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太白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诗文别集。唐李白作。白字太白,故名。白生前曾有魏颢为之编集二卷;后李阳冰编其遗著为十卷,名《草堂集》;唐元和十二年范传正编李白集为二十卷。以上三本均已早佚。今传三十卷本为北宋宋敏求所编,清缪曰芑重刻,计序言、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又有宋咸淳刻本三十卷,计诗二十卷,文十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0年4月影印出版。此外历代均有李诗注本,校著者有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之《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后明郭云鹏就杨、萧原注本精简注文,附加文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有明胡震亨评注《李诗通》;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该本参合诸本重编,并增附录六卷,较为详赡,中华书局曾加校补,于1977年排印再版;又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有《李白集校注》,对王琦注本有所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

☚ 王右丞集   高常侍集 ☛

李太白集

别集。三十卷。唐李白撰。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少年时博学广览,求仙学道,约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不被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多就辞官离京,此后十一年继续漫游。安史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李璘想趁机扩张势力,后被肃宗消灭,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病卒于当涂。

《李太白集》存诗九百多首。李白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唐朝由繁荣强盛而趋向衰弱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揭露批判。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不少作品是对于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揭发,如第三首借吟咏秦始皇事对现实进行了讽刺,第二十四首把气焰嚣张的宦官斥为大盗,第五十一首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纣王。其他如《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也都表现了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李白诗还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和不得志的苦闷。他在诗中讴歌姜尚、诸葛亮、鲁仲连等历史人物,对他们建立功业而不求封赏的品格、气度深为仰慕,以此表达了他自己的理想。但李白在诗中表现更多的是他失意的愤懑,他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鹏(《临终歌》),在《行路难》、《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中也抒发了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李白渴求为国效劳,但决不为爵禄而对权贵阿谀逢迎,因而,他的诗又表现出对权贵的高度蔑视和憎恨。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古风》第十二和《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他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这种傲岸不驯的反抗精神体现在许多诗歌中。

李白还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如著名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分别描状峥嵘崎岖的蜀道、雄奇壮美的庐山和奔涌的长江,景色雄伟奇险,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李白也在诗中表达了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情怀。他关怀国家的强大统一,在《塞下曲》等诗中热情歌颂了守边将士;同时,他对于破坏和平生活、残害人民生命的不义战争给予尖锐鞭挞,如《古风》第十九怒斥了安史叛军的将领,《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战城南》等诗都抨击了当时穷兵黩武的政策。他也有一些直接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诗篇,《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等诗真切地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李白不少写爱情和友情的诗也都真挚动人,富有艺术感染力。李白另有一些诗歌较多宣扬了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感情充沛,描写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李白想象奇特,他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诗中意象往往有超现实的特征,诗的气魄宏伟壮阔。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浪漫主义创作传统推到了新的高度。李白诗歌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舜钦、苏轼、陆游,明、清高启、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无不从李白诗中吸取营养,沾溉颇深。

李白散文存六十多篇,多对偶句,但语言较自然流畅,《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两文传诵较广。

李白诗集最早为唐李阳冰所编,已佚。现传本为北宋宋敏求编,曾巩考定次序,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重刻,世称缪本。现存最早李白集注本是南宋杨齐贤《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初萧士贇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有影印明嘉靖刊本。清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集》三十六卷,注释比较详备。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最详备的注本。


