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朱熹大辞典︱附录二 朱熹思想传播与研究大事年表 附录二 朱熹思想传播与研究大事年表 凡例 一、本年表涉及的时间,起于朱熹去世后,下迄2012年。 二、本年表主要记载与朱熹思想及朱子学传播与研究的有关人物、著作、学说、学派、组织、会议、事件等,并对海外相关内容予以适当反映。 三、已故人物原则上系于生年(除朱熹去世前已出生的人物),在世人物的重要活动、著作列入相关年份。 四、论著一般收到初版,难以考定的酌列相关年份。 五、年份说法不一时,择取一说。 六、历史纪年采用公元纪年,1912年以前夹注旧纪年。 1202年(南宋宁宗嘉泰二年) 伪学党禁稍弛。 追复朱熹焕章阁待制致仕。 1206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 詹体仁(1143—1206)卒。字元善,建宁浦城人。乾道初年问学于朱熹,真德秀为其高徒。深于理学,除潜经训,属意星历。著有《象数总义》、《历学启蒙》等。 1209年(南宋宁宗嘉定二年) 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称朱文公。 追赠蔡元定为迪功郎。 许衡生。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学承朱熹,主“反求诸心”和“反躬践履”之学。著有《许文正公遗书》。1281年卒。 1210年(南宋宁宗嘉定三年) 追赠朱熹为中大夫、宝谟阁学士。此后朱熹思想越益受到帝王的重视,成为官方哲学。 1211年(南宋宁宗嘉定四年) 李道传请解除学禁。 诏颁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从祀孔庙。 蔡沈撰《书经集传》成。 1213年(南宋宁宗嘉定六年) 刘爚请以朱熹《语孟集注》列于学宫,从之。 黄震生。字东发,学者称於越先生,庆元府慈溪(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学宗程朱,但批评宋儒的“传心说”。主张以“大路”释“道”,以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统一各种人性学说。著有《古今纪要》、《黄氏日抄》等。1280年卒。 吴猎(1130—1213)卒。字德夫,潭州醴陵人。其亲炙朱熹、张栻,著有《畏斋文集》等。 1214年(南宋宁宗嘉定七年) 李方子登进士第。李方子字公诲,号果斋,昭武人。著有《朱子年谱》、《传道精语》、《禹贡集解》等。 1215年(南宋宁宗嘉定八年) 追赐张栻曰宣。 魏了翁上疏乞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赐爵定谥。 1216年(南宋宁宗嘉定九年) 陈淳至严陵讲学。 追谥吕祖谦曰成。 朱在重修白鹿洞书院。在为朱熹季子。 1221年(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 黄榦撰《朱子行状》。 黄榦(1152—1221)卒。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今福建闽侯)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其学最重道统,把二程、朱熹列为“圣贤相传”的道统人物。主张“理具于心”。著有《周易系辞传解》、《读仪礼经传通解》、《勉斋集》等。 1223年(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 陈淳(1159—1217)卒。字安卿,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主张理气不离、道器不离、知行相即,反对朱熹理气先后和知先行后说。著有《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 叶適(1150—1223)卒。字正则,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创始人,与朱熹、陆九渊齐名,讲究“功利之学”。著有《水心先生文集》、《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 王应麟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治学继承吕祖谦,偏重陆九渊“心学”。著有《困学记闻》、《深宁集》、《玉堂类稿》、《掖垣类稿》、《汉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玉海》、《汉制考》、《六经天文篇》等。1296年卒。 1226年(南宋理宗宝庆二年) 陈宓提点广东刑狱,著《论语注义问答》、《唐史赘疣》,创立延平书院。 1227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 赠朱熹太师,追封信国公,从祀孔庙。 1230年(南宋理宗绍定三年) 改封朱熹为徽国公。 蔡沈(1167—1230)卒。字仲默,号九峰,谥文正,建阳(今属福建)。少从朱熹游,精通《尚书》和象数学。其代表作《书经集传》,乃元明清科学考试必读书目。 1232年(南宋理宗绍定五年) 金履祥生。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学者称仁山先生。兰溪(今属浙江)人。著有《通鉴前编》、《大学章句疏义》、《仁山文集》等。1303年卒。 1234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 真德秀进讲《大学衍义》。 1235年(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真德秀(1178—1235)卒。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号西山,谥文忠。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以朱熹为宗,力振朱子学为理学正宗。提出“理即事,事即理”、“敬为心法”等观点。著有《大学衍义》、《西山读书记》、《四书集编》、《西山文集》等。 日僧园尔来南宋留学,回国时带回《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精义》、《五先生语录》等数千种儒书,为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讲授《大明录》,传播程朱思想。 1237年(南宋理宗嘉熙元年) 朱熹《通鉴纲目》刊行于国子监。 魏了翁(1178—1237)卒。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重视“心学”,视“人心”为天地之本、万物之主宰。主张“正心养心”,虚己以下,以求“义理所安”。著《九经要义》、《周易集义》、《鹤山全集》等。 张洽(1160—1237)卒。字元德,号主一,清江(今江西樟树)人。著有《春秋集注》、《春秋集传》、《张文宪文集》等。 1241年(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诏议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先生从祀孔庙。 1242年(南宋理宗淳祐二年) 许衡以《伊川易传》、《晦庵论孟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教授生徒。 1243年(南宋理宗淳祐三年) 李心传(1166—1243)卒。字微之,隆州井研人(今属四川人)。认为道学即是儒学、圣道,力主倡明道学。著有《高宗系年录》、《学易编》、《诵诗训》、《春秋考》、《礼辨》、《道命录辨》、《南迁录》等。 1244年(南宋理宗淳祐四年) 诏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御书额匾赐之。 陈普生。字尚德,号惧斋,宁德二十都石堂人,世称石堂先生。著有《四书五经讲义》、《学庸指要》、《孟子纂图》、《浑天仪论》、《周易解》等凡数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遗集》、《石堂先生遗稿》、《武夷棹歌》(朱熹撰、陈普注)。1315年卒。 1246年(南宋理宗淳祐六年) 蔡模(1188—1246)卒。字仲觉,学者称觉轩先生,蔡沈之子。进迪功郎,著有《续近思录》、《易传集解》、《大学衍说》、《河洛探赜》等。 1247年(南宋理宗淳祐七年) 追谥罗从彦曰文质、李侗曰文静。 熊禾生。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建阳人(今属福建)。著有《易经讲义》、《易学图存》、《书说》、《大学尚书口义》、《三礼考略》、《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四书标题》、《大学广义》、《四书小学集疏》、《文公要语》等。1312年卒。 1249年(南宋理宗淳祐九年) 吴澄生。人称草庐先生。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为学曾“和会朱陆”,又以尊朱为主。主张以“理”宰气,推崇“格物”、“诚意”之说。著有《五经纂言》、《孝经章句》、《草庐精语》、《道德经注》等书,后人辑有《草庐吴文正公全集》。1333年卒。 刘因生。字梦吉,又名骃,号静修,雄州容城人(今河北徐水)人。与许衡并称“元北方两大儒”。著有《四书精要》、《易系辞说》、《静修先生文集》等书。1293年卒。 1250年(南宋理宗淳祐十年)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入太学。尽取濂、洛、闽诸子之书摘其精要,名曰《濂洛闽论语》10卷。 1253年(南宋理宗宝祐元年) 越南陈太宗诏谕儒生到国学院讲习“四书”、“六经”,向全国儒士介绍朱子学。 1254年(南宋理宗宝祐二年) 马端临生。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1323年卒。 1262年(南宋理宗景定三年) 朝鲜儒者权溥生。曾于1302年至1309年间,两次赴元学习朱子学。回国后,刊行普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1269年(南宋度宗咸淳五年) 诏赐“文公厥里”于婺源。 1270年(南宋度宗咸淳六年) 黎靖德刊行所编《朱子语类大全》一百四十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许谦生。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谥文懿。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与许衡齐名,称“南北二许”。著有《白云集》、《观史治忽几微》、《诗集传名物钞》、《书集传丛说》、《自省编》等。1337年卒。 1271年(南宋度宗咸淳七年 元世祖至元八年) 忽必烈即位前“尽收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而顾问焉”。由此,得“儒教大宗师”称号。即位后,于京师设国子监,任许衡为国子祭酒,以朱熹《小学》教蒙古贵族。 程端礼生。字敬叔,号畏斋,庆元(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人。著有《读书日程》、《春秋本义》、《畏斋集》等。1345年卒。 1272年(南宋度宗咸淳八年 元世祖至元九年) 虞集生。字伯生,号道园,临川崇仁(今属江西)人,人称邵庵先生。谥文靖。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1348年卒。 1274年(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 王柏(1197—1274)卒,年78岁。字会之,金华人,学者称鲁端先生。著有《读易记》、《涵古易说》、《大象衍义》、《读春秋记》、《论语衍义》、《太极衍义》、《伊洛精义》、《鲁斋集》等。 1279年(南宋赵昺祥兴二年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南宋亡。 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黄震《黄氏日钞》成。 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朝鲜学者安珦(1243—1306)首次读到《朱子全书》,手抄《朱子全书》、携带《四书集注》、临摹朱熹画像而归。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李齐贤生。朝鲜朱子学者,字仲思,号益斋、实斋、栎翁。著有《李齐贤集》。1367年卒。 1289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朝鲜学者安珦在大都获新版《朱子全书》,回国在太学讲朱子学。 1307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之名始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撰成。 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 熊禾作《考亭书院记》。 1309年(元武宗至大二年) 以周敦颐及许衡从祀孔庙。 宣布实行科举取士。 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 宋濂生。初名寿,后更名濂。字景濂,号潜溪,又号龙门子等。浦江(今属浙江)人。著有《宋濂全集》。1381年卒。 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 刘基生。