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邕678—747唐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子。武则天初年,召拜右拾遗。则天及中宗时,以直言进谏知名于时。因之曾被贬为富州司户。唐玄宗初年,召拜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715年),擢为户部郎中。被姚崇所贬,为括州司马。征召为陈州刺史。张说为中书令,不喜其为人,逮捕下狱,减死贬钦州遵化县尉。后历官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天宝六年(747年)被杀。他早擅才名,诗文、书法俱妙。虽屡遭贬斥,天下人求其文书者不绝。好以行楷写碑,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创造。他反对一味摹仿,“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是其名言。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原有文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李邕 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著名学者李善之子。初为谏官,历任郡守,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后因柳勣事被李林甫杖杀。工文善书。书法以行草见长,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摆脱旧习,自创新体。体势方而顿挫圆,笔力雄骏,气度舒缓,纵横开合,风采动人。评者认为其书“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李阳冰称其为“书中仙手”。对学书反对一味模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书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叶有道碑》、《法华寺碑》等。 ☚ 王知敬 梁令瓒 ☛ 李邕678—747字泰和,号北海、伏灵芝、黄鹤仙。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唐代诗人。武周长安初授左拾遗。中宗时因与张柬之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玄宗开元初,擢为户部郎中,又贬括州司马,迁陈州刺史。天宝初为北海太守。因遭李林甫忌恨,以事构陷,被杖杀于郡。代宗朝追赠秘书监。原有文集七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李北海集》。 李邕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金石录》曰: 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人,兰台郎李善之子。《全唐诗》存诗四首。 李邕参见“唐代书法”条。 李邕 李邕678—747唐代辞赋家、书法家。新、旧《唐书》有传。其父李善,以清《文选》有名。武后长安(701—704)中召为左拾遗。中宗立,擢秘书监。韦后乱政,邕以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韦氏败,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复贬舍城丞。玄宗立,召为户部郎中。为姚崇所恶,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刺史。仇人告其贪赃枉法,贬遵化尉。后历任澧州司马,括、淄、滑三州刺史,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天宝六载(747),为李林甫、吉温等诬陷,被杖杀。李邕早具才名,颇自矜街。诗人李白、高适、杜甫等皆以文坛先辈视之。他擅长碑颂,尤以书法著名。笔力挺竦拗峭,以顿挫见长。其赋今存《日赋》、《春赋》、《石赋》、《鹘赋》、《斗鸭赋》5篇,以后三篇写得生趣盎然,寓意丰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兆海集》6卷。 ☚ 李绛 李益 ☛ 李邕唐代书法家。678年生,747年去世。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少年即很知名,历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世称“李北海”。为人坚直义烈,刚正不阿,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害。李邕擅长正、行、草书,文章亦为当时冠绝。长于碑志文,当时许多人请他作碑志。其书取二王法而自辟蹊径,行草书尤为卓著,具有古劲刚健,凌厉无前的气势,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草书写碑文。传世书迹有:《云麾将军李秀碑》,刻于唐天宝元年(742),后毁作石础,现存2础,呈圆形直径为58.3cm,各12行,中行字最多,为12字,仅存约百余字;《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唐开元八年(720)建,碑高265cm,宽115cm,行书30行,行70字;《法华寺碑》,唐代开元廿三(735)建,碑高208.8cm,宽98.8cm,行书23行,行25字;《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建,碑高270cm,宽135cm,行书28行,满行56字;《东林寺碑》,唐开元十九年(731)刻,元延祐七年(1320)毁,后重刻二石,行书24行,行52字;《端州石室记》,唐开元十五年(727)刻于广东七星岩摩崖,高146cm,宽103cm,楷书18行,行23字。 李邕 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李善之子。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唐隆元年(710 ),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开元三年(715),擢户部郎中。贬括州司马,迁陈州刺史。因仇人上告,几死,经人营救后再贬。天宝初,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终遭*李林甫杀害。工文,善书,尤长碑颂。书学二王而自具风格。唐*李阳冰称之为“书中仙手”。宋欧阳修《笔试》认为“他书少及者”。存世书迹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羽林将军臧怀亮碑》、《叶有道碑》等。原有集,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集》。两《唐书》有传。 ☚ 卢藏用 韩择木 ☛ 李邕 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李善之子。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唐隆元年(710 ),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开元三年(715),擢户部郎中。贬括州司马,迁陈州刺史。因仇人上告,几死,经人营救后再贬。