李白生平简介李太白集 - 可可诗词网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是唐代李白的诗文集。唐上元二年(761),魏颢编成《李翰林集》2卷。宝应元年(762),李白临终前,托李阳冰为之编集。《新唐书·艺文志》云:“李白《草堂集》二十卷,李阳冰录。”但乐史、宋敏求皆云10卷。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辑录李白作品,编成文集20卷。以上唐人所编的3种李白集子,今皆不传。宋咸平元年(998),乐史在李阳冰编《草堂集》10卷的基础上,增收诗歌10卷,编为 《李翰林集》20卷,录诗776首; 又录其文,编为《李翰林别集》10卷。熙宁元年(1068),宋敏求又加增订,得诗近千首,文65篇,编为《李太白文集》30卷;后曾巩为之考定次第;元丰三年(1080)晏知止刻于苏州,世称“苏本”。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就是现存最早的宋刊本。清康熙中缪曰芑据以影刻,世称“缪本”。蜀本原刻现藏日本静嘉堂,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出版。传世的另一种宋本是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本,题《李翰林集》,亦30卷,然编次与苏本不同,今有清光绪间影刻本、1980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李白集最早的注本是南宋杨齐贤注《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繁而有错误。元初萧士赟删补杨注,编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仍繁芜而有疏误。明郭云鹏增删杨、萧本,重新编次,分为30卷,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刊行,《四部丛刊》即据此本影印。明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注释较简略,但对李白乐府诗的阐释多有发明,有清顺治七年(1650)刻本。以上杨、萧、胡三家都只注李诗。情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30卷,注释了李白现存的全部诗文。王注汇集杨、萧、胡三家注的长处,正其谬误,补其疏漏,对于典故与地理方面的考释,尤见功力。但引文稍繁,“不免微伤于芜杂”(《四库全书总目》),且笺释考证亦有疏误。有清乾隆间刻本、197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30卷,以王琦注本为底本,校以宋蜀本等多种善本及《文苑英华》等重要总集,撰成较详细的校记;注释笺评则在杨、萧、胡、王四家的基础上,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补漏纠谬,用力甚勤,是迄今为止李白集中较详备的校注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代于隋末流徙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城,唐时属我国安西都护府)。神龙初(705),随父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少好剑术,任侠求仙。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漫游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在安陆(今属湖北)娶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又以此为中心,漫游了襄阳、洛阳、太原等地。后移居东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李白抱负宏远,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不愿从科举入仕,希图通过隐居、任侠、交游等途径,登上卿相高位。约开元十八年(730),曾 一度入长安,失意而归。天宝元年 (742),由玉真公主、吴筠等人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与贺知章结为忘年交,贺誉之为“谪仙人”。因权贵谗毁,于天宝三年(744)被“赐金放还”。离京后,在洛阳结识杜甫,同游今河南、山东等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乱起时,他隐居庐山,后满怀爱国热情,参加永王李璘幕府,随军东下。至德二年(757),李璘军被唐肃宗消灭,李白受连累,被捕下狱,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浔阳、宣城一带。61岁时,李光弼出镇临淮,追击叛军,他准备再度从军,半路因病折回。翌年病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盛唐时代上升发展的气魄,洋溢着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热情。“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的壮志;功成身退的鲁仲连,是他的榜样。从青年时代的《大鹏赋》,到中年时代的《上李邕》,直至晚年的绝笔《临终歌》,他都以扶摇万里的大鹏自喻。他蔑视皓首穷经的儒生,嘲笑他们:“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鲁儒》)。他宣称:“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淮阴书怀寄王宋城》)。而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他乐观自信的精神。他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虽屡经挫折,也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行路难》)。

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李白继承了屈原热爱祖国、上下求索、憎恨黑暗势力的传统,又发扬了庄子追求自由、粪土王侯的精神。他的《古风》及其他许多作品,揭露了唐玄宗后期的腐败朝政,鞭挞了骄奢淫逸的权豪贵戚。他以布衣的骄傲同权贵抗衡,以傲岸不羁的气概向社会的庸俗挑战。他宣告:“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其十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甚至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面前,也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傲骨和独立人格:“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诸如太白醉写、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之类的传说故事,正表明人民对他的理解和赞赏。

李白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边塞诗和游侠诗,充满了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幽州胡马客歌》)的豪情。在安史之乱中,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他的山水诗,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豪。水乡的明媚,燕山的雪花,“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都因李白的生花妙笔而增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国人早已公认是礼赞黄河、长江的千古绝唱。

