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有眼不识泰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虽然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识浅陋,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例〉我有眼不识泰山,冲撞了您老,真是罪该万死。 【有眼无珠】yǒu yǎn wú zhū 长着眼睛没有眼珠。比喻见识短浅,没有辨别能力。(珠:眼珠子。)〈例〉他恨自己有眼无珠,没有看出骗子的真面目。 辨析 都是比喻性成语;都有见识浅陋,没有识别能力的意思;都用作贬义;都常作谓语、定语。 “有眼不识泰山”着重指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适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有眼无珠”着重指对人或事物没有辨别能力;不限于人,更不限于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适用范围较宽;多用于口语。
有眼不识泰山常用作冒犯或得罪人后,赔礼道歉的客气话。一般认为,这一成语中的“泰山”是指山东省境内的东岳泰山,这乃是一种误解。 据古籍资料记载:“泰山”所指,实为鲁班的弟子。泰山初学木工,上进心很强,鲁班也很中意,常常亲自手把手地指点他。泰山勤学好问,聪明过人,虽然非常尊敬老师,但也会对老师的决定提出反对意见。一次鲁班精心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泰山却提出异议,颇负盛名的匠行大师对此大发脾气,并将泰山撵出班门。此后,倔强的泰山开始了新的生活。泰山来到南国,看到了丛丛翠竹,心想: 师傅在木制技艺上造诣极深,我何不在竹子身上下番功夫?于是,他办起了竹器作坊,收徒传艺,架竹房,编竹椅,做竹箱……泰山的竹器,花样繁多,工艺精美,因此,作坊所在的巷道竟被命名为“竹椅子巷”。十几年之后的一天,鲁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在摆着精巧的竹制家具出卖,这些家具巧夺天工,很多比木制品都精致。令他惊讶的是,这竹制家具竟是被他开除的徒弟泰山所制。在师徒重逢时,鲁班自责道:“初,吾有眼不识泰山也!”从此,“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而泰山也成了竹匠的创始人。 现在人们常用“有眼不识泰山”比喻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就在眼前却认不出来。 有眼不识泰山长了眼睛,却没认出泰山。喻眼力笨拙,见识浅陋,不识出众人才。传说:泰山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春秋时代著名木匠鲁班,招收一批慕名投奔他的徒弟。鲁班对徒弟要求极严,传给他们绝技,又不轻易放过他们的缺点。鲁班珍视自己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见徒弟中一个叫泰山的年轻人,技艺长进不大,为维护班门声誉,便毅然辞掉了他。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弟逛集市,见一货摊摆着许多做功讲究,技艺不落窠臼的竹制家具,购者争先恐后。鲁班爱才,想结识此竹器高手,便问商贩。商贩道:“这些竹器正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制做的。”鲁班闻之大惊。这才明白泰山将他传授的木匠技艺,创造性运用到竹器制作上去而独成一家。鲁班自愧当初错辞泰山,不禁叹道:“我真有眼不识泰山。”此谚出源一说。传说二:华东地区流传“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鲁班婚后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儿子从未见过面。泰山得母亲同意,去寻父亲。一日,鲁班给一大庙堂上梁,围观者对其超人技艺赞叹不绝。突然一手拿雨伞,背着包袱的过路少年说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点高低。”鲁班寻声看去,少年眉清目秀,气度不凡,心中暗暗吃惊,觉得这少年定会超过自己,不由一阵嫉妒,随手操起椽子掷去,正中少年头部,少年当即死去。不久,鲁班回家探亲,夫妻团聚,妻子问曾否与儿子泰山相遇?这话提醒鲁班,便将那少年事说了一遍。妻子听了,痛哭起来。鲁班才知那少年便是自己的儿子泰山。后悔莫及,叹道:“唉! 我有眼不识泰山! 这眼睛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挖去左眼。从此鲁班用一只眼干活,再也不嫉妒保守。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料曲直时总是闭起一只眼看,并流传至今。此是这句谚语来历的另一传说。晋·刘伶《酒德颂》:“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达奚拜倒在地,口称:‘有眼不识泰山,望乞恕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匡超人听了这些话,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说道:‘晚生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shān常用作冒犯或得罪人后,赔礼道歉的客气话。一般认为,这一成语中的“泰山”是指山东省境内的东岳泰山,这乃是一种误解。 有眼不识泰山(惯)泰山: 我国五岳之一,为东岳。长着眼睛却不认得泰山。比喻见识浅薄,认不出地位高、本领强或名气大的人。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释义】 有眼不识泰山惯泰山:我国五岳之一,为东岳。长着眼睛却不认得泰山。比喻见识浅薄,认不出地位高、本领强或名气大的人。语本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儒林外史》一五回:“匡超人听了这话,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说道:‘晚生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识少,眼力差,辨认不出有地位、有本事的人。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有眼不识泰山”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水浒传》二回:“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女婿认不得丈人——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山名,双关指岳父(即丈人)。 女婿认不得丈人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 用于自己向人乞恕冒昧不恭。“泰山”,喻指有一定地位或有影响的人。 字数:38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有失陪步 大人不记小人过 ☛ 见闻不广 见闻不广人见闻不广:蝉不知雪 ☚ 见闻 孤陋寡闻 ☛ 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用于自己向人乞恕冒昧不恭。“泰山”,喻指有地位有影响的人。 ☚ 慊仄无地 大人不记小人过 ☛ 有眼不识泰山有眼如盲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although one has eyes he cannot discern (/see) the sacred Tai Mountain; 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 有眼不识泰山you yan bu shi tai shanhave eyes but can’t see Mount Tai 有眼不识泰山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 —fail to recognize an eminent person in his presence;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长了眼睛,但又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浅陋,面对地位高、本领大的人都不知道。entertain an angel unswares, have eyes but not see Mount Tai, fail to recognize a great man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解义】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境内。比喻见闻太少,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有眼不识泰山《辞源》源云:《水浒》二:“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二刻拍案惊奇》三三:“这是有眼不识泰山,罪应万死。”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识短浅,认不出有名的能人或地位高的人。常用作冒犯或得罪人后,赔礼道歉的客气话。“泰山”,我国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三卷:“这是有眼不识泰山,罪应万死。”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u? shí tài shān【释义】借指不认识地位高、本领大的人? 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有眼不识泰山;不识泰山格式 比喻式。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比喻浅陋无知,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多用作客套话。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解释 比喻见闻浅陋,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常用作向对方赔礼道歉,自责礼貌不周或多有冒犯的客套话。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解义】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境内。比喻见闻太少,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有眼不识泰山you yan bu shitai shan泰山:东岳,在山东泰安境,为我国名山之一。长着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浅陋无知,不知道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就在自己眼前。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长着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识浅陋,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含有讽刺的意味)。泰山:我国山东的名山。 有眼不识泰山yǒuyǎnbùshítàishān主谓比喻地位高本领大的人就在眼前却认不出来。语本《文子·九守》:“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声者,目不见太山之形。”太山,即泰山。元·柯丹邱《荆钗记·觅真》:“元来是你令兄,正是~。” 有眼不识泰山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泰山:东岳,为中国名山之一,喻高大显赫的人物。比喻位高权大的人就在眼前,自己却不认识,或比喻见识浅陋不识真才大器。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 有眼不识泰山长着眼睛却不认得泰山。比喻见识浅薄,认不出地位高、名声大或本领强的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