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斯《谏逐客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斯《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做官者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论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宋代李涂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文章精义》)话虽有些夸大,但所评是有道理的。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申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收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腾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璧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种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簪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阿所产的丝绢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式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站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必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秦筝,拍打大腿,呜呜呀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时,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接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漓,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它的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半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的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识见,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畛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富赡,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论辩有力,说理透辟。“事实胜于雄辩”,确凿的事实最具有说服力。文章第一段铺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在说明客卿一向对秦国有功这个问题上就起了很好的作用。比喻也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此文在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和“王者不却众庶”时都用了很多比喻,甚至可说文章的大部分就是由比喻组成的。正因为事实和比喻用得多,反复用,重铺叙,重渲染,不仅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地说清了道理,而且增强了文章铺张扬厉的特色。第二,在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这是一篇议论文,但并不显得呆板滞涩,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除了善用比喻外,和文章写得有波澜、有起伏也相关。在论说秦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稍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另一方面此文论证逐客错误的中心思想十分突出,万变不离这个中心,在行文上还注意到前后呼应,一气贯通,所以全篇文章显得不枝不蔓,紧凑缜密。第三,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文章气势充沛主要是由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辩形成的,但是善用排偶句,并和散体句错杂出之,在语言形式上就富有整齐错落之美,在音节上又显得抑扬顿挫,铿锵响亮,给人以一种音乐的美感,这些使得此文更增强了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了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注〕由余:本晋国人,后入戎。戎王命由余使秦。秦穆公见其贤,以计招致,用其谋伐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戎为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虞国大夫。晋灭虞,把他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送给秦国。他逃回家乡,被楚国边兵所执。秦穆公闻其贤,以五羖羊皮赎之,与语国事。语三日,穆公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蹇叔:岐(今陕西岐山)人,时寓居于宋。百里奚好友,因其推荐,穆公使人以重金迎致,以为上大夫。丕豹:晋杀其大夫丕郑,其子丕豹奔秦,穆公任命他为将。公孙支:《左传》作公孙枝,岐人,字子桑,游于晋,秦穆公任为大夫。商鞅:卫国的庶公子,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不容于卫,闻秦孝公求贤,因入秦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大悦,任命为相,十年而秦大富强。及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故称商鞅、商君。张仪:魏国人,秦惠王用以为相,用连横之策,游说魏、楚、韩、齐、赵、燕西面而事秦,遂散六国合纵之约。三川:在今河南省西北地区,以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故称“三川”,本韩地。张仪说秦惠王下兵三川,惠王不听,转而伐蜀,灭之。终张仪之世,秦未得三川之地。今文章如此说者,是因张仪为秦相,故皆归功于相,又三川是张仪最先请伐之故。上郡:郡名,战国魏文侯置,在今陕西西北部一带。惠王十年(前328),使公子华与张仪攻魏,魏因以上郡十五县献秦求和。汉中:郡名,战国楚怀王置,在今陕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12),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九夷:泛指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鄢:今湖北宜城,曾为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都。此以鄢、郢代指楚国。(11)成皋:又名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北临黄河,南萦山阜,形势险固。(12)范雎:魏国人,逃亡入秦,说秦昭王,拜为客卿。时昭王母宣太后之弟穰侯为相,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等为将,相与专权,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范雎以利害说动昭王,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拜范雎为相。