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清照《如梦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兴尽:指游兴已尽。藕花:荷花。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①争渡。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兴尽:指游兴已尽。藕花:荷花。②争渡:指天色已晚,乘船夺路回家。 【译文】 常常记起出游溪亭直到日色将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记了回去的路。一直到游兴已尽,暮色更浓,才驾着小舟回去;可船儿又迷路进入荷花深处。船儿争渡,船儿争渡,惊起了河滩上已经夜宿的鸥鹭。 【总案】 这首词为李清照对年轻时候生活片段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趣。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于回家。作者在一系列动作的白描和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主体心理活动的轨迹。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游玩,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稀少。骤:急。卷帘人:这里指正在卷帘的侍女。绿:指绿叶。 红:指花。 【大意】昨天夜里雨下得虽然疏落,但风却刮得又急又猛。我因多喝了几杯 酒,便一觉睡到了天明,至今还有几分残存的酒意。我猛然想起风雨中 的海棠花儿,便急切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可她却淡淡地说:“海棠花? 还是那个样儿。”我叹了口气,说:“你仔细看看就会知道,肯定是绿叶又 变大了,而枝头的红花更稀少了。”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山东济南名泉。《嘉庆一统志《济南府》:“历下名泉,有曰金缕、曰趵突、曰皇华、曰柳絮……曰溪亭……总七十二,见于泉碑。” 仕女图(之二) 【清】 焦秉贞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作者以清新的手笔展现了昔日游览溪亭之乐,画面幽美,淡雅怡人,寥寥数语,带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简洁,把读者自然地引到了当日的怡人图景中。“常”字暗示出这件往事曾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起的美妙情怀一直荡漾在她心间。“溪亭”和“日暮”分别交代了地点和时间。那一天,她在溪亭饮酒游赏,竟然沉醉其中,不知归路,其畅快心情和留连忘返的情致全然展现。“兴尽”两句,又把这种意兴加深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竟然“误入藕花深处”,其醉态可见一斑,而又显得情趣盎然,虽“误入”却将读者带进一片新奇可喜的天地中:暮色笼罩湖面,湖中荷花娇艳,荷香馥郁,莲叶田田,一叶小舟,误闯入这方曼妙世界中,困在了藕花荷韵间。寻常的“不知归路”,“误入歧途”一般较紧峭、冷瑟,而此处竟是风情无限,充分流露出了作者的欢畅心情和对自然之美的迷恋,一个活泼、俏皮而又可爱、多感的女子形象自然展现。 “争渡。争渡”又是一幅风趣曼妙的图画,女主人公仿佛天真的孩童,焦急中,乱划船桨,小舟在她的“指挥”下漫穿在荷丛中,那栖息在湖边的鸥鹭,被这不速之客和一片喧哗声打扰,“惊起”,飞远。船声、水声、鸟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词人刚从酒醉中清醒,想必此刻又醉倒在这片怡人的风光中吧。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出色的艺术家,最善于捕捉瞬间的感触,诉诸笔端,使之具有永恒的生命,而李清照就是其中的大家,这首《如梦令》从多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段的一瞬,巧妙点染,使之别开生面。全词虽短,但句句妙趣横生,像“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都能带给读者无限的回味与想象。全词画面虽多,但绝不散漫,它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贯穿,即“醉”:酒中之醉,湖面美景的迷醉,轻妙人生的沉醉,美丽心情的陶醉,人与自然在温情与醉意中达到了和谐统一。 以寻常语入诗是易安词最鲜明的特色,这首小令用词简练,语言清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淡而有致,正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首词就是“自组丽中来,落其芬芳”而得“平淡之境”,作者巧妙地把秀丽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抒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欢快心情,情韵无穷。(张雅莉) 集评 龙榆生:“矫拔空灵,极见襟度之开阔。”(《漱玉词叙论》)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 李清照