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人。著有《覆瓿集》、《诚意伯文集》、《郁离子》等。1375年卒,谥文成。 1312年(元仁宗皇庆元年) 吴澄为国子司业,用程纯公学校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为教学之法。 1313年(元仁宗皇庆二年) 六月,立崇文馆于国子监,从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许衡于孔庙。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 十月,程钜夫建议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其草诏行之。诏以科举取士,明确规定明科一经中的四书、五经,皆用程朱及其弟子注本,朱子学开始成为官学。 程复心上《四书集注》、《童图纂释》等。 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 元正式开科取士。 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 吴海生。字朝宗,闽县(今福建福州)人,著有《闻过斋集》,人称闻过先生。1387年卒。 1328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朝鲜哲学家李穑生。字颖叔,号牧隐。1349年作为使臣到元朝,应科举及格后,在元国子监学习朱子学说,培养了许多名儒,如郑梦周、权近等。认为“道”即“太极”,理即“太极”。“太极”为寂之本,是万物运动的根源。著有《牧隐集》。1396年卒。 1335年(元惠宗至元元年) 朝鲜儒者成牛溪生。字浩原,名浑,其思想摇摆、犹豫于退溪与栗谷之间而成为折中派。著有《牛溪先生集》。1398年卒。 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 朝鲜儒者郑梦周生。字达可,号圃隐,谥文忠。著作后编为《圃隐郑先生文集》,1392年卒。 1342年(元惠宗至元八年) 朝鲜儒者郑道传生。李朝开国功臣。字孚之,号三峰。1392年拥李成桂为王,建立李氏朝鲜,历任许多要职,为李朝各项制度建立卓有功勋。精通朱子学,以朱熹的“万理皆实”为武器,批驳佛教的“万理皆虚”说。强调三纲五常和“忠孝”思想。著有《三峰集》、《心问天答》等。1398年卒。 1352年(元惠宗至正十二年) 朝鲜哲学家权近生。字可远,号阳村。李穑弟子。主张“理先气后”客观唯心论和“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认为天地万物“本同一体”,人心正,“天地之心”亦正;人“气顺”,“天地之气亦顺”。著有《礼记浅见录》、《东国史略》、《入学图说》、《五经浅见录》等,后刊有《阳村文集》。1409年卒。 1357年(元惠宗至正十七年) 方孝孺生。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人称正学先生。曾提出:“古之治具五:政也、教也、礼也、乐也、刑罚也。”认为“养身莫先于饮食,养心莫先于礼乐”。著有《侯城集》、《希古堂稿》和《逊志斋集》等。1402年卒。 1361年(元惠宗至正二十一年) 追谥朱熹之父韦斋齐献靖公。 1362年(元惠宗至正二十二年) 追封朱熹齐国公。 1366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 张九韶《理学类编》成书。 137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 定科举考试制度,考四书五经,用八股文体。 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 曹端生。字正夫,号月川,谥号静修,渑池(今属河南)人。提出“理驭气”说,主张“事事都在心上做功夫”,反对佛老。著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四书详说》、《性理文集》、《儒学宗统谱》、《理学要览》、《月川语录》等。1434年卒。 1389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 薛瑄生。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世人尊称薛夫子,谥号文清。薛瑄修正程朱“理在气先”说,认为“理只在气中,决不可分先后。”著有《读书录》、《薛文清集》。1464年卒。 1391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 吴与弼生。字子傅,号康斋,学者称康斋先生,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曾提出“静时涵养,动时省察”,“贫而乐”等观点。著有《康斋日录》、《康斋文集》等。1469年卒。 1407年(明成祖永乐五年) 《永乐大典》成。 1411年(明成祖永乐九年) 陈真晟生。字晦德(一作晦夫),后改字剩夫,又自号曰漳南布衣,本泉州人,后徙漳州镇海卫。曾笃志践履之学,为学重“敬”。著有《程朱正学纂要》、《正教正考会通》、《心学图》、《陈剩夫集》等。1474年卒。 1416年(明成祖永乐十四年) 王恕生。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曾提出“天理人欲,相互消长”;“中为天下处事之大本”;“和为天下行事之大道”;“鬼神以物为体,而无物不有”等观点。其编撰《历代名臣谏议录》一百二十四卷,著有《石渠意见》。1508年卒。 1418年(明成祖永乐十六年) 丘濬生。字仲深,号深庵,别号海山道人,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市琼山区)人。著有《大学衍义补》、《朱子学的》、《琼台会集》、《家礼仪节》等。1495年卒。 1428年(明宣宗宣德三年) 陈献章生。字公甫,号石斋,人称白沙先生,新会(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白沙村人。创江门心学,提出“天地万物,一诚所为”。主张静坐、自得,宣扬“六经糟粕”论。著作后编为《白沙子全集》。1500年卒。 1430年(明宣宗宣德五年) 周瑛生。字梁石,初号蒙中子,别号翠渠,福建漳浦人,著有《书纂》、《翠渠诗文集》、《翠渠摘稿》、《翠渠摘稿选》、《百梅录》等。1518年卒。 1434年(明宣宗宣德九年) 胡居仁生。字叔心,号敬斋,谥文敬,余干(今属江西)人。提出“气之有形体者为实,无形体者为虚”;“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等观点,反对佛老。著有《胡文敬公集》、《易象抄》、《易通解》、《敬斋集》、《居业录》、《居业录续编》等,1484年卒。 1435年(明宣宗宣德十年) 元儒吴澄从祀孔庙。 薛敬之生。字显思,号思庵,渭南(今属陕西)人。提出“一身皆是气,惟心无气”;“心乘气以管摄万物而自为气之主”;“未有无气之质,未有无质之气,亦未有无气质之性”等观点。著有《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便音》、《思庵野录》等。1508年卒。 1437年(明英宗正统二年) 宋儒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孔庙。 1448年(明英宗正统十三年) 宋儒杨时从祀孔庙。 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 蔡清生。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今属福建)人。主张静能通达天人,虚即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著有《四书蒙引》、《易蒙引》、《虚斋文集》、《性理要解》等。1508年卒。 1459年(明英宗天顺三年) 开始编《大明一统志》。 1465年(明宪宗成化元年) 罗钦顺生。字允升,号整庵,谥文庄,泰和(今属江西)人。提出“理依于气”、“理气为一”、“格物非格心”、“性体心用”等观点,反对心学和佛教。著有《困知论》、《整庵存稿》。1547年卒。 1466年(明宪宗成化二年) 湛若水生。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理气道器合一、心无内外,主张事上磨炼,为学不分动静。著有《心性图说》、《湛甘泉集》、《新泉问辩录》、《圣学格物通》等。1560年卒。 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 王守仁生。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著有《王文成公全书》、《朱子晚年定论》等。1528年卒。 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 何塘生。字粹夫,号柏斋,又号虚舟,世称柏斋先生,怀庆武陟(今属河南)人。主张“道体兼有无”、“阴阳相离”说,著有《阴阳管见》、《乐律管见》、《儒学管见》等。1543年卒。 1476年(明宪宗成化十二年) 婺源申增朱子祠春祭。 1477年(明宪宗成化十三年) 陈琛生。字思献,别号紫峰,晋江(今属福建)人,著有《四书浅说》、《正学编》、《紫峰文集》等。1546年卒。 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 崔铣生。字子钟,又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谥文敏,安阳(今属河南)人。著有《洹词》、《中庸凡》、《大学全文》、《读易余言》、《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等。1541年卒。 1479年(明宪宗成化十五年) 吕柟生。原字大栋,后改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高陵(今属陕西)人。学宗程朱,主“以格物为穷理,及先知而后行”。著有《四书因问》、《易说翼》、《泾野诗文集》、《泾野子内篇》、《泾野集》等。1542年卒。 1482年(明宪宗成化十八年) 林希元生。字茂贞,号次崖,学者称次崖先生,福建同安人。著有《易经存疑》、《林次崖先生文集》、《自鸣稿》、《四书存疑》、《更正大学经传定本》等。1567年卒。 1486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 聂豹生。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今属江西)人。认为“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知”。著有《困辨录》、《双江聂先生文集》等。1563年卒。 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丘濬进所著《大学衍义补》。 徐爱生。字曰仁,号横山,余姚(今属浙江)人,著有《徐横山文集》。1518年卒。 1489年(明孝宗弘治二年) 朝鲜儒学家徐敬德生。字可久,号食斋、花潭。因长期居住开城郊外花潭,故世称花潭先生。私淑张载,提出气不灭论。主张客观世界可以通过“格物”和读书而得以认知,在认识事物时,强调“观物工夫”和“精思自得”。著有《太虚说》、《理气说》、《原理气》、《鬼神死生论》等,均收录于《花潭集》中。1546年卒。 1491年(明孝宗弘治四年) 邹守益生。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今属江西)人。著有《道南三书》、《明道录》、《东廓文集》等。1562年卒。朝鲜哲学家李彦迪生。字复古,号晦斋、紫溪翁,提出“太极”是“道之本体”、“万化之领要”,虽然理不离气,但“有理而后有气”。认为理不离事,须从日常生活做起,才能达到“天理”。著有《大学章句补遗》、《中庸九经衍义》、《晦斋集》等。1553年卒。 1492年(明孝宗弘治五年) 王阳明治朱熹“格物”之学,“格竹”致疾。 张岳生。字维乔,号净峰,惠安(今属福建)人,著有《圣学正传》、《载道集》、《小山类稿选》等。1552年卒。 1495年(明孝宗弘治八年) 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庙。 1497年(明孝宗弘治十年) 陈建生。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为朱子学辩护,指责王学“乱道误人”。著有《学蔀通辨》、《皇明通纪》、《易说》、《兰轩诗文集》等。1567年卒。 1501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 朝鲜哲学家李滉生。字景浩、季浩,号退溪、陶翁、退陶。为朝鲜朱子学集大成者,人称“海东朱子”,其学被称为退溪学。主张“理气互发说”,认为“四端、七情”与“天理、人欲”有所不同。“四端”就是“天理”,“七情”却不尽同于“人欲”。著有《退溪集》、《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命图说》、《四端七情论》等。1570年卒。 朝鲜儒者曹植生。字楗仲,号南冥。与李退溪同年生而后卒14个月,二者皆为朝鲜儒学之宗师。主张“敬义”和“力行”,以格物致知为“第一工夫”。著有《南冥集》、《学记类编》等。1572年卒。 1506年(明孝宗弘治十四年) 戴铣卒。生年不详,字宝之,婺源(今属江西)人。著有《朱子实纪》等。 1514年(明武宗正德九年) 王阳明作《朱子晚年定论》。 1515年(明武宗正德十年) 罗汝芳生。字惟德,号近溪,南城(今属江西)人。著有《明道录》、《近溪集语》、《识仁编》、《近溪子文集》等。1588年卒。 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王守仁刻古本《大学》,修濂溪书院。