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工部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诗文别集。唐杜甫作。甫尝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名。原有集六十卷,早佚;唐樊晃曾编《小集》六卷。亦佚。宋王洙编杜甫集二十卷,补遗一卷,成为杜集定本。此后历代杜诗注本极多,择其要者,宋代有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六卷;王洙、赵次公等注《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鲁訔编次、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外集一卷,有清光绪十年黎庶昌刻《古逸丛书》本;明代有胡震亨评注《杜诗通》四十卷,有清顺治七年刻《李杜诗通》本;清代有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二十卷,1958年10月中华书局据康熙静思堂原刻本断句排印,钱注本特点在于对杜诗所牵涉的史实背景笺释较详;又有仇兆鳌《杜诗详注》二十五卷,1979年10月中华书局据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校点印行,仇注本资料丰富、注释详细,在诸本中以详赡赅博见长;有浦起龙《读杜心解》六卷,1961年10月中华书局据清雍正浦氏宁我斋刻本校点印行,其中颇多著者对杜诗的独到见解;有杨伦编注《杜诗镜铨》二十卷,1962年12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点印行,此本优点是注释较为简明扼要。

☚ 刘随州诗集   岑嘉州集 ☛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诗文别集。二十卷,补遗一卷,其中诗十八卷。唐杜甫撰。由于杜甫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杜集版本及各类注本也就特别多。今人周采泉有《杜集书录》一书,摭拾几备,择要述之。《旧唐书·杜甫传》云“甫有集六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润州刺史韩滉集)。惜此本早已亡佚。后又有蜀本二十卷等多种,诸多版本中并无完集。此值宋初,“集无定卷,人自编摭”。宋人对杜甫集的整理重在辑佚和编年,基本形成杜集的定貌。其中尤以王洙、王琪二人功绩最大。洙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编成杜集二十卷;此次编辑,用力最勤,参考的本子多,分为古、近体,同时又作了初步的编年。到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琪就王洙本重为编定,由裴煜复视,镂版刊行,成为杜集的一个定本。此本流布甚广,为以后一切杜集的祖本,“自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分类、编韵之作,无一不出于二王之所辑梓”(张元济《宋本杜工部集跋》)。以后有毛晋汲古阁和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1957年,张元济以二本相配影印,收入《续古逸丛书》。王琪本有翻刻,即所谓浙本和吴若本,钱谦益注杜诗用的底本就是吴若本,并云:“杜集之传于世者,惟吴若本最为近古。”南渡以后,杜诗的编辑又有一个重要的发展。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的杜集,除浙本、吴若本外,又出现了黄伯思《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此本把王洙以来杜集以古诗、近体编排的体例打破,以编年为主,同时对杜诗又作了一次辑佚,比王洙本更完备,然此本不见于历代著录,也未见传本,只存有李纲《校定杜工部集序》。后又有蔡兴宗、鲁訔沿其编年体例所编杜集。蔡本误字甚多,不为人所重;鲁訔本凡十八卷,今亦不传,止有一序,可略知梗概。以后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及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就是以鲁訔本加以注释会笺的。宋人编杜集,除分体及编年两类外,还有以门类为序编次的,以徐居仁《门类杜诗》二十五卷为代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提及。随着杜诗的编订和流布,宋人对杜诗日益重视,注释之风应运而起,三种不同系统的版本都有一批著名的注本出现。分体类诗集注本有鲍钦止注、托名苏轼的《老杜事实》(一作《杜诗释事》)、王彦辅《增注杜工部诗》和郭知达《杜工部诗集注》三十六卷(一名《九家集注杜诗》),其中,以《集注》“最为善本”(《直斋书录解题》),较他注精审简要。编年类注本除前已述者,尚有黄鹤父子的《黄氏补注杜诗》,此注“大旨在于案年编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门类注本皆以徐居仁本为基础,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据谦牧堂藏宋板影刊)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宋代还出现了刘辰翁的评点本。元、明以来,对杜集的整理没有更大的进展,研究风尚转向选隽解律,注释训解本日多。元人有虞集《杜律虞注》二卷、赵汸《杜律五言注解》、俞季渊《杜诗举隅》等。明人注杜诗颇多,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张綖《杜诗通》等九种。其中,明人注本最有名的当属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又名《钱注杜诗》,凡二十卷。有清一代,对杜诗研究作了集成性工作,多集注批点,较为通行的有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诠》等。又有史炳《杜诗琐证》之类的研究专著多种。为适应学术研究之需要,建国后又重新出版了大量的杜集和各类旧注本。

