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翱/行己箴

☚ 陋室铭   李翱 ☛

李翱

李翱

李翱(772~836),字习之,赵郡(今河北栾城)人。一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幼勤于学,博雅好古,为文崇尚气质。唐贞元十四年(789)进士。元和初,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再迁考功郎。性峭直,曾面折宰相李逢吉之过,出为庐州刺史。后拜中书舍人,历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曰文。是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参加者。有《李文公集》。

☚ 李翱   行己箴 ☛
李翱

李翱772—841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贞元十四年进士,历官国子博士,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刑部、户部侍郎等职,宫终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曰文。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主要参加者之一。主张义、理、文三者并重,而以义、理为主。文风平易,但成就远逊于韩愈。所作《来南泉》为传世较早的日记体文章。有《李文公集》。

☚ 刘禹锡   白居易 ☛
李翱

李翱

李翱 (772—841) 字习之,陇西成纪 (今甘肃泰安东) 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古文。在哲学上,受有佛学影响。与唐代澧州药山惟俨禅师有交往。所撰 《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提出用 “正思” 消灭邪恶的“情”,以复性为 “圣人”。有 《李文公集》。

☚ 赠日本僧智藏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

李翱772—841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东)人。唐代散文家。“古文运动”代表作家之一。贞元十四年进士,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禄参军。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因刚直敢言,久不升迁。元和十五年任考功员外郎,兼史职。后历朗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等。大和三年为中书舍人。后又出为郑、桂、潭等州刺史,官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曰“文”。有《李文公集》十八卷、《论语笔解》二卷、《五木经》一卷。
索引:李翱,习之,文公。

李翱

(皇甫)湜与李翱皆从公 (按指韩愈) 学文,翱得公之正,湜得公之奇。(瞿佑《归田诗话》)

李翱772—841

字习之,陇历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参加者。《全唐诗》存诗七首。

李翱

李翱772—836

唐代散文家、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始调校书郎,累迁,元和(806—820)初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再迁考功员外郎。后历朗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等职,官终检校工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翱性峭鲠,议论无所屈,至于面折宰相李逢吉。为政通达,刺庐州时州旱,翱能使贫弱以安。李翱幼勤于学,博雅好古,为文平正谨严,辞致浑厚,以意态取胜,见推当时。追随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认为“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辨,理辨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又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苏洵曾说:“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赋4篇,《全唐文》收其赋3篇,即《幽怀赋》、《释怀赋》、《感知己赋》。其赋体式多规模屈赋,惜少风华。《释怀赋》以农夫耘草比譬当时的朋党之争,写得曲折有致。其《幽怀赋》为天下忧,立意甚高,文辞质直平淡。欧阳修推崇说:“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亡哉!”(转引自朱熹《楚辞集注》)。有《李文公集》18卷传于世。

☚ 李濋   李子卿 ☛
李翱

李翱772—836或841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元和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曾面折宰相李逢吉之过,出为庐州刺史。太和初拜中书舍人,历官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
李翱曾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他是韩愈的侄婿,从韩愈学文,但自视甚高,称韩为“兄”为“友”,不自居于弟子之列。他在《答朱载言书》中,继承和发挥了韩愈反对因袭、力主独创的理论,提出“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主张,对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之说有发展。他的散文发展了韩文平易的一面,如《杨烈妇传》、《高愍女碑》写藩镇叛乱中刚烈的妇女形象,《韩吏部行状》述韩愈一生行事,文笔均平实流畅,并富有感情色彩。所作《来南录》为我国传世较早的日记体散文。李翱的赋今存4篇,其体式多模仿屈赋,然少风华。代表作是《幽怀赋》和《释怀赋》。《幽怀赋》立意甚高,曾受到欧阳修的称赞,只是其辞过于质直平淡,故不足以感人。《释怀赋》,李翱自序谓读《党锢传》,哀直道之多尤不容而作,其陈义亦颇高,而且文辞能曲折尽意,对时事的批判,颇明了沉痛。

