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区西安市郊三区之一。位于市中心以北3.5公里处,北依渭河,西靠咸阳市,南与西安市区相连,东临灞河,与灞桥区相望,面积218.413平方公里,耕地18.98万亩。地势由北向南隆起,依次形成渭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及龙首塬,海拔最高的未央宫前殿遗址为412.06米,海拔最低的灞河、渭河交汇处为364.30米,平均海拔388.18米。气候属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584.9毫米,年日照2026小时,无霜期208天。境内河流属渭河水系,有渭河干流、灞河、浐河、𣴡河。境内流程33.24公里。全区人口3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4万人,占59.14%。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24%以上,还有回、满、蒙古、朝鲜等12个民族。辖草滩、三桥两镇,大明宫、未央宫、汉城、谭家、六村堡5个乡,以及二府庄、张家堡、辛家庙、徐家湾4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龙首北路。 因境内有西汉未央宫遗址而得名未央。寓繁荣兴盛、不尽不衰之意。未央自秦朝以来即为古长安所辖一部。直到1949年初期,现所辖之大部,仍归长安县管辖。1954年成立草滩区,1957年更名为未央区,1965年撤销区建制,并入西安市郊区,1980年恢复未央区建制。 未央历史悠久,具有建都朝代多、历史名人活动遗迹多、重点古遗址多和保护区面积大等“三多一大”的特点,秦砖汉瓦、俯拾皆是。先后有西汉、新莽、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9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361年。自西汉在未央建汉长安城至今已有2100年历史。境内文物古迹甚多,国家级重点古遗址保护区面积43.9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5,有秦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唐大明宫以及我国第一个皇家图书馆——天禄阁,第一个戏曲学校——梨园,武则天出家的感业寺等众多古遗址和名胜古迹。其中汉长安城东墙、南墙尚存,残高8米,基宽16米,这座当时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东方古城雄伟壮观的风貌仍依稀可见。 未央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已形成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和区属企业三大经济支柱。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11.98亿元; 工农业总产值9.48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5019万元,国民收入4.15亿元。“七五”期间,增长速度均超过14%。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除渭河滩漫一带为潮土外,其余地区皆为黄土性土,质地好,保水保肥,含养分高,利于耕作。境内有水库5座,池塘1处,蓄水216万立方米,抽水站33处,机井星罗棋布,U形渠道纵横交错,农田水利设施齐全。西安市95%以上的生活废水流经该区,水肥条件好,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全区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97%,实现了农田灌溉水利化。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种水稻、大麦、豆类等,粮食平均亩产585.51公斤。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3.94万千瓦。多种经营是未央区重要经济支柱。1990年,多种经营总收入达1.7亿元。菜、瓜、果、畜、禽、渔6个副食品基地初具规模。蔬菜面积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08%,每年为市场提供鲜菜18.7万吨,其中大白菜、白萝卜、莲菜、甘兰种植面积均超过万亩。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为主,年出栏生畜25349头,肉类总产2162.9吨,牛奶产量达5296.9吨,比80年增长14倍,家禽存栏45万只,禽蛋产量1968.9吨,比1980年翻了3番多。养渔水面积近2000亩,年捕捞量638吨。果园面积1.03万亩,年产瓜果4830吨。万亩良种桃商品生产基地是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之一,年产桃679万公斤,总收入近千万元,纯收入805万元,其规模、产量、质量、效益居全省之首,所产桃具有品种好、产量高、个大、肉厚、皮薄、汁多、色泽鲜艳、香甜可口等特点,远销省内外,在西北地区享有一定声誉。未央区过去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纯农业区。仅有少量农产品加工企业,行业少,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现代工业几近空白。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有了飞速发展。1990年,工业总产值8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21.3倍,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49.35%上升到1990年的83.89%。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机电、化工、建材、食品、造纸、冶炼、医药等行业均形成一定规模,已拥有工业企业2238个,职工4.6万人,其中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9名,固定资产原值21983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0.69亿元,位居全省之冠。年产值超500万元的企业18家,收入过1000万元的村22个。前进高压阀门配件厂,阿房机电设备厂,阿房造纸厂分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和农业部优秀企业,20名厂长45次被部、省、市授予企业家称号,继谭家乡乡镇企业总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亿元大关之后,又有3个乡镇的乡镇企业总收入过了亿元,其中三桥镇被评为全国乡镇百颗星之一。外向型经济初显雏型,未央印染厂、西安铸管厂、北方制药厂等12个企业生产的彩印面袋、铸铁管、蛇胆川贝片等16种、50多个规格型号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荷兰、东南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创汇360万美元。境内交通发达,全区有公路干支线13条,陇海铁路、西户铁路、西铜一级公路、西兰公路穿境而过,太华北路、草滩路、建章路纵贯南北,简易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区有公路运载汽车1556辆,年货运量241万吨,货运总收入8838万元,货运周转量693万吨公里。全区村镇建设结构合理,独具特色。郭家村、东前进、刘南堡等村统一规划、修建的农户新居,楼房整齐、端庄大方,有围墙、有街道、有路灯、有文娱设施、有公用厕所,深受农户欢迎,其中刘南堡村分别被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树立为村镇规划建设先进单位。1990年全区50%的村铺设了水泥路面,45%的村有蓝球场,所有的村都有文化站、阅览室、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0.50平方米,居全省第一。全区商业网点1954个,从业人员4702人,其中个体经营1856个,从业人员3314人。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43亿元,财政收入4072万元,财政支出2789万元。 境内有高等学校1所;中学27所,教职工1786人,在校学生16602人;职业中学5所,教职工137人,在校学生1178人;小学78所,在校学生33482人。学令前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区内有剧院、电影院、文化馆、体育场、游泳池等文化体育设施,其中群众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228个,农村文化中心3个。全区有医疗机构152个,医院病床313张,医护人员909人,农村村一级医疗点27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28人。未央区自1987年连续5年获得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优胜杯。谭家乡党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校,14个单位和部门获得省、市级文明单位,阿房电器厂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乡村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十分普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社火、锣鼓等远近闻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12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74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