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有女同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

《诗经·郑风》篇名。全诗二章,章六句。为恋歌,以一个男子的口吻赞美同车女子的美丽端庄,品貌双全。《毛诗序》以为此诗讽刺郑庄公世子忽不肯与齐联姻,失去大国支持,终于被臣下所驱逐。所论虽本之《左传》,但与诗意不符,故今人多不取。《左传》另有忽“如陈逆妇妫”的记载,因有“《有女同车》,实陈亲迎之礼,谓忽取陈女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说法。今人或不取忽取陈女之史实,而认为这诗为男子迎亲之事,似可备一说。

☚ 女曰鸡鸣   山有扶苏 ☛

有女同车

 [原文]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鲁舜作蕣。)
 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翔、姜,阳部。车、华、琚、都,鱼部。)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鲁将作锵。)
 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行、英、翔、将、姜、忘,阳部。)
 [译文]
 姑娘和我同在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身态轻盈似翩翩,华美佩玉有多样。她是美丽的姜家大姑娘,真的漂亮又大方。
 姑娘和我同行路上,脸儿好像槿花红。身态轻盈似翩翩,华美佩玉声锵锵。她是美丽的姜家大姑娘,品德美好不能忘。
 [评介]
 《有女同车》二章,章六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是刺郑太子忽。因忽曾有功于齐,齐侯欲以女嫁之,女贤而为忽所拒不娶,后忽因无大国之助,被其臣逐而奔,故“国人刺之”。三家诗无异义。然诗中无据。朱熹《诗集传》则云“此疑亦淫奔之诗”,虽为道学家之语,然而说出其为爱情民歌之旨。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男子爱慕同行女子的恋歌。据《毛传》释“有女同车”为“亲迎之车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也说“有女同车,实陈亲迎之礼”。在古代婚制方面,“亲迎”为“六礼”之一,即新郎亲迎新娘且御车,《仪礼·士昏礼》有“婿御妇车授绥”之句。比较诸说,其中囿于美刺附会者不可取;细味诗意,则此诗当为迎娶赞美新娘之歌(诗意与前之《女曰鸡鸣》有内在之联系,可参看)。
 诗为新郎迎娶新娘所唱,重在赞美新娘美貌美德,从而抒发了喜庆欢乐之情,这也是一首表达婚爱题材的民歌。诗写出了真挚的情爱,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当然,对新娘服饰是理想化了的描写。“孟姜”也是泛指美女,不能以此断定此诗是描写“贵族女子”(也不能附会为齐侯以贤女欲嫁郑太子忽之类),作为民歌,还是歌唱平民之事的。
 诗以描写见长。明孙《批评诗经》云:“状妇女总不外容饰二字。此诗艳丽则以 ‘同车’ ‘翱翔’等字点注得妙。”确实诗既有细致的静态描写(如“颜如舜华”),又有很传神的动态描写(如“将翱将翔”),直使其人呼之欲出;加之绘声绘色之笔,令人产生丰富联想。朴质之中出神入化,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诗中摹写女子轻盈体态“将翱将翔”,映衬着女子心意愉扬和观者的悦羡,与后世曹植《洛神赋》中写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诗词《有女同车》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 ①同车(ju 居):与男子同车。《传》:“亲迎同车也。”闻一多《风诗类钞》:“记亲迎也。”则指男子驾车到女家迎娶。姚际恒《诗经通论》:“解者,因以同车为亲迎,然亲迎岂是同车乎!”《笺》:“女始乘车,婿御轮三周,御者代婿。”是以御轮三周即为同车,和一般说同车的情况不一样。舜华:木槿花。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舜,一名木瑾,一名榇,一名假。齐鲁之间谓之王蒸,今朝生暮落者是也。五月始花,故《月令》:‘仲夏木槿荣。’”华:“花”之古体字。②将翱将翔: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优美,像飞翔一样。琼琚:华美的佩玉。《诗·卫风·木瓜》:“报之以琼琚。”《传》:“琼,玉之美者。琚:佩玉名。” ③彼美:那美人。孟姜:姜氏之长女。孟:长。姜:女之姓。洵(xun 旬):信然,诚然,实在。都:娴雅,文静,大方。④同行(hang 杭):同路走。《传》:“行,道也。”舜英(yang 央):犹舜花。英,花。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
 ⑤将(qiang 羌)将:锵锵,佩玉之声。⑥德音不忘:品德高尚,使人不忘。王引之《经义述闻》:“忘,犹已也。作忘者,假借字耳。……‘德音不忘’,犹言德音不已也。”亦通。
 