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屡破韩、赵、魏之兵,秦国日益强大。 李斯《谏逐客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 耳。请一切逐客①。”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②,东得 百里奚于宛③,迎蹇叔于宋④,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⑤。此五子者,不产于 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 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⑥,举地千里,至今治 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⑦,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 九夷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⑨,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⑩,使之西 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11),强公室,杜私门,蚕 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 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2),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 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3),有随、和之宝(14),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 剑(15),乘纤离之马(16),建翠凤之旗(17),树灵鼍之鼓(18)。此数宝者,秦不生一 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 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19),不实外 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0)、娱心 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21)、阿缟之 衣(22)、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23)、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24),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 桑间(25)、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 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 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 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 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27),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 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28),者也。夫物不产 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 益雠(2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①客:指在秦 国做官的外籍人。②缪 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 一。由余:晋国人,原是西 戎派到秦国的使臣,秦穆 公看重他的才能,设法使 他归秦,并用他的计策统 一了西戎。③百里奚:原 是虞国大夫,晋灭虞,被 俘,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 的奴仆入秦。后逃入楚, 沦为奴隶,被秦穆公用五 张羊皮赎出,用为相。宛: 楚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④蹇叔:被百里奚举荐而 由宋入秦,被用为上大夫。 ⑤丕豹:晋大夫丕郑之子。 丕郑被杀,丕豹奔秦,秦穆 公任用其为大将,助秦攻 晋。公孙支:字子桑,先游 晋,后入秦,被用为大夫。⑥获楚、魏之师:指商鞅带领秦军先后击败了楚军和魏 军。⑦三川:指伊水、洛水、黄河流经地区。⑧九夷:泛指当时楚国少数民族地区。 ⑨成皋(gāo):要塞名,又名虎牢,在今河南荥阳。⑩六国之从:赵、韩、魏、齐、楚、 燕六国曾联合来攻秦,即“合纵”。(11)范雎:魏人,被秦昭王任用为相。穰(ráng) 侯、华阳:秦国曾当权的外戚,后被废、逐。(12)向使:假使。(13)昆山:即昆仑山,自古 以产美玉著称。(14)随:指随侯珠。和:指和氏璧。(15)太阿:宝剑名。(16)纤离:骏马 名。(17)翠凤之旗:装饰有翠凤羽毛的旗帜。翠凤,一种珍奇的鸟。(18)鼍(tuó):鳄 鱼。(19)����(jué tí):良马名。(20)下陈:后列。(21)傅:同“附”,附着。 玑:不圆的珠。 珥(ěr):耳环。(22)阿:今山东省东阿县。缟:白色的绢。(23)随俗雅化:随着时俗风 尚,打扮得时髦漂亮。(24)搏髀(bì):拍着大腿打拍子。(25)郑、卫:指郑国、卫国的民 歌。桑间:卫国地名,指桑间的民歌。(26)韶、虞:相传为舜时乐曲。武、象:相传为 周武王时舞曲。(27)黔首:百姓。(28)藉:借。赍(jī):给予。(29)雠:同“仇”。 【鉴赏】本文是李斯上奏给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秦始皇)的一篇 奏章。公元前237年,韩国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游说,修一条 长达三百里的灌溉渠,企图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使秦国无力攻打韩国。 这一计谋被秦国发觉,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要求秦王下达逐客令,驱逐在 秦国的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此文,阐明驱逐客卿的 错误,以打动秦王收回成命。 这篇奏章所讲道理并不深奥,正面的话也没讲几句,之所以收到功成 计合的效果,首先在于构思出人意表。秦王下逐客令,李斯谏逐客,本是 批逆鳞,易触秦王之怒的。但妙在李斯一开口只把逐客说成是“吏议”,并 不责问秦王,使秦王容易看下去。而且,文章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 评论逐客的错误,完全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来分析下逐客令的逻辑混乱。 关于这一点,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仁集中指出:“文章用意 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 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清代学者 余诚在《古文释义新编》卷五中也评价:“妙在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 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其次,本文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以史证今,借人扬己,借百里奚、蹇 叔、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在秦国发展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说明重用客卿 对秦极其有利。