☚ 白居易   柳宗元 ☛

李翱lǐ áo

〖名词〗
李翱(772—841),唐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曾从韩愈学古文(1)。《送孟东野序》: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同我交往的人,李翱、张籍是其中突出的。

李翱约9世纪初

唐代人。根据民间传说,撰《何首乌传》1卷。

李翱772—841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历官国子博士、庐州刺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早年家贫,曾从韩愈学古文,“辞致浑厚,见推当时”。在伦理思想上,崇尚儒家伦理,自诩“吾之道非一家之道,是古圣人所由之道也”,“吾之道明,则尧舜文武之道未绝于世也”(《答侯高第二书)。认为这个道就是儒家伦理纲常,“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答朱载言书》)。提出“性善情恶”说。认为“人之性皆善”,“性无不善”,“如不善者非性”(《复性书》)。恶在于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情既昏,性斯匿也”(同上书)。圣凡之别在于圣人能保持先天的本性,百姓则为七情所惑。只有清除情欲,才能达到“复性”为“圣人”。复性的修养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心进入一种“无虑无思”的虚静境界,“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同上书)。使“思无邪”就可离情,故又称为“正思”。第二阶段是进入绝对静止的境界,亦即“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的“至诚”境界,“寂然不动,是至诚也”,这种“至诚”的圣人境界,“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同上书)。最后达到情性两忘,“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复性的圣人之情“中于节”即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于此可见其是用佛教的修养方法来修养儒家的心性。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提出“能复制度兴太平者,文德也”,“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李文公集·论事疏表》)。看到道德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土地者有仁义”(《李文公集·平赋书》)。“公私皆足,人既富,然后可以服教化”(同上书)。其伦理思想对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编为《李文公集》,其中《复性书》是其代表作。

李翱

李翱772—836

唐散文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贞元十四(798)年进士及第。初任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中任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后历任郎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中书舍人、郑州刺史、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潭州刺史、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官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死后谥曰 “文”,世称李文公。他是韩愈侄婿,从学于韩。散文《杨烈妇传》、《高愍女碑》平易畅达。《南来录》开日记体游记先河。《答朱载言书》等文论著作,强调文以明道,力主创新,反对因袭。今存明刊本《李文公文集》18卷,《全唐诗》收录其诗7首。两《唐书》有传。

☚ 白居易   韦处厚 ☛
李翱

李翱772—836

唐散文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贞元十四(798)年进士及第。初任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中任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后历任郎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中书舍人、郑州刺史、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潭州刺史、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官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死后谥曰 “文”,世称李文公。他是韩愈侄婿,从学于韩。散文《杨烈妇传》、《高愍女碑》平易畅达。《南来录》开日记体游记先河。《答朱载言书》等文论著作,强调文以明道,力主创新,反对因袭。今存明刊本《李文公文集》18卷,《全唐诗》收录其诗7首。两《唐书》有传。

☚ 白居易   韦处厚 ☛
李翱

059 李翱772—841

唐代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人。官至山东南道节度使。谥文。他依据《中庸》有关性命的理论,提出“复性说”,认为“性无不善”,“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主张“百性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去情复性之道在于“循礼而动”,“忘嗜欲”,做到“弗思弗虑,情则不生”,臻于“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以至于“至诚”的圣人境界。其复性说为宋代道学的人性论准备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为宋明理学之先驱。在政治上以卫孔孟之道为己任,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反对过分榨取劳动人民,认为 “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其著作有《李文公集》.主要哲学著作为《复性书》。

☚ 韩愈   刘禹锡 ☛

李翱

102 李翱

吸取了佛家的学说,提出了性善情恶论,建立起以性命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认为性是纯粹至善的,是天赋予的,情是 “有善有不善” 的,“情之动”便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本质上是动的,所以情是恶的,这种性善情恶论是一种禁欲主义的人性论,实际上是开创了宋明理学理欲对立说的先端。在性与情的关系上,认为情是性所产生的,性由情得以明,“无性则情无所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而要“由情以明”,必须达到一种“寂然不动”的境界,即“诚”的境界,也就是人性的复性,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复性”必须做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的 “正思”境界,再由 “正思”的 “动静不息”到“本无有思”的“动静皆离”的“至诚”境界。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主张“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看到了道德对治国的作用。

