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月夜忆舍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舍(shè)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边秋:边关的秋天。况乃:况且,何况。 【大意】戒严的鼓声尚未停歇,边城街道上就已看不到人影了。边关的秋天,每天都能听到孤雁的哀鸣,那声音,实在让人听了心碎。今天已是白露节,从今而后,天将一天比一天冷了。今晚的月亮虽然又大又圆,可我总觉得不如故乡的月亮那么明亮可亲。弟弟们如今都离散西东,天各一方;老家也已荡然无存,连亲人们是生是死,都无从打听,真令我伤心欲绝。虽然曾经试着托人捎信,可信老也送不到他们手中。唉,更何况眼下兵荒马乱的,要得到兄弟们的消息,实在是太困难了。 字数:352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6页. 月夜忆舍弟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月夜 下一篇:寄韩谏议注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思念亲弟的诗。用笔亲意浓浓,哀婉悲切。杜甫客居秦州,是时 史思明叛军陷汴州,河南、山东处于战乱中,诸弟流离分散,音信断绝,忧虑思念,故作 此诗。首联撇开“月夜”,起笔突兀,“戍鼓”路断,点战乱也;“一雁”声哀,点离散也。此 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氛围,为后文铺垫。颔联对仗,扣住“月 夜”二字写景:露白清清泠泠,寒气侵人;见景思亲,还是故乡的月亮最明。此明点时令, 暗点“忆”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此联巧用倒句,乃千古传诵名句,真个是“语 健而体峻,意亦深稳”(王得臣《塵史》),化平板为神奇矣。以上二联写景,皆伤怀之景, 虽不忆弟,而字字忆弟,句句关情。颈联写思念亲人:遭逢战乱,仰望清泠泠的月亮,想 到弟兄的离散,由离散而想到无家可归,由无家可归而想到生死难料,能不肝肠寸断、 伤心哀恸乎?尾联进一步抒发思念忧虑之情:亲人离散,寄信常常不达,况战争频仍, 前路茫茫,生死难料,何时才能罢兵呢? 结联真含蓄蕴藉、忧虑至深之辞也。此诗抒发 国难家愁,极为沉痛哀切,亦沉郁顿挫之诗也。此诗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用 笔圆熟,似一气呵成,真匠心独运之作也。
月夜忆舍弟
【释】 1.戍鼓:戍楼上的禁鼓。鼓声一响,宵禁开始,人行即断。边秋:边地的秋夜。一雁声:只有孤雁鸣叫。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这里说一雁声,是在感物思弟。 2.“露从”句:露是夜夜白,今乱离中人,逢白露节,觉得它是从今夜始白。“月是”句:月是处处明,因心怀故乡,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 【译】 戍楼上的禁鼓击鸣, 街市上断绝了人行。 边地这萧瑟的秋夜里, 只有孤雁的声声哀鸣。 秋露可是从今夜变得晶莹? 月亮应是故乡处的最明。 我有兄弟亲人,却四处离散, 我有故乡家庭,却无处探询死生。 寄信难达,已引起我多少痛苦, 况且战乱频仍、难以休兵。 【评】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是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九月复率兵攻陷洛阳,山东、河南一带处在战乱中。当时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携家小西进,正住在秦州。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居长,有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写诗时只有杜占在身边,其余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 全诗信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其中以一个“忆”字贯彻全诗,可谓“句句不离‘忆’字”(清人章燮语)。后四句内涵丰富,如近人俞陛云所析:“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闻,四也;欲探消息,唯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诗境汪说》甲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