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学cūnxué为农民普及文化知识而在乡村设立的业余学校。例如:“甘肃省农村办起了各种类型的中学、小学、民校、夜校、村学一揽子学校。”(《新华月报》1971.12.64页)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地方學校 > 村學 村學 cūnxué 亦稱“村學堂”。村野間的學校。多集資請教書先生設舘教授村中子弟,性質介乎義塾與家塾之間。唐·趙璘《因話録》卷六:“竇相易直,幼時名秘,家貧,就業村學教授。”唐·盧仝《寄男抱孫》詩:“莫學村學生,粗氣强叫吼。”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石曼卿》:“若石曼卿《紅梅》詩:‘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中體也。”《水滸傳》第十五回:“小生這幾年也只在晁保正莊上左近教些村學。”《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七歲上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指,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 学习之所 学习之所馆(门馆;私馆) 私学(私学馆 私学堂) 市学 学塾 书塾 旧时乡村私塾:村塾 村学(村学堂;乡村学堂) 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塾 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积金办的免费的学校:义学 义塾 乡间办的学校:乡塾 乡学 党塾 党庠 家庭办的学校:书塾 书房 家塾 苦学之所:灯窗(~之苦) 寒窗 映雪的窗户,寒窗:雪窗 ☚ 学校 讲学之所 ☛ 村学cūn xué乡村兴办的初级学塾。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此至陋语,盖~~中体也。” 村学 村学旧时农村办的私学。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民办小学,有的也叫村学。 ☚ 农业科技情报 社学 ☛ 村学village sch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