☚ 柳宗元   范仲淹 ☛

李翱772—836

唐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贞元进士,历官史馆修撰、庐州刺史、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为韩门大弟子,积极参加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论文强调“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文、理、义三者兼并”,对唐、宋古文运动颇多影响。其文平易流畅。所作《来南录》,开日记体游记散文先声。所撰《复性书》,提出用“正思”,消灭“情”,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有《李文公集》十卷。


李翱772—841

唐伦理思想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节度使。揉合儒佛,著《复性书》,提出性善情恶说的人性论。著作有《李文公集》。参见“性善情恶说”。

唐李文公集/李文公集/协律子

☚ 柳宗元诗文选注   唐李文公集 ☛

李翱

李翱772—836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人,一说赵郡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参加者。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上,受韩愈影响而与韩愈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首先,对古文与古道的关系,他也是因好古道而好古文,所谓“道”,他也指儒家传统的“尧、舜、文、武、孔子之道”(《答侯高第二书》)。其次,由于“道”必须由“文”表明,因此,他也重视文。这些都是韩愈美学思想的正传。
正如李翱散文发展了韩愈尚奇的一面,形成新奇诡丽的风格一样,在某些文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上,李翱也有发展韩愈的地方。如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两者关系的看法,他提出:义、理、文三者应该并重。《答朱载言书》说:“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又说:“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李翱还强调文章“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答朱载言书》阐发说:古代的经典著作,都贵在自创其意,各不相袭。读《春秋》,如未尝有《诗》,读屈赋庄文,如未尝有六经,而《诗》、《书》、《易》、《春秋》及屈赋、庄文所以不朽,正在于它们独辟蹊径,各有“津润怪丽”之词,各自开辟了不同的思想领域和审美领域。意要新,言要工,所谓言工,必为己之独创,这比韩愈的“唯陈言之务去”和“辞务己出”来,阐述更详尽,意义也揭示得更为清楚。
李翱对韩愈的道德、文章都十分推崇,《与陆傪书》说:“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其词与其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有过于斯者。”从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两方面,李翱都成了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羽翼。

☚ 韩愈   柳宗元 ☛

李翱

李翱772——836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一说河北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授校书郎,三迁为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805—820)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再迁考功员外郎,因李景俭之贬,除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元和末为礼部郎中,面折宰相李逢吉之过,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刺史,有政绩。大和(827—835)时为谏议大夫,知制诰、中书舍人,历任郑州刺史,桂管湖南观察使,刑、户二部侍郎。后充山南东道节度使,时称李襄阳。卒于镇,赐谥文,世称李文公。李翱从韩愈学古文,主张“儒家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应“先仁义而后文章”,与韩柳所论,如出一辙。其重道轻文之倾向,上承孔子“有德者必有言”,下启宋代理学家“道至则文自工”之风。其文详而不冗,简而不略,辞致浑厚,古茂严正。唐人赞其文“激清教义,焕于史氏”,宋人评其文有欧阳修之态。大多数文如《杨烈妇传》、《高愍女碑》、《韩吏部行状》等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发展了韩文平易的一面,因而见重于当时,曾被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列。李氏自评也甚高,称愈为兄为友,不自居于弟子之列。有《李文公集》,又有《论语笔解》、《五木经》传于世。

☚ 吕温   刘禹锡 ☛

著《复性书》

☚ 怀忠作赋   著《复性书》 ☛

李翱722-841lǐ áo

《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何首乌(2)。人名。唐文学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今河北邯郸)人。以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勤于学,博雅好古,并从韩愈学古文。著有《何首乌传》。

李翱

李翱(772—841 年)

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人。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学习,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贞元十四年(798 年),李翱中进士,初任授书郎,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参军。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提出“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矣”的治史观点。元和十五年(820 年),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后李景俭复职,朝廷召李翱为礼部郎中。但其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其过失。但李逢吉并未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吏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收缴大户豪门钱物,赈济百姓。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大和三年(829 年),改中书舍人。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等职。大和八年(834 年),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元年(841 年)卒。谥为“文”,世称李文公。李翱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 “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著有《李文公集》。