李白还写过许多爱情诗、友情诗,如 《长干行》、《长相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睥睨权贵的诗人,对平民却是一派天真的微笑和深情的感激。这正是李白魅力之所在。

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云:“(李白)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无类。”正是这种根植于盛唐时代和祖国山川的气质与才情,使李白诗歌富有恢宏豪迈、吞吐日月的气魄,显示出超凡的艺术创造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加之种种新鲜而生动的比喻,汇为气象万千的诗国奇观。

李白反对“雕虫丧天真”(《古风》其三十五)的雕琢诗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他的美学理想。他的诗,明朗自然却绝非一览无余,平易晓畅而又韵味无穷,看似口语但又高于口语,这本是诗歌艺术的归真返朴,臻于深入浅出的化境。他善于向民歌和前代诗人学习,更勇于创新。在诗体方面,他最擅长七古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而七古和绝句的完全成熟并蔚为大观,正是唐诗高潮的重要标志。《唐宋诗醇》卷6云:“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李攀龙《唐诗选序》称其“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

李白的散文,多用骈偶句,但流利自然,纵横恣肆,以气盛见长,与其诗风相似。如《大鹏赋》、《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等,皆为名作。

李白的人格和作品,对我国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从韩愈、李贺、苏轼、陆游、辛弃疾直至晚清的龚自珍等,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他的事迹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写入戏曲小说,成为我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唐以后,他与杜甫齐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是为千古定评。

后世有关李白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其作品的整理和笺释(见上文);二是对诗人生平及其作品年代的考证,这方面比较重要的著作有: 清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作家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郁贤皓《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三是对李白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的综合研究,这方面比较重要的论著有:林庚《诗人李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王运熙等《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出版),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此外,1964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 《李白研究论文集》,选录了“五四” 以后至1962年的有关论文33篇。

彭庆生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别集名,唐代李白(字太白)撰。李白诗文在唐代至少有三个集子。一是魏颢《李翰林集》;二是李白死后由从叔李阳冰编次作序之《草堂集》10卷;三是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所说的“文集二十卷”。到北宋真宗咸平元年,乐史以李10卷本为底本,又别收歌诗10卷,赋序表赞书颂等10卷,编成《李翰林别集》30卷。宋神宗熙宁元年,宋敏求又在乐本基础上,重编了《李太白文集》30卷本,其中后六卷收赋65篇,惜多散佚。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为宋敏求编、曾巩重编、晏知止校核的30卷本。清康熙年间,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36卷,前三十卷按古赋、古诗、乐府、近体诗、杂文、诗文拾遗体例编排,后六卷则是王琦辑录之各种资料及年谱。这是一部集大成的李白诗文集注,对研究李白诗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集卷一收有赋文8篇:《明堂》、《大猎》系长赋,承袭六朝赋的风格,“悦于时而俳甚矣”;而《惜余春》、《愁阳春》等诸篇短赋,“雕脂镂冰,是江文通别赋等篇步骤”(见《古赋辨体》)。只有《大鹏赋》,太白以鹏自比,以豪气雄文抒发雄心壮志,俊迈飘逸,有骚体之风。《李太白集》之通行本,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在王本基础上又增辑了十几首诗文,补充了很多参考资料,可说是王本后的又一集大成的李白诗文校注。

☚ 杜工部集   李东阳集 ☛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30卷,唐李白撰。《新唐书·艺文志》载李白《草堂集》20卷,李阳冰编,李阳冰序不言卷数,宋敏求后序曰: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10卷,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10卷,合为李翰林20卷。今《草堂集》不传,乐史所编亦罕见。此本乃宋敏求得王溥及唐魏颢本,又裒集唐类诗诸编洎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为30卷,清康熙中,吴县缪曰芑始重刊之。该集收赋8篇:《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剑阁赋》、《拟恨赋》、《惜馀春赋》、《愁阳春赋》、《悲清秋赋》。以《大鹏赋》较能代表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集流传颇广,有《分类补注李太白集》30卷、《李太白诗集注》36卷等。该集有宋咸淳己巳刊本、宋蜀本、宋元丰三年临川晏氏本、康熙五十六年缪曰芑仿宋刊本、明天启甲子顾懋光刊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 王维集   高常侍集 ☛