☚ 李颀诗集   岑嘉州集 ☛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杜诗注本。清钱谦益笺注。周采泉《杜集书录》按语云:“‘钱笺’以前,自宋迄明,杜诗之家弦户诵者,仅为‘集千家’及虞、赵两注,求一善本而不可得。旧注之失,若伪托古人,傅会前史,伪撰人名,窜改古书,错乱地理等,芜秽舛陋,如出一辙,……至‘钱笺’出,杜诗面貌为之一新。虽后人对‘钱笺’亦有讥其穿凿者,要之其廓清氛翳,荡涤伪注之功,自不可没。”钱氏注诗,注重以史证诗,以钩稽考核历史事实来阐明杜诗的思想内容。对于交游、地理、职官和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笺注也颇有资料翔实、论证精当之优长。清代学者注杜蔚然成风,钱氏开启之功不可没。虽然钱氏的某些笺注亦有因过于求深而导致考核失当、穿凿附会之处,然瑕不掩瑜。该书是由钱氏《读杜小笺》、《读杜二笺》增益而成。《读杜小笺》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笺诗六十四则,分上、中、下三卷;次年撰成《读杜二笺》一卷,笺诗三十二则,后又增益为上、下两卷,末附《注杜诗略例》,钱氏笺注之精华可略见于上述“二笺”。全本《杜工部集》笺注曾经钱氏族孙钱曾补充纂订,于康熙六年(1667)由泰兴季振宜刻印,乾隆年间,此书遭到禁毁。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季氏静思堂原刊本断句排印,分上、下两册,书名为《钱注杜诗》。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予以再版,书前有季振宜序、钱氏自序、《注杜诗略例》。卷后有附录“志传集序”,包括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旧唐书·文苑本传》、樊晃《杜工部小集序》、孙仅《赠杜工部诗集序》、王洙序、王琪后记、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吴若《杜工部集后记》、《少陵先生年谱》、诸家诗话、唱酬题咏。该书编次与宋郭知达《九家注杜诗》略同,诗分古、近体,约略编年。

☚ 杜诗通   杜工部诗集辑注 ☛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杜诗集评本。二十卷。明王世贞、王慎中,清王士禛、邵长蘅、宋荦五人评,清卢坤集刊。坤字静之,号厚山,涿州(今属河北)人,嘉庆进士,道光间官至两广总督。此书之初刻为道光十五年(1835)芸叶盦五色套印本,故又称“五色评本”或“芸叶盦套印本”。卢氏自序说:“诗至少陵极矣,然而言人人殊。余藏有五家合评杜集二十卷,编次完善,汇五家所评,别以五色笔,炳炳烺烺,列眉可数。”“而读杜者,因五家以求津途,则此中自有指南,无虞目迷五色矣。”五色套印之评语,分别为紫色王世贞、蓝色王慎中、硃红王士禛、绿色邵长蘅、黄色宋荦。无卢氏本人之笺评。此书印制极为精美,而王世贞、王慎中两家之评,又为别本杜集所无,故亦为读者所重视。清光绪三年(1876)广州翰墨园又曾复刻,仍为五色套印,只是书品略小,印制亦不如芸叶盦本精致。