☚ 释端甫   尹崇珂 ☛
李翱

李翱772—841

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 (今某肃秦安东) 人。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贞元十四年 (798) 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 (806—820) 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十五年 (820) 授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长庆元年 (821) 出为朗州刺史。因故汉樊陂,开渠灌溉农田千一百顷,名曰 “考功堰”。大和七年 (833),授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哲学上受佛教影响很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只有用 “正思” 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才能达到复性的目的,成为圣人。尝从韩愈学古文,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 柳宗元   刘禹锡 ☛
李翱

李翱774~837

字习之,陇西狄道(今临洮)人。唐贞元十四年(798年)中进士,任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强调史官记事真实,方可传信后世。上兴复太平疏,提出: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迩;改税法,不督钱而纳布帛;绝进献,宽百姓租赋;厚边兵,以制蕃戎侵盗。迁考功员外郎。历朗州刺史、礼部郎中、庐州刺史。调入朝中任谏议大夫,知制诰,改中书舍人。后历任桂管湖南观察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卒于镇所,谥曰 “文”,称“李文公”。翱早年从师于著名古文家梁肃,后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是最著名的唐代古文派学者之一。著有 《李文公集》18卷, 与韩愈合著 《论语笔解》 2卷。

☚ 李训   李复言 ☛

李翱772~841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历任国子博士、户部侍郎、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著有《复性论》,糅合儒佛,以《中庸》为依据,“以佛理证心”,用佛教的方法来修养儒家的心性。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情由性而生”,“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用“正思”消灭邪恶的“情”,达到“复性”为“圣人”。是宋明理学的先驱者,曾师从韩愈学习古文,是古文运动的参加者,文学主张和韩愈大体相同,后人常以韩李并称。文风平易,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著作有《李文公集》。

李翱

(公元772年—841年) 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唐代思想家。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从“货轻钱重”出发,反对两税法,说:“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二百,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矣。今税额如故,而粟帛曰贱,钱益加重。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是为比建中之初为税加三倍矣。”(《全唐文》卷六三四《论事疏表》)认为两税法以钱定税,致使货轻钱重,实际上加重了人民负担,结果是兴商抑农,使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受到破坏。因此,主张实物税。李翱还提出“轻敛增财”的观点,说:“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何也?重使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全唐文》卷六三八《平赋书》)认识到减轻税负,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与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

李翱772~836Li Ao

proser of the Tang Dynasty. Works: An Account of Chaste Woman Yang,Register of Coming South,etc.

李翱772—81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字习之。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历官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谏议大夫、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死于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节度使任所。为文辞致浑厚,追随韩愈;力排佛道,推崇孟轲儒学,开宋明理学之先声。有《李文公集》。

李翱772—841

唐哲学家、散文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元和初,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后任考功员外郎,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从韩愈学古文,并和他一同倡导古文运动。受佛学影响很深。作有《复性书》,一面阐述《中庸》,继承儒家思孟学派;一面又注入佛学内容,主张以“复性” (恢复本性)为自我修养的首要途径。著作有《李文公集》、《论语笔解》。

李翱772—841

字习之。唐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韩愈的学生、亲戚,文学主张大体相同。所撰《复性书》认为凡人要恢复善性就必须去掉情欲,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开宋明理学中心学支派的先河。有《李文公集》。

李翱

李翱772—836

唐代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习古文,是古文运动的参加者。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性情关系上,主张性与情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即“性与情不相无”,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无性则无情,无情亦无性。情不能自发地产生,而是在性的基础上产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能自发地外显,而是由情来表现,即“性不自性,由情以明”。(2) 主张性善情恶,性是人成为圣人的内在根据,即“性无不善”。人之恶则由情而生。是由于情恶掩盖了性的清和明。(3) 主张灭情复性,即“灭掉邪恶之情,恢复本善之性”。主要著作有《李文公集》。

☚ 韩愈   刘禹锡 ☛
000015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