有关缪公的一组排比句,用取、得、迎、来等字,恰与当前 秦王“逐”相对照;举以前秦王用客成功的历史事实,用排比句尽情铺陈, 给人以客卿的功绩有说不尽之感。并近取譬喻,以小见大,举秦王平时的 爱好为例,说明色乐珍宝不产于秦,为秦王所喜好和享用,而对待客卿,则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显然不符合逻辑。在正反对比中,有力地证明了 逐客的错误。 最后,指出逐客与留客的利弊。从常识上讲,地广则粟多,国大则人 众,兵强则士勇,“泰山”“河海”的比喻正是明示。历史上五帝、三王之所 以无敌,正是接纳四方之民的归附,重用他国之才的结果。而秦王的逐 客,正是违背常理,与帝王之业背道而驰,有极大的弊害:“却宾客以业诸 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 也。”“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 不可得也。”秦王最终接受了李斯的意见,废除了逐客令。 李斯本是战国才士、策士,本文辞藻丰富,多用对偶、排比,讲究声调 色彩,充分显示出战国才士逞才炫能的特点。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00-103页. 李斯《谏逐客书》李斯《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②。 昔缪公求士③,西取由余于戎④,东得百里奚于宛⑤,迎蹇叔于宋⑥,来丕豹、公孙支于晋⑦。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⑧,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⑨,百姓乐用,诸侯亲服⑩;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1)。惠王用张仪之计(12),拔三川之地(13),西并巴、蜀(14),北收上郡(15),南取汉中(16),包九夷(17),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20),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1)。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22),彊公室,杜私门(23),蚕食诸侯(24),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5)。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6),疏士而不用(27),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28),有随、和之宝(29),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30),乘纤离之马(31),建翠凤之旗(32),树灵鼍之鼓(33)。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4),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5),郑、卫之女不充后宫(36),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3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38)。所以饰后宫、充下陈(39)、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40)、傅玑之珥(41)、阿缟之衣(42)、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43)。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44),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45),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46)。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47)。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48),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49),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50)。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51),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52),却宾客以业诸侯(53),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54)。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55);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5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57),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58),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鉴赏】 《谏逐客书》为李斯的代表作。秦王政十年 (前237) 下令逐客,李斯上此书劝谏,力陈秦用客之利,逐客之非,竟奇迹般地打动秦王,收回成命。 首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全文的中心,开门见山,推窗见月。“过矣”见其观点鲜明,“闻”、“窃”见其表述委婉,既有原则性又有策略性。同时,不言秦王下令,但言“吏议逐客”,避免与秦王的直接交锋,也非常巧妙。南宋文论家李涂的《文章精义》盛赞此句: “文章起句发意最好,李斯《上秦始皇逐客书》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昔缪公求士” 一段,言昔秦用客成功,证之以史。作者先以 “四君” 为例,排比铺陈,以古证今,从正面论述用客之利: 穆公“八方求士” 而“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而“至今治彊”; 惠王 “用张仪之计” 而“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而“使秦成帝业”。然后用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一句,假设推理,从反面人手,阐述逐客之害,利害如此,逐客之“过” 明矣。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一段,言今秦重物轻人,拟之于物而理洽。作者先用“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七个动宾结构,“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一个疑问句式,“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两个假设推论和 “若是者何也?”一个设问,阐明秦王因 “适观” 而乐用非秦之物; 然后从“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战略高度,将此与不讲实用而逐非秦之人作比证,轻重倒置,王者不为明矣。 “臣闻地广者粟多”一段,先用 “太山”、“河海” 作比喻论证,并由物及人,推出 “王者不却众庶” 乃 “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 的原因; 继而再用 “寇兵”、“盗粮” 的比喻,揭示“却客”、“退士”必“资敌国”、“业诸侯” 的恶果,因果如此,秦王能不顿悟乎? 