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杂诗(其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2〕,亭亭如车盖〔3〕。惜哉时不遇〔4〕,适与飘风会〔5〕。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6〕。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7〕?弃置勿复陈〔8〕,客子常畏人〔9〕。 〔1〕曹丕有杂诗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李善注《文选》卷二一“杂诗”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2〕浮云:是游子的自喻。 〔3〕亭亭:高远而没有依靠的样子。车盖:车篷。 〔4〕时不遇:遇不到好时机。 〔5〕适:恰好。飘风:暴风。 〔6〕吴会(kuai):吴郡、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7〕留滞:停留。 〔8〕这句是乐府诗的套语。意思是抛开吧,不要再说了。 〔9〕客子:客居他乡的人。畏人:意思是怕人欺负。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以浮云喻游子,后半部分直接陈抒,表现了游子漂泊不定、思念故乡的忧伤心情。 杂诗(其二)
【译】 夕阳渐渐地落入西山, 明月悄然地升出东岭。 碧空万里,洒满了银色的光辉, 万里碧空,浮幻着飘渺的夜景。 一阵风儿吹来,吹进了我的门窗, 炎热的夏末,夜中也感到了寒冷。 气候的变化,使我感受到了节气的替换, 不眠之夜,使我感受到了长夜的永恒。 披衣起坐,想和人谈谈,却又无人可谈; 举杯对饮,却无人可对,只奉与那孤独的身影。 时光流逝,抛弃我而去, 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我的才能。 想到这些,不禁悲从中来, 直到雄鸡破晓,心中仍不能平静。 【评】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时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诗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此诗起首处气势恢宏:“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像,诗人的心被感动了。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浩渺长空,星转斗移,又一次鼓动起诗人潜在的激情。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冷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思绪万千,彻夜难眠。这四句诗承上启下,由此转入伤感悲凄的格调。诗人本怀有远大抱负,少年时即有大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象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想起少年时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行将老矣的现在,怎不让诗人感慨万端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也更深地体会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苦,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对此诗后面出现的变徵之音,当会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活的漩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所在。 杂诗(其二)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①,寒梅著花未②?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当是早年游洛阳时作。原诗共三首,此为第二首。诗中描写久在异乡的人遇见故乡旧友激起的强烈乡思。前二句传神地表达出急欲了解故乡情景的心情,后二句则以窗前寒梅已否著花的典型细节代表了对故乡的亲切怀念。全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质朴平淡,实寓巧于朴,故诗情浓郁,耐人寻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一三称此诗为“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只为短章,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注释】 ①来日:指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②著花未:开花没有。 杂诗(其二)远送新行客,岁暮乃来归。入门望爱子,妻妾向人悲〔2〕。闻子不可见,日已潜光辉〔3〕。“孤坟在西北,常念君来迟。”〔4〕褰裳上墟丘〔5〕,但见蒿与薇〔6〕。白骨归黄泉,肌体乘尘飞〔7〕。生时不识父,死后知我谁?孤魂游穷暮〔8〕,飘飖安所依?人生图嗣息〔9〕,尔死我念追。俛仰内伤心〔10〕,不觉泪沾衣。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11〕。 〔1〕孔融杂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据《建安七子集》中华版。孔融(公元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为人好学,秉性刚直,是汉末名士。历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后因屡次触怒曹操而被杀害。 〔2〕向:当,对。人:此处指“我”。 〔3〕这句以日光之没喻子之死。潜:隐没。 〔4〕“孤坟”二句:是家里人对作者说的话。 〔5〕褰(qian)裳:提起衣服的下摆。墟丘:指坟墓。 〔6〕蒿:蓬蒿。薇:俗名野豌豆。 〔7〕乘尘飞:化为灰尘的意思。 〔8〕穷暮:长夜,指地下。 〔9〕图嗣息:希望有儿子来继承。 〔10〕俛(fu)仰:时时。 〔11〕希:同“稀”,少。 这是一篇悼子诗。开头几句叙述惊闻子死,中间想象死者骨肉已寒、孤魂无依,最后抒发自己的悲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四认为此诗“至性,极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