 【译文】 与我同车那姑娘,脸如木槿花开放。将要走来将要行,身上佩玉闪闪光。那个女郎叫孟姜,真美丽来又大方。与我同行那姑娘,脸如木槿花一样。步履轻盈似飞翔,身上佩玉响叮当。那个女郎她姓姜,品德高尚不能忘。
 
 【集评】 宋·辅广:“‘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言其容色之美也。‘将翱将翔,佩玉琼琚’,言其仪饰之盛也。‘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又极称其好乐之情也。郑诗惟此篇为男悦女之辞。”(《诗童子问》卷二)
 明·杨慎:“冶容艳态,多出于膏腴甲族薰酿含浸之下。彼山姬野妇,虽美而不都。纵有舜华之颜,加以琼琚之佩,所谓婢作夫人,鼠披荷叶,举止羞涩,乌有闲雅乎?汉宫尹夫人之见邢夫人,贾充家郭氏之见李氏,亦可证也。”(《升庵全集》卷四十二)
 明·孙鑛:“状妇女总不外容饰二字。此诗艳丽,则以同车翱翔等字点注得妙。”(《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明·梁寅:“舜花,女之颜色似之也。翱翔,言其出游而从容自得也。女有佩玉,又言姓字,见其为富贵之女也。洵美且都,信美而又闲雅也。”(《诗演义》卷四)
 清·崔述:“细玩此诗,皆赞女子之美,或男子所作,或女子所作,均不可知。要不过称在容颜之丽,服饰之华,初未有一语称其贤也。”(《读风偶识》卷三)
 清·朱鹤龄:“章梦易曰,此诗只如后人美女篇耳。‘有女同车’,乃二女同车,非己与之同车也。‘将翱将翔’,下车而游遨也。‘彼美孟姜’,又于同车中指其尤美者。都是体态闲雅,德音则善,其音吐如子建赋所云‘吹气如兰’也。咏美人而深致其慕悦之意,诗赋如此者多矣,目以淫奔,不亦枉乎?”(《诗经通义》卷三)
 清·姚际恒:“以其下车而行,始闻其佩玉之声,故以‘将翱将翔’先之,善于摹神者。‘翱翔’字从羽,故上章言凫雁,此则借以言美人,亦如羽族之翱翔也。《神女赋》‘婉若游龙乘云翔’,《洛神赋》‘若将飞而未翔’,又‘翩若惊鸿’,又‘体迅飞凫’,又‘或翔神渚’,皆从此脱出。”(《诗经通论》卷五)
 近·吴闿生:“将翱句,《神女》、《洛神》诸赋所祖。”(《诗义会通》卷一)
 今·魏炯若:“‘将翱将翔’四字描写古代贵族妇女走路的姿态,只宋玉《神女赋》‘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能够尽意,但还及不上此诗的华妙。曹植《洛神赋》‘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很清楚在学‘将翱将翔’,只是去之益远。”(《读风知新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总案】 《序》:“《有女同车》,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昏于齐。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取,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王先谦《诗三家义疏》:“昭公辞昏见逐,备见《左传》。隐八年,如陈逆妇妫,诗为所作。三家无异义。”严粲《诗缉》:“忽以弱见逐,国人恨其不取齐女。言忽所取他国之女,行亲迎之礼,而与之同车者,特取其色耳。此女色如木槿之华,朝生暮落,不足恃也。而今也且翱且翔于此,佩其琼琚之玉,徒有威严服饰之可观,而无益于事也。曷若彼美好齐国之长女,信美而且闲雅,向也忽若取之,则有大国为援,而不至于见逐矣。”因诗有“孟姜”二字,遂以为指齐女,附会成诗人为刺郑太子忽(昭公)如陈逆妇妫,不婚于齐而作,实在可笑。但朱熹《集传》却说:“此疑亦淫奔之诗。”亦授人以笑柄。因诗只说同车同行,语气端重,毫无轻薄狎亵味道,不像是淫奔之诗。故赵文哲《有媕雅堂别集》驳“淫奔”之说亦很有力。细读此诗,乃是一首表爱诗。写一男子对同车而行的一位漂亮姑娘孟姜十分倾倒。夸其貌美,夸其装饰华丽,夸其体态娴雅,夸其品行高尚。全诗除对那姑娘表赞美之词、爱慕之情外,还有什么呢?若“同车”真是“亲迎”,这被夸耀的姑娘,又是男子迎娶的新娘了。

