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敦儒《相见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敦儒《相见欢》《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1,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3。 【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朱敦儒自洛阳南下避乱辗转至金陵。此词即作于其时。 2.中原乱: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金兵侵宋,次年底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中原沦陷。簪缨:本为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此指官僚贵族,亦即衣冠人物。 3.倩:请求。 【译】 登上金陵古城的西楼, 背倚无际无垠的清秋。 硕大无比的夕阳垂落, 大江滔滔不息的奔流。 唉!中原国土到处都是战乱, 文武大臣四处逃难奔走, 失陷的国土何时能够回收? 悲风呵,请你将我的一腔热泪, 吹过扬州! 【评】 朱敦儒曾作《鹧鸪天》云:“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卷,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与这首《相见欢》判若两人,见出词人本来疏狂潇洒的面目。靖康之乱的铁蹄,使这位“清都山水郎”为之失容改色,写下这首“慷慨激烈,发欲上指”(陈廷焯语)的词作。“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视野宏阔,极尽悲壮之写照;“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哀从中来,极写悲壮之心情。 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1,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3。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朱敦儒自洛阳南下避乱辗转至金陵。此词即作于其时。 2.中原乱: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金兵侵宋,次年底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中原沦陷。簪缨:本为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此指官僚贵族,亦即衣冠人物。 3.倩:请求。 今译 登上金陵古城的西楼, 背倚无际无垠的清秋。 硕大无比的夕阳垂落, 大江滔滔不息的奔流。 唉!中原国土到处都是战乱, 文武大臣四处逃难奔走, 失陷的国土何时能够回收? 悲风呵,请你将我的一腔热泪, 吹过扬州! 朱敦儒《相见欢》《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②中原乱,③簪缨散,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⑤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朱敦儒自洛阳南下避乱辗转至金陵。此词即作于其时。②大江流: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夹。”③中原乱: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金兵侵宋,次年底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中原沦陷。④簪缨:本为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此指官僚贵族,亦即衣冠人物。⑤倩:请求。 【译文】 登上金陵西门的城楼,正逢凄凄冷冷的深秋。夕阳无力地垂照辽阔的大地,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北方领土沧陷,百官皆逃散,何时收复失地还我好河山?悲凉的西风啊,请捎上我的眼泪,吹过扬州。 【集评】 清·陈廷焯:“二帝蒙尘,偷安南渡,苟有人心者,未尝不拔剑斫地也。南渡后词,如……朱敦儒《相见欢》云……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白雨斋词话》卷六) 【总案】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兵仍不断南侵,朱敦儒离开故乡逃奔至金陵(今江苏南京)。秋日登上金陵城楼,感于时事,遂作此词。情怀悲怆,意境高远。“万里”九字,就构成上天下地俯视观察的流动的(“大江流”)立体空间境界,也让人想见作者独立高台俯视人间苦难、悲歌痛苦的抒情形象。这时的词人,已失却了在洛阳时期“且插梅花醉”的潇洒风流,时代的巨变改变了他的命运、心态,也改变了他的词风,昔日的飘逸清旷变成了沉重悲凉。 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①。倚清秋②。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③。中原乱④。簪缨散⑤。几时收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⑦。 江山秋色图(局部) 【宋】 赵伯驹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倚:倚栏。③大江:长江。