☚ 杜诗集评   杜诗选 ☛

杜工部集

 诗别集。原集六十卷,经北宋王洙编为二十卷,遂为定本。唐杜甫撰。成书于宝元二年(1039年)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生于唐太极元年(712年),卒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河南巩县人。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期曾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开元二十三年入洛阳应进士,不第。天宝五年入长安,困居十年,仅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中为叛军所俘,后脱身逃至凤翔,唐肃宗授以左拾遗,寻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同谷,复移家成都,卜居浣花溪畔。经友人严武举荐,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死,迁夔州。晚年移家出蜀,经湖北漂泊至湖南,后病卒于湘江舟中。
 王洙本《杜工部集》将诗歌分为古体、近体两大类,并初步进行了编年。前十八卷收入诗歌一千四百零五首(古体三百九十九首,近体一千零六首),后二卷收入赋笔杂著二十九篇。宋嘉祐四年(1059年),经王琪重新编定。以后编的各种杜集,虽作品略有增加,体例也有变动,但无不出于二王之所辑梓。
 杜甫的诗多“以时事入诗”,客观地、全面地、真实地反映时代,被目为“诗史”。其中有揭露各种战乱和繁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上层社会的荒淫腐朽和残忍凶暴,著名的有《兵车行》、《悲陈陶》、《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杜甫也有许多讴歌江山,描绘自然景物的作品。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的泰山、华山,滚滚东流、一泻千里的长江,雄奇突兀、其险无比的蜀中栈道,广阔无垠、波光浩渺的洞庭,以及春日的喜雨,舟前的落花,碧水里的游鱼,微风中的轻燕,都出现在他优美的诗篇中,或令人心动神摇,或使人愉情悦耳。杜甫有时还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兼喻世乱时危之感,如《秋兴》八首其一、《成都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篇,便有以景物象征时局的诗句。杜诗之创作天地极为广阔,凡如凭吊古人遗迹、抒写亲朋情谊、感叹个人身世、咏物题画等各类作品,也都非常出色。
 杜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特色,更是多方面的。他继承了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发扬汉魏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而又不沿用乐府旧题,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三吏》、《三别》等,都是这种从形式到内容都面貌一新的诗篇。这些作品,往往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思想内容于具体的描写之中。杜诗独特的创作风格是“沉郁”。这表现于创作过程中有三个方面,一是大量采用时代悲剧题材,二是塑造了一系列被损伤、被压迫的人物形象,甚至咏物诗描写的也多是被摧残、被损害的对象,三是语言运用上大量出现悲凉凄苦的词句,穷愁、潦倒、无奈、愁杀、哀伤、苦恨一类的字眼在他的诗中被反复运用。当然,“沉郁”只是其基本风格,除外,还呈现出奔放、诙谐、轻灵、清丽、古朴、雄奇等多种多样的风采,而且每一种风采都耀人眼目。
 杜诗于诗歌的多种体裁都有发展和创造。其五古汲取汉乐府和建安诗歌的长处,融古于今,精深博大,沉郁顿挫,自成杜体。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壮游》等。其七古则容纳了多方面的题材,万户千门,包罗宏富。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丹青引》、《古柏行》、《洗兵马》等,都是感慨深沉,笔力千钧,纵横变化,汪洋恣肆的杰作。其五律占现存杜诗的百分之四十,约六百多首。五律篇幅短小,在杜甫笔下却显得万象巍峨,规模宏远,情感飞动。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杜甫对七律的贡献尤为显著。他创作了约一百六十首七律,这个数字超过他以前所有诗人写的七律的总和。杜甫极大地扩充了这一体裁的表现范围,使之完全摆脱了“咏物”、“应制”这类题材的束缚。另还创造了一种拗体七律,后人模仿的很多。只有在杜甫以后,七律才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广泛采用的诗体。盛唐七绝圣手较多,杜甫另辟蹊径,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象古乐府或竹枝词的“变体”绝句。在五排一体上,杜甫因难见巧,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学。开阖跌荡,驰骋笔力,至有长达一百韵者。此外,七排一体,也为杜甫首创。兼工各体,而又对各体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诗人,杜甫之外,中国诗歌史上没有第二人。他如声韵的运用,字句的锤炼,意境的创造,谋篇布局的严谨等等,都有极为独到之处。
 唐人编的杜甫诗文集,没有流传下来。王洙编定《杜工部集》之后不久,即有王琪等人进行校定,于苏州镂版刻行(原本已佚)。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吴若就二王本加以重校刻行,今亦仅存残佚,但《四部备要》本较为接近此本原貌,因为《四部备要》中的《杜工部集》系据玉钩草堂本,而玉钩草堂本即是吴若本的直接后裔。杜集还有各种版本,难以一一列举。
 杜诗的笺注本,较早的有宋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徐居仁编、黄鹤补注的《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鲁訔编、蔡梦弼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等,其中郭知达的集注本影响较大,哈佛燕京学社印行的《杜诗引得》即据此本。明代则有胡震亨的《杜诗通》、王嗣奭的《杜臆》。清代仇兆鳌广采各家之说,撰成《杜少陵集详注》(一名《杜诗详注》)。此书旁征博引,释义详尽,于研究杜诗极有参考价值,但笺注有时过于穿凿、芜杂。此外,钱谦益的《杜工部集笺注》(一名《钱注杜诗》、一名《杜诗钱注》),能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环境作注,“以史证诗”;杨伦的《杜诗镜铨》则能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研究杜甫的创作成就;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较能注意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特点,并着重分析章节大义,三书俱简明扼要,但各具特色。清以后,没有出现过笺注全部杜诗的著作,但有一些较好的选本,如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冯至的《杜甫诗选》,傅庚生的《杜诗散绎》,邓魁英、聂石樵的《杜甫选集》等。
 因为杜诗被后人编成多种本子,注家蠭起,所以各种丛书、类书、总集、选集所收杜集及笺注本的情况也不同。《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收入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黄希撰、黄鹤续《黄氏补注杜诗》、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等,《四部备要·集部唐别集》收入玉钩草堂本《杜工部集》,《四部丛刊·集部》收入宋佚名《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收入鲁訔编、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等。