最后一段为全文的总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概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一段;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概括“昔缪公求士”一段;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概括 “臣闻地广者粟多” 一段;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则总收全文,并照应开篇之“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而又纵横捭阖,文笔恣肆。作者以 “逐客过矣”一语,点明全篇主旨,接下来道古论今,证之以史,拟之于物,晓之以利害,明之以是非,动之以情感,纵笔挥洒,旁征博引,然处处不离 “逐客过矣” 四字,显得既严整中正、章法有序,又肆意通脱、潇洒风流。 文章说理剀切、议论风发,而又语重心长、委曲婉转。作者没有纠缠“郑国渠”而就事论事,也没有因自己 “亦在逐中”而耿耿于怀,而是高屋建瓴,始终站在“天下一统” 的战略高度,围绕“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立论,处处着笔于“民以殷盛,国以富彊”、“富利之实”、“彊大之名”、“彊公室,杜私门”、“无敌于天下”等秦国的现实利益和前途命运,显得义胆忠心,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切中要害,而又语语动听,句句动心,诚挚动情,发人深省。 在论证方法上,既有事理的结合,又有正反的鉴照; 既有精当的喻证,又有鲜明的对比。文章前两段,即 “昔缪公求士”和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两段,重在事实论证,文章后两段即“臣闻地广者粟多”和“夫物不产于秦”两段,重在理论阐述。“以客成功”用正面论述,“逐客之害”用反面推论。“太山”、“河海”、“藉寇兵”、“赍盗粮”的比喻论证也生动切贴,警示人心。有“今”与“昔”的对比,“用客”与“逐客”的对比,“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通过对照鉴别,是非更明确,利害更昭晰,观点更鲜明。 语言上,既骈辞俪句,整齐合谐,又间杂散句,错综成文,且多用排比铺陈,繁辞华句,对后世的辞赋、骈文有深远影响。 李斯《谏逐客书》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①。”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②。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③,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④,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⑤,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⑥,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⑦。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马駃騠⑧,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⑨,锦锈之饰,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⑩,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11)。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12),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 ①宗室: 王室,与君主同一祖宗的贵族。秦王: 秦始皇嬴政。间: 离间。客: 在秦国为官的其他国人。②穆公: 即秦穆公。由余: 春秋时晋人,逃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秦穆公重其才,以礼招其归秦,并用其计统一了西戎各部。戎: 指西部少数民族。百里奚: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 人,原为虞大夫,晋灭虞,被俘,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的奴仆入秦。后逃入楚,被捉,沦为奴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能力,便用五张羊皮赎了他,任为秦相,故称五羖大夫。蹇 (jian) 叔: 百里奚的朋友,居于宋,经百里奚推荐,被秦穆公聘为上大夫。丕豹: 晋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杀,豹奔秦,为大将,助秦攻晋。公孙支: 字子桑,游于晋,后入秦,为秦穆公谋臣。③孝公: 秦孝公。商鞅: 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任秦相十年间,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富强。秦孝公封以商地 (今陕西商州),故称商鞅,又称商君。获楚、魏之师: 楚宣王三十年,卫鞅被封于商,南侵楚。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击败魏军,俘魏公子印 (ang),得魏河西之地。④惠王:即秦惠王。张仪: 魏人,秦惠王时为相,定“连横”之计,游说诸侯事秦。三川: 指今河南西北洛阳一带,因有黄河、洛河、伊河流过境内,故称三川。巴、蜀: 今重庆市、四川省全境。上郡: 魏地,在今陕西西北一带。公元前328年,秦攻魏,占魏上郡十五县之地。汉中: 今陕西汉中地区。九夷: 泛指当时楚地的多种少数民族。鄢: 楚国旧都,在今湖北宜城南。郢: 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成皋: 今河南荥阳的虎牢关,古代是一军事要地。六国之从: 从,同 “纵”。指韩、魏、赵、齐、燕、楚联合抗秦的 “合纵”政策。⑤昭王: 秦昭王。范雎: 字叔游,魏人,为秦昭王相。穰侯: 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为秦相三十余年,封于穰。华阳: 华阳君芈 (mi)冉,宣太后同父弟,封于华阳。⑥向使: 假使。不内: 不纳。内,同 “纳”。⑦崑山: 昆仑山,今新疆和田县,以产玉著称。随、和之宝: 相传随国 (今湖北随县)随侯曾救过一条大蛇。后来,这蛇在夜间衔来一颗宝珠谢他,称为“随侯珠”。楚人和氏 (卞和) 曾在荆山得一玉璞,献给厉王。玉工鉴定为石头,厉王怒,砍去卞氏一只脚。武王即位,和氏再献璞,又被玉工说为石头,又被砍去一只脚。等到文王即位,和氏又献璞,琢成绝世美玉,称为和氏壁。太阿 (e): 宝剑名,相传是春秋楚人干将、莫邪合铸的宝剑之一。纤离: 骏马名。翠凤之旗: 用翠羽装饰成凤形的旗帜。灵鼍 (tuo): 鼍是鳄鱼的一种,皮可蒙鼓。⑧犀象之器: 用犀牛角和象牙做的器物。駃騠(jueti): 骏马名。⑨宛珠: 宛地出产的珠子。傅玑之珥: 镶着小珠的耳环。阿缟 (gao): 齐国东阿 (今山东东阿县) 出产的白色绢绸。⑩瓮: 盛水的瓦罐。缶:瓦钵。搏髀 (bi):拍着大腿打拍子。桑间: 卫国濮水边的一地,相传是青年男女聚会唱歌之地。韶虞: 相传是歌颂虞舜的音乐。武象:周初的一种乐舞。(11)黔首: 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赍 (ji): 给予。(12)外树怨于诸侯: 指秦把客卿赶回各国,这些人结怨于秦,辅佐诸侯国攻秦。 【译文】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都对秦王说: “从各诸侯国来秦国做事的,大都是为他们的君主进行游说和离间活动。请把所有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境。” 