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曹植 ·杂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曹植 ·杂诗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空穴自生风,百鸟翔南征。春思安可忘,忧戚与君并。佳人在远道,妾身孤单䒮。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束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倘终顾眄恩,永副我中情。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远游在外的丈夫的诗作。关于此诗的主旨,黄节云:“此诗盖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后怀明帝作也。东阿,后汉属兖州东郡,在魏都东北,故诗感百鸟南征而作。”根据此诗所表达的凄怆的情感,黄节所云,亦不无道理。这首诗宋人将其题为 《闺情》,今从《玉台新咏》。

开篇则直接描写思妇的孤独寂寞之情状:“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楹,即堂屋前部的柱子。思妇提起衣裳走出闺房,独自在门前漫步徘徊。接着则进一步描写思妇所处的孤独环境。“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闲静之室是多么寂寞,庭院的台阶也长满了绿草。室内闲静空寂,室外阶除覆盖着绿草,可见思妇的生活环境是多么寂寥冷落。不仅如此,诗人又巧妙地将思妇置于悲秋的景象之下:“空穴自生风,百鸟翔南征。”空穴,指门窗的缝隙。风从门窗的缝隙吹进来,百鸟飞向南方。天气寒冷,百鸟南翔,这显然是一幅萧索的秋景,孤寂的思妇,在这寒风侵袭,百鸟南归之时,这位女子倍感凄凉。诗人从“绿草被阶庭”的春季,写到 “百鸟翔南征”的秋季,可见思妇从春到秋,一年四季都是形影相吊,这怎能不使她空虚难耐,愁思满腹!接着则写思妇为何孤独寂寞: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君并。佳人在远道,妾身孤单䒮。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春天的情思怎么可以忘怀呢?忧愁痛苦都与你相共。佳人远出在外,只剩下我孤单一人。欢乐的相会很难再有,香兰和芝草不再开花。原来是丈夫远游在外,只剩下女子孤单一人。女子不仅为“佳人”远出、日思夜想而忧愁痛苦,更为前途而忧虑不安,就是说担心丈夫会变心忘情。“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平生,指少年时。一般人都喜新厌旧,你能否还像少年时一样对我。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丈夫或因其年老色衰,或因其无子,或者另有所爱而将女子遗弃。这位女子也为此而愁思满怀,担心丈夫喜新厌旧,多么希望“在远道”的丈夫像少年时一样对待自己呀! 因而诗篇自然地写出他们昔日的情爱:“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束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我像依附松树而生长的女萝,依赖流水而生存的浮萍一样。女萝,即松萝,藤缠在树上,垂如丝状。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古人常常以此来比喻生活的无常。这里以女萝、浮萍比喻女子依赖丈夫,而且女子进一步倾诉,那时自己是约束其身,处事谨慎。最后,女子满怀深情地表示: “倘终顾眄恩,永副我中情。”顾眄,关怀。副,即审察。希望你始终如一地爱我,体察我对你的真情厚意。女子那种对丈夫真挚的情感,以及担心丈夫对她情感不终等复杂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曹植后期不断遭到猜忌和迫害。他自身的遭遇和苦闷更增加了他对思妇内心苦衷的理解和同情。因而诗篇写得哀怨动人,感人肺腑。

此诗注重环境的描写,如“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空穴自生风,百鸟翔南征。”写出了空寂萧索的环境气氛,以此来衬托思妇长年孤独栖宿以及哀思不尽的情感。善用比喻。将女萝寄松,浮萍依水来比喻自己依赖丈夫,以“束身”来比喻自己处事谨慎,使诗篇显得藉蕴无穷,转转入深,耐人寻味。


曹植 ·杂诗 - 可可诗词网

曹植 ·杂诗

悠悠远行客,去家千余里。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

杂诗是一种形式和内容都无定式的诗,最初标于《文选》中一些汉魏诗人的作品。李善在 《文选》王粲 《杂诗》注中说: “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这类诗也许原来曾有题目,后来失题,选诗者称之为“杂诗”。也许有些即兴抒情之作,原本无题,选录时,也称为杂诗。这首诗在曹植集中列于编年之外,一些选本也均未收录。其写作时间和诗篇意旨都不能找到确实依据,这便要联系作者其它作品来参照分析。曹植集中还有《杂诗》八、九篇。这些诗非写于一时,但内容大致是以各种方式抒写怀抱。从作年来看,除一首《飞观百余尺》因随《游观赋》而被认为是建安十九年作之外,余下篇目都被列为后期作品。

