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清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诸城太学生,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和明诚流寓南方,建炎三年(1129年)明诚病死,所藏书画金石又大多散失,境遇凄苦。绍米四年(1134年)避乱西上,依弟而居,终老金华。工诗文,尤长于词,又能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清新婉丽。所著《词论》,多有独到见解,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词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其作品留存下来的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共1首 (词)宋·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⑴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看取:看着。取,语助词。),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⑵,不减酴醾⑶。 渐秋阑(阑:尽。),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⑷,似泪洒纨扇题诗⑸。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⑹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共1首 (词)宋·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共1首 (词)宋·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共1首 (词)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共1首 (词)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共1首 (词)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共1首 (词)宋·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共1首 (词)宋·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共1首 (词)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共5首 (词)宋· 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词)宋·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词)宋·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词)宋·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词)宋·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捲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共3首 (词)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宋·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词)宋·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共2首 (词)宋·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词)宋·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共2首 (词)宋·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祗⑴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芳草:芳香的青草。),望断归来路。 (词)宋· 蹴⑴罢秋千,起来慵整(慵整:懒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袜刬⑵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共2首 (词)宋·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金锁,管是客来唦。 寂寞尊前席上,惟□□、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醾落尽,犹赖有□□。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龙骄马,流水轻车。 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词)宋·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共2首 (词)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宋·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共2首 (词)宋·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词)宋·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共2首 (词)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词)宋·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⑴,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⑵。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共1首 (词)宋· 微寒应候(应候:应合时令。),望日边,六叶阶蓂⑴初秀。 爱景⑵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漏残银箭:指天将晓。),杓回摇斗⑶。 庆高闳⑷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⑸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⑹玉酎(玉酎(zhòu):贵重的酒。)。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共1首 (词)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喷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共1首 (词)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共1首 (词)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共1首 (词)宋·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共1首 (词)宋·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按:此首一作无名氏词,见《梅苑》卷九 共1首 (词)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共1首 (词)宋· 沉水香消人悄悄,楼上朝来寒料峭。 