这首词,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 这是李清照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一首词。 她截取了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的一个片断——曾经有一次临晚乘醉尽兴忘归的泛舟。“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常”,“尝”的通假字,曾经的意思。词一开头先作交代,点出时间地点,然后以“沈醉”写人。至于为何而醉且沉?似乎应是饮酒而醉,但如果细读下文,看到主人公饱览初夏美景,留连忘返,则不妨可以说这种醉意也有几分是因这美好的景色而为之陶醉。“不知归路”四字,既承上“沈醉”而言,又引起下文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是进一步讲“不知归路”,其中“误入”两字照应前面的“沈醉”,因为“沈醉”方会“误入”,“藕花深处”四字则照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而进一步具体化。此句既说“兴尽”,又写“误入”,实际上还在写主人公余兴未尽、意犹未尽,所以虽说“兴尽”,但远远看到莲叶田田,闻到荷花飘香,却又身不由己,信舟划去。然而,当她划到藕花深处时,才发现此处已无路可通,从对景色的“沈醉”中顿然醒悟过来。作者早已就在前面交代了的“日暮”、“晚”的天气,此刻当已更晚,贪玩的少女这才不免有些吃惊,于是赶紧往回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的“争”,就是争先恐后的意思,引申为“赶紧”,主人公赶紧划归,船桨击水,发出哗哗声响,把两岸沙滩上已经栖息的鸥鹭惊了起来,这也照应到前面,见出主人公确实归舟甚晚了。这就是李清照这首《如梦令》的全部内容。在这首词中,我们虽然看不到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内容,但可以看到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不受妇女礼教规范束缚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看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李清照词中,有不少这样的笔墨,曾因此而被封建道学家们视为“毫无顾藉”,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是可贵的地方。从词的创作的角度来看,晚唐五代的花间词派主要把笔墨放在珠帘罗幕香闺佳人的描写上,天地狭窄。南唐至宋初词渐趋阔大,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能走向广阔的郊外,扩大视野,不作卿卿我我男女恩怨之声,而写自己对美好自由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情调显得健康,意境显得开阔,这是不容易的。李清照后期词因时代的动乱而更多地写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与她前期的词作就有这样良好的开端分不开的。 这首词在艺术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事雕饰,文辞清新,用笔轻灵,写得真切自然,已开始显露出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1084-?),字易安,一说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前期嫁与宰相之子赵明诚后,过了一段相当安定和高雅的生活,夫妻二人常常沉醉于书画文物收藏和欣赏的快乐之中;后期遭国破家亡和颠沛流离之苦。在作品中均有具体的描述。李清照是一个多能的文学家,词和诗,以及文、赋等都有名作,还留下一篇《词论》,是研究词史的重要理论参考。 入选理由: 结构精巧的名作。 诗词赏析 这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内容只在“惜花”上着笔,描绘了一幅贵族少妇居处养尊,不关世事,远离尘下的生活图卷。爱花是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欣赏角度与劳动人民的差异很大。唐人爱牡丹,宋人爱梅爱荷爱海棠,文人笔下有无数篇咏及。如海棠则有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等句;陆游有“为爱名花抵死狂”之句,被成都人称之为“海棠颠”;杨万里尊海棠为“先生”,在《春晴怀故园海棠》中说:“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本篇的海棠情结与苏轼等人是一致的。作品中的问话人显然是一个女子,卷帘人是她的侍女。女子因醉酒而沉沉睡去,不能在雨疏风狂的夜里关心花,第二天早晨酒醒,第一件事就是问花。当侍女回答花还是那样,即没有受风雨影响之时,女子却以完全不同的看法表示应是叶肥花瘦(花瓣凋零)了。这样的看法说明什么?女子的沉醉表示什么?心中的愁烦显露出来了。为什么愁烦?相思闲愁而已。海棠花就是女子的外化之身,花瓣凋零与相思愁苦而衣带渐宽的形象相似。尽管主题并无多少意义,但感情表达的深沉细腻却很有艺术性。 小词多以问答句式组成,一问一答之中竟能蕴含如此深的内容,结构的确别致。 李清照《如梦令》解题: 本词写出了少女们游玩时非常轻快的场景。 课文注译
常记溪亭(2)日暮(3),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4)深处。 争渡(5),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选自 《漱玉词》。 李清照 (1084—约1155),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 (现在山东济南市) 人, 宋代女词人。 如梦令, 词牌名。 (2) 〔溪亭〕 溪边的亭子。 (3) 〔日暮〕 黄昏时候。 (4) 〔藕花〕 荷花。 (5) 〔争渡〕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争, 怎。 李清照《如梦令》如 梦 令 李清照
解题: 这首词曲折地表达出惜花的心情。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1), 却道 “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2)。
