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卫公问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卫公问对

兵书名。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唐李问对》。旧题唐李靖撰。据言此书系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谈论兵法的语录,经后人整理成书。共三卷。九十八问答,一万零三百多字。问答内容,着重在用兵原则的探讨,联系实际战例而评论。对战争的攻守、阵形、指挥兵力和军队教阅等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见解独到,论题也较为广泛,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卫公问对》

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书。中国“武经七书”之一。系唐太宗与李靖二人谈兵言论辑录。以一问一答形式,共98问答。分上、中、下3卷,1万余字。上卷40问答,讨论讨伐高丽问题;中卷33问答,探讨军队的编制、指挥和训练方法,以及步兵、车兵、骑兵协同作战问题;下卷25问答,谈论指挥作战的重要原则和选将用兵之道。

李卫公问对

077 李卫公问对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系辑录唐太宗和卫国公李靖讨论研究用兵、为政及帝王之道的答问而成。约于公元600年左右成书,为《武经七书》中成书最晚的。全书三卷,98个问题,10300字。原书久佚,只于《通典》中保留了部分内容,加以本书为皇帝所撰,不准流传,故《唐书·艺文志》无此书之记载,致有人说此书系唐末宋初所作之伪书,甚至有人说是北宋阮逸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当系唐太宗与李卫公谈兵的言论辑录。本书论题广泛,寓意深长,现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本书上卷论述将务兵谋,中卷论述部伍营阵,下卷论述攻守战具。本书旁征博引,内容十分丰富,所论精深新颖,而且问对可相互引发思维,亦可智力互补,从而受人重视欢迎,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也有创新,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三略   武经总要 ☛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兵法论著。又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三卷。此书是一部问答体裁的兵书,系唐卫国公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论兵的言论辑录。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初著名将帅。少有文武材略,精熟兵法。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岭南道抚慰大使,以副帅佐李孝恭镇压辅公祏起义军。唐太宗时,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率军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死后陪葬昭陵,谥曰景武。据书目记载,李靖著有《卫公兵法》等十余部兵书,然大都早佚,世无完书,唯杜佑《通典》中略见大概。《李卫公问对》在宋以前不见著录,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官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不久即由陈师道提出伪书一说,学术界争辨至今,尚无定论。据今人考证,《李卫公问对》虽未必是李靖的手定稿,亦当是深通兵法韬略,熟悉唐太宗、李靖事迹的人根据唐、李论兵言论汇编而成,成书时间虽不可确断,但下限当在五代以前。
《李卫公问对》分上、中、下三卷,无独立篇章,话题错落散漫,涉及的军事问题比较广泛。如总结、评述历代战争经验,诠释、阐发古代兵法理论,追述古代军制,考辨兵学源流,议论治军用贤等等,但主要内容是讲练兵和作战,以及两者的关系。后人称赞它论“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皆举,皆可垂范将来”。“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
《李卫公问对》在军事理论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奇正”这个重要的古代军事学术命题,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总结和论述。它追溯“奇正”的源头在《握奇经》,“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机”。指出“奇正”原来是方阵战斗队形变换的战术。前后左右中五阵,中央是将帅指挥位置及其控制的机动部队——余奇之兵。前后左右是布置战斗部队的“阵地”、“实地”,位于“实地”的部队就是“正兵”。在战斗部队之间的空隙地带称为“闲地”、“虚地”,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实地”的“正兵”在中阵将帅指挥下,利用“虚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所以奇正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也胜。”它从奇正的基本意义出发,多方探讨奇正的概念范围,用以解释进退、攻守、众寡、将帅、营阵、训练等军事问题,大大发挥了《孙子》的奇正学说。
在进攻和防御问题上,《李卫公问对》提出“变易主客”的理论,辨证地指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胜败不在于采取进攻还是防御,而在于是否掌握主动,是否处于有利的作战态势,而“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透彻地分析了攻守主客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部队管理教育和军事训练方面,强调“教得其道”。它提出由单兵到小分队,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的分阶段训练程序。指出:“汉戍宜自为一法,蕃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即要根据部队特点,区别使用训练方法。对古代兵学源流,《李卫公问对》认为应分为太公兵法和司马穰苴、孙武兵法二派,“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李卫公问对》大都围绕《孙子兵法》中的命题广征博引,反复论证,在阐发孙子军事思想的同时作出新的探索,或重新解释,或大胆否定,或丰富内涵。
《李卫公问对》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翻刻、注释者不断。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后世诸刻,包括各种丛书本,多源于此本。比较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李卫公问对讲义》、明刘寅《李卫公问对直解》和清朱墉《李卫公问对汇解》。