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未扫。 金樽莫诉连壶倒,卷起重帘留晚照。 为君欲去更凭栏,人意不如山色好。 共1首 (词)宋·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共1首 (词)宋· 帝里春晚。 重门深院。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 楼上远信谁传。 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 难拚舍。 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 浸梨花。 共1首 (词)宋·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趁起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编有《李清照集》 。 ☚ 吴相国伍公之庙 苏若兰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为我国著名女作家。父李格非为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南渡后丈夫病逝,饱受流离颠沛之苦。后定居临安,孤苦无依。诗、词、文都有成就,而以词最为突出。早期词作多写悠闲生活,表现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与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情真率,形象鲜明,语言奇隽,韵味深长。南渡以后,国家的残破与个人的不幸使其作品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词风也变为凝重深沉。属于词中婉约派作家,但个别词作也具有豪放一面。著有《词论》一文,强调词“别是一家”,要求协音律、有情致,崇尚典重,并对北宋几个重要词人予以批评。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 吕本中 曾几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县明水镇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有《李格非集》五十四卷(见《遂初堂书目》)。母王氏,亦善属文。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照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时清照父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明诚父挺之为吏部侍郎,并居京师。清照夫妇每朔望入相国寺,购碑文归,相对展玩。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格非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救父。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力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长逾十年。乃于归来堂起书库,每获一书,夫妇共同勘校,整集签题。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两人在研讨文物的书斋生涯与诗词唱和的艺术氛围中相伴,虽生活俭朴而情趣高雅,琴瑟调和。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今山东淄博南),继续夫妇相从共赏之乐。靖康二年(1126),金兵入汴,北宋沦亡。是年五月,赵构即位,改元建炎,明诚奔母丧南下,秋八月,起复知江宁府。清照载书十五车,连舻渡淮过江,至建康。其青州故第则为金人化为煨烬。清照曾于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系念中原,义愤激发。《临江仙》词云:“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亦深寓南渡之感。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中暑卒。清照扶病理丧,仅存喘息。会金兵南下,赵构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在迭经丧乱后,清照南来时所携文物书籍,遂尽散为云烟。绍兴四年,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追怀与明诚结缡后志尚与共及其间离合聚散,感喟“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冬十月,清照避地金华,卜居陈氏第。此后来往于金华、临安两地。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清俞正燮采辑宋人载籍为《易安居士事辑》,见《癸巳类稿》。近人黄盛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李清照事迹考辨》,王仲闻《李清照事迹编年》,考订清照生平,均较精审。褚斌杰等且编有《李清照资料汇编》。清照自幼即有才藻名,善属文,于诗尤工,为晁无咎所称。《朱子语类》卷一四○:“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著录《李易安集》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有词论一篇,历评南唐二主至宋朝词十馀家,不少假借。其词创为“易安体”,上承李煜、秦观,为宋词一家,在南北宋之交独树一帜。王士禛《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沈谦《填词杂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沈曾植《菌阁琐谈》:“易安跌宕昭彰,气韵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章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太露,被谤殆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词集名《漱玉集》,宋时有一卷本、五卷本(《直斋书录解题》)、三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六卷本(《宋史·艺文志》称《易安词》),俱不传。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 张纲 吕本中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格非,有文名。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元年,适赵明诚。时格非及明诚父挺之皆官居京师。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崇宁四年,授鸿胪少卿。自大观元年(1107)起,与明诚居青州。明诚于宣和三年(1121)守莱州,钦宗靖康元年(1126)守淄州,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知建康。建炎二年,清照至建康。次年,明诚罢,驻家池阳,旋赴建康;清照闻明诚病,自池阳赴建康;明诚卒于建康,清照抵越州,旋往台州。