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秋下荆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秋下荆门》李白《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对峙,江水湍急。战国时为楚国西方门户,称为“楚之西塞”。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初下荆门之作。 诗一起便点题,径说自己要经过的荆门,此刻正是素霜飘落,树木凋疏,一派江天寥廓的景象。这是深秋季节,诗人信笔所写,没有一点衰飒气氛,用一“空”字,反使人有开阔、明朗的感觉。次句用典。“布帆无恙”,用东晋画家顾恺之事,意谓一帆风顺或一路平安。时李白从荆门乘舟东下,可谓“就地取材”;而且驱遣自如,恍如己出,不露丝毫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寒厅诗话》)。他说自己正趁着秋风扬帆东下,轻捷快速,又透露诗人的开阔胸襟。 第三句反用西晋时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作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弃官回家的故事。“此行不为”,既表示自己胸怀大志,而且这一反跌与下句“自爱名山入剡中”呼应,使诗势完气足,深厚有力。“剡中”在今浙江省嵊县一带,多名山胜水,地有剡溪,为晋朝王羲之雪夜访戴逵处。李白的“入剡中”不一定是要去游览山水,也不像王雪夜访戴那样,要留下一段风雅韵事,它只是表明自己高风亮节,今后要做一番事业,不会与眼光短浅的张翰那样的人为伍。这里李白没有径直呼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而是用托意象征手法,表明他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李鍈《诗法易简录》对此诗的结构写法所道颇详,“首句写荆门,用‘霜落’、‘树空’等字,已为次句‘秋风’通气。次句写舟下,趁便嵌入‘挂秋风’字,暗引起第三句‘鲈鱼脍’意来。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为鲈鱼脍’五字翻用张翰事,以生出第四句来,托兴名山,用意委婉”。后二句所言尤确。 李白《秋下荆门》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首诗的题目,一本作“初下荆门”,当是初次出川时作。荆门,山名。《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共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山在今湖北荆门县长江南岸。作者坐船过荆门山时,正是秋天。沿江的荆门山上的树木经霜打后,树叶落了,所以称“江树空”。他坐的船是乘风,张帆安稳过去。《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为殷仲堪参军。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地名),遭风,船败。恺之与仲堪笺曰:‘……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无恙,没有毛病,指完好。这里借用“布帆无恙”,指安渡荆门山。 作者这次出川到吴越去,不是为了思乡而回乡,却是为了吴越山川人物之美而去的。《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齐王请他做僚属),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之见机而作。”张翰看到晋朝将乱,齐王会失败,就推说思乡,辞官回乡,这是有先见之明。作者离乡去吴越,跟张翰的思乡回去不同,是爱剡中的名山。剡(shàn善)中,今浙江嵊县,县南有剡溪,山水佳丽。《世说新语·任诞》称王徽之居山阴(今绍兴),忽忆戴逵。戴时在剡,即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这是讲王徽之的脾气怪僻。但也说明剡中有知名人物。因此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含有既爱那里的山水,也爱那里的名人在内。即这里用“入剡中”,当含有雪夜访戴的意味在内。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典故,用了“布帆无恙”的典故,用了“鲈鱼脍”的典故,是明用。假使在“入剡中”里想到雪夜访戴的故事,那里暗用。“在布帆无恙”里有含蓄的话,照这个典故看,顾恺之是“遭风,船败”,经历危险的。作者在《秋下荆门》的下一首《江行寄远》里说:“刳木出吴越,危槎百余尺”。刳木为舟,槎也借指木船,用一“危”字,当指在江中也有风浪的危险,故用“布帆无恙”来暗示,这是正面用典。张翰是借思念鲈鱼脍来辞官回乡,李白是离乡远游,所以称“不为鲈鱼脍”,这是用典来作反衬。假如入剡有访戴的含意,那是用典来指名山兼有访名人的用意。这样虽是用典而含意各别,可以借用典来表达丰富的情意。还有,“布帆无恙”,虽不知道这个典故的,并不访碍了解。不为“鲈鱼脍”与“自爱名山”联系,即不知道“鲈鱼脍”的典故,也不妨碍对这两句的理解,这又显出作者的善于用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