本篇从内容看,也应写于后期。诗篇塑造了远行游子的抑郁形象,其中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悲。六句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句描述游子离家远行于千里之外。“悠悠远行客,去家千余里”。《古诗十九首》中有 《行行重行行》一首,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另外,西晋陆机也有拟作 《为顾彦先赠妇》,前四句为 “悠悠君行迈,茕茕妾独止,山河安可逾?永隔路万里。”汉魏时期,社会动荡,一些人离家远去成为天涯游子。曹植被曹丕父子迫害打击,不仅远去藩国,还迁徙不定,形同转蓬,也形同游子。在另一首杂诗“转蓬离本根”中他曾感叹“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曹植此诗开头这两句,把古诗的意境同自己的遭遇融合为一,以简练的白描推出游子远行的镜头:疲惫的游子已身在天涯,可他还是向着远方愈行愈远,偶然回首顾盼,只见天地苍茫,道路悠悠,自己的家乡已远在千里之外。“悠悠”一词,既写明已走出很远,又表明前路无有尽头,无限的茫然凄苦,全都包蕴其中。

那么,如此悠悠远行去追寻什么呢?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境界在向他呼唤?不! 他是 “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他悠悠远行,却不知所往; 他回望家乡,而那里也不是可以止息的地方。这一层诗意,是汉魏乃至两晋文人古诗中都不曾有过的。这样的双重否定,囊括了生活中的一切。这游子,他向前远行也不能得其所求,归至家中,也不能得其所安。那么,他希冀的是什么呢?作者没有写出,只是道出了他的无限怅惘。这里,我们只要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曹植才能超群,志向远大。早年即想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丕称帝后,他虽然预感到自己可能遭遇不幸,但仍在多篇赋、表中表达自己要像稷、契、伊、望那样成为宰辅的重臣,甚而想到,愿意去攻打不臣的吴蜀,为国捐躯、效命。可是,实际上,他所经受的,竟是在十年中接连四次改换封邑的流徙磨难,是精力财力毫无意义的浪费。长途播迁只有遗失,迁到封邑穷守僻壤又能有何作为?离开京师百般痛苦,可偶去京师之时,又能有什么期望?总之是曹丕父子定要闲置他的才能,并且不想让他得到安宁,所以他只能是 “出”亦茫然,“入”亦茫然,去留无益,进退无主。这两句诗,高度概括又颇具情态地写出了作者后十余年的生活感受,隐然现出他抑郁难伸的悲剧形象。

就全诗来看,中间两句是写游子的心理,是艰苦行途中心灵的阵痛。但不管怎样,他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尽管凄楚,尽管迷茫,还是要继续走向远方。可是,这天地多么无情,你看,又是 “浮云翳日光”,又是 “悲风动地起”。这两句是自然景物描写,其中也当含有某种寓意。从景物描写方面看,它是对人物心理的烘托。离家千里的游子已饱受风尘之苦,更何况,他心头还重压着那样永难排解的深沉的痛苦。就在这时,他又看到浮云遮盖了日光,天地间一片昏暗。于是,心中的阴霾,又增十分。而在他倍感凄惶之时,突然一阵阵阴风又卷地而起,冷气森森,动荡骚屑,更使这孤独的游子,惊恐不安。“浮云翳日” 的语句,在古诗中不算少见,如 《古诗十九首》 中《行行重行行》一诗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杨柳行》中有 “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浮云蔽日”是古代常用的比喻,如陆贾 《新语》中所说::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曹植诗中所写,自然也是同类的比喻。他在不少诗文中写到一些奸邪小人在他们兄弟之间挑拨生事,谗毁清白。他对此也是怨恨极深。但,曹植这两句诗也有同他人诗作不同之处。这主要是,前面所引两处都是议论句调,并直接以比喻出之。而曹植的这一句,却是描写句式,又下接“悲风动地起”一句,同时又融入了游子的形象,正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所以,它的艺术表现就远远超出具体的比喻意义,而是以情景交融的整体意境纳入全诗的艺术构思,表现了更为丰厚的思想感情。再同前面两层联系来看,它又是以阴暗凄冷的景物烘托,抒写游子凄凉的心情,也是描述行途中的景象,展示游子险恶悲凉的生活处境。这样,游子的外在形象更为丰满,内心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诗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这首诗虽只六句,或许还有脱句,但还是写得“无闲字,而有闲意”。它有模拟痕迹,但确实写出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表现了独到的艺术技巧。首先,我们觉得,诗人对素材善于提炼、剪裁和组接。诗篇从游子生活中截取三个片断,先是写他长途中的悠悠远行,突现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接着写他行途中的心理状态,剖示他的内心世界。有了这一层,前面写的游子便有形有神,具体可感,诗篇也获得了抒情意蕴;然后展示游子途中具体的一幕,以浮云悲风来烘托渲染,使游子的形象更为真切,这幅天涯羁旅图也就有背景、有人物、有色调,从而使叙事写景抒情完美地融而为一,游子的悲剧形象凸出纸面,诗人的复杂感情得到了深入的表现。再就具体表达而言,诗人用笔圆熟,抒写自如,语言凝炼、形象,极富表现力。全诗六句,句句是叙事,又句句隐有情态,句句含有情思,正是叙事明晰,画面俨然,情韵悠长。这首小诗写得浑融深挚,形象而亲切。作者不仅叙说了他的痛苦遭遇,而且,以出色的艺术创造,把他的悲哀与不幸转化为诗意美,使人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一种凄婉绵长的悲剧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