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 奇大升生。字明彦、号高峰,朝鲜儒学家、政治家。自小从事圣贤之学,见识高明,与李滉论辩“四端七情”,多发前人之所未发。认为理气混沦,“四端七情”同质。“四端”含于“七情”之中,“七情”之外无“四端”。“四端”与“七情”都是理、气相杂,二者是同质的而非李滉所言的理气异质。著有《高峰集》,编有《朱子文录》。1572年卒。 1536年(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朝鲜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李珥生。字叔献,号栗谷、石潭、愚斋,世称栗谷先生,与退溪李滉一起并称为朝鲜思想界的“双璧”。栗谷反对朝鲜朱子学的传统思想“理气互发论”,主张“理气兼发论”。反对李滉的“四端则理之发,七情则气之发”的观点,提出“四端七情”均是“气发而理乘之”的观点。著有《栗谷全书》44卷,哲学代表作有《答成浩原》、《圣学辑要》、《东湖问答》、《击蒙要诀》、《经筵日记》、《四书栗谷谚解》等。1584年卒。 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刘元卿生。字调甫,号旋宇,萍乡(今属江西)人,人称“正学先生”。著有《诸儒学案》,1609年卒。 1548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 朝鲜儒者金长生生。字希元,号沙溪,学者称“沙溪先生”。主张“理体气用”,“物格知至,只是一事”,有《沙溪先生全书》传世。1631年卒。 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 顾宪成生。字叔时,号泾阳,无锡(今属江苏)人。修正程朱,批评陆王,崇尚实学。提倡“讲”、“习”结合,强调“躬行”和居敬穷理。著有《顾端文公遗书》、《小心斋札记》、《大学通考》等。1612年卒。 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生。号西泰。其译“四书”为西文,倡“合儒、补儒、超儒”,有称其为“西儒”。著有《天主实录》等。1610年卒于北京。 1556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冯从吾生。字仲好,号少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著有《冯少墟集》、《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古文辑选》等。1627年卒。 1561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年) 日本儒者藤原惺窝生。名肃,字敛夫,号惺窝。生于日本播磨国(今兵库县)。藤原惺窝系日本近世儒学的开创者,首创日本的朱子学派京师学派,培育出林罗山、松永尺五、堀杏庵等著名学者。著有《文章达德纲领》、《寸铁录》、《千代茂登草》、《惺窝文集》等。1615年卒。 1562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 高攀龙生。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著有《高子遗书》、《周易简说》、《春秋孔义》、《正蒙释》、《二程节录》、《水居诗稿》、《毛诗集注》等。1626年卒。 徐光启生。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上海人。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其倡自然科学与儒学互通,认为西学“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1633年卒。 1577年(明神宗万历五年)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生。原名尼古拉·特里戈,其译“五经”为拉丁文,被称为“基督教的孔子”。1629年卒。 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 刘宗周生。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蕺山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提倡“慎独”、“敬诚”之说,认为“独”为“心”为“良知”,“诚”为“圣学之道”,二者皆为本。著有《刘蕺山集》、《刘子全书》、《周易古文钞》、《论语学案》、《圣学宗要》等。1645年卒。 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 日本儒者林罗山生。本名信胜,号罗山,字子信。出家后法号道春。提出“理在造物主之先”的观点。提倡大义名分,认为天地有上下之分,人伦有尊卑之别。还提出“理当心地教”的儒学神道论,主张神、儒调合,宣称:神道就是王道,也就是理,心清明是神之光,行迹正是神之姿,政行是神之德,国治是神之力。著有《三德抄》、《神道传授》、《本朝神社考》等。1657年卒。 1584年(明神宗万历十二年) 孙奇逢生。字启泰,一字钟元,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与李颙、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学问调和朱王。著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四书近指》、《读易大旨》、《书经近指》等。1675年卒。 1585年(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黄道周生。字幼平,号石斋,漳浦(今属福建)人。主“万物一体”和“克己”说,反对宋儒“气质之性”。著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1646年卒。 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朱之瑜生。字鲁屿,号舜水,余姚(今属浙江)人。提出“道在彝伦日用”,“学贵实行”,“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著有《朱舜水先生文集》、《安南供役纪事》、《阳久述略》、《释奠仪注》等。1682年卒。 1608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 朝鲜儒者宋时烈生。字英甫,号右庵,谥文正。其学主于朱子,其学问主旨在一“直”字,认为“直”是孔子、孟子、朱子三圣相传于世的真理、宇宙万有之本质、“立心之要”和“浩然之气”。著有《宋子大全》等。1689年卒。 日本儒者中江藤树生。名原,字惟命,号顾轩,门人称之为藤树先生。早年信奉朱子学,1639年仿朱熹《白鹿洞学规》作《藤树规》等,提倡朱熹的学风。后对朱子学产生怀疑,创立日本阳明学派,有“近江圣人”之称。认为宇宙即神,神即宇宙。著有《孝经启蒙》、《古本大学全解》、《大学解》、《中庸解》、《中庸续解》、《论语解》等。1648年卒。 1610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 黄宗羲生。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提出“心无本体”、“气之行处皆是心”、“理气合一为太极”等观点。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等。1695年卒。 1611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 张履祥生。字考夫,号念芝,桐乡(今属浙江)人。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等。1674年卒。 方以智生。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等,桐城(今属安徽)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学天地”、“即物求理”等观点。著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东西均》、《易馀》、《性故》、《一贯问答》等。1671年卒。 陆世仪生。字道威,自号刚斋,又号桴亭,太仓(今属江苏)人。著有《思辨录》、《复社纪略》、《春秋考》、《诗鉴》、《书鉴》等。1672年卒。 1613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 顾炎武生。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人。提出“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须有益于天下”等命题。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1682年卒。 1615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 应撝谦生。字嗣寅,号潜斋,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周易集解》、《朱子集要》、《春秋传考》、《礼学汇编》、《论孟拾遗》、《学庸本义》、《性理大中》等。1683年卒。 1616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 魏裔介生。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人。学宗程朱正统,著有《易学大全纂要》、《四书朱子全义》、《四书精义》、《汇解惺心篇》、《致知格物解》、《兼济堂文集》等。1686年卒。 1618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日本德川时代初期的儒家学者、神道家、哲学家山崎闇斋生。名嘉,字敬义,号闇斋,作为神道家又号垂加。把朱子学和神道结合起来,创立垂加神道,史称闇斋学派。宣称“道”就是阴阳二神所生的天照大神之道,认为人身先天就具备仁爱之心,“理”就是仁爱,强调修身的作用,重视“居敬”甚于“穷理”,提倡静坐。著有《辟异》、《垂加草》、《文会笔录》等。1682年卒。 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 王夫之生。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衡阳(今属湖南)人。提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天下惟器”、“太虚本动”、“气化日新”、“能必副其所”、“行可兼知”、“理势合一”等独创性观点。著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后人编有《船山全书》。1692年卒。 1623年(明熹宗天启三年) 毛奇龄生。又名甡,字大可,号秋晴,一曰初晴,学者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著有《仲氏易推易始末》、《大学证文》、《大学知本图说》等。1716年卒。 王钺生。字仲威,号任庵,诸城(今属山东)人,著有《朱子语类纂》。1703年卒。 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 汤斌生。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谥号文正。河南睢州(今睢县)人。著有《洛学篇》、《潜言录》等。1687年卒。 朱用纯生。字致一,号柏庐,昆山(今属江苏)人。宗程朱,居家教授。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1698年卒。 李颙生。字中孚,号二曲,学者尊为二曲先生,盩厔(今陕西周至)人。为学主兼采朱陆两派,以“悔过自新”为学术宗旨。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救世济时。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1705年卒。 日本德川时代前期哲学家伊藤仁斋生。古学派之一的古义学派(又称堀川学派)的创立者。名维桢,字源佐、源吉、源七,号仁斋、棠阴。以气为本,把宇宙视为“一大活物”,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一切现象。宣称理是气的条理,是虚的,死的;气才是实的活的。认为“圣学”就是王道,王道就是仁义。著有《〈语〉〈孟〉字义》、《童子问》、《〈论语〉古义》、《〈孟子〉古义》、《〈中庸〉发挥》、《〈大学〉定本》等。1705年卒。 1628年(明思宗崇祯元年) 日本儒学家中江藤树《大学启蒙》成。 1629年(明思宗崇祯二年) 朱彝尊生。字锡鬯,号竹垞,嘉兴(今属浙江)人。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日下旧闻》、《明诗综》、《瀛洲道古录》、《五代史注本录》等。1709年卒。 1630年(明思宗崇祯三年) 陆陇其生。原名龙其,因避讳改名陇其,谱名世穮,字稼书,平湖(今属浙江)人。提出“不宗朱子,即非正学”,反对王学,崇尚践履。著有《读朱随笔》、《四书讲义困勉录》、《读书志疑》、《读礼志疑》、《三鱼堂文集》等。1692年卒。 日本儒者海西学派代表贝原益轩生。名笃信,字子诚,初号损轩,退隐后改号益轩。早年专讲朱子学,晚年对朱熹提出怀疑。主张理气不可分。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理是气之理,理气决是一物,且无先后,无离合。