天宝初,官至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终遭*李林甫杀害。工文,善书,尤长碑颂。书学二王而自具风格。唐*李阳冰称之为“书中仙手”。宋欧阳修《笔试》认为“他书少及者”。存世书迹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羽林将军臧怀亮碑》、《叶有道碑》等。原有集,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集》。两《唐书》有传。 ☚ 卢藏用 韩择木 ☛ 李邕 李邕675~747字太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天资聪敏,少具才识。出仕后先任左拾遗,因刚直诤谏,被贬为南和令、崖州舍城丞。公元715年,升迁为户部郎中,但不久遭人诬陷,外谪为括州司马。公元725年,李邕获死罪,当时素未相识的许州人孔璋上书愿代李邕死,此事震动海内,后李邕被贬为钦州遵化县尉。玄宗天宝初,李邕先后任汲郡、北海太守,因被李林甫构罪,遭杖杀。 ☚ 李益 李商隐 ☛ 李邕 李邕676—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后为宰相李林甫所忌,遭陷害死于狱中。其书初学王右军,既得其妙,又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以行书入碑志、厚重而飞动,时称“书中仙手”。宋·欧阳修《试笔》说: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传世作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 等。 唐·李邕 《李思训碑》 ☚ 李阳冰 孙过庭 ☛ 李北海集/李北海集/王维/王右丞集/王右丞集笺注 ☚ 曲江张文献公集 李北海集 ☛ 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之子。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早具才名,善于属文。武后长安时召为左拾遗。中宗时贬富州司户,玄宗朝历任户部郎中、诸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世称李北海。他性格刚毅激烈,放任不羁,又多积财货,为李林甫所害。李邕最著名的是书法,挺峭顿挫,法度谨严而有奇变,亦善文,尤擅碑颂,语言平实、富有气势。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文》收其文5卷。 ☚ 张九龄 王维 ☛ 补注《文选》/遍读秘书/鬻文获财 ☚ 文显当时 补注《文选》 ☛ 李邕678-747lǐ yōng《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地筋(4)。人名。唐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之子,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工文,善书,尤擅从行楷写碑,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创造。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李邕 李邕678—747唐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李善之子。少知名,以李峤荐,拜左拾遗。后贬富州司户。开元初,擢工部郎中,又出为陈州刺史。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世以邕能文养士,贾生、信陵之流。及上计至京师,后进聚观,望风内谒,门巷填隘,竟不得留。复出为汲郡北海(今属山东)太守。李林甫素忌邕,以事诬陷之。邕因被仗杀于郡。邕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尤长碑颂,人多奉金帛请其文。杜甫闻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邕有文集70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李冠 李之仪 ☛ 李邕678~747Li Yongman of letters and calligrapher of the Tang Dynasty. Works: Stele at the Temple of Mount Lu,etc. 李邕唐虢王李凤嫡孙。神龙(705—707)初,封为嗣虢王。邕娶中宗韦皇后妹为妻,由是中宗时特承宠异,转秘书监,俄又改封汴王,开府置僚属。及韦皇后谋事而败,邕挥刀斩其妻首,以至于朝,深为一时所鄙。贬沁州刺史,不知州事,削封邑。景云二年(711),复嗣虢王,还封二百户。后迁卫尉卿。开元十五年(727)卒。 李邕678—747唐杰出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子。初为谏官,助宋璟劾张昌宗兄弟。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后为李林甫所害。工文,善碑颂,当时官绅及佛寺多以重金请为撰文,倾动一时。书法学王羲之,龙得力于王献之,擅行书,笔力雄骏,气度舒缓,纵横开合,风采动人。反对一味模仿, 曾说: “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书风影响后世颇大,元赵孟頫书碑,即承袭其格调。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有《李北海集》。 李邕678—747唐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善文工书,尤以行楷写碑著称。取法二王,博采魏晋各家及北碑长处,笔力雄浑,结字宽博,纵横得体,开合自如,自成一家。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碑刻传世。 李邕(唐·儀鳳三年——天寳六年 678~747) 江都 (今江蘇揚州)人。字泰和,一字修穆。李善(以研究《文選》著名)之子。中宗 (李顯)時,官南和令,歷富州司户,遷左臺殿中侍御史,轉户部員外郎,拜户部郎中,繼任括州司馬。坐事遭貶謫,後進兵部尚書,授同中書門下三品,除北海太守,世呼“李北海”。邕性豪侈,不拘細行,所在縱求財貨,馳獵自恣。天寳五載坐疑獄事,六年刑死。邕文章書翰正直辭辨義烈皆過人,時稱“六絶”,名滿天下。尤精于碑頌,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金帛求其文字,書碑不下八百余首,潤筆鉅萬,自古未有也。杜甫詩曰: “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鈎,麒麟織成罽。紫騮随劍几,義取無虛歲。”蓋謂是也。書名烜赫,行書獨步一世。初學王羲之行法,既得其妙,進而私淑太宗(李世民),復乃擺脱舊習,筆力一新。王世貞云:“李北海翩翩自肆,乍見不使人敬,而久乃愛之。如蔣子文僥健好酒,骨青竟為神也。”解縉云:“李北海書如樓臺映日,花木逢春。”張丑云: “北海始變右軍行法,其顿挫起伏,奕奕動人。”稱譽者甚眾,但李陽冰所謂 “書中仙手”,董其昌所謂 “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之辭,實屬溢美之贊。北海嘗自謂 “學我者死”,不知其真意何在。楊守敬評其 <李思訓碑>云“此刻瘦勁异常,北海自謂 ‘學我者死’,當指于此。”亦不甚詳。蓋學北海者極易墜入俗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