注释: (1) 〔卷帘人〕 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2) 〔绿肥红瘦〕 谓枝叶繁茂, 花朵凋零。 译文: 昨晚雨急风大, 睡得很好都消除不了醉意。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 她只回答 “海棠依旧”。 知道吗, 可能是枝叶繁茂, 花朵凋零吧。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释】 1.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 2.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 昨夜风急雨骤, 深深的睡梦也未解去残酒。 轻轻地问一声那卷帘人, 她却说:“海棠花依旧。” “唉!你哪里知道,应是 绿叶更肥,而红花残瘦。” 【评】 一首小词,却如同一出小品,一幕小剧,后台之背景与前台之人物、空间的铺陈(由室外而窗内)、时间的流逝(昨夜至今晨)、人物的动作、神态、对话无不一一活现纸面。甚至有情节,以情节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所带给女主人公与“卷帘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卷帘人”作为女主人公的对立面而存在,他或她(赵明诚或侍女)没有女主人公那种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致敏锐的感受,在他(她)的眼里风雨之后,一切如旧,而女主人公却叹口气,说:“知否,知否”(此二字之重叠,下得何其自然,如同口出,而神气皆现),“绿肥红瘦”,以色彩代替花叶,别出新意,透露了女主人公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泛爱情调。有此种胸怀,方有后日之易安词也。 后人评此词为“短幅巾藏无数曲折”,是也。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 【注释】 ①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答。②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译文】 昨天晚上,风儿紧,雨儿疏。我一夜浓睡,尚未消除残醉。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花草是否被风雨摧?”侍女答:“海棠花依旧很美。”“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葱郁繁茂,红花却零落憔悴。” 【集评】 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余爱赵彦若《剪绿花》诗云: ‘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绿情’‘红意’,似尤胜于李云。”(《藏一话腴甲集》卷一) (按:赵彦若诗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题作《立春日侍宴别殿内出彩花应制》。) 明·杨慎:“此词较周词更婉媚。”(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按:周词指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及谢逸《如梦令》“花落莺啼春暮”,《类编草堂诗余》误作周邦彦词,杨慎仍之。) 明·张綖:“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香奁集》作‘临明’,此误引)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草堂诗馀别集》) 明·蒋一葵:“李易安又有《如梦令》云:‘昨夜雨疏……绿肥红瘦。’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明·茅暎:“易安,我之知己也。今世少解人,自当远与易安作朋。”(《词的》) 明·吴从先:‘语新意隽,更有丰情”。“写出妇人声口,可与朱淑贞并擅词华”。(《草堂诗馀隽》卷二)。 明·沈际飞:“‘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花间集》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古今词统》卷四) (按:“人静、人静”乃宋曹组词句,“无寐、无寐”乃宋秦观词句,俱《如梦令》词。) 清·王士祯:“前辈谓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固是确论。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若‘柳腴花瘦’ ‘蝶凄蜂惨’,即工,亦‘巧匠斫山骨’矣。”(《花草蒙拾》)(按:“柳腴花瘦”乃宋汤恢《八声甘州》词,“蝶凄蜂惨”乃宋杨缵《八六子》词句。) 清·张宗橚:“查初白云:可与唐庄宗‘如梦’叠字争胜。”(《词林纪事》卷十九) 清·黄苏:“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 清·陈廷焯:“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云韶集》卷十)又:“词人好作精艳语,如左与言之‘滴粉搓酥’、姜白石之‘柳怯云松’、李易安之‘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句,造句虽工,然非大雅。(《白雨斋词话》卷六) (按:左誉(左与言)“滴粉搓酥”,今无全篇;姜夔之“柳怯云松”,乃《解连环》词句。) 【总案】 这也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词。风雨过后,草木应是什么样子?粗心的侍儿回答说:“海棠依旧”。作者马上纠正她:“应是绿肥红瘦。”作者与侍儿,一个细心,一个粗心,一问一答,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形象非常突出。“绿肥红瘦”一句,历代评论家赞不绝口,表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独到与细致入微。以对话入词,始于苏轼。作者学习和运用这种手法,更增添了词的生机活力。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注释】 1.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这两句是作者与侍女的问话。 2.绿肥红瘦:绿指绿叶,红指红花,风雨过后,绿叶更见青翠,红花却见零落,故说“绿肥红瘦”。以上三句是纠正侍女的答话。 今译 昨夜风急雨骤, 深深的睡梦也未解去残酒。 轻轻地问一声那卷帘人, 她却说:“海棠花依旧。” “唉!你哪里知道,应是 绿叶更肥,而红花残瘦。” 