月7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合水县莲花寺成立,任师党委书记。1934年5月2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在荔园堡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任师长。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今子长县)周家岭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担任西北工委执委和西北军委委员兼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参加崂山战役。后因左倾路线执行者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肃反,将刘志丹、杨森和红二十六军及陕甘边根据地营、团以上干部数百人逮捕入狱,有的甚至被错杀。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释放被关押的刘志丹、习仲勋、杨森等,为之彻底平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还在瓦窑堡会见了他们。11月下旬,调杨森协助刘志丹组建红二十八军。而后中央军委成立黄河游击师,杨森任参谋长。1936年1月25日,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志丹、杨森等20人联名发表《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4月1日,中央军委改编黄河游击师为红三十军,任参谋长。5月5日,中央军委奉党中央指示,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红军主力奉命回师陕北。途中,带领红三十军掩护主力撤退。当主力红军已回师西渡,他带两连兵力狙敌于黄河岸边,激战三个多小时,弹药耗尽,英勇牺牲,年仅28岁。 ☚ 杨振 杨富国 ☛ 杨森1884—1977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祖籍湖南衡阳草堂,生于四川广安。早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先后在川军、滇军任职,加入同盟会。1920年脱离滇军,先后任川军混成旅旅长、师长、军长、四川省省长、四川军务善后督办、十四路讨贼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等职。1926年底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总司令、第一集团军左翼总指挥、四川“剿匪”军第四路总指挥,围攻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率二十军参加淞沪抗战,将士英勇冲杀成为抗日光荣一页。后参加长沙会战等,历任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贵州省主席等职。1939年制造杀害新四军的平江惨案。1947年5月调任重庆市长。1949年兼任重庆卫戍总司令、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28日去台湾。1952年脱离军界。历任台湾国民党当局“总统府”国策顾问及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台湾体育协会理事长、奥林匹克运动会理事长等职。1977年5月17日在台北病故。 杨森1882—1977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四川广安。1907年考入四川高等军事讲习所(次年改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5年12月起,曾任护国军第一军的中校参谋、靖国军第二军参谋长、川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和第九师师长。1921年9月起任川军第二军军长、四川军务督办、北洋政府参谋总长、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司令、四川省省长兼授鄂川军总司令。1927年起, 自任第二十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十军军长、贵州省主席。日寇投降后,任重庆市市长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重庆卫戍总司令。1949年12月到台湾,任总统府上将国策顾问、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1977年5月在台北去世。 杨森 杨森谱名淑泽,又名伯坚,字子惠,四川广安人。1884年2月20日生。早年就读于紫金小学及顺庆府中学。1906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7年考入四川高等军事讲习所(后改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任成都新军第六十五标排长,后升任队官,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与向庆独立。1912年后任四川陆军第一师张帮本部第三营营长。后任四川陆军第三师军士队教育长。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投川军王陵基部任少校营长,作战时被俘。后被滇黔联军混成旅旅长黄毓成留任为少校副官。1915年去云南参加护国战争,12月任护国军第一军第二梯团赵又新部参谋,率部入川作战,因功升任叙府城防司令。不久任第二梯团参谋处长。1917年任靖国军第二军参谋长处处长。同年升任第二军第四混成团团长。1918年2月任泸州清乡司令。川滇战争爆发后,改投川军。1920年3月任川军第一师第一混成旅旅长。同年8月任第九师师长并兼川南道尹。1921年9月任川军第二军军长。12月兼任四川省宪筹备处候补筹备员。1922年与刘湘联合倒熊,兵败后投靠吴佩孚,任北洋陆军第十六师师长。同年8月任前敌总指挥,率兵打回四川,相继占领重庆、成都,将熊克武逐出川南。9月任北京政府陆军中将,10月任将军府森威将军。1924年2月被刘湘等人公推为四川省省长。3月北京政府授陆军上将衔。同年5月北洋政府任命他为四川军务督办兼中央军第十六师师长、川军第二军军长。同年创办四川陆军讲武堂。1925年2月发动“统一之战”,被免四川军务督办,5月16日署理北京政府参谋总长,未到任。7月被刘湘、邓锡侯的倒杨联军击败而下野。11月去汉口投吴佩孚,任吴部第一路总司令。1926年2月回四川,5月任四川省长。1926年10月23日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司令。万县惨案中,下令击退英舰。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前敌总指挥,参加讨伐武汉而失败。7月6日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改任第六路前敌总指挥。后因庇护吴佩孚入川而免本兼各职。1928年3月任第一集团军左翼总指挥。11月7日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及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委员。1929年1月再度被免本兼各职。后拒命自任第二十军军长。不久与刘湘争夺重庆,失败后退居渠县。1932年5月起参加堵截红四方面军。同年10月升任川康绥靖第三路总指挥。1933年10月任四川 “剿匪”军第四路总指挥进攻红军。1936年2月25日任中将,奉令入黔“清乡”。1937年6月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9月13日任第六军团军团长,率军参加上海保卫战。同年9月18日加上将衔。1938年1月27日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0月5日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0年4月29日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第二、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保卫战。1945年1月18日任滇黔绥靖公署副主任兼贵州省政府主席,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6月8日兼贵州省保安司令。1948年4月任重庆市市长,8月5日派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6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同年任中国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11月兼任重庆卫戍总司令,12月兼代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2月18日去台湾。1950年4月任台湾当局 “总统府”上将国策顾问、战略顾问。1952年10月退伍。后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中华全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理事长。1977年5月15日在台北去世。著有《九十忆往》。 ☚ 杨维翰 杨揆一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