杜工部集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杜工部集

别集。二十卷。唐杜甫撰。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生长于“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为著名诗人。自幼好学,二十岁起漫游于江南一带,开元二十三年(735)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继续在齐赵一带漫游。天宝五载(746)起在长安居住十年,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安史乱起,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长安,赴凤翔投奔唐肃宗,受任左拾遗,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辞官入蜀,定居于成都草堂。此后,除了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任过几个月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基本上漂泊在西南一带,最后去世于湘江上的小舟中。

《杜工部集》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杜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大部分作品直接涉及时事政治,记录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表达了诗人热烈深沉的感情。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因而杜诗有“诗史”之称。在大量关及时局和社会生活的作品中,杜甫广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兵车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楚,也表现出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杜诗还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封建社会根本的阶级对立,从各方面表现出劳动人民艰难贫困的生活,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等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体贴关怀。杜诗还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示了他的憎恨和愤怒。《丽人行》是对杨国忠兄妹奢侈荒淫面目的有力讽刺,《洗兵马》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冬狩行》讽刺地方官吏只知打猎取乐,《遣遇》、《甘林》等则写官吏对人民的盘剥搜刮。杜甫的时事政治诗还充分显露了他个人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写于安史之乱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绘了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对立,暗示着世变的即将来临,显示出诗人很强的政治预见性。另一首著名长篇《北征》,在对战乱年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描述中,倾注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表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他的喜怒哀乐始终和国家的盛衰起伏相呼应,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流露的极痛极喜,都与国事变化相关。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三吏”“三别”除了有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意义以外,实际上也歌颂了人民为平息叛乱而忍受一切痛苦的精神。

杜甫还有许多吟咏自然的写景诗,这类诗不仅情景交融,而且还往往系于时事,如《剑门》、《登楼》、《秋兴八首》等,都在写景抒情中显出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特征。其他如《望岳》、《水槛遣心》等诗也都是写景佳作。杜甫另有一些诗表现感怀、赠别、咏物、题画等内容,也写得深挚沉厚。

杜诗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这以前,很少有人能够像杜甫那样广泛深入地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纳入诗中。杜诗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发展。杜甫撷取古典诗歌的成果,把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典型概括、语言艺术诸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表现风格,在诗歌形式,尤其是五七言律诗方面,他的造诣极深。杜诗给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唐代中叶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启发下形成的,韩愈、李商隐等诗人也分别受到杜甫创作艺术的影响,宋代诗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天祥及以后各代的一些著名诗人,无不对杜甫推崇备至,并在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创作传统。

