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梢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梢蛇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剑脊乌梢(《本草衍义》),乌蛇(《药性论》),黑花蛇(《纲目》), 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生物学通报 1958;(2)),青大将(《浙江中药手册》),剑脊蛇(《中药志》),黑乌梢、三棱子(《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原动物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又名乌峰蛇(陈义《动物学》)。 历史 乌梢蛇首载于《药性论》,谓:“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痛痒疥等。”《开宝本草》载:“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 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此类也。 ”《图经本草》载:“此蛇不食生命,亦不害人。……其身乌而光,头圆尾尖,眼有赤光。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称之重七钱至一两者为上,十两至一镒者为中,粗大者力弥减也。 ”《本草衍义》载:“乌蛇脊高,世称剑脊乌梢。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纲目》载:“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本经逢原》载:“……乌蛇主肾脏之风,为紫云风之专药。……而乌蛇则性善无毒耳。 ”从历代记载看,乌梢蛇的原动物并非一种,但从“背有三棱、剑脊尾细、头圆尾尖”等形态特点分析,古代多使用乌梢蛇入药。现今加工乌梢蛇药材的蛇种比较混乱,中国有些地区将游蛇属(Natrix)和锦蛇属(Elaphe)等多种蛇都加工成乌梢蛇入药。 形态 体长可达2m左右,一般雌蛇较雄蛇为短。头扁圆,眼大,鼻孔大而椭圆。 头部与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微露于头顶;鼻间鳞宽大于长;前额鳞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略呈五角形;眼上鳞宽大;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眼:颊鳞1枚,与第2、3枚上唇鳞邻接;眼前鳞2~3枚,上缘包至头背;眼后鳞2枚;前颞鳞2枚;后颞鳞2~3枚;下唇鳞10枚,前5枚与咽头鳞相接,第6枚最大。从颈后起背部中央有2~4行鳞片起脊显著。 背鳞前段为16行,后段为14行;腹鳞186~205;肛鳞对裂;尾下鳞121~128。体色变异很大,幼体绿色,有4条纵行黑线,成体绿褐、棕褐至黑褐,黑色纵纹不明显,有的个体通体黑褐。是中国蛇类中唯一具有偶数行背鳞的种类。 生境与分布 乌梢蛇广泛生活于平原、丘陵地带,常见于田野、路旁杂草中、水边或庭园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也捕食鱼、蜥蜴等。是无毒蛇,中国除青海、内蒙古、云南、西藏外,其它各地均有分布,以长江下游诸省较多。。 【生药】: 采集 春、夏、秋季捕捉。 捕后处死,用刀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卷成圆盘,置于铁丝架上,用柴火熏,经常翻动,熏至焦黑,取下晒一、二日便干。药材产于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 鉴别 性状 本品多卷成圆盘状,直径16cm,头盘在中央,扁圆似龟头,眼大有光泽而不陷,尾渐细,插入外缘的腹腔内,脊部高耸呈屋脊状。通体乌黑色,表面可见菱形细鳞,腹部有排列整齐的肋骨。 质坚硬。气腥,味淡。以身干、皮黑、肉黄、脊背有棱、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色或淡棕色,气腥,味淡。 ❶ 角质鳞片具折光性,表面隐约可见淡灰色细粒状物,并具纵向条纹,平直或微弯曲。有的表面具极细密的平行纹理。 ❷ 表皮表面观可见密布棕色或棕黑色色素颗粒,常连成网状、分枝状或聚集成团。 ❹ 骨碎片呈不规则碎块,骨陷窝长梭形,大多同方向排列,骨小管密而稍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365)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乌蛇、乌蛇肉和酒乌蛇。 ❶ 乌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头、鳞片及灰屑,切段。 ❸ 酒乌蛇 取净乌蛇段,喷淋黄酒,拌匀,闷透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时,取出放凉。每乌蛇100kg,用黄酒20kg。 贮藏 置石灰甏内,可与花椒同放,防蛀,防走油。。【化学】: 含骨胶原(Collagen)、蛋白质、脂肪、醛缩酶(Aldoluze)等[1,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449 [2]CA1983;98:139754r 【药性】: 性味 甘、咸,平。 ❶ 《药性论》:“甘,平,有小毒。” 归经肺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功效 祛风除湿,通络定惊。 主治 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 ❶ 《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浸酒或焙干研末为丸、散。 外用:烧灰调敷。 使用注意 血虚生风者忌服。 ❶ 《本经逢原》:“忌犯铁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白花蛇、炙蜈蚣,治破伤风惊痫,抽搐。 ❷ 配羌活、秦艽,治风湿性关节炎,偏于风寒、游走不定者。 ❹ 配全蝎、白僵蚕,治小儿惊痫、风痰所致的筋脉痉挛及破伤风抽搐。 ❻ 配荆芥、蝉蜕、白芍,治慢性湿疹,荨麻疹等 方选和验方 ❶ 乌蛇丸(《圣惠方》)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乌蛇90g(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30g(炮裂),干蝎30g(微炒)、白附子30g(炮裂),羌活30g,白僵蚕30g(微炒),麻黄60g(去根节),防风0.9g(去芦头),桂心30g。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计时候。以热豆淋酒下10丸。 ❷ 乌蛇丸(《圣惠方》)治身体顽麻风:乌蛇60g(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30g(去芦头),细辛30g,白花蛇50g(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天麻30g,独活30g,肉桂30g(去皱皮),枳壳30g(麸炒微黄去瓤),苦参30g(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20丸。 上为细末。每服3g,食前温酒调下。 上为细末,每服6g,食后温酒调下。 ❺ 乌蛇丸(《传信适用方》)治小儿慢惊风:乌梢蛇、炮附子各30g,无浆子(去壳)30个,天麻、炮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半夏(洗)各15g,全蝎03g,牛黄、朱砂、麝香、雄黄各3g。前9味,酒浸7日,焙干为末,再入余药研极细,糯米粥为丸,黄米大,每服10丸,荆芥煎汤送下,不拘时服。 ❻ 黄芪丸(《圣济总录》)治干疥瘙痒久不差:黄芪60g(锉),乌蛇120g(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90g(炮裂去皮脐),附子60g(炮裂去皮脐),茵芋60g,石南60g,秦艽60g(去苗)。上7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g,食后以荆芥汤下,以差为度。 上3味,为细散。每服3~6g,煎酒小沸服。 上为末,每服3g,食后米饮调下。 ⑾乌蛇皂刺散(北京中医杂志 1988年)治骨质增生:乌梢蛇10g,白花蛇1条,皂角刺、豨莶草、透骨草、穿山甲各15g,五灵脂20g,生乳香、生没药各15g,生川乌、生草乌各9g,杜仲15g,细辛10g,威灵仙、仙灵脾各15g。将上药共为细末,置磁碗内,用陈醋或米醋(如局部疼痛发冷者,可用白酒或黄酒)调成糊状,以杏核大小药膏置胶布中央,贴于增生部位及相应穴位上,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⑿乌蛇搜风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5))治银屑病:乌梢蛇20~30g,苦参15g,露蜂房5g,蝉蜕15g,白鲜皮20g,金银花25g,槐花15g,丹皮、赤芍、生百部各10g,生地25g,生甘草10g。将乌蛇碎成2~3cm长之小块,放入铁锅内,加少许香油,微火焙,待稍见黄脆即好,碾成细末备用。 再将余药水煎分3次服,每日服药2~3次,同时送服乌蛇粉。乌蛇粉先从每次约5~8g服起,渐增至10g或更多。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腥膻发物,不可饮酒。20剂为1疗程,若皮损仍未痊愈,可连服2个疗程。 ⒀《常见药用动物》:“治脉管炎:乌梢蛇、附子各20g,赤芍15g,浸于500ml白酒中。2日后饮酒,每日2次,每次100ml。” ⒁《常见药用动物》:“治破伤风:乌梢蛇、白花蛇各15g,蜈蚣1条。加水400m1,煎取200ml,分2次服。 ” ⒂《圣惠方》:“治紫白癜风:乌蛇肉(酒炙)180g,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60g,熟地黄120g,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60g。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4L中浸之,密封7日。 每温服150ml。忌鸡、鹅、肉、鱼、发物。 ⒃乌梢蛇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6;(2))治牛皮癣:乌蛇、白鲜皮、丹参、银花、地肤子各30g,荆芥、防风、蝉衣、苦参、赤芍、连翘各20g,浮萍、紫草各15g,甘草10g。共为末,日服2次,每次9g,开水送服。 ⒄乌梢蛇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79;(1))治肾炎:乌梢蛇30g,蝉衣30g,浮萍30g,西河柳3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蛇床子12g,麻黄6g,晚蚕砂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面上疮及 食疗 ❶ 《中国药膳学》:“治风寒湿痹之筋骨疼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及风邪入络之抽搐、惊厥,骨结核、中风后遗症:乌梢蛇1500g,大白花蛇200g,脆蛇100g,生地黄500g,冰糖5kg,白酒100kg蛇炮制后浸酒。” 每次服1~2杯,每日3次。” ”。【医药家论述】: ❶ 刘若金《本草述》:“按李(时珍)氏谓此种(乌梢蛇)与白花蛇同功,但性善耳。第两种虽味俱甘,皆入血,而白花蛇独兼有咸,则入血而驱风者,乌梢蛇似难与之同,故《本草》所列主治,即有轻重之别也。但方书之用乌者,于他证或与白花蛇合用或分用,且用乌蛇反多于白者,岂以其性善之故,于他证更有攸利欤。” 乌蛇主肾脏之风,为紫云风之专药。两者主治悬殊,而乌蛇则性善无毒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