《诗经》-《有女同车》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是一首男子娶亲的诗,诗分两章。第一章,同车: 指男子驱车到女家迎亲。舜华: 木槿花。将翱将翔: 形容女子步履轻盈优美,象展翅飞翔一样。琼琚: 佩玉。孟姜: 姜氏的大女儿。洵: 确实。都: 大方。这一章的大意是: 我迎来姑娘和同乘一辆车,她的脸象木槿花一样娇艳。她步履轻盈飘然而来,一串串佩玉丁当作响。那美人姜家大姑娘,真是漂亮又大方。
 第二章,舜英: 即舜华,木槿花。将将: 锵锵,形容金石相撞的声音。德音不忘: 贤德的名声,使人不忘。这一章的大意是: 我迎来姑娘和我同行,她的脸象木槿花一样娇艳。她步履轻盈飘然而来,一串串佩玉丁当作响,那美人姜家大姑娘,贤惠高洁永远难忘。
 一个迎亲的男子为什么能够毫无顾忌地赞美自己的漂亮而贞静的新娘,不是讲男尊女卑吗?男子娶亲,娶也就是了,为什么可以象膜拜女皇似地颠倒欲狂呢? 不错,古人是主张“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礼记·婚义》),并且为了宣扬“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支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制度,美貌的女子渐渐被视为“祸水”,而有德女子则被描绘的丑陋不堪,至少貌不出众,不过那还是以后的事。在《有女同车》的那个时代,尽管社会理性已经开始规范男女之情,出现了“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的现象,但是,男女之间的交往毕竟还不象后世那样受到众多的限制,还可以“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以至于可以“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男女可以幽会于桑间濮下,”伊其相谑,赠之以勺乐 (芍药)”。此时,男女还可以较为自由的相爱、相会,婚姻中还不乏爱情的因素。
 爱情,不论它多么崇高圣洁,其基本的出发点乃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并且首先是色貌的引力,所谓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就是由美貌而激起的心灵震颤。诗中的男女大抵不属于邂逅一类,他们或者是自主相爱,或者是由媒妁之言,但至少男子对女子已有相当了解,因此在同行的路上他才可能惊叹姜家的大女儿“确实漂亮大方”。这首诗通过男子的目光来反射一个惹人动情的女子,从男子那溢于言表的喜悦和一咏三叹的感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豆莞年华的美女轻盈地走来,她毫无羞涩、忸怩之恋、潇洒大方,在丁咚作响的玉佩撞击声中,走来的竟仿佛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女神。同这样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结合,怎能不让这位多情男子魂飞神荡、如痴如狂! 不,还不仅仅是这此,先民们已经很懂得“爱情需要理性内容,犹如燃烧之需要油脂” (别林斯基语),他们欣赏美貌,但更欣赏与美德融汇在一起的美貌。徒有其表的美貌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我们民族更欣赏那种出乎自然、内蓄外发的风度美。在新妇那翩翩而来的身姿中,我们看到了她贤惠高洁的德性,在那丁丁当当的玉佩声中,我们听到了她那毫无娇饰的心声。飘逸洒脱的风姿,如花似玉的美貌、贤良高雅的品行,这就是男子心中的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我不敢说诗中男子的新娘已经完全达标,因为恋人们往往还要受“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能的驱使,但是从隐藏在诗的后面的那双惊喜欲狂的眸子里,我们看到了风姿、美貌、品行的完美融合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审美目标。也许就在迎来的刹那,他对美女的心理期望与盛装待归的新妇蓦然沟通,在情感的潮水中,美和爱的追求一起升华,他才情不自情、得意洋洋地唱出了这首迎亲曲。
 不幸,在《诗经》之后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对人物的外美和内美的欣赏和判断分离了: 欣赏美貌的堕入了赤裸裸的肉欲,把女子当成了泄欲的工具,欣赏美德的则为女子套上了礼教的绳索,发疯似地褒扬节妇烈女,甚至连这首迎亲诗也被涂上了政治色彩,有些人说这首诗是讽刺郑太子忽不娶齐女 (见《诗序》),有人说:“讽忽以婚齐,非刺忽以不婚齐也。”(《诗经原始》) 畸形的社会理性不仅压抑了正常的情欲,连一首美丽的诗也被它宰割得支离破碎了。

