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者对歌曲的处理Zhihuizhe dui gequ dechuli
指挥者经过对歌词、歌曲的深入细致分析以后,就可以对歌曲的情绪、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处理。歌曲处理也是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处理得准确、细致,就可以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完美地表达出来。反之,就可能歪曲、破坏了歌曲的形象,达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指挥,应该以对作品严肃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在歌曲处理方面可以从速度、力度、音色、演唱风格、行腔、吐字、高潮,以及演唱形式变化等方面进行处理。
❶速度:瓦格纳曾在一本书中讲过“指挥家的全部责任,就在于处理好作品的速度”,可见速度的准备与否,对歌曲形象的表达的重要意义。同一首歌曲,由于速度处理的不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形象(例如《国歌》和《国际歌》)。在速度处理上有些歌曲在开头有标记,但也有没有速度标记。即使有标记,也需要在统一的速度要求下,根据乐曲情绪上的需要而加以变化、一般讲儿童歌曲比成人歌曲同一类型歌曲速度要快一些,上行旋律有加快的趋势,下行旋律有渐慢的趋势,同样乐句的重复,第二个乐句总要比第一个乐句趋于稍快。“一音多字”的情况。为了把字唱清楚,往往要趋于稍慢,“多音一字”为了避免拖踏感、往往把速度稍加快。全歌形成高潮之前,往往把速度加快,然后突然放慢速度,造成高潮。全曲结束往往把速度放慢。《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作者标明为“稍快”。可以在这总的速度标记下,按上述几条原则,加以变化处理。
❷力度:一首歌曲没有力度就没有“层次”。力度有一种是固定的节拍上的强弱反复,另一种则是根据歌曲内容、情感上的需要加以处理。力度变化均为相比较而言,一首歌从头至尾都唱得很强,结果别人听起来,并不一定很强。只有在弱声中,加入一个强音,则这个强音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反之也是一样。所以处理一首歌曲的力度,一方面要尊重原作品中的力度标记以外,也要通过分析,找出全曲的最强音、与最弱音,再按照旋法规律,句法关系、感情、风格上的需要加以变化处理。一般讲全曲高潮总是最强的地方,(当然也有少数歌曲高潮作弱处理)。“我们多么幸福”的副歌要唱三次,前两段不能是最强音,而把最强音留在第三段最后高潮,旋律上行有加强的趋势,下行有渐弱的趋势,上下乐句之间,上乐句(问句)处理稍弱,下乐句答句处理稍强,两乐句重复时,后一句总比前 一句稍加强。实字与虚字之间,实字要唱强一点、虚词唱稍弱。歌词中有“排比句”时,总是逐句加强推动音乐情绪向前发展。另外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风格、色彩的歌曲、也应有不同的处理,“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曲,许多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可按照上述原则处理好强弱对比关系。
❸音色:指在演唱时运用声音的明亮度而言,当然这种音色有的是少年儿童本身随年龄、性别、以及生理条件不同而有固定不变的音色特点,但唱歌也需要根据歌曲的不同情感随时变更音色,如唱欢快歌曲时,宜用明亮,具有透明光彩性强的声音唱,唱伤感的歌曲,就需要用一种暗淡的,压抑的音色去演唱这样才能动人。有时同一首歌曲中,也需要用不同的音色变化来演唱,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首歌中叙述旧社会妈妈苦难生活 一段,就要用压抑、悲痛、暗淡的音色来演唱,与前后形成音色上的鲜明对比。《我们多么幸福》 一首歌从音色上看,不要求有过多的变化,音色应具有亮度与穿透力”,使人听了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❹在演唱形式上,要考虑避免单调、呆板、可以根据歌词内容需要加以变化,特别是在多段歌词反复,不加变化就会使人听起来厌烦,可以考虑某些段用领唱、重唱、齐唱加以变化,以避免单调。《我们多么幸福》也可以考虑第一、三段主歌齐唱,第二段变为独唱,三段副歌中前两段均为合唱,第三段前一乐句用重唱。后一乐句再用合唱形成全曲高潮,以结束全曲。
❺演唱风格、特色、咬字等方面,也应作适当处理,特别是演唱民族、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歌,更应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在吐词,咬字方面要力求清晰、准确、让人听懂,特别需处理好“倒字”问题,有一首很有名的历史革命歌曲《你是灯塔》,由于旋律安排处理不当让人听成“你是等他”,指挥遇到这类问题,应考虑相应措施加以避免。另外在句法关系上,呼吸气口安排等都应在排练前作好细致的安排,作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排练场上遇到问题迎刃而解,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