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著作有《益轩十训》、《大和本草》、《慎思录》、《大疑录》等。1714年卒。 1633年(明思宗崇祯六年) 胡渭生。字朏明,号东樵。德清(今属浙江)人。著有《易图明辨》、《禹贡锥指》、《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1714年卒。 张鹏翼生。字蜚子,晚号警庵。连城(今属福建)人。著有《理学入门》、《四书五经说略》、《圣道元亨颂》、《芝坛文集》等。1715年卒。 1634年(明思宗崇祯七年) 王士禛生。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人。著有《带经堂集》。1711年卒。 1635年(明思宗崇祯八年) 颜元生。字易直,又字浑然,自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提出“习行论”、“理在事中”、“周孔以实习实用为教”等观点。著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1704年卒。 熊赐履生。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孝感(今属湖北)人。著有《学统》、《学规》、《经义斋集》、《闲道录》等。1709年卒。 1638年(明思宗崇祯十一年) 万斯同生。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州(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精史学,以布衣参与编修《明史》,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补历代史表》、《五礼之书纪元》、《汇考庙制图考》、《儒林宗派》、《石经考》、《周正汇考》、《历代宰辅汇考》、《河源考》、《河渠考》、《群书辨疑》、《书学汇编》、《明史稿》等。1702年卒。 1639年(明思宗崇祯十二年) 日本儒学家中江藤树仿朱熹的《白鹿洞学规》作《藤树规》等,提倡朱子的学风。 1642年(明思宗崇祯十五年) 李光地生。字晋卿,号榕村、厚庵,安溪(今属福建)人。著有《榕村全集》、《榕村语录》、《四书解义》、《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等,编有《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1718年卒。 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孙奇峰编《理学宗传》。 1652年(清世祖顺治九年) 张伯行生。字孝先,晚号敬庵,仪封(今河南兰考东)人。其刻辑整理程朱一派的书籍,汇集成《正谊堂全书》375册。著有《正谊堂集》、《道南源委》、《道统录》、《伊洛渊源续录》、《居济一得》、《小学集解》、《二程注录》、《续近思录》、《学规类编》、《性理正宗》、《广近思录》、《濂洛关闽书》、《困学录集粹》、《濂洛风雅》等。1725年卒。 1659年(清世祖顺治十六年) 李塨生。字刚主,号恕谷。保定蠡县(今属河北)人。著有《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等。1733年卒。 1665年(清圣祖康熙四年)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成。 1666年(清圣祖康熙五年) 孙奇逢《理学宗传》成。 朱泽澐生。字湘淘,号止泉。扬州宝应(今属江苏)人。著有《朱子圣学考略》、《朱子诲人编》、《王学辨》、《先儒辟佛考》、《朱止泉文集》等。1732年卒。 1668年(清圣祖康熙七年) 方苞生。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桐城(今属安徽)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1749年卒。 王懋竑生。字予中(一作与中),号白田,扬州宝应(今属江苏)人。以考据为治学方法,整理朱子之学。著有《朱子年谱》、《读经记疑》、《读史记疑》、《白田草堂存稿》等。1741年卒。 1672年(清圣祖康熙十一年) 李文炤生。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著有《近思录集解》、《周易本义拾遗》、《周礼集传》、《正蒙集解》、《春秋集传》、《中庸讲义》、《恒斋文集》等。1735年卒。 1675年(清圣祖康熙十四年) 李绂生。字巨来,号穆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等。1750年卒。 蓝鼎元生。字玉霖,别字仁庵,号鹿洲,学者称鹿洲先生,漳浦(今属福建)人。著有《鹿洲全集》、《女学》等。1733年卒。 1676年(清圣祖康熙十五年) 黄宗羲《明儒学案》成。 1677年(清圣祖康熙十六年) 朝鲜儒者李柬生。字公举,居温阳魏岩(今忠南牙山郡松岳),故号魏岩。“洛派”学者的主要代表,主张“人性物性相同”。著有《魏岩遗稿》。1727年卒。 1678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 茅星来生。字岂宿,号钝叟,又号具茨山人,浙江归安人。著有《纯叟文集》、《近思录集注》。1748年卒。 1681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 蔡世远生。字闻之,号梁村,福建漳浦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学者称之为梁山先生。著有《二希堂文集》、《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等。1734年卒。 江永生。字慎修,又字慎斋,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著《周礼疑义举要》、《近思录集注》、《读书随笔》、《考订朱子世家》等。1762年卒。 1682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朝鲜儒者韩元震生。字德昭,号南塘(因居于结城南塘,今忠南洪城邑西)。“湖派”学者的主要代表。南塘以气释心,认为“未发心”既包含了“湛然虚用”的本体,也包含了“气禀不齐”的善恶。把性三分为超形气、因气质、杂气质的性。著有《南塘集》。1727年卒。 1683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 童能灵生。字龙俦,晚号寒泉,福建连城人。著有《理学疑问》、《朱子为学考》、《周易剩义》、《周礼分辨》、《乐津古文》、《河洛太极辨微》等,后人编为《冠豸山堂全集》。1745年卒。 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张伯行举进士,其归里筑精舍,纵观诸子百家、《小学》、《近思录》,悦然曰:“入圣门庭在是矣!” 1686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 黄宗羲始撰《宋元学案》。 1693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 黄宗羲《明儒学案》成。 1697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 雷 生。字贯一,号翠庭,福建宁化人,著有《经笥堂文集》、《自耻录》、《闻见偶录》、《读书偶记》、《校士偶存》、《翠庭诗集》等。1760年卒。 1701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年) 吕保中编辑《四书朱子语类摘抄》。 1705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 全祖望生。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1757年卒。 1709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 黄叔璥著《近思录集注》。 1712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 朱熹配享先圣升十哲之次。 1713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御纂《朱子全书》成。 1715年(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 阴承方生。字静夫,号克斋,宁化(今属福建)人,以朱子为宗。著有《阴静夫先生遗文》、《丧仪述》等。1790年卒。 李光地奉旨编《性理精义》。 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卒。其推崇孔子、朱熹。 1722年(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 王鸣盛生。字凤喈,一字礼堂,号西庄,晚年号西沚,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撰《十七史商榷》百卷,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尚书后案》、《蛾术编》、《军赋考》等。1797年卒。 1723年(清世宗雍正元年) 戴震生。字东原,一字慎修,休宁(今属安徽)人。主张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著《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方言疏证》、《原善》、《原象》、《割圜记策》、《算声类表》、《续天文略》、《大学补注》、《仪礼考证》、《古历考》、《历问水地记》、《考工记图注》等,有《戴震全书》。1777年卒。 1727年(清世宗雍正五年) 赵翼生。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著有《廿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等。1814年卒。 1728年(清世宗雍正六年) 钱大昕生。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著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三统术衍》等。1804年卒。 1731年(清世宗雍正九年) 孟超然生。字朝举,号瓶庵,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著有《丧礼辑略》、《诚是录》、《家诫录》、《瓜棚避暑录》等。1797年卒。 姚鼐生。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今属安徽)人。著有《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等。1815年卒。 1732年(清世宗雍正十年) 日本德川时代后期的哲学家中井履轩生。名积德,字处叔,号履轩。为大阪朱子学派代表。中井履轩并不墨守朱熹的理学。认为理在于物,主张知行并进,反对玄想。在人性学说上,宣称凡是合乎人的性情的东西就叫做“道”。著有《七经雕题》、《七经雕题略》、《通语》等。1816年卒。 1733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翁方纲生。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大兴(今属北京)人。著《精义考》、《两汉金石记》等。1818年卒。 1735年(清世宗雍正十三年) 熊赐履生。字敬修,一字青岳,别号愚斋,湖北孝感人。著有《经义斋集》、《闲道录》、《学统》、《学辨》、《学规》、《学余》等。1709年卒。 1738年(清高宗乾隆三年) 章学诚生。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论断,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观点,创立方志学。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实斋文集》等。1801年卒。 1739年(清高宗乾隆四年) 方苞奉敕撰钦定《四书文》30卷。 1740年(清高宗乾隆五年) 崔述生。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著有《考信录》等。1816年卒。 1745年(清高宗乾隆十年) 陈庆镛生。字乾翔、笙叔,号颂南,晋江(今属福建)人。著有《籀经堂集》、《三家诗考》、《说文辞》、《古籀考》等。1858年卒。 1746年(清高宗乾隆十一年) 《明通鉴纲目》成。高宗作序,盛称朱熹《通鉴纲目》祖述孔子《春秋》之义,非司马光所及。 全祖望等编成《宋元学案》。 洪亮吉生。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主张无鬼神,认为人口增长超过财富增长会造成贫困。著有《春秋左传诂》、《公羊穀梁古义》、《尔雅弟子职笺释》、《更生斋诗文集》等。1809年卒。 1757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 陈庚焕生。字道由,号惕园,长乐(今属福建)人,著有《惕园全集》等。1820年卒。 1753年(清高宗乾隆十八年) 孙星衍生。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著《孔子集语》等。1818年卒。 1761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江藩生。