李太白集

一名《李翰林集》。诗文集。唐人李白(701—762)撰。三十卷。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凉武昭王暠九代孙,隋末多难,祖辈逃窜至碎叶(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中央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李白即出生于碎叶。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川,漫游各地。天宝初因荐供奉翰林,以蔑视权贵,遭谗去职。安史乱中,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晚年困顿飘泊,卒于当涂。其诗有对权贵强烈不满,对时政尖锐批判,讴歌维护国家统一之正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善于描绘壮丽山川景色,极力追求个性解放。诗风雄健豪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形式多变,不拘一格。以积极浪漫主义独擅诗坛,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诸多名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然诗中亦有放诞纵酒、求仙访道等消极出世情绪。其集最早为其从叔李阳冰所编之《草堂集》十卷,已佚。今传本乃北宋人宋敏求重新编辑,宋氏得王溥及唐魏颢本,又裒集其他诸编及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厘为三十卷。首卷唯载诸序碑记,二卷以下为歌诗,收诗约一千首,二十三卷;后有杂著六卷。清康熙中,缪曰芑得临川晏氏宋本,重加校订。原书《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并题《李翰林集》,缪本始题今名。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缪曰芑刻本。

《李太白集》

诗文集。唐李白作。30卷。最早为唐李阳冰所编,名 《草堂集》,凡10卷,已佚。今传本乃北宋宋敏求所编,清康熙间缪曰芑重刻。首卷载诸序碑记; 二卷以下为歌诗23卷,杂著6卷。作注的有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删补 《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30卷,前25卷为古赋乐府歌诗,后5卷为杂文,分标门类,有影印明嘉靖刊本。清王琦有 《李太白诗集注》,参合诸本,重加编定,并增附录6卷,颇为详备,有乾隆间刻本。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别集。三十卷。唐李白撰。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少年时博学广览,求仙学道,约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不被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多就辞官离京,此后十一年继续漫游。安史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李璘想趁机扩张势力,后被肃宗消灭,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病卒于当涂。
《李太白集》存诗九百多首。李白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唐朝由繁荣强盛而趋向衰弱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揭露批判。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中有不少作品是对于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揭发,如第三首借吟咏秦始皇事对现实进行了讽刺,第二十四首把气焰嚣张的宦官斥为大盗,第五十一首把玄宗比作昏暴的殷纣王。其他如《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也都表现了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李白诗还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和不得志的苦闷。他在诗中讴歌姜尚、诸葛亮、鲁仲连等历史人物,对他们建立功业而不求封赏的品格、气度深为仰慕,以此表达了他自己的理想。但李白在诗中表现更多的是他失意的愤懑,他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鹏(《临终歌》),在《行路难》、《梁甫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中也抒发了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李白渴求为国效劳,但决不为爵禄而对权贵阿谀逢迎,因而,他的诗又表现出对权贵的高度蔑视和憎恨。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古风》第十二和《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他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他这种傲岸不驯的反抗精神体现在许多诗歌中。
李白还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如著名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分别描状峥嵘崎岖的蜀道、雄奇壮美的庐山和奔涌的长江,景色雄伟奇险,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李白也在诗中表达了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情怀。他关怀国家的强大统一,在《塞下曲》等诗中热情歌颂了守边将士;同时,他对于破坏和平生活、残害人民生命的不义战争给予尖锐鞭挞,如《古风》第十九怒斥了安史叛军的将领,《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战城南》等诗都抨击了当时穷兵黩武的政策。他也有一些直接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诗篇,《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等诗真切地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李白不少写爱情和友情的诗也都真挚动人,富有艺术感染力。李白另有一些诗歌较多宣扬了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感情充沛,描写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李白想象奇特,他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诗中意象往往有超现实的特征,诗的气魄宏伟壮阔。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浪漫主义创作传统推到了新的高度。李白诗歌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舜钦、苏轼、陆游,明、清高启、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无不从李白诗中吸取营养,沾溉颇深。
李白散文存六十多篇,多对偶句,但语言较自然流畅,《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两文传诵较广。
李白诗集最早为唐李阳冰所编,已佚。现传本为北宋宋敏求编,曾巩考定次序,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重刻,世称缪本。现存最早李白集注本是南宋杨齐贤《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初萧士贇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有影印明嘉靖刊本。清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集》三十六卷,注释比较详备。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最详备的注本。