☚ 握奇经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中国古代兵书。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谈兵的言论辑录。全书三卷。此书论题广泛,主要以奇正、攻守、主客等阐明用兵原则。对阵法、军制、兵学源流、军事、边防等也提出了独特见解。

李卫公问对

兵书名。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唐李问对》。旧题唐李靖撰。据说此书系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谈论兵法的语录,经后人整理成书。全书共3卷,98问答,10300多字。问答内容,着重在用兵原则的探讨,联系实际战例而评论。对战争的攻守、阵形、指挥兵力和军队教阅等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论题也较为广泛,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liweigong wendui

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形式而辑成。现存宋、明、清以来《武经七书》系统诸本,上中下三卷,1万余字。全书从“奇正”、“虚实”、“主客”、“攻守”等几个方面生发讨论,着重探讨争取作战主动权问题。认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同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以及教阅与实战的关系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廊情异说,提出独到的见解。是书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此书主张用阴阳术数御兵的愚兵政策等,则是明显的封建糟粕。

☚ 杜阳杂编   李卫公兵法 ☛

李卫公问对

三卷。又名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旧题唐李靖撰。李靖(577—649)字药师,京兆三原 (今陕西三原东北) 人。新、旧《唐书》俱有传,为唐初著名军事家,屡建奇功,唐贞观十一年(637)受封卫国公。据史传李靖撰有兵法,新旧《唐志》和《宋史·艺文志》就著录其《六军镜》三卷、《玉帐经》一卷、《韬钤秘术》一卷、《卫国公手记》一卷、《兵钤新书》一卷等等。然是书是否为其所作,历来各家说法不一。宋人陈师道《后山谈丛》、何薳《春渚纪闻》谓阮逸伪作,首启疑端。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中》更进一步指出:“其词旨浅陋猥俗,兵家最亡足采者。而宋人以列《七经》,殊可笑。”但其不信是阮逸作,“当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学,掇拾贞观君臣遗事,杜佑《通典》原文,傅以闾阎口耳。”此后清张之洞踵之,亦目为伪书(《书目答问·子部·兵家类》)。《四库提要》引明郑瑗《井观琐言》谓“《问对》之书虽伪,然必出于有学识谋略者之手,斯言近之。”总之,历来聚讼两造信者过信,疑者过疑,皆未必允当。观此书为李靖与唐太宗论兵之事,未必出于李靖手著,当是后人录以成书者也。今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一万余字。此书于攻防原则、奇正相变、阵法训练诸方面的论述,颇多精辟独到之见。如“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问对》卷下)。三卷书中于“奇正”论述最为详备,指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卷上)。“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卷中)。把“奇正”与“虚实”联系起来,如此则可“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的目的,争取战争的主动权等等,文繁不录。此书自宋刻入《武经七书》之后,代有所刊。版本有《诸子萃览》本、《四库全书》本。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有单行清刊本。中华书局有校注本 (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 1983年版)。

《李卫公问对》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分上中下3卷,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言论辑录,约1万字。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从“奇正”、“虚实” 、“主客”、“攻守”等方面讨论攻防战守,教阅训练、兵制、源流等方面的问题。着重探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问题。最精辟的是对攻防原则的论述和对“奇正”的运用。认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反对“攻不知守,守不知攻”。作战时,要力争战争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人”。“奇正”一面指兵力的运用,即奇兵和正兵,一面指战术的变换。书中还对李靖自创的“六花阵”有很好的论述。本书在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中的用阴阳术数御兵的愚兵政策,乃封建糟粕。对于书的作者,北宋有学者认为是时人阮逸伪托,元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时所校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