《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载杜甫诗集六十卷,已散佚。北宋王洙在宝元二年(1039)取秘府旧藏及各种不完整的杜集,编为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编为二卷,共二十卷,嘉祐四年(1059)王琪又重新编定,后世杜集皆以此为基础,今有影印本。历代杜诗注本约在百种以上,现存宋代主要注本有徐居仁《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据以影印,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黄希注、黄鹤补注的《黄氏补注杜诗》,鲁訔编、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清代注本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及浦起龙《读杜心解》等。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别集名。唐代杜甫(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作。此集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60卷,早已散佚。经北宋王洙编成20卷,补遗1卷,成为杜集定本,今有影印。历来注本很多,有宋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此为《四部丛刊》所收;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为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编《杜诗引得》所据;元高楚芳《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等,分卷各不相同。清人注本最通行者为康熙年间仇兆鳌《杜诗详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25卷,附有年谱及诸家集序、题咏等资料。清乾隆间杨伦《杜诗镜铨》20卷,较为简明扼要。清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20卷,卷一至卷八为古体诗,卷九至十八为近体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赋及各体杂文。其中计收赋九篇,《朝献太清宫赋》等三大礼赋是作者逢国家郊庙之礼告成之日进献玄宗的。这三篇赋声韵寖广,词理质朴,表述他虽沉沦下潦,仍关心国家政事之心意,深得玄宗之赏识。此后所作诸赋,如《封西岳赋》等,则是针对现实,借物抒臆,表明政见或揭露讽刺当时腐败朝政的。

☚ 束晳集   李太白集 ☛

杜工部集

诗文注评。唐杜甫(712—770)撰,清人卢坤(1772—1835)集评。二十卷,卷首一卷。坤,字静之,号厚山,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嘉庆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历任广西、陕西、山东、山西、广东、江苏巡抚,升湖广、两广总督。兹编系五色套印五家评杜甫诗文本,目录各卷分列,一至八卷为古诗,九至十八卷为近体诗,末二卷为文、赋。首一卷,收卢坤序及元稹《墓系铭》、《旧唐书·杜甫传》及宋人所撰杜集序。书中所集五家为明王世贞、王慎中,清王士祯、宋荦、邵长蘅。世贞用紫笔,慎中用蓝笔,士祯用朱墨笔,邵氏用绿笔、宋氏用黄笔。五色评语散见于行间、题下,尤以眉批为多。评语皆极简略。多家评语, 汇于一集,见仁见智、虽有参差亦有助于后之读杜诗者。有道光十四年(1834)涿州卢氏五色套印本,光绪二年(1876)重刊套色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中央书店铅印本,二十五年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别集。二十卷。唐杜甫撰。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生长于“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为著名诗人。自幼好学,二十岁起漫游于江南一带,开元二十三年(735)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继续在齐赵一带漫游。天宝五载(746)起在长安居住十年,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安史乱起,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长安,赴凤翔投奔唐肃宗,受任左拾遗,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辞官入蜀,定居于成都草堂。此后,除了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任过几个月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基本上漂泊在西南一带,最后去世于湘江上的小舟中。
《杜工部集》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杜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大部分作品直接涉及时事政治,记录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重大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表达了诗人热烈深沉的感情。清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因而杜诗有“诗史”之称。在大量关及时局和社会生活的作品中,杜甫广泛反映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兵车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痛楚,也表现出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杜诗还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封建社会根本的阶级对立,从各方面表现出劳动人民艰难贫困的生活,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等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体贴关怀。杜诗还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示了他的憎恨和愤怒。《丽人行》是对杨国忠兄妹奢侈荒淫面目的有力讽刺,《洗兵马》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冬狩行》讽刺地方官吏只知打猎取乐,《遣遇》、《甘林》等则写官吏对人民的盘剥搜刮。杜甫的时事政治诗还充分显露了他个人对历史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写于安史之乱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绘了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对立,暗示着世变的即将来临,显示出诗人很强的政治预见性。另一首著名长篇《北征》,在对战乱年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描述中,倾注了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表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他的喜怒哀乐始终和国家的盛衰起伏相呼应,如《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流露的极痛极喜,都与国事变化相关。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三吏”“三别”除了有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意义以外,实际上也歌颂了人民为平息叛乱而忍受一切痛苦的精神。
杜甫还有许多吟咏自然的写景诗,这类诗不仅情景交融,而且还往往系于时事,如《剑门》、《登楼》、《秋兴八首》等,都在写景抒情中显出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特征。其他如《望岳》、《水槛遣心》等诗也都是写景佳作。杜甫另有一些诗表现感怀、赠别、咏物、题画等内容,也写得深挚沉厚。
杜诗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这以前,很少有人能够像杜甫那样广泛深入地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纳入诗中。杜诗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发展。杜甫撷取古典诗歌的成果,把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典型概括、语言艺术诸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表现风格,在诗歌形式,尤其是五七言律诗方面,他的造诣极深。杜诗给后世带来了巨大影响,唐代中叶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启发下形成的,韩愈、李商隐等诗人也分别受到杜甫创作艺术的影响,宋代诗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文天祥及以后各代的一些著名诗人,无不对杜甫推崇备至,并在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创作传统。
《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载杜甫诗集六十卷,已散佚。北宋王洙在宝元二年(1039)取秘府旧藏及各种不完整的杜集,编为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编为二卷,共二十卷,嘉祐四年(1059)王琪又重新编定,后世杜集皆以此为基础,今有影印本。历代杜诗注本约在百种以上,现存宋代主要注本有徐居仁《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据以影印,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黄希注、黄鹤补注的《黄氏补注杜诗》,鲁訔编、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清代注本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及浦起龙《读杜心解》等。