④中原乱:指北宋末年靖康之难,金兵占领中原,北宋灭亡。⑤簪(zān)缨:古代官吏的帽饰,此指代北宋的官员。⑥收:结束乱局,此指收复失地。⑦倩:请托、恳请。过:到。扬州:位于今江苏,此指宋金对峙的前线。 鉴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上。宋高宗赵构于次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改元建炎,沿黄河一线设防阻止金军南下。十月,宋高宗以金兵南逼为由,从南京迁往扬州(今属江苏),将防线由黄河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朱敦儒南逃至金陵(今江苏南京)时作有本词,上阕写作者登临金陵城楼所见悲凉宏阔的江山秋景,下阕写作者面对国破山河乱的沉痛心情。 上阕写得气象宏阔而凄美,悲怆之中有慷慨之音。首二句“金陵城上”“清秋”用浅淡之笔点出时空场景。“上西楼”自是无言,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李煜《乌夜啼》)为证;“清秋”自是萧寒,有“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柳永《曲玉管》)为据。无言与萧索,两者烘托出作者沉郁低沉的心境。前人写登楼,如“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三国王粲《登楼赋》),“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唐张继《冯翊西楼》)之类,缺少本词清淡中所夹带的亡国悲凉之音,亦是因时事和个人气质不同使然。上阕末句“夕阳垂地”“大江流”等雄大意象一出,本词便更上一个境界,与杜甫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相通,两者所流露出的感情色彩虽然不同,但在落笔之气势、景象之宏阔上,却堪称伯仲。“万里夕阳”的景色壮美而血红,可是“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残阳渲染的乃是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正是“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作者登古都金陵,临邈远之长江,望烽烟之中原,流离漂泊,“故国山河”,“独倚危楼,无限伤心处”(《苏幕遮》),其情感纠缠何其复杂,都统统凝练在寥寥数笔的景致中。柳永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八声甘州》),两位词人虽寄意不同,但情景却十分相通。 上阕写景铺陈渲染悲凉氛围,下阕转入抒情以达胸臆。下阕首三句“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连用三个短句,音节急促,慷慨悲歌之中表达着对故国的无限深情,可谓“一双新泪眼,千里旧关山”(《临江仙》)。下阕末句写作者恳请悲风将自己的眼泪吹过前线重镇扬州以问候故土同胞。他泪流纵横,深感恢复旧山河遥遥无期,哀痛中流露出绝望,绝望中留有希望,可谓写得凄婉至极。“扬州”自古繁华,而今却是“悲风吹泪”,今昔对比,更是惹人泣下如雨,再联想到后来词人姜夔过扬州时“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慢》),其辛酸更是难忍了。 作者早年隐居故乡洛阳,过着“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朝中措》)的“清都山水郎”(《鹧鸪天《西都作》)式的优游闲雅生活,词风浪漫潇洒、清雅飘逸。此次南渡之变促使朱敦儒逃奔南方,亦促使其词风转向悲壮慷慨、沉郁清丽,亦最终改变其人生方向。本词慷慨苍凉,充满对故国的怀念,是朱敦儒人生转折时期的经典之作。(张伟特) 集评 清《陈廷焯:“希真词最清淡,惟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 链接 宋代的文化名城——扬州。扬州为宋代的淮南东路治所,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时工商业虽远不如唐代,但仍为漕运重要转运站,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货物多经此转运,闽、广、江、浙商人亦常在此经商,神宗熙宁年间年商税额达五万余贯。手工业有造船、纺织、铜器打造、印刷、酿酒等部门。朝廷在此设造船场。所产锦、白绫等绸缎与白苎布、铜器、白桃酒享有盛名,销量很大。郊区产稻较多,并产茶叶,种花较盛。芍药尤多,有的园圃多达数万株,不少销往外地。文风兴盛,文字学家徐铉、徐锴等均是当地人,欧阳修、王安石、秦观皆曾在此居住过。风俗喜簪花,多花市之设。南宋时期为南北军事要冲,因遭兵火,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咸淳年间穆罕默德十六裔孙普哈丁来此传教,所创仙鹤寺为国内四大清真寺之一。 朱敦儒《相见欢》《相见欢》·朱敦儒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写得感情激越,炽热动人。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金兵侵占中原的大变乱。上片写登临金陵城头时之所见,意在借景抒情。开头二句写登楼远眺,感叹国家存亡的命运,用悲秋暗示山河破碎,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借用落日和逝水显示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夙愿。最后一句以一个“悲”字给风注入了感情色彩,情意悠然未尽却戛然而止,读来令人沉痛沉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