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甘泉(今扬州邗江)人。著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等,1831年卒。 1762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 朝鲜哲学家丁若镛生。为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字美镛,号茶山、舆犹堂、三眉、俟庵。强调通过“利用厚生”和“实事求是”,去改变自己的国家。著有《经世遗表》、《牧民心书》等。1875年卒。 1772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 方东树生。字植之,别号副墨子,自号仪卫老人,后世学者称仪卫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著《汉学商兑》、《匡民正俗对》、《病榻罪言》、《仪卫轩文集》等。1851年卒。 1773年(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 开《四库全书》馆,以纪昀为总裁,征戴震、邵晋涵等入馆编校。 1774年(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刘存仁生。字炯甫,闽县(今福建福州)人。著有《诗经口义》、《屺云楼全集》等。1850年卒。 1776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 熊赐履《学统》成,以孔孟程朱为正统。 1778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唐鉴生。字镜海,号翕泽,善化(今湖南长沙)人。著有《朱子年谱考异》、《学案小识》、《畿辅水利备览》、《朱子学案》、《读易识》、《四经拾遗》、《读易反身录》等。1861年卒。 1782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 《四库全书》成。 1789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 越南后黎朝儒学家吴士连卒(生年不详)。其尊朱至笃,认为朱熹“集诸儒之大成,而为后学之矜式”。 1792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 龚自珍生。字璱人,号定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定盦文集》。1841年卒。 1794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 魏源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人。著作有《皇朝经世文编》、《古微堂集》等。1857年卒。 1796年(清仁宗嘉庆元年) 章学诚初刻《文史通义》。 1806年(清仁宗嘉庆十一年) 日本德川时期儒者藤田东湖生。名彪,字斌卿,号东湖。主张“以敬神尚武为政教之根本,以至明尊王为攘夷之大义”,乃尊王倒幕运动之先驱。著有《藤田东湖全集》。1855年卒。 1811年(清仁宗嘉庆十六年) 曾国藩生。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湘乡(今属湖南娄底)人。著有《曾文正公全集》、《茶余偶谈》、《孟子四类编》、《左氏分类事目》、《礼记章句校评》、《周官雅训杂记》、《古文简本》、《鸣原堂论文》等。1872年卒。 1818年(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 郭嵩焘生。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著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订正朱子家礼》、《养知书屋诗文集》,以及未刊《毛诗诠义》、《绥边征实》等。1891年卒。 1825年(清宣宗道光五年) 方东树著《汉学商兑》。 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 严复生。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有《严复集》。1921年卒。 1857年(清文宗咸丰七年) 左宗棠校刊张伯行所辑《正谊堂全书》。 1859年(清文宗咸丰九年) 朝鲜近代爱国文化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朝鲜近代史学的创立者朴殷植生。字圣七,号谦谷、白岩。早期醉心朱子学,后转向阳明学。其思想的特点在于通过“儒教求新”的道路,创立了以阳明学为基础的“大同思想”。著有《儒教求新论》等。1925年卒。 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 德川幕府被推翻,朱子学退出日本官学舞台。 1871年(清穆宗同治十年) 孙毓修生。字星如,一字恂如,号留庵,自署小渌天主人,江苏无锡人。著有《朱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2年卒。 1884年(清德宗光绪十年) 熊十力生。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书。1968年卒。 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 张君劢生。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现代新儒家,著有《立国之道》、《新儒家哲学发展史》等。1969年卒。 1888年(清德宗光绪十四年) 廖平著《知圣篇》、《古学考》、《王制义证》、《经话甲篇》等。 1889年(清德宗光绪十五年) 刊《续修四库全书》。 1892年(清德宗光绪十八年) 宋儒游酢从祀孔庙。 1893年(清德宗光绪十九年) 梁漱溟生。现代新儒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后迁居北京。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1988年卒。 1895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宋儒吕大临从祀孔庙。 钱穆生。现代新儒家,字宾四,江苏无锡人,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著有《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等。1990年卒。 冯友兰生,现代新儒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著有《新理学》、《新世训》、《中国哲学史》等。1990年卒。 1896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 日本学者楠本正继生。著有《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全体大用之思想》等。1963年卒。 1897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日本大野左卫著《朱子学》,斐阁杂志社出版。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卒,其将《论语》、《孟子》等译成英文。 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 方东美生。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原名珣,安徽桐城人。著有《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中国人生哲学》、《科学哲学与人生》等。1977年卒。 1901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陈荣捷生。广东开平人。著有《朱子门人》、《朱学论集》、《近思录详注集评》、《朱子新探索》等。1994年卒。 1902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 贺麟生。现代新儒家,“新心学”的创建者。生于四川金堂。著有《文化与人生》等。1991年卒。 1903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 徐复观生。现代新儒家,原名秉常,字佛观,湖北浠水人。著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等。1982年卒。 1909年(清溥仪帝宣统元年) 唐君毅生。现代新儒家,四川宜宾人。著有《中国哲学原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1978年卒。 牟宗三生。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字离中,山东栖霞人。著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等。1995年卒。 1911年(清溥仪帝宣统三年) 日本大江文城著《程朱哲学史论序》,东京东洋大学出版部出版。 辛亥革命胜利,清王朝被推翻,朱子学作为封建王朝意识形态退出历史舞台。 1915年 谢无量著《朱子学派》,中华书局出版。 1922年 孙毓修著《朱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8年 吕思勉著《理学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9年 周予同著《朱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2年 日本楠本硕水原辑、冈直养校补《朱王合编》,东京文成社出版。 1933年 白寿彝著《朱子辨伪书语》,北平朴社出版。 1934年 刘述先生。现代新儒家,江西吉安人,生于上海。著有《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等。 1936年 日本武内义雄著《朱子· 王阳明》,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1937年 日本后藤俊瑞著《朱子的实践哲学》,东京目里书店出版。 1940年 杜维明生。美籍华人学者。祖籍广东南海,生于云南昆明。著有《中庸:论儒家宗教性》、《儒学思想:以创造转换为自我认同》、《人性与自我修养》、《杜维明文集》等。 1943年 日本后藤俊瑞著《朱子》,东京日本评论社出版。 1944年 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卒。他认为朱子学为日本定国之本。 1946年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出版,完成“新理学”体系的建构。 1947年 李相显著《朱子哲学》(上下册),北平世界科学社出版。 1952年 陈来生。字又新,浙江温州人,当代朱子学者。著有《朱熹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等。 1954年 祁致贤著《朱熹教育学说》,台北复兴书局出版。 1957年 日本阿部吉雄著《日本的朱子学》(上下册),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1958年 朱谦之著《日本朱子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62年 谭鸣著《朱熹》,星洲世界书局出版。 1963年 马来西亚大学成立中文系,开设儒学朱子学课程,王叔岷、苏莹辉等台湾儒学专家被聘为教授。 1964年 汪中著《诗经朱注斠补》,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范寿康著《朱熹及其哲学》,台北开明书店出版。 1965年 日本阿部吉雄著《日本朱子学与朝鲜》,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 1967年 日本岛田虔次著《朱子学与阳明学》,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1969年 郭尧龄著《朱熹与金门》,金门县文化局出版。 钱穆著《朱子学提纲》,刊《中国文化复兴月刊》第2卷第8—11期。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日本友枝龙太郎著《朱熹思想的形成》,东京春秋社出版。 张健著《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0年 郭振武著《朱子哲学》,撰者自印。 1971年 杨筠如著《朱子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3年 陈大齐著《浅见续集》,台北中华书局出版。 1974年 日本诸桥辙次等编《朱子学大系》,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日本市川安司著《朱子》,东京评论社出版。 日本荒木见悟、沟口雄三著《朱熹· 王阳明》,东京中央公论社出版。 日本冈田武彦、佐藤仁合编《幕末维新朱王学者书翰集》,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日本佐藤仁著《朱子语类自第一卷至第十三卷语句索引》,名古屋采华书林出版。 