《诗经》篇文之《有女同车》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注释】①颜:容貌。舜华:木槿花。②琼琚:佩玉之名。③孟姜:美女之共名。④都:娴雅,有风度。⑤舜英:义同“舜华”。⑥德音:美好的言辞。
 


 【鉴赏】这是男子对同车女子回忆赞美之诗。
 全诗二章。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曾一道同车而行,在车上还有过亲热的交谈。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那女子的容貌、佩戴、风度、言谈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过后他回忆起来,还在为那女子赞叹不已。一章说:我与女子同车行,她容貌美丽如舜花。车行如飞越山野,她身佩琼琚闪光华。她就是那美孟姜,的确美丽而娴雅。二章说:我与美女同车行,她容貌美丽如舜英。车行如飞越山野,她身佩美玉响丁丁。她就是那美孟姜,妙语清音永记心。至于女子乘车去干什么?诗中未明言,也许是赴幽期密约吧。如此看来,这男子似乎在害单相思。
 《诗序》说是“刺忽”。忽是郑庄公之子。据《左传·隐公七年》记载,忽与陈侯之女定婚,次年迎娶陈女。在此前后,齐侯也曾两次表示愿将女儿嫁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忽在国内政治斗争中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娶齐女而失去大国援助的缘故。依据这一史实,此说将每章前四句解释为陈女徒有美色,娶之而无益于事;将每章后二句解释为齐女美丽娴雅,娶之而不至于被逐。这种为了附会史实而割裂诗意的做法,实不可取。闻一多《风诗类抄》说是“记亲迎”。此说也不可靠。春秋战国时期,贵族迎娶新妇,有许多烦琐的规定,其中并无同车亲迎的礼仪。

古代民歌《有女同车》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是一首情诗,诗分两章,直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是说,有个女子与我同坐一辆车,她的容颜像木槿花一样美丽。她步履轻盈,身上佩戴着晶莹的美玉。那个美丽出众的姓姜的大姑娘,实在漂亮而且文雅。
 第二章,大意是说,有个女子我与她同行,容颜像木槿花一样美。走起路来步履轻盈,身上佩戴的美玉丁当作响。那美丽的姓姜的大姑娘,贤德的声誉使人不能忘。
 全诗都以男子的口吻述说他与一个女子同车、同行的爱慕之情。“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先写与女子相遇,有感于容颜之美。从同车、同行里,看来似乎是偶然相遇,一见倾心。映入男子眼帘的首先是容颜之美。把她的容颜比作木槿花。木槿花有红、白、紫等色,比女子的面庞之美,只能是红白二色,不可能是紫色。对木槿的描写,《有女同车》开其端,后人对红、白花木槿多有吟咏。唐人杨凌 《阁前双槿》诗:“群玉开双槿,丹荣对绛纱。含烟疑出火,隔雨怪霞舒。”用丹荣、绛、纱、火、舒霞来形容木槿花之红艳。李商隐在《朱槿花二首》中,也有类似之比说:“莲后红何患,梅先白莫夸。才飞建章火,又落赤城霞。”这些都是咏红木槿花之作。至如白木槿,元人舒頔 《白槿花》:“素质不自媚, 花开向秋前。淡然超群芳,不与春争妍。凉夜弄清影,缟衣照婵娟。”刘诜 《白木槿》: “洁比何郎白,净如宝儿憨。秋风竹篱径,日暮道人庵。”等均有吟咏。以上诗人吟咏木槿之作,或咏其红艳,或吟其洁白,虽不完全是用以形容美女之容颜,但其红得娇艳,白得可爱,却给人深刻的印象。“颜如舜华”、“颜如舜英”两句,正把那位同车、同行的女子容颜之美,形容得恰如其分。这怎能不引起那位多情的男子动心呢?
 不止于此。“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将翱将翔,佩玉将将”,进而写她的举止和佩带。她走起路来,步履轻盈而稳重,身上的佩玉晶莹闪光,有节奏地丁当作响。从步履中看出她的体态美,从佩饰中衬托出她的英姿美。“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进而指出女子的姓氏,并再次强调她的美质,令人难以忘怀。一个“都”字,写出了她的娴静文雅。这既是对外貌举止的描写,也是对她文静性格的刻画。“德音”二字,既是写她贤德的为人,又是写她内在的品德。
 从全诗来看,通过容颜美、姿态美、佩饰美和娴静、贤德的心灵美,为读者描绘了一位外貌与内心统一的完美的少女形象,难怪那位男子一见倾心,念念不忘。这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再就写作角度来看,作者采用了叙述、比喻、衬托等手法,完成了对美女形象的刻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艺术享受。

