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闯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闯王lǐ chuǎng wáng(称)见李鸿基。 李闯王 李闯王五幕历史剧。阿英编剧。华中新华书店1946年出版。剧本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前后半年的变化为轴心,从宁武关战役揭开序幕,写到起义军从山海关一路溃败结束,最后以20年后李自成坐化忏悔为结尾,总结了“大顺王朝”失败的历史教训。剧本着力刻画李自成思想性格的发展过程,写他如何由质朴、豪爽的起义者,到后来在兵败平阳中一意孤行,轻信牛金星谗言杀死李岩,成为一个狭隘多疑、刚愎自用的人物,使这一曾经叱咤风云的农民英雄身上,集农民流寇思想与帝王思想于一体。作者着意在结尾中安排李自成从参禅的玄机中领悟到自身的罪愆,从而点出了农民革命失败的教训,显示出作品的现实意义。剧作中除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李自成的形象外,其他人物如刚直正义的李岩、奸猾凶险的牛金星、粗而贪的刘宗敏、醉而狂的罗虎、绝望中的崇祯、内心犹豫的吴三桂等,均写得个性鲜明。此剧在苏北、东北各解放区多次演出,产生广泛的影响。 ☚ 升官图 捉鬼传 ☛ 李闯王 李闯王五幕历史剧。阿英著。1945年3月初作初稿,5月6日修改。1948年4月佳木斯东北书店出版。1949年5月北平新华书店初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一。 ☚ 伤工团结 秋水长天 ☛ 李闯王 李闯王五幕话剧。阿英著。1946年华中新华书店初版。1945年5月新四军三师八旅文工团在苏北驻地益林镇首演。剧本描写农民领袖李自成率众起义,在李岩兄弟协助下,整顿军纪,废除苛捐杂税,分粮于民,深得人民爱戴。起义军势如破竹直取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闯王进京后,丞相牛金星、大将刘宗敏等为胜利冲昏了头脑,生活奢侈、贪污腐化,军纪败坏。起义军内部分裂,互相倾轧。在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闯王被迫退出北京。之后又听信谣言,错杀功臣李岩兄弟,部属从此离心,军心涣散,功败垂成。剧本情节生动、气势磅礴、寓意深邃、发人深思,曾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演出,获得普遍好评。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及华中地区戏剧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优秀剧目。 ☚ 岁寒图 白毛女 ☛ 李闯王 李闯王阿英著五幕话剧《李闯王》中的主人公,一位思想性格相当复杂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长期的农民革命运动的锻炼,多方面的复杂生活经历,养成了他“粗犷”而又“细致”、“豪爽”却又“狭隘”、“勇猛”而又“机智”、“仁慈”却又“残忍”等繁复而又多样的性格,而这一切,在他率军进京推翻明王朝后的新的斗争考验中表现得更为集中、明显。他富有军事才能,治军有方,赏罚严明。他英勇骁战,转战南北十五年中,锤炼出了他性格中的最大特点——不屈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宁武关一仗,他亲临前线督战,终于克敌致胜。在未进入北京城前,他赞同李岩、顾君恩等提出的,进京后要奉公守法,秋毫无犯,用政事的力量瓦解敌人的告诫,并制定了爱民政策。进城后,他也曾亲问民间疾苦,处决违纪掠财的兵士,亲自礼葬自杀身亡的宫女费贞娥,巡查刘宗敏拘押入质、勒索钱财之事。他嫉恶如仇,对降官劝进严词驳斥,显现出“马上皇帝”的本色;但他又宽严分明,对长平公主、永、定二王等皇室勋贵都一一加以妥善安置,显示出政治家的胸怀。然而,他身上封建的农民思想,流寇思想与帝王思想,又造成了他性格中的种种弱点。他“礼贤下士”却又忌贤忌才,他能从善如流而又猜忌多疑,他能“宽大”、“容忍”却又常带暴躁,固执己见。这些都使得他在如何对待吴三桂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上失算。而导致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他身上强烈的帝王欲。“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封建帝王观念使他听信谗言而杀李岩兄弟,以致使军心由此涣散;个人英雄主义在他身上的恶性膨胀,使他爱阿谀、喜奉承,以致被一道宫墙把他同人民群众隔开。兵败之后,他到普恩寺出家,穷年的忏悔中,他终于醒悟到那在血海中得到的教训: “自己已离开了人民,注定了要失败!”这一形象以其在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的独特存在,印证了郭沫若同志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总结的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对于当时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革命队伍如何避免重陷历史复辙,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时,这一形象的思想上的成熟,艺术上的丰满,也为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尤其是历史剧创作,增添了富有光彩的一页。 ☚ 黎竹荪 杨白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