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本诗是唐玄宗天宝十二年 (753)李白三游宣城时所作。 地处祖国东南地区的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多次吸引了诗人的游踪。开头两句,就登临高处的开阔视野取景,写诗人对秋日黄昏江城的总体印象,绘出了旷远、绚丽的宣城晚晴图。由于诗人站在楼的高处,放眼远眺,眼前秋阳夕照、晴空万里的感受是那样鲜明、强烈,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远的古画之中,“杳然如在丹青里!” (李白《当涂赵少府粉图山水歌》) 这是从大处落墨的手笔,为中间两联工笔描绘勾勒了清晰的背景。 如果说开头两句是全局式地展现画面,则以下四句就是引导读者深味“画”中浓郁点缀和精妙刻画之处。“两水”、“双桥”两句意谓,环绕宣城县城的宛溪和句溪澄澈如镜,在夕阳的映照下,横跨宛溪的双桥有如彩虹从天而落。这是按秋令和傍晚的特点,从登楼远望的角度看眼前景物: 傍晚,夕晖侧映染照,水光更见明亮,所以说二水宛如两片明镜夹依江城; 水上双桥,光彩陆离,直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间。“夹”、“落”二字,将流水依城的动态,桥如天上飞来的气势充分展现出来,使景物尽具生气,明丽绚烂,光彩夺目,似可扪触。诗人在秋色中陶醉的心情不言而喻。 五、六两句:“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诗人眼中,秋日寒烟,使桔柚带有寒意; 秋意深沉,使梧桐显得更加衰老。诗人对眼前景物的表现,已从形象地再现深入到对物情的细致体察。时值深秋,江南桔柚成实,丹翠相映,本来极富生机,但在黄昏前后人户烟霭的淡淡笼罩之下,又显得压抑,所以说桔柚也感到秋气侵袭的寒意。入秋梧桐易衰,望中漫漫秋色,桐叶或黄或落应是秋气感染而致老凋。桔柚梧桐本无知觉,诗中写它们的寒意衰老、全是诗人赋予的拟人感受,读来自觉寒气袭人,秋意萧森满怀。这两句是移情人景的杰作,融注进诗人空怀壮志而功业无成,晚景凄凉而孤独无朋的悲凉心绪。一般说来,李白在秋色中并不时常感伤,他曾以豪情逸兴歌唱秋天:“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而今,他为什么会感到孤寒、衰老和悲凉呢?这就离不开谢公楼这一特定环境对他思想感情的触动。登楼,自然忆及楼主谢脁。谢脁在36岁的盛年不但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于格律日趋严整的“永明”作家中,首屈一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他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在36岁的盛年被害而死,但在政治上、文学上均有所建树。缅怀谢脁,诗人李白不禁感伤自己蹉跎岁月,功业无成。他这次游宣城时,已进入人生暮年。抚先贤陈迹,览无语江山,老大悲伤的感情一时涌上心头,凄寒的心境中,自然感到周围的桔柚都带有“寒”意,梧桐在秋色中也像人一样衰老了! 诗末两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抒发怀古幽情。这是登楼抒怀的诗人自身形象的描写,而不是抽象的怀念古人之情的抒发。这样的描绘,在感人的历史气氛中活跃着一个活生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形象,成为整个江城秋晚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谁念”一语,加强了诗人独立北楼的孤独感并表露他知音无觅的寂寞心绪,“临风”抒怀,见出幽思之深沉。因为,山光水态之美固然激发人很高的兴致,但诗人在游历中所接触到的人物,却很少知音,他曾苦叹:“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赠王判官时余归庐山屏风叠》)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不为时所用的悲剧,正如他的挚友杜甫为之不平的呐喊:“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李白这位名扬四海而枯槁当年的诗人,在当时是何等寂寞啊! 因之,诗末两句也可以视作全诗的主旨所在: 在咏唱登楼所见的宣城秋色中,抒发了怀念前贤、思有建树而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吟味全诗,不仅可以品味到其思想内容的深远蕴藉,同时也可以得到丰富的艺术享受。