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束氏狸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束氏狸狌》
明·宋濂2 卫人束氏3,举世之物,咸无所好4,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善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5。束氏日市肉啖之6。狸狌生子若孙7,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则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8,熙熙如也9。 南郭有士病鼠10,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11。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12,又磔磔然13,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14,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1狸狌(sheng):野猫。2宋濂(1310-1381):字景濂,明初文学家。有《宋学士文集》。3卫:古国名,居今河南。4咸:皆。5嗥(hao):野兽叫声。6市:买。啖(dan):吃。7若:和。8与与如:走路安闲舒适的样子。9熙熙如:和谐快乐的样子。10郭:城。11假:借。12鬣(lie):胡须。13磔磔(zhe zhe)然:形容老鼠的叫声。14度(duo):估量。 【析点】 猫不识鼠已属反常,惧鼠则不能不为怪,至于猫终竟被鼠咬了脚而吓得急忙逃窜,这更不能不叫人喷饭! 然而,笑过之后,内心又不免沉甸甸的。 从进化论而言,“用进废退”。捕鼠本是猫的绝技,甚至可以说是其天性。然而猫生下来不曾见过鼠,而且饥了一嗥就有主人给肉吃,久而久之,代代相沿,其“性”也会变,其“技”也会由退而失。猫如此,人也一样。丰衣足食,自然是人的幸福,可是,人若因此而养尊处优,所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也会“五谷不分”,“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变成衣架饭囊油桶肉袋。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现代文明,中外古今的有识之士,都告诫人们战胜惰性,勉励“勤于思”、“勤于耕”,并用大量事实证明“天才出于勤奋”。父母若像这位饲猫的主人那样养育子女,说其愚自无不可,说其“罪过”也不为过罢? 作为人之子女,又有谁愿做那可笑的猫之子孙呢? 此文寓庄于谐,以猫喻人,作者撰此小文的良苦用心,由是可见矣 束氏狸狌南郭有士,病鼠。 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 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 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噫! 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狸狌是捕鼠兽。可是由于它在束氏家里过惯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的生活,其子孙竟不知有鼠。在南郭家见到鼠,反而意为异物,被老鼠咬了脚爪,吓得“奋掷(用力往上跳)而出”。这个故事说明养尊处优只能消蚀意志,培养无用之材。结尾的感叹表明,这则寓言是作者针对当时(元朝末年)的军队腐败无能而写的。文中的“盗”,包括了进行反抗斗争的人民,这种称呼自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但本文所揭示的道理,特别是物质生活条件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的道理,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对狸狌从捕鼠兽(这是它的本性)蜕变为怕鼠兽(这是它自身的异化)的过程和表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而又把狸狌异化的结果作为故事的重点。狸狌在南郭家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吱吱地叫着),意为异物也。”这不但形象地写出了鼠的外观特征,又传达出狸狌对自己昔日的猎物陌生、怪异以至恐惧的感觉心理。接着,又用“狸狌怖甚,对之大嗥”极力渲染。如果说,前面“饥辄嗥”的“嗥”字写出了狸狌因束氏宠爱而无所顾忌地大叫的骄态;那么,这个“嗥”字就表现了狸狌因一无所能而无法掩饰其恐怖的怯态,都是传神之笔。最后, 当鼠啮其足时,狸狌竟“奋掷而出”,何等狼狈可笑。这里包含着两重对比:一是狸狌本性的自然态(捕鼠)与异化态(畏鼠)的对比,一是狸狌与鼠关系的正常态(鼠惧猫)与反常态(鼠啮猫)的对比。这两重对比, 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探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认识其中包蕴的哲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