日本间野潜龙著《朱子与王阳明》,东京清水书院出版。 1976年 日本吉川幸次郎、三浦国雄编《朱子集》,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 1977年 日本阿部吉雄著《朝鲜的朱子学和中国的朱子学》,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1978年 杨慧杰著《朱熹伦理学》,台北牧童出版社出版。 日本山田庆儿著《朱子的自然学》,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黎建球著《朱熹与多玛斯形上思想的比较》(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山井涌著《朱子的后继》,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1979年 日本三浦国雄著《朱子》,东京讲谈社出版。 1980年 日本山井涌监修《朱子文集固有名词索引》,东京东丰书店出版。 蔡仁厚著《宋明理学·南宋编》,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邱汉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1年 张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0月15—21日,由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杭州宋明理学学术会议。 1982年 7月,由美国学术联合会和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联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办朱熹国际学术会议,陈荣捷任主席。 刘述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杨天石著《朱熹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陈荣捷著《朱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韩国玄相允著《朝鲜儒学史》,首尔玄音社出版。 陈荣捷著《朱子门人》,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1983年 日本山根三芳著《朱子伦理思想研究》,东海大学出版会出版。 《朱熹思想研究专号》,台北《史学评论》第5期。 曾春海著《朱熹易学析论》,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大浜皓著《朱子的哲学》,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 钱穆著《宋代理学三书随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范寿康著《朱子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84年 日本冈田武彦著《宋明哲学的本质》,东京木耳社出版。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劳思光著《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出版社出版。 陈正夫、何植靖著《朱熹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日本大 信良著、黄俊杰译著《从四书集注章句论朱熹为学态度》,台北水牛出版公司出版。 蒙培元著《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年 11月,闽北闽学研究会成立。 日本佐藤仁著《朱子》,东京集英社出版。 王孺松著《朱子学》,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出版。 钱地之著《朱子四书集注评述》(4册),台北作者自印。 龚道运著《朱学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日本市川安司著《朱子哲学论考》,东京汲古书院出版。 熊琬著《朱子理学与佛学之探讨》,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1986年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出版。 高令印、陈其芳著《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本年起陆续出版。 杨金鑫著《朱熹与岳麓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7年 10月,由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江西大学等在厦门举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高令印著《朱熹事迹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德昌著《朱熹教育思想述评》,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8年 6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 陈荣捷著《朱子新探索》,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陈来著《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左野公治著《四书学史的研究》,东京创文社出版。 李纪祥著《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1989年 张立文主编《退溪书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来著《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出版。 张立文著《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邦国著《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韩钟文著《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邓艾民著《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邹永贤主编《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 8月,福建闽学研究会成立。 10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厦门大学等在福州和武夷山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陈荣捷著《朱熹》,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武夷山市市志编纂委员会等著《朱熹与武夷山》,闽北闽学会印。 吴以宁编《朱熹及宋元明理学(附:古代书院研究资料)》,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日本有田和夫、大岛晃主编《朱子学的思维》,东京汲古书院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研究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与闽学渊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曾春海著《朱熹易学析论》,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山本仁著《朱子学关系及文献的再检讨》,东京汲古书院出版。 1991年 8月,广东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陈来著《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束景南编著《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蒋秋华等编《晦翁翰墨》,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韩国李秀雄著《朱熹与李退溪诗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5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等在台北举办“朱子学学术会议”。 束景南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林庆彰主编《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刘树勋主编《闽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3年 5月,世界朱氏联合会在韩国汉城(今首尔)成立。 6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创办期刊《朱子研究》。 邹永贤主编《朱熹思想论丛》,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举办“纪念武夷精舍创建810周年暨朱子学术思想研讨会”。 贾顺先著《退溪全书今注今译》,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诗词选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钟彩钧主编《台北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1994年 5月28日,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在广西南宁成立。 郭齐著《朱熹新考》,成都电子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吴长庚著《朱熹文学思想论》,黄山书社出版。 日本保科正之(1611—1672)编《玉山讲义附录》(为日本闇斋学派的朱子学基本教科书),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陈来著《宋明理学》,台北洪叶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李苏平著《朱熹评传——匡时济世、博学慎思》,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成立。 陈荣捷著《新儒学论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张立文著《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举办“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 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等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1996年 美国田浩著《朱熹的思维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再版。 郭齐等点校《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7年 美国田浩著《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姜长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代湘著《圣心苦雨——朱熹传》,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黄胜科等编《朱熹故事精选》,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8年 金春峰著《朱熹哲学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海峡两岸论朱熹》,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韩国崔根德著《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清王懋竑著《朱熹年谱》,何忠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粟品孝著《朱熹与宋代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 潘立勇著《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出版。 