☚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唐代诗文别集名。杜甫撰。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得名。原集60卷,现已佚。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北宋王洙编的20卷,补遗1卷,并成为杜甫诗文的定本。杜甫诗文的注本很多,较好的有:
❶宋代郭知达 《九家集注杜诗》,中华书局1982年据此影印出版。

❷宋代无名氏《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出丛》据此影印出版。

❸清代钱谦益的 《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出版。

❹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出版。

❺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排印出版。

❻杨伦 《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出版。
现今选本主要有: 冯至 《杜甫诗选》,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 高常侍集   岑嘉州集 ☛

杜工部集

别集。唐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作原集六十卷,早佚。经北宋王洙编成二十卷,补遗一卷,成为杜诗定本,今有影印本。清有仇兆鳌《杜少陵诗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均有排印本。

杜工部集

二十卷。唐杜甫(712—770)撰。杜甫,字子美,自称 “少陵野老”或 “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京兆杜陵 (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生于河南巩县。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年少好学,七岁能诗。开元十八年 (730)至天宝四年 (745)漫游祖国南北,并结识李白、高适等著名诗人。后困居长安十年,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至德二年 (757)投奔唐肃宗,为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9)至成都定居,于浣花溪畔筑草堂。还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杜工部”之称。大历三年(768)离开夔州,此后居无定所,以一叶小舟漂泊于潭州、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病逝于江上舟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又有“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嫉恶如仇的战斗激情。他的诗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其诗意境深厚完整、语言锤炼精确,节奏顿挫,音调铿锵嘹亮,诗风沉郁。除乐府歌行、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和拗体诗。杜甫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忧国忧民成为历代诗人咏唱不尽的主题,杜诗艺术形式的规范性,也为后人学习、借鉴的楷模。著有《杜工部集》。据新、旧《唐书》载,杜甫身后有 “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但已散佚。后润州刺史樊晃编有《杜工部小集》六卷,唐后亦不传。北宋宝应二年 (1039),王洙收集整理杜甫诗作,分体编年,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共录诗一千四百零五首。然此本也未及流行。嘉祐四年 (1059),王琪、何琭、丁修等人又对王洙本重新编订,在苏州雕板刊行,是杜甫集的最早刻本。后来杜诗的编年、分体、集注、增校、注释等皆源于此本。现存两种南宋刻本残卷和汲古阁毛晋命刘臣影宋抄本、毛扆命王为玉重抄补本、及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等,分藏于北京、上海图书馆。该集还被收入 《四部备要》。另有 《续古逸丛书》本,题为 《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杜工部集

杜工部集

(唐) 杜甫撰。杜甫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后徙居河南巩县。为唐代与李白齐名之大诗人。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大历三年 (768) 自四川夔州山峡来湘,至五年卒于湘水扁舟,在湖南生活两年多。在此期间,曾在洞庭湖、岳阳、汨罗、潭州 (今长沙)、湘潭、衡山、衡州 (今衡阳)、耒阳等地,留下大量诗篇。其中有 《登岳阳楼》、《湘夫人祠》、《发潭州》、《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宿花石戍》、《望岳》、《入衡州》、《避难》及大历五年 (770)冬临终前最后诗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在现行杜集中,作于湖南者尚存106首。其书版本甚多,以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较为通行,有中华书局、珠海出版社点校本。

☚ 王昌龄集   岳阳集 ☛
000062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