《有女同车》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姑娘和我同乘车,


颜如舜华。脸儿好像木槿花。


将翱将翔,我们在外同遨游,


佩玉琼琚。美玉佩环身上挂。


彼美孟姜,姜家美丽大姑娘,


洵美且都。确实漂亮又文雅。



有女同行,姑娘和我同路行,


颜如舜英。脸像木槿红莹莹。


将翱将翔,我们在外同游玩,


佩玉将将。身上佩玉响叮叮。


彼美孟姜,姜家美丽大姑娘,


德音不忘。美好品德永光明。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颜:颜面。舜华:木槿花。舜,通“蕣”,木槿。华,“花”本字。②翱翔:飞翔。形容“女”体态轻盈。③孟姜:指文姜。④洵(xun):信然,诚然,确实。都:安娴大方。⑤舜英:同“舜华”。⑥将将:同“锵锵”,象声词。指佩玉相碰发出的声音。⑦德音:好声誉。不忘:不忘记。一作“不已”。



[赏析] 从有关史料看,此诗是为郑公子忽拒绝齐婚而作。忽是郑庄公的嫡长子,即后来的郑昭公。齐桓公很器重忽,先后要把大女儿文姜(即诗中的孟姜)和另一个女儿嫁给他,都遭到拒绝。忽后来娶了陈侯的女儿妫。后来,忽的弟弟突,在宋国支持下,勾结大臣祭仲,发动政变,夺了君位,把忽赶出了郑国。事见《左传》隐公八年、桓公七年和十二年。说此诗是为公子忽拒绝齐婚而作,应是可信的。至于具体的写作时间与目的,则说法不一:一说作于忽迎娶陈妫之前,是讽劝忽速娶文姜。齐为大国,与齐联姻,有齐的强有力的援助,权位便稳固。一说作于忽迎娶陈妫以后乃至失国之后,是刺忽拒绝齐婚,失去强援,终至失国。细玩全诗,知两说均有乖诗意。我觉得此诗作于公子忽迎娶陈妫之时,既不在前,也不在后;它既不是讽,也不是刺,而是于赞美迎娶陈妫之中,寓惋惜失去齐姜之意。


此诗共两章,后章为前章的重复。每章六句,前四句赞美陈妫,后两句赞美孟姜即文姜。


公子忽娶陈妫,在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夏历四月,即木槿花盛开的季节。赞美陈妫,从亲迎落笔。古时婚制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纳币)、请期、亲迎。亲迎即迎亲。据载,新郎亲迎新娘,接到新娘后,要登上新娘的车子,并为之驾车;在车轮转动三圈之后,新郎下车,由御手驾车;然后男女各乘自己的车子,一同来到新郎家。亲迎是大礼,贵族结婚,对亲迎十分重视。《诗经》中以亲迎为内容的著名诗篇有《召南》中的《鹊巢》和《何彼矣》。“之子于归,百两(辆)御之。”“之子于归,百两(辆)将之。”男方迎亲有百辆车子,女方送亲也有百辆车子,那场面,那气势,多隆重,又多壮观! “有女同车”即写公子忽亲迎陈妫。此诗在点明亲迎之后,并没有去描摹亲迎场面,而是掉转笔头,写“有女”即新娘陈妫的美丽、文雅。写陈妫,先即景取譬,说她就像正盛开着的木槿花那样鲜艳、美丽;再说她行动像鸟儿飞翔,是那样轻盈,那样婀娜多姿;再写她的装饰;身佩琼琚,状其身份之高贵;玉佩轻脆而和谐地响着,表其性格之文静娴雅。在短短的三句诗中,诗人运用比喻和暗示的手法,从颜面,到行动,到装饰,比较形象而又准确地勾勒出了一个美女的形象。


