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情怀由登临引起。登临有所见,是景。只是客观的景不能成诗;写诗,情是主,景是宾。写法可以灵活,或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重要的是作者和读者都要有所感,或者说,都能因诗句而进入诗境。这首诗很有名,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力量。 诗题是传统惯用的一路。写这首诗,来由是登凤凰台,所写之事、之情,也是登凤凰台,所以就用“登金陵凤凰台”。金陵,用的是战国时的古名,如果不求古雅,本来是应该写江宁的。古为什么雅?因为时代远,希有,而且华年易去,逝者如斯,人总是难于忘怀过去的。这样说,诗题中用古地名也不妨算作优点。 律诗四联,第一联通常是扣紧题目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第一句写凤凰台的由来,那是传说,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有几只凤凰落在建康(宋都城,今南京)西南的小山上,为了纪念这希有的祥瑞,在山上筑台,并称台为凤凰台,山为凤台山。第一句等于重述传说,是写古。第二句可以顺承而下,仍写古。但沿袭不如变化,因为惟有变化,才能用有限的字写出更多的内容,才可以由景跳到情。于是转而写今,凤飞去,台上空无所有,只有长江,不管人事代谢,还在流。这第二句是寓情于景,所寓的情是伤逝。 依照律诗的习惯布局法,第二联要承上,进一步发挥,所以仍是写伤逝。还要照应题目的“登”字,伤逝就由所见写。三国吴(都建业,今南京)远去了,昔日的宫苑,小路上长满野草(“花草”重在草);东晋(都建康,今南京;西晋都城不在这里)的上层人物(着袍服加冠的人)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坟墓。到此,诗写了一半,所及景物,没有一种快意的,为什么?这是全诗的情怀决定的,诗必用的手法是,景物要为情怀服务。 但这也不宜于千篇一律,所以第三联又变。一种是意境变,由怅惘变为观赏;一种是章法变,由写时变为写地。两句都写地,但又有变化。前一句写远景,西南几十里外的三山(三峰并立)若隐若现(半落,即看不清);后一句写近景,城南的秦淮河分支,中间夹着白鹭洲。诗写登临,登临不能无所见,所以这一联也是照应题目写。 前三联准备完毕,于是第四联就可以正面并集中地写情怀。写情怀,两句有明暗二意。明是因为天上有浮云蔽日,光不够,想望见旧游之地长安(唐都城)而做不到。暗是浮云蔽日比喻小人蒙蔽君主,看不见长安暗指不能受重用,施展才能,实现治国的大志。当然,明是陪衬,暗是本意。这表现的是有大抱负的人的烦闷与愁苦。就章法说,这第四联是水到渠成的写法,因为登临望远,怀古思今,不能不想到身世,而想到的情况是,长安不见,壮志难酬,自然就不能不愁苦满怀了。这样的愁,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心是一类,其结果当然就会“长使英雄泪满襟”,读者也不能不陪着洒同情之泪了。总之,诗所写的愁苦情怀正大(不是儿女情长),能够使读者深有所感,所以我们说这首诗是唐诗中的佳作。 佳也有来由,传说他是学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这大概不是无中生有。崔诗由黄鹤起,“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白诗变为由凤凰起,也是往者已矣,一切成空,意境一样,连韵也是用十一尤(就平水韵说)。小异是白诗两句写了崔诗四句的内涵,可是章法较散,气势差一些。后四句几乎是照猫画虎,崔诗第三联也是写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诗连韵脚“洲”字也用了。第四联就更象了,崔诗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是看不见,因想而愁,白诗也是,而且连“使人愁”也照抄了。这样好不好?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表达工具是公有的,只要所表达的内容好,值得吟味,用什么形式,甚至用什么词句,究竟关系不大。 何况李白这首诗还不是始作俑者。据说崔颢的《黄鹤楼》诗是学沈佺期的《龙池篇》,沈诗前四句是:“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这种词语不避重复,格调高亢而一气呵成的写法,沈德潜《说诗晬语》称赞说:“意得象先,纵笔所到,遂擅古今之奇,所谓章法之妙不见句法,句法之妙不见字法者也。”意思是,看似不循规蹈矩,反而更好。 不过李白这首诗还是当作严格的律诗写的。这表现在全诗八句都是律句(辨平仄)。但李白是惯于并长于写古风的,写律诗,或者由于不在意,有时就不免闯破格律。如这一首的第二联失粘(应仄起[第二字仄声],“吴宫”是平起);单就承接第二联说,第三联也失粘。他还有一首七律《别中都明府兄》,也是两次失粘,同这一首一样。作者生在近体诗格律已经形成的盛唐,写律诗而不很注意格律,要怎样解释?我想,这是因为他才气横溢,情意横溢,拿起笔,就如晁补之评论苏东坡词所说,曲子就缚不住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