诗中所写如“江城”、“两水”、“双桥”、“桔柚”、“梧桐”,本是常见景物,也是诗家常予捕捉的景象; 但由于诗人是紧扣着秋令、黄昏、夕照、独登、居高临下等条件,来着力表现眼前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于是便使它们染上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色彩,具有引人入丹青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文机天然,移情入景,含而不露。 本诗虽是咏秋抒怀之作,但写秋气寒而不栗,抒情怀悲而不哀,没有颓唐、绝望的情绪,这正是李白奋发、乐观胸襟的体现。由此也可以看到盛唐诗风乐观、昂扬气象的投影。例如“人烟”、“秋色”两句,虽写了“寒”、“老”的境界,然而却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享受,令人深思遐想。 本诗在形式上运用了五言律诗的格式。李白由于才力过人,气魄雄放,力求摆脱近体诗格律的束缚,多从事古体、歌行体诗歌的创作。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擅长于律诗的写作,只是他即便写作律诗,也多不严守格律。然而这篇五律写得格律严整,平仄、对偶的运用自然和谐,充分表现思想感情的变化、转折,而绝无人工痕迹。例如中间四句,对仗工稳,音韵圆转流美,前一联“两水”、“双桥”之咏,言景而壮丽,展示出诗人“我觉秋兴逸”的开朗襟怀; 后一联“人烟”、“秋色”之叹,明丽中带凄寒,含蕴深沉、丰富。但都出语自然,无诘屈聱牙、晦涩难明之病。诗末抒怀古的心绪,只以一“怀”字出之,含而不露,与全诗浑融和谐的格调协为一体,给人以飘然清逸的美感。而其清词丽句中所显示的清新俊秀的风格,则见出谢朓诗风的明显影响,可以作为全面认识李白创作风格的一个例证。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天宝十二载(753)中秋节后,李白由金陵重来宣城,登上谢朓楼纵目骋怀,写下了这首诗。谢朓北楼在城南陵阳山上,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首联开门见山,总写登楼所见。在一个秋日的黄昏,诗人登上谢朓楼凭高俯瞰,只见天气晴朗,秋色明净,整座宣城山环水绕,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图! “江城如画”乃“晚望晴空”之所见,诗人将两句倒装,意在突出“江城”之美,把读者尽快带入那片如画的天地之中。 中间两联上承“晚望”之意,继写登楼所见,就“江城如画”四字展开来作具体描绘。“两水”指宣城东郊的宛溪和句溪。宛溪源出峰山,绕城而流,在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合。深秋时节,溪水分外澄湛清澈;傍晚时分,平静的水面在夕照中泛起层层波光,恰如明镜一般晶莹闪亮。“两水夹明镜”一句,既点明了宣城特有的地理环境,也形象地展示了“绿水绕东城”之美。“双桥”指横跨宛溪上的凤凰桥和济川桥。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济川桥在城正东阳德门外,两桥俱为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所建。站在谢朓楼上放眼望去,凤凰桥和济川桥静卧于溪水之上,在夕阳的映照中宛若半空里落下的两道彩虹。这一景致,为整个画面平添了精彩之笔。颈联两句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渲染。“人烟寒橘柚”,暗写出一个“晚”字; “秋色老梧桐”,紧扣诗题中的“秋”字。深秋的傍晚,山脚下,溪水边,原野上,到处是一片岑寂,橘柚笼罩在淡淡的炊烟之中,已显苍寒之意;梧桐摇落于徐徐的晚风之前,尤觉秋光将老。诗人抓住“橘柚”、“梧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概括地写出了宣城的秋色。句中“寒”、“老”二字不仅点染出秋意,也暗示出诗人登览时的心理感受,使诗意自然过渡到尾联上来。 结尾两句由上面的写眼前景转为抒心中情。诗人独自登上北楼,怀念起曾在宣城作过太守并倡建此楼的谢朓。谢朓不仅诗风清新俊逸,深为李白所喜爱,而且性格孤直傲岸,尤为李白所追慕;当年谢朓因受排挤而离京,曾有过不幸的遭遇,李白也同样为权贵所不容,弃官而去。事实上,李白也是想能像谢脁那样有所作为的,这恐怕是“怀谢公”的主要原因。然而,此时又有谁能想到孤独的诗人,能真正理解他的隐衷呢? “谁念”二字寓意深刻,满含惆怅抑郁之情。尾联两句塑造出一个临风有怀、孤寂感伤的诗人形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