陆宝千等著《中国历代思想家(十一)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陈亮、丘处机、叶適、真德秀》,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郑梁生著《朱子学之东传日本与其发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林振礼著《朱熹与泉州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天令著《朱子道德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2000年 10月8日至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及古籍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10月12日至14日,由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武夷山召开。 11月16日至18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和新竹清华大学中文系在台北联合举办了“纪念朱熹逝世800周年‘朱子学与东亚文明’学术会议”。 朱谦之著《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韩国程朱学会编《国际性理学研究》(创刊号),韩国程朱学会出版。 黄玉石著《朱熹传》,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蔡方鹿著《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方彦寿著《朱熹书院与门人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郭齐著《朱熹传》,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郭齐著《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巴蜀书社出版。 汤勤福著《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出版。 吴长庚主编《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卢仁淑著《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陈来著《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脉贤主编《朱熹与徽州》,黄山新安朱子研究会印。 莫砺锋著《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清李绂著《朱子晚年全论》,段景莲点校,中华书局出版。 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 武夷山举办“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祀典暨程朱理学研讨会”。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等在台北举办“‘朱子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 2001年 11月7日,马来西亚朱熹学术研究会成立。 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杰人编《迈入21世纪的朱子学—— 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孔令宏著《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汉民、萧永明著《朱熹——旷世大儒》,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 朱济灵主编《朱熹思想的当今价值》,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2年 10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在武夷山举办“‘朱熹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 12月,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华社研究中心在吉隆坡举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杨儒宾、钟彩钧编著《朱子学的开展——学术篇》、《朱子学的开展——东亚篇》,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美国田浩著《朱熹的思维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彭永捷著《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 徐刚著《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高令印著《游酢评传》,香港翰林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墨迹经典》编委会编《朱熹书翰文稿》,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3年 10月4—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哲学》编辑部、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和江西省婺源县人民政府在婺源联合举办“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 11月,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和世界朱氏联合会联合在武夷山举行了题为“《朱子全书》与朱子学”的学术研讨会。 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陈来著《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束景南著《朱子大传》(上下),商务印书馆出版。 韩国金永植著《朱熹的自然哲学》,潘文国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田浩著《宋代思想史论》,杨立华、吴艳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朱子学刊》编辑部编《朱子学与当代社会——中国婺源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出版。 檀作文著《朱熹诗经学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洪军著《朱熹与栗谷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 邹其昌著《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何俊著《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方鹿著《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赵峰著《朱熹的终极关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加才著《诠释与建构——陈淳与朱子学》,人民出版社出版。 林振礼著《朱熹新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徐公喜著《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林国标著《清初朱子学研究——对一种经世理学的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钦伟刚著《朱熹与〈参同契〉文本》,巴蜀书社出版。 杜敏著《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2005年 4月21日,四川省朱熹研究会成立。 5月27—29日,由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主办、深圳万丰集团协办的“朱子学说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万景园召开。 10月19—22日,南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20多家单位举办“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 10月25—28日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在成都联合举办“朱熹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 吴展良编《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方彦寿著《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庞景仁著,冯俊译《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商务印书馆出版。 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在武夷山举办“朱子学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 尤溪县人民政府、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朱子文化研讨会”。 南平市人民政府等举办“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 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等在成都举办“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武夷山武夷学院创办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姜立煌著《朱熹在五夫》,作家出版社出版。 林克敏著《朱熹》,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覃启勋著《朱舜水东瀛授业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 《朱子文化》(双月刊)创刊。该刊前身为《朱子研究》,1993年6月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创办。《朱子文化》由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主办、世界朱氏联合会协办,正副社长、主编为张建新、朱茂男、张品端、朱杰人、方彦寿,国内外公开发行。 (明)戴铣辑《朱子实纪》(十二卷),参见陈来选、于浩辑《宋明理学家年谱续编》(第三册,全五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黄俊杰、林维杰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陈逢源著《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里仁书局出版。 李有兵著《道德与情感——朱熹中和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史少博著《朱熹易学和理学的关系探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国猛、徐华著《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鄢建江著《朱熹〈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北京华龄出版社出版。 福建尤溪朱子文化研究会编《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尤溪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2007年 4月6—11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与人文学院、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区域研究中心、世界朱氏联合会等在厦门联合主办“朱子学与闽台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学术研讨会。 5月12—14日,由安徽省朱子研究会、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协办的“朱子民本思想与当代”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召开。 陈荣捷著《近思录详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田智忠著《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巴蜀书社出版。 