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①,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卷帘人:指卷帘的侍女。 鉴赏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名作,它以新巧别致、出语天然而为人瞩目,明蒋一葵《尧山堂偶隽》谓此词:“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作者抓住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片段,刻画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营造出了幽美、清灵的意境。 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昨夜生活的追忆。“雨疏风骤”写出了昨宵风猛雨狂的情景,正值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逼迫,风声、雨声不断入耳,词人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浓睡不消残酒”并不是指作者贪恋酒香,而是突出她惜花的心事沉重,因为怜惜,所以忧愁,因为忧愁,转而借酒,“浓睡”暗示出了她饮酒至醉的惆怅。 “试问”二句是作者醒后的一幅画面:浓睡刚醒,残酒未消,她不顾身体疲惫便迫不及待地追问侍女。作者没有点明问的是什么,仅用虚笔,通过侍女的回答得知谜底,此时我们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词人那焦灼而殷切的神情。一个“试”字就将她的紧张全部烘托出来,她深怕出现令其心碎的结果,而侍女自然不懂她的心事,只是简单的一句“海棠依旧”,草草作答。问得极有情,答得极平淡,一问一答,曲折有致地表现出了二人对自然的不同感触,更衬托出了女主人公惜花怜花、热爱自然的心境。 李清照听到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本应高兴、欢心,可见风雨并没有吹落残红,让花香消玉散,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带出凝重的反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将词人的关切之情淋漓展现。词人用的是揣度语气,其中却隐含着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也只有热爱生活之人才会对大自然观察得如此细微,一夜雨疏风狂,绿叶经过雨水的滋润,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而鲜花经不起雨打风吹,凋零陨堕。海棠自然不会“依旧”,想必已是憔悴不堪了。作者的心痛与感叹跃然纸上。 这首词历来为人们称道,如清黄苏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字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而“知否”三句更是为评论家崇拜之至,如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藏一话腴》甲集卷一)明瞿佑:“‘应是绿肥红瘦’,语甚新。”(《香台集》卷下《易安乐府》)明沈际飞:“‘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清陈廷焯:“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白雨斋词话》卷六)等等不一而足。 李清照的笔下完全是寻常词汇,像“知否”即是口语,“绿”“红”是最普通的色彩,“肥”“瘦”又是日常生活语言,带给人的美感不多,而她却能将其巧妙结合,自铸伟词,尽显神韵。她运用俗语也非常到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处处新颖生动,的确让人心悦诚服。“知否”三句,后人多有模仿,但远远达不到李清照的艺术高度,如明卓人月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古今词统》卷四)清王士禛:“雕组须不失天然,前辈谓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固是确论。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若‘柳腴花瘦,蝶凄蜂惨’,即工,亦‘巧匠琢山骨矣’。”(《花草蒙拾》) 这首《如梦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曲折、婉转、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李清照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简单片段,淡妆浓抹,翻出新意,虽是寻常语句,却尽显风流别致。(张雅莉) 集评 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有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六) 明《张綎:“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香。’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草堂诗馀别录》) 海棠禽兔图 【清】华喦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词眼。词中抒发情感、描写景物最传神、最精粹的语句,谓之词眼。词眼所在,往往是词中的警句所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元人陆辅之《词旨》最早列出词中“词眼”二十六处,如李清照《如梦令》之“绿肥红瘦”、史达祖《双双燕》之“柳昏花暝”等。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精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岂能开阗变化,一动万随耶?”(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