写孟姜,仅用“洵美且都”“德音不忘”两句。诗人对她没有作具体描写,而是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陈妫,突出她的美丽;写孟姜,说她不仅美丽;而且品德好。诗人虽然没有贬损陈妫的意思,但分明在说孟姜比陈妫更美好,于反复赞美之中,荡漾着惋惜之情,流露出诗人的倾向性。诗人说陈妫美好,孟姜更美好,意在说明公子忽与陈联姻不如与齐联姻好,对忽的拒绝齐婚怀惋惜之情。在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婚姻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诸侯联姻几乎等于军事结盟。诗人的倾向性,并不真是因为陈妫与孟姜人品有什么高低之分,而是源于这种婚姻观。


最后,想说说为什么说此诗不是讽。如上所说,诗的开章便写公子忽迎亲。公子忽迎娶陈妫,在隐公八年,此时文姜已适鲁。迎娶陈妫已成实事,可见讽劝忽娶文姜之说不能成立。


那么为什么说此诗也不是刺呢? 忽第一次拒婚时,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人各有耦(偶),齐大,非吾耦(偶)也。《诗》曰:‘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第二次拒婚事在忽率师救齐打败戎师以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婚)也。民其谓我何?”忽之拒婚,堂堂正正,有何可刺之处呢? 忽政治上的失败,是乃弟突外联强国、内结权臣发动政变所致,与忽品德无关,是亦无可刺之处的。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

[原文]
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鲁舜作蕣。)
将翱将翔,
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翔、姜,阳部。车、华、琚、都,鱼部。)
有女同行,
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鲁将作锵。)
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行、英、翔、将、姜、忘,阳部。)
[译文]
姑娘和我同在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身态轻盈似翩翩,华美佩玉有多样。她是美丽的姜家大姑娘,真的漂亮又大方。
姑娘和我同行路上,脸儿好像槿花红。身态轻盈似翩翩,华美佩玉声锵锵。她是美丽的姜家大姑娘,品德美好不能忘。
[评介]
《有女同车》二章,章六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是刺郑太子忽。因忽曾有功于齐,齐侯欲以女嫁之,女贤而为忽所拒不娶,后忽因无大国之助,被其臣逐而奔,故“国人刺之”。三家诗无异义。然诗中无据。朱熹《诗集传》则云“此疑亦淫奔之诗”,虽为道学家之语,然而说出其为爱情民歌之旨。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男子爱慕同行女子的恋歌。据《毛传》释“有女同车”为“亲迎之车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也说“有女同车,实陈亲迎之礼”。在古代婚制方面,“亲迎”为“六礼”之一,即新郎亲迎新娘且御车,《仪礼·士昏礼》有“婿御妇车授绥”之句。比较诸说,其中囿于美刺附会者不可取;细味诗意,则此诗当为迎娶赞美新娘之歌(诗意与前之《女曰鸡鸣》有内在之联系,可参看)。
诗为新郎迎娶新娘所唱,重在赞美新娘美貌美德,从而抒发了喜庆欢乐之情,这也是一首表达婚爱题材的民歌。诗写出了真挚的情爱,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当然,对新娘服饰是理想化了的描写。“孟姜”也是泛指美女,不能以此断定此诗是描写“贵族女子”(也不能附会为齐侯以贤女欲嫁郑太子忽之类),作为民歌,还是歌唱平民之事的。
诗以描写见长。明孙《批评诗经》云:“状妇女总不外容饰二字。此诗艳丽则以 ‘同车’ ‘翱翔’等字点注得妙。”确实诗既有细致的静态描写(如“颜如舜华”),又有很传神的动态描写(如“将翱将翔”),直使其人呼之欲出;加之绘声绘色之笔,令人产生丰富联想。朴质之中出神入化,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诗中摹写女子轻盈体态“将翱将翔”,映衬着女子心意愉扬和观者的悦羡,与后世曹植《洛神赋》中写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见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 女曰鸡鸣   山有扶苏 ☛
000000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