李斯也属于他们商议所驱逐的行列。 于是,李斯给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吏们在计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穆公访求贤才,从西方的戎族招募了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求得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人都不是出生在秦国,而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小国,称霸在西戎地区。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主张,移风易俗,百姓富足,国家强盛,百姓乐于为国出力,诸侯国都来亲善归附,战胜了楚、魏的军队,扩展了上千里的土地,使国家至今还保持着安定强盛的局面。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三川地区,向西吞并了巴蜀大地,向北收取了上郡,向南夺得了汉中,拿下了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着楚国的鄢、郢大城,向东占据了成皋天险,取得了大片肥沃之地,拆散了六国抗秦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其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弃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遏制豪门贵族的势力,一步步吞食诸侯国的疆土,使秦国建成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贤士而不使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的实力,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威名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占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着太阿宝剑,乘着纤离骏马,竖立着用翠凤作装饰的彩旗,安放着用鳄鱼皮蒙的大鼓。这几件宝物,秦国一样也不出产,陛下却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能用的话,那末夜光之珍珠就不该装饰在朝廷,犀角象牙的器物就不该赏玩,郑卫两国的美女就不该住满后宫,骏马駃騠就不该养满外面的马厩,江南地区的金锡就不该为你所用,西蜀一带的丹青颜料就不该用来装饰。所以,装饰后宫,充满廷堂,娱乐心意,悦人耳目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用,那末嵌着宛珠的簪子,缀满小珠的耳环,东阿白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就不该进献到你的面前。那些装扮时兴雅致、艳丽苗条的赵国美女,就不该侍立在你身旁。敲打瓦瓮瓦钵,弹着竹筝,拍着大腿,叽里哇啦歌唱呼喊以开心悦耳,这才真正是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 的新调,“韶虞”、“武象” 的古曲,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放弃击瓦瓮瓦钵而欣赏郑、卫的音乐,撤掉弹筝而听“韶虞”之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心情舒畅,适合观赏罢了。如今用人却不这样,不问能力大小,行与不行,有理还是无理,只要不是秦国人就离去,凡是外来的客卿都被驱逐。那末,你所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珍珠、宝玉,轻视的是人才吗? 这可不是横跨海内、制服诸侯、统一天下的策略啊!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充足,国家大人口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勇敢。所以,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才能那样高大; 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才能那样深广; 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地不分东西南北,民不论本籍外籍,四季和谐美好,鬼神都会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除客卿去成就其它诸侯的事业,这就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到西方来,止步不前,不敢进入秦国。这是所谓 ‘给敌寇武器,送强盗粮食’ 的做法啊! “秦国不出产的物资,珍贵的很多; 不是生于秦国的贤士,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不少。如今,驱逐外籍人去帮助敌国,损害民众去有益于仇人,对内削弱自己,对外结怨于诸侯,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鉴赏】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 秦王政 (秦始皇)执政以来,各诸侯国为了削弱秦国向外扩张实力,纷纷派出间谍去秦国活动。秦王政十年 (前237),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建议秦修灌溉渠三百余里,欲耗秦的财力、人力,以免秦向外用兵。后来这一计谋暴露,秦王室贵族乘机发难,要求秦王 “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中。为此,李斯排一己之私,从秦国兴衰的高度写成此文,上书秦王。 李斯在文章里,以史为例,陈述秦恃客功而强大,客无负秦屡建奇功的事实; 以非秦的物器、美女、声乐为秦所用作比,阐明不能排外,重客与逐客是维护还是削弱秦国统治,关系到秦能否统一天下的大问题,故“客不能逐”。理由有四: (一) 以史来看,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八位客卿,使秦民殷盛、国富强,蚕食诸侯,成就帝业。客卿之功,不可谓不大,说明客无负秦,客不当逐! (二) 以色乐珠玉为喻,秦不产却为秦王所悦,对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岂不是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才?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故秦欲一统天下,客不当逐! (三) 以 “泰山不让土壤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就其深” 为喻,正面阐释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就是能广纳天下人才。若秦逐客,必然是“却宾客以业诸侯”,“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好比“藉寇兵赍盗粮”,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客不当逐! (四) 以 “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的事实和“逐客”将 “损民以益仇”的危害,总结全文,客不当逐! 全文以比喻手法,层层设喻,层层说理,而理自然明白,毫不牵强,不令人厌,颇具感染力与说服力。故秦王最后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字数:4527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143-147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