☚ 孟浩然集   王右丞集 ☛
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

唐代诗文别集名。李白撰。因李白字太白而得名。最早由唐代李阳冰编成《草堂集》10卷,现已散佚了。现在通行的本子有: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30卷,巴蜀书社1986年据此影印。主要注本有宋人杨齐贤集注的《李翰林集》,清代王琦《李太白诗集注》。近人瞿蜕圆、朱金城《李白集校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主要选本有舒芜《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

☚ 王右丞集   高常侍集 ☛

李太白集

别集。唐李白(字太白)作。三十卷。白集最早为唐李阳冰编,名《草堂集》,已佚。今传本为北宋宋敏求编。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首卷载诸序碑记。有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校注本。又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李太白集lǐ tài bái jí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别集名。唐李白作。30卷。最早为唐李阳冰所编名《草堂集》,凡10卷,已佚。今传本乃北宋宋敏求所编,请康熙间缪曰芑重刻。首卷载诸序碑记;2卷以下为歌诗23卷,杂著6卷。

李太白集

三十卷。唐李白 (701—762)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昌隆 (今四川江油)人。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遭谗去职。童年是在刻苦攻读中度过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局限在诗、赋文章的写作上,博览群书,喜欢击剑,弹琴。所作诗抒发感慨,寄托深远。诗篇中同情人民疾苦,蔑视权贵,又描绘山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著有《李太白集》。其诗除七言律诗外,李白对各体诗都擅长,而在五、七言绝句和七言古诗方面贡献尤大。其五绝蕴借含蓄,意味深长,七绝明朗精炼而明白如话。可与王昌龄并贺联璧。而其七言古诗,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尤其是能够表现出诗人雄奇奔放的独特艺术风格。一改初唐四杰七古那种整饬而重词藻的作风,又不同于盛唐王维、高适、岑参诸家的风格。这种风格,继承了屈赋和鲍照等诗风格,更为纵横恣肆。《李太白集》又名 《李翰林集》,为唐代诗文别集。主要内容据宋敏求得王溥和唐魏本,又搜集唐类诗诸篇洎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为三十卷。诸序、碑、记一卷,歌诗二十三卷,杂著六卷。其诗歌,从《诗经》、屈赋、汉魏六朝乐府和文人创作中广泛地吸取营养,把文学史上五七言诗歌的创作推到了高峰。之后,影响到唐代的韩愈、李贺、杜牧,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明代高启,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李白艺术思想,发展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关于对该书的整理情况,在不同朝代,都有结果,该书最早编辑者是李白的朋友魏颢(又名魏万)。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李白当时在世。之后,李阳冰受李白临终之托,编成十卷《草堂集》。到了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又重加编辑二十卷。唐代的三种本子都未传,今所传的本子是宋人重辑本。北宋咸平元年(998),乐史收集李白作品,分别整理编辑成 《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这是宋人对李白集的第一次编辑,世称“乐本。”到了熙宁元年 (1068),宋敏求又广收遗逸,重新编辑,题名《李太白文集》。其后,北宋曾巩又依据宋敏求的本子,重新编年排次。到了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收入《四库全书》,世称缪本,《李太白集》三十卷。现有世传的李白集宋刊本两种:一种是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另一种是日本静嘉堂藏宋刊本 《李太白文集》,后来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出版。巴蜀书社也于1986年影印出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