建炎四年,清照至温州,回越州,岁暮往衢州。绍兴元年(1131),赴越,卜居土民钟氏家。绍兴二年,赴杭,再适张汝舟,旋离异。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避地金华,卜居陈氏第。次年,回临安。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数年间,上《金石录》于朝,卒。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其中《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作于少时闺中。其视野远非同时代女子所能及。诗中云及当借鉴唐安史之乱,以为“深戒”,“深有思致”(周煇《清波杂志》卷八),盖有感于当时之时事。然较之张耒(文潜)原作,功力尚不深。成婚后所传“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句,为晁补之广泛称扬,人以为“能抉出诗人神髓”(《黄妳馀话》卷八)。南渡后所作“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抚时感事,忧心如焚。其《上枢密韩肖胄诗》,则力陈恢复愿望,词所不能尽情表达者,以诗表达之。其《乌江》诗实为歌颂守土卫国之雄杰而作,笔墨凝重,较南渡前笔力益进。其他题材作品则未能称是。事迹详《李清照事迹编年》,载《李清照集校注》。 ☚ 曾幾 吕本中 ☛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与辛弃疾(号幼安)并称“二安”,分别为宋代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代表作家。李格非之女。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二人共同从事金石研究,并常相诗词唱和。金人入据中原,二人避乱南下,明诚病死。清照长期漂泊在江浙一带,七十岁左右去世。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李清照(1082—1140?)济南(今属山东)人,自号易安居士,是北宋末年文学修养最高的女作家。能词,能诗,也能做古文和骈文。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古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环境里。 李清照年十八嫁赵明诚(太学生,山东诸城人),赵父挺之也是文人,官位很高。夫妇二人感情相得,时游相国寺,市碑帖。其时家境不甚宽裕,节衣缩食,市书籍碑帖,研究金石历史。明诚亦有文才,但诗词不如清照,清照曾于重阳日作《醉花阴》词,明诚亦为数十首,以示客,客称其中三句绝佳,正清照所作也。其后,赵挺之为宰相,排斥元祐党人,格非以党籍罢,清照上诗挺之,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颇为哀怨。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二人同作钞书、校勘金石工作。后明诚赴青州、莱州做官。靖康之变,明诚奔母丧于金陵。其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十余屋书籍被焚毁,仅携出于金陵之书物尚存。建炎二年(1128),明诚为江宁府,清照亦在江宁。常值天大雪,顶笠披蓑,循城远览,做诗词,邀明诚赓和。翌年明诚罢官,将赴江西,起湖州,诏赴行在,清照居池阳,与之别。明诚赴行在(建康),病卒(1129)。时清照年四十八。为文祭之,中有“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敏。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之句。葬明诚讫,清照欲赴洪州,因张飞卿玉壶事被谤,赴越州行在。(金人破洪州,书物散失。)清照赴台州、衢州,最后定居杭州。 约在1134年顷,作《〈金石录〉后序》,时年五十二三。明诚《金石录》一书为宋代学术界之名著,《后序》详记夫妇二人早年之生活嗜好,及后遭逢离乱,金石书画由聚而散之情形,不胜死生新旧之感,一文情并茂之佳作也。赵李事迹,《宋史》失之简略,赖此文而传,可以当一篇合传读,故此文体例虽属于序跋类,以内容而论,亦同自叙文。清照本长于四六,此文却用散笔,自叙经历,随笔提写,其晚景凄苦郁闷,非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也。 清照代表北宋时期文学修养最高的妇女,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作家,可比班昭、左芬一流人物。虽以词著名,亦善诗、四六、古文,惜其四六与诗皆散失,零篇断句见于宋人书籍中,有《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诗等。见清人俞正燮所辑《易安居士事辑》一文(见其《癸巳类稿》)及四印斋《漱玉词》的附录。 李清照有《词论》,见《苕溪渔隐丛话》一书,她说: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研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她对名家都有所批评,非常中肯。她重视音律,要求词音调好,内容新。她做词,能兼众家之长,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与苏轼的“达”、“畅”相同。她的词有生活内容,有真感情。她久经丧乱,在她的词中反映了南渡前后一般人民的痛苦流亡的生活。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声声慢》写秋日黄昏时的孤寂,感情深沉,明白晓畅,近于豪放。《醉花阴》写重九,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人们广泛传诵。清照晚年在杭忆旧之作有《永遇乐》,颇为凄婉: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扌然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下半阙是怀念中州元宵佳节盛况,叹中州沦陷,遭遇乱离,写个人晚年凄寂心境。写东都的旧日繁华,其间包含有一定的爱国情绪。 清照词甚少标题,难于编年。此首可知为晚年作品,其他不易确定。 宋代女词人,在北宋有曾布妻魏夫人,在南宋有朱淑真(有《断肠词》)。以清照词作最多,成就亦最高。 在文学史上的女作家有班昭、蔡琰、左芬、鲍令晖、薛涛等(唐以前),宋以后有弹词、戏曲作家数人。诗文词作者虽众,杰出者不多。 关于李清照生年(1082),依俞正燮元符二年年十八之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为1081年。另据《〈金石录〉后序》中“陆机作赋”二句之解释,建中辛巳(1101),如此年清照十八岁,则生于1084年。 李清照 《李清照》传记。徐培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版,《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本书为知识性普及读物,先总体评价李清照其人及其词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次以时代先后为序叙述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境遇,每事列有标题,醒目而便于查阅。然后论李清照的词学主张及其词的艺术特色,并评介了其诗文成就。读此书,可初步了解李清照人格精神及其词风特色。 ☚ 李清照易安居士年谱 李清照评传 ☛ 李清照 《李清照》胡品清著,美国特韦恩出版公司于1966年出版。本书宗旨是研究评价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揭示中国诗词特点和中国人的诗词观。 ☚ 巴斯曼诺夫论李清照 《李清照诗词全集》英译本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著有《词论》,探讨了词的发展及写作特点,是北宋末期最早出现的有关词的美学专著。《词论》认为词的发展经历了盛唐、晚唐五代和宋代三个阶段。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美学理论,肯定词的文学体裁的特点,但过分强调音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词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继承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一派词人的传统观点,但强调“铺叙”、“典重”、“故实”,对婉约派词人也有所批评。(参见“词论”条) ☚ 张耒 胡仔 ☛ 李清照 李清照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陈后主游宴,使女学士、狎客赋诗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被以新声,不过“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等语。李戡尝痛元白诗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破坏。流於民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二公集尚存,可考也。元与白书,自谓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匀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今集中不载。元《会真》诗、白《游春》诗,所谓纤艳不逞,淫言媟语,止此耳。温飞卿号多作侧词艳曲,其甚者:“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亦止此耳。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歌词,则为艳丽如陈之女学士、狎客,为纤艳不逞、淫言媟语如元、白,为侧词、艳曲如温飞卿,皆不敢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 ☚ 万俟咏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夫妇皆好学能文,尤善搜讨考订,记览甚博,平生集聚金石古玩甚多;中年值汴京之陷,仓惶南渡,旧藏尽失,明诚又死,乃再适张汝舟,旋即离异,颠波无依,萧条凄凉而卒。能诗文,尤工词,为南宋名家,有《漱玉词》,前期清丽隽秀、风流蕴藉,可踪迹晏秦;后期遭家国巨变,痛感身世飘零,凄怆伤悲,极沉郁缠绵之致。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 “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亦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沈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篇间惜少,不过窥豹一斑。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 ☚ 张纲 吕本中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宋史》有传。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年十八归赵明诚,伉俪情笃,时相酬唱,尤嗜金石图书。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侵,夫妻渡淮南奔。赵明诚病亡于赴湖州太守任途中,清照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台州和金华一带,晚境凄凉。擅作词,为宋代一大家。今存《漱玉词》1卷。其赋仅存《打马赋》一篇,系南渡后所作。该赋借“打马”游戏以表现其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之意。前人评此赋云:“易安落笔即奇工,打马一赋尤神品,不独下语清丽也。”(王士禄《宫闱氏籍艺文考略》引《神释堂脞语》)《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均已不传。今有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黄墨客《重辑李清照集》。 ☚ 李南仲 李商隐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她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有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18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高宗建炎初(1127),当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前后,李清照夫妇相继避乱南下,所藏金石图书丧失殆尽。建炎三年(1129),其夫病死于建康,从此她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绍兴二年(1132)留寓杭州,四年移居金华。70岁左右,在寂寞凄苦中死去。 ☚ 苏过 王十朋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时熟读经史和诗词歌赋,即有诗名。18岁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丈夫学识渊博,爱好书画金石研究。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美满。后为避祸,迁居江南,散失以往珍藏的大量金石书画,赵明诚又于1129年病死于建康,此后她只身一人度过孤苦的晚年。她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尤长词。早年的词多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大胆抒发了女性的内心情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题材较单调。后期,在历经国破、家亡、丧夫的苦难后,借词表达了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抒发了代表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语言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由于她知识渊博,敢于利用当时文学形式表达情感,再加上经历坎坷,使她在词创作中有较多的独创性和较高的成就。是“婉约派”的正宗代表。代表作有《金石录后序》、《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曾刊行《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七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 蔡琰 谢冰心 ☛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古代一位有进步伦理思想的女性。济南章丘(今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当时著名学者,居于礼部员外郎。