王健著《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朱熹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令印、高秀华著《朱子学通论》,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曹海东著《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方鹿、舒大刚、郭齐主编《新视野新诠释: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上、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毅著《苏轼与朱熹》,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殷美满编译《朱熹解易》,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吴长庚主编《朱熹与江西理学》,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2008年 8月,海峡两岸师生第一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 10月25—26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 束景南著《朱熹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来著《东亚儒学九论》,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白寿彝著《白寿彝文集——朱熹撰述丛考、中国交通史》,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法国戴鹤白著《朱熹戊申封事》,法文版,友风出版。 郭齐著《朱子学新探》,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维杰著《朱熹与经典诠释》,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陈明义著《朱熹〈诗经〉学与〈诗经〉汉学传统异同之研究》(上、下),台北县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 高全喜著《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龚颖著《“似而非”的日本朱子学:林罗山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2009年 7月14—23日,台湾大学主办“两岸朱子学与当代社会伦理研讨会”。 8月,海峡两岸师生第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 蔡振丰著《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发展》,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蔡仁厚著《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朱汉民、肖永明著《宋代〈四书〉学与理学》,中华书局出版。 石云孙编著《朱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倩著《朱熹诗教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周茶仙著《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王亚玲著《朱熹》,福州海风出版社出版。 2010年 6月,福建省社科院在武夷山举办“儒学与精神文明建设暨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学术讨论会。 8月,海峡两岸师生第三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 10月8—10日,中华孔子学会在武夷山主办“朱子学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纪念朱熹诞辰880周年学术讨论会。 10月19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朱氏联合会共同举办的“朱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宣布中华朱子学会成立,陈来先生担任首任会长。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外编》(4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来著《宋明儒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宋明理学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 蒙培元著《朱熹哲学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国卜道成著,谢晓东译《朱熹和他的前辈们——朱熹与宋代新儒学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加拿大秦家懿著《朱熹的宗教思想》,曹剑波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俊晖著《朱熹音乐著述及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乐爱国著《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朱高正著《近思录通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包弼德著《历史上的理学》,王昌伟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锟著《朱学正传——北山四先生理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著《大教育家朱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吴震、吾妻重二主编《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土田健次郎著《道学之形成》,朱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11年 8月,海峡两岸师生第四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 10月3—11日,台湾大学、世界朱氏联合会在台北主办“朱子学与全球化”学术论坛。 10月8—10日,厦门大学召开中国“朱子学会”成立大会暨“朱子学与现代跨文化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陈来、高令印任名誉会长,朱崇实任会长。 10月18—23日,中华朱子学会、南昌大学哲学系等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联合主办“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藤井伦明著《朱熹思想结构探索——以“理”为考察中心》,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陈来、朱杰人主编《人文与价值—— 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来等著《中国儒学史· 宋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田浩著《旁观朱子学:略论宋代与现代的经济、教育、文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贡南著《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叶玉英著《朱熹口语文献修辞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明娥著《朱熹口语文献词汇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高正著《从康德到朱熹——白鹿洞讲演录》,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方彦寿主编《朱子文化大典》,福州海风出版社出版。 秦德文主编《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安庆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华文传记刊行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出版。 英国彼得·沃森著《人类思想史:浪漫灵魂——从以赛亚到朱熹》,姜倩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范立生主编《客家名贤杨时研究文集》,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 胡菁著《朱子语类学归》,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徐公喜点校,凤凰出版社出版。 胡迎建著《朱熹诗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 6月16—19日,中国朱子学会、厦门大学国学院在漳州主办“海峡两岸朱子学与陈淳”学术研讨会。 8月,海峡两岸师生第五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 10月21日,福建省朱子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大会暨海峡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授牌仪式在福州举行,吴建华为会长。 10月23—26日,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书院联合主办“传承与开拓”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周予同著《孔子、孔圣和朱熹》,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吾妻重二著《朱熹〈家礼〉实证研究——附宋版〈家礼〉校勘本》吴震编,吴震、郭海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支平、刘泽亮主编《展望未来的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陶德民、黄俊杰、井上克人编《朱子学在近世·近代的东アジア》,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丁为祥著《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 朱子的哲学视野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人民出版社出版。 田智忠著《〈诸儒鸣道集〉研究—— 兼对前朱子时代道学发展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陈鸿儒著《朱熹〈诗〉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周元侠著《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兼论〈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美国白诗朗著《论创造性——朱熹、怀特海和南乐山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区建铭著《保罗· 蒂里希与朱熹—— 关于人类困境问题的比较研究》,唐清涛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维杰著《朱熹与经典诠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蔡振丰编《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蔡振丰著《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焱、孟繁杰著《〈朱子语类〉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红著《朱熹〈仪礼经传通解〉语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品端主编《东亚朱子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朱人求编) |
☚ 朱熹大辞典︱附录一 朱熹年谱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 00011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