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鹃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杜鹃山 杜鹃山三幕七场话剧。王树元编剧。发表于《剧本》1962年第10、11期合刊。1927年秋,乌豆领导的一支号称“红军铁血团”的农民起义队伍,从屡次失败的教训中,决心寻求共产党的领导。他带领人马去劫法场,“抢”回女共产党员贺湘做部队的党代表。贺湘完全按照共产党的章程办事,认真整顿部队纪律,提高战士阶级觉悟。怀着个人目的、混进革命队伍的温七九子勾结反动地方武装毒蛇胆,暗中出卖了这支队伍。敌人以抓住杜妈妈为诱饵诱骗乌豆下山,结果乌豆中计被俘。最后贺湘带领队伍下山救出杜妈妈和乌豆,处决了叛徒温七九子,并将这支队伍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开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剧戏剧冲突尖锐,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传奇色彩。 ☚ 神拳 七月流火 ☛ 杜鹃山 杜鹃山京剧。薛恩厚、张艾丁、汪曾祺、肖甲根据王树元同名话剧改编。人民文学出版1975年出版。北京京剧团演出。1927年秋,杜鹃山红色农民武装铁血团遭毒蛇胆地主武装袭击,损失惨重。团长乌豆被俘后脱逃,为战友杜山(已牺牲)之母杜妈所救。乌豆收拾残部,复袭击毒蛇胆,救出即将被处死的女共产党员贺湘。毒蛇胆联合黑虎山刘大麻子匪众进攻杜鹃山,抓走杜妈。乌豆救杜妈心切,擅自下山,为毒蛇胆所败。贺湘随即赶到,救出乌豆,揭露了温七九子投敌的罪行,将温处死,铁血团继续与毒蛇胆血战。此剧通过描写铁血团数起数落的经历,表现了农民武装必须由共产党领导才能最终走向胜利的主题。“文化大革命”时期,此剧经较大加工,成为“样板戏”之一,并被摄制为戏曲艺术影片。 ☚ 园丁之歌 包公赔情 ☛ 《杜鹃山》京剧现代戏。20世纪60年代,北京京剧团根据王树元同名话剧改编。故事讲1927年,活跃于杜鹃山上以乌豆为首的农民武装惨遭地主武装靖卫团的围剿,损失惨重。共产党组织派来党代表贺湘帮助他们,途中也不幸被捕。逃出魔掌的乌豆率领众人营救出贺湘,并在她的指引和带领下,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最终取得斗争胜利的故事。70年代,又由北京京剧团再次修改、演出。剧中,原贺湘改为柯湘、乌豆改为雷刚,并拍成电影。 杜鹃山 《杜鹃山》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是北京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主要剧情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轿工出身的雷刚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疯狂迫害,造反起义,在杜鹃山占据地盘。由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正确的革命路线,一连三次向山下反动武装进攻都失败了。中共党的领导人得知情况后,派柯湘去杜鹃山担任党代表,不料在半途被地主武装逮捕。雷刚得知,率人下山将柯湘抢回山上。柯湘在杜鹃山,团结群众,贯彻党的正确路线。隐蔽在杜鹃山上的反动分子温其久不断挑拨雷刚与柯湘的关系,使雷刚对柯湘产生不满。柯湘顶住压力,耐心说服雷刚,在与敌人武装的斗争中,终于使雷刚认识到自己的轻率与无组织性对革命的危害。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杜鹃山上这支自发的革命队伍终于成了坚强的工农红军。
《杜鹃山》一剧结构严谨,人物具有典型性格。念白都是对仗押韵的偶字句(和一般生活散文式说话不同),念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全剧以柯湘为主角,有较重的唱功。这些唱段经过改革,听起来既保留着京剧的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深为人们喜爱。“家住安源萍水头”和“乱云飞松涛吼峡谷震荡”都是流传很广的唱段。 ☚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 《杜鹃山》du juan shanThe Red Azalea→王树元 (Wang Shuyu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