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读书法Zhuxi dushu fa
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提出的读书学习的方法。朱熹从事教育50余年,他认为: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其门人辅汉卿将他的读书思想归纳为六法,后人习称“朱子读书法”:“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朱熹主张读书要心专思明,认为这是深入理解书中精华的重要条件,是读书法之 “精要”。他对于历来被人们普遍应用的“记诵积累”表示赞同,并以荀子“诵数以贯之”的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古人诵书,亦记编数。……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编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诵数。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事。”并进而详述读书要领:“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朱熹读书法在他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