18岁与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为夫妇。黄河南北被金兵占领后,渡淮南奔,赵受命湖州太守,赴任途中命故。此后只身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一带,颠沛流离,晚年凄苦。所著有的已遗失。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为《李清照集》。在李清照大量诗词中反映出不少进步的伦理思想。首先表现在她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她与赵明诚相爱甚笃、志同道合,“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在夫死后,她无比悲伤,“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她这种真挚的情感和表露,当时曾遭到一些封建卫道士们的诋毁。其次,在诗词中表达了她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逸句》),抒发对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的强烈不满;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上枢密韩公部尚书胡》),抒发对投降叛国行径的谴责。她赞扬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行为,希望人们成为“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的爱国英豪。李清照还渴望人生自由,不满足“闺房闲戏”生活,认为女子也应和男子一样有远大抱负,“心存恋豆,志在著鞭”。曾有人称赞她“无一毫钗粉气”。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生于1084年,约卒于1155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前期生活美满,后期(南渡后)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她能诗、擅文,而词的成就更高,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在现存70多首词中,虽前、后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思想感情,但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著有《词论》1篇,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均已失传。有《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 097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对金石学颇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充满学术和文艺气氛的家庭里,过着悠闲而平静的生活。南渡后不久,丈夫死去。她在颠沛流离中境遇孤苦、饱受磨难。她工诗、能文,尤擅词。其前期词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集中表现在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写得活泼秀丽、曲折含蓄、语新意隽、韵味深长。南渡以后,作品思想性有所提高,表现出密切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词中沉痛的故国之思和兴衰之感,正是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李清照是婉约词中的大家,抒情能手,善用白描手法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新颖、清丽,富于创造性。她有《词论》一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很有影响。诗虽不多,但表现的爱国热情极为强烈,风格豪放倜傥。今人有《李清照集注》。 ☚ 周邦彦 朱淑真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Li Qingzhao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礼部员外郎,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夫赵明诚,宣和时知莱州、淄州,建炎时知湖州。靖康事变前,李清照随赵明诚为官,一度退居青州故里。夫妻志趣相投,以钻研学术、考订文物书画为乐。靖康事变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辗转逃亡,所聚书画丧失殆尽。绍兴时曾居越州、杭州、金华等地。晚年曾改适张汝舟(一说受张胁迫),旋即离异。 ☚ 周邦彦 陈与义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著名女诗人、词人。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礼部郎提点东刑狱,亦颇有文名,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李清照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对金石之学造诣颇深,亦文采飞扬,夫妇志趣相投,吟诗作词,极富清雅。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李清照夫妇因战乱迁往南方,途中不仅生活颠荡,多年积藏的金石书画丢失殆尽,而且由于饥寒惊惧,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失去了一位生活的伴侣,从此独自又飘泊在杭州、绍兴、金华一带,过着孤独、凄苦的生活。作为一个著名词人,南渡以前的词,清丽妍媚,极富家庭生活、少女情怀的气息,如 《如梦令》、《一剪梅》 等等,其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都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南渡以后,山河破碎,物尽人亡,词中充满抑郁、无奈的愁苦,却又不乏故国悲歌之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见《李清照集·乌江》)。“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等诗句,用托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一片爱国之心。李清照的诗词,无不渗透她对生活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理解。 ☚ 朱淑真 杨妙真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Liqingzhao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也博学善文。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靖康之难后,流寓南方避乱。建炎三年(1129),夫病死,境遇凄苦。后依弟而居,终老金华。其词在内容上,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限于闺情之作,流露出其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后期作品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些流露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表现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中的投降派的蔑视。在词的形式上,清新婉约,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提炼口语,度入音律,炼句既精巧别致,又平淡自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文学理论上,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反对以作诗文的方法作词,认为词别是一家。其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今已散佚。留存下来的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编有《李清照集》。 ☚ 苏轼 岳飞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Liqingzhao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生长于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妇共同校勘古籍,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金兵南下,黄河南北相继沦陷,赵家在青州故居的十余屋书籍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后来,赵明诚由建康知府移知湖州时病逝,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从此孤独一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难民生活,晚年境况极为困苦。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诗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少女、少妇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别离时所产生的淡淡的哀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描绘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等,都是写闺情的名篇。后期的词由于国破家亡,生活艰难,充满孤寂无依, 缠绵凄苦,深沉感伤的情调,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等,表达了南渡初年许多人背井离乡, 骨肉分离的共同感受; 同时也有关怀国家命运, 表现爱国精神的作品,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诗。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 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具体行动或事物把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感情色彩浓厚。其次语言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 自然朴素,清新,富于创造性,有时采用口语入词。第三是懂音律,富有音律美,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运用。她的词被称为 “易安体”,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作品收入《漱玉集》,《宋史·艺文志》载有 《易安居士文集》。 ☚ 周邦彦 江西诗派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攻陷宋都汴京前后,李清照夫妇相继避乱南下。不久,明诚因病去世,从此,李清照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在70岁左右时凄凉寂寞地离开人世。 ☚ 苏辙 辛弃疾 ☛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夫赵明诚,金石考据家。身经“靖康之难”,后流离江浙间而终。词则以南渡为界,前期悠闲新丽,后期悲凉感伤,多家国之思。善于白描,语言浅近,委婉清新。时人推重其词,称为“易安体”。诗文激昂雄健,“慷慨多气”。有《漱玉词》。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早年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勤奋好学,“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廷之的儿子赵明诚结婚。明诚酷爱金石,清照长于诗词,两人志同道合,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后屏居青州旧居达10年之久。其间建起书库大橱,收藏经史百家。随明诚出守莱州、淄州时,仍然坚持对文物的研究。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明诚为母奔丧南下,清照水陆兼程,“载书十五车”,于次年春抵江宁(今南京)。建炎三年(1129),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明诚赴行在(杭州),犯暑感疾,8月卒。她奔走台、温、越、杭间,绍兴二年,在杭州作《金石录后序》,叙述婚后30余年的忧患得失,记叙详尽,情意沉哀,是了解词人生平志趣、思想遭遇的重要文章。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前期作品抒发闺情,悠闲活泼,格调明快。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写伉俪情深,含蓄蕴藉,缠绵悱恻。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箭梅》(“红藕香残玉殿秋”)。南渡以后,历尽沧桑,作词风格突变,将亡国之恨,离乡之苦,沦落之悲,丧夫之痛,凝结于词篇。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重视典雅情致,强调音律。李善于创意出新,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集有《李清照校注》。 ☚ 朱淑真 岳飞 ☛ 漱玉集注/李清照集/李清照集校注/重辑李清照集 ☚ 洛阳名园记 漱玉集注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自号易安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幼有才藻,善属文,工诗词。早年生活优裕,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与其夫赵明诚伉俪相得,致力于金石书画之收藏研究。金兵南侵后,其夫赵明诚死,李清照遂辗转流离南方。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即离异。晚岁处境哀伤孤独,不知所终。卒年约70余。著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其文学创作以词著称,亦工散文与骈文。其《金石录后序》一文,笔墨疏秀,叙次详曲,光景可睹,而存亡之感,更凄然言外。 ☚ 李廌 孟元老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其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她自小便有诗名。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唱和诗词,所作词多幽闲情趣。靖康之变后,避兵江南,其夫病死,孤身漂泊于浙江一带,境遇凄苦,故词风突变。此间词作蕴含着南渡后沉痛的家国衰亡之感,情调伤感,但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擅长白描手法,语言清丽,为婉约派大家。著有《词论》一篇,强调协律,崇尚情趣幽雅,认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法作词。她的诗流传很少,散文笔墨俊秀。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辑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 李时珍 克利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学者李格非之女,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之妻。婚姻美满,与夫共同研究金石书画之外,常以诗词唱和。高宗建炎初,汴京沦陷于金兵之手,夫妇避乱南下。建炎三年,丈夫病死,她独自颠沛流离于江浙一带。绍兴二年,客居杭州,后移金华。最终于郁郁寡欢中去世。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一卷,仅存47首。她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以词最为擅长。其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闺情绮怨和自然景物,表现了对爱情的追求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健康活泼的基调中常杂一丝怅惘感伤的成分,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作品多写伤时感乱和怀乡忆旧,以自身家破人亡的凄苦沉痛,影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动乱不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最为有名。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内心的独特感受;不喜堆砌故实,时采口语人词; 长于以境衬情,融情入景; 注重声调音律,讲究词章和谐。她作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今存不多,但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送胡松年使金》、《夏日绝句》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来传诵。另有文《金石录后序》亦为叙事兼有抒情的佳作。 ☚ 周邦彦 曾几 ☛ 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青少年时代生活优越,雅好诗文,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唱和诗歌,共同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生活美满。靖康二年(1127年),她与赵明诚相继南下,不久赵明诚病死建康,她只身辗转漂泊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独凄凉中度过晚年。李清照是诗、词、散文兼善的作家,而以词垂名于世。她作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她南渡前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和自然景物,题材狭窄,风格婉约,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和颠沛流离生活的煎熬,从而扩大了她的词作题材,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有《漱玉词》传世。其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自幼才气横溢,文词洒落。21岁嫁诸城太学生赵明诚,夫妇和美。每质衣市古碑、书画、奇器,共相摩玩。金兵南侵,携带书画古器,避难南方。建炎三年,明诚病死,她奔走台州、温州、越州、杭州之间,家藏古物,十去七八。绍兴五年在杭州,作《金石录后序》,叙夫妇遭遇。绍兴七年,避乱西上,终老金华。清照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 ☚ 李攀龙 李清照集 ☛ 李清照1084~1155Li Qingzhaoone of the most famous female lyric writers of the Song Dynasty,called Hermit of Yi’an. Works:Record of Gold and Stone,Discourse on the Lyric,Like Dreams,Poem on Summer Days,Lyrics of Rinsing Jade,A Collection of Li Qingzhao,etc.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学者李格非女。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妻。早期生活优裕,明诚出任莱州、淄州太守,夫妻写作诗词,时相唱和。所作词多幽闲情趣。金兵入侵,流寓南方,明诚去湖州赴任途中病死。此后她便只身飘泊在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作品悲叹身世, 多凄楚之音。著有《词论》一篇,强调音律,严格区分诗词界限。又工诗,留存不多。有《送胡松年使金》,与词风迥然不同。著有《漱玉词》。 李清照1084—?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善文工诗,母王氏亦善文。她自幼颖慧,博学强记,熟读经史百家之书,尤好诗文。建中靖国元年(1101)嫁赵明诚为妻。出嫁后一年,其父名入党籍,悒郁而死。她和赵明诚屏居青州十余年,共同蒐集历代金石文物、器皿碑刻、书画古籍,罄资求购,盈十数宝。日夕展玩。正谬题跋,生活充实美满。建炎三年(1129),明诚知湖州,只身赴任,清照居于池阳。同年,明诚病死,她辗转流离,不堪其苦,改嫁不学无术、品行不端的张汝舟。婚后生活极不和谐,不久离异。朝野流言纷杂,责她贞守不节。晚年寄居绍兴,生活凄楚悲凉。其诗雄健豪放,其文典雅明快,其词讲求音律,长于白描。既有身世之悲欢,又有故国之情思。是宋代第一流的词人、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有文集七卷、词六卷,大都散失。少量诗文散见于宋人笔记,历代诗话;所存少量作词,后人辑为《漱玉词》一卷。今人辑其诗、词、文,合为《李清照集》。(参考图422) 李清照(北宋·元豐六年——?——1084—約1151) 山東濟南人。號易安居士,别署漱玉。格非女,趙明誠妻。協力明誠搜集三代古銅器、漢唐碑刻,編輯成鉅著《金石録》三十卷,明誠殁後四年完成,奉獻朝廷。北宋亡,流離江浙,飽嘗艱辛。工詩詞,其詞新麗,甚富情趣,為有宋一代第一女作家。王世禎將其與辛幼安(辛弃疾)并論,稱二者“為宋代第一流詞人。”詞集曰《漱玉集》。亦善書畫,書法筆勢清真可愛,繪事自成風格。白居易《琵琶行》詩,清照嘗圖而書之。莫是龍曾藏其墨竹。晚年事迹不詳,卒年約七十余。 李敬任等造像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