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曲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曲律

曲律

曲类名词。曲之格律,包括曲调、宫调、曲韵、曲的四声、使用衬字等。不同曲牌,具有不同曲律要求。

☚ 滚调   曲谱 ☛

曲律

曲律

❶戏曲论著。明魏良辅作。简要阐述昆腔在字、腔、板眼各方面的练唱技术和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刻本《吴歈萃雅》,首行题《吴歈萃雅曲律》,次行题《魏良辅曲律十八条》。《词林逸响》卷首附刻本称《昆腔原始》,不载作者姓名。《吴骚合编》卷首附刻本称《魏良辅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简称《曲律》。以上各本十八条或十七条不等。另有明嘉靖时人昊昆麓校改本,名《南词引正》。
❷戏曲论著。明王骥德作。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并对杂剧、传奇和散曲等作品有所评论。是中国全面探讨戏曲理论的著作中最早的一部,颇多精辟见解。

☚ 南词叙录   南词引正 ☛
曲律

曲律

指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上说明曲的创作与演唱中的有关规律与规范。从作曲(即填曲词)的角度言常称之为“格律”、“词格”,从度曲(即唱曲)的角度言常称之为“音律”、“声律”或“乐律”。研究曲律的目的在于使作曲与演唱能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诚如明代王骥德《曲律自序》所称:“曲何以言律也?以律谱音,六乐之成文不乱;以律绳曲,七均之从调不奸。”曲律大体上涉及曲牌、曲韵、腔调、宫调诸方面。
曲牌俗称“牌子”,是南北曲、小曲、时调的曲调,用于填词创作或作器乐曲演奏。每一曲牌均有一特定的名称,俗称“牌名”,这些牌名,或表明原曲的出处来历,或提示原曲歌词的内容,或略示其音乐特点。曲牌规定了该曲调音乐的基本旋律特点,以及与曲调相应的歌词特点,包括一支曲的句数,各句的字数,各字的音韵要求,何处用韵等。记录曲牌体式、唱法的书称为曲谱。古代曲谱有三类:一类列举不同曲牌的定格并选曲词为例,注明平仄,供人依谱填写曲词,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一类兼注工尺、板眼,既可供人依谱填词谱曲,亦可据以歌唱,名“宫谱”,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另一类记录全剧,曲词旁注工尺、板眼,专供依谱演唱,也叫“工尺谱”,如《纳书楹曲谱》。
曲韵是戏曲剧种、曲艺曲种在演唱和念白时使用的字音标准,在读音、咬字、归韵、四声调值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古代戏曲中北曲用韵规范见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平分阴阳”,即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二是“入派三声”,即无入声韵,而把以往的入声字分别归于平、上、去三声;三是“韵分十九”,即把所有字音归并为十九韵部。这种用韵体系,后人又称“中州韵”。南曲则因受诗韵影响并依地方语音入曲,故早期用韵较杂,后北曲流入南曲传奇,用韵借北韵而于句中字面用南音,韵路不清,须审音正字,考订字面。明洪武年间官修《洪武正韵》,在平水韵基础上,“以中原雅音为定”,分平上去入四声共七十六韵。此书虽不为填词度曲而设,但由于保留了南音和入声,故而南曲韵常以此为依据,遂有“北准《中原》,南遵《洪武》”之说。至清代《音韵辑要》和《韵学骊珠》出,南曲韵系始有规范。《韵学骊珠》用北曲分韵法,而又有入声八部,南音北音分注,合南北韵为一书而又南北韵系分明,故而为南北曲声韵学之津梁。有些曲学家主张南曲用韵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两部而成八声,要求更细密苛严。但古代作家在作曲用韵时事实上又常见参酌本地语音而加以变通。
腔调研究唱曲的规范以及有关演唱的各种问题。《曲律·论腔调》云:“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此处“曲”指各种基本曲调,“唱”则指歌唱艺术风格或唱腔流派。一种基本曲调因各地方音不同,可以变为各种地方流派唱腔,如“南曲”之演变为“海盐”、“馀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古代研究歌唱方法的重要著作,元代有燕南芝庵《唱论》,指出歌唱“格调”(如“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节奏”(如“停声”、“待拍”、“偷吹”等)、“声韵”(如“一声平、一声圆”等)、“声气”(如“变声、敦声”、“偷气、取气”等)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和方法,还指出“歌声变件”即行腔旋律的舒展变化手法(如“慢、滚、序、引”等)以及“尾声”的各种处理方法(如“赚煞、随煞、羯煞”等)。明代有魏良辅《南词引正》,提出唱曲要注意字音,做到“字清”、“腔纯”、“板正”,并要唱出“理趣”即唱出各个曲子的风格与趣味。又有沈宠绥《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两书,着重研究唱曲的字音和出字收音的口法问题。清代有徐大椿《乐府传声》,针对当时戏曲唱法中的毛病,从音韵、声乐的角度提出严格要求,他专撰“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入声派三声法”等章分别阐述字音声调的不同唱法,并且提倡要唱出“曲情”。
宫调系中国古代音乐名词,说明曲调的调高和调式的综合关系。“宫调”的具体解释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而有所不同。宋元以后的南北曲宫调系统是从隋唐燕乐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南宋的“七宫十二调”、金元的“六宫十一调”、元代的“十二宫调”、明清的“十三调”等等,都属于这个系统。宋元间张炎所著《词源》记录了南宋词曲音乐所用的“七宫十二调”,含正黄钟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和黄钟羽。元代《唱论》记录了金元词曲、戏曲音乐的“六宫十一调”(亦称十七宫调、十七调),含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般涉调、高平调、商角调、宫调和角调。清代凌廷堪《燕乐考原》认为宫调、角调和商角调是纪录者妄自修改的结果,应当除去,而改加中吕调、仙吕调和黄钟羽。《中原音韵》和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记录了北曲音乐的“十二宫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小石调、商调、越调、般涉调、商角调。“十三调”又称为“十三宫调”,系元明清南曲音乐所用的宫调,含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小石调、商调、越调、般涉调、羽调(即黄钟羽)。明代沈璟编撰南曲曲谱,以“九宫十三调”为名,实系“十三调”之衍误。戏曲音乐实际上常用的宫调为“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亦称“九宫”。其记录始见于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论曲》。由于元明清南北曲常用曲牌也只是此“五宫四调”,因而又有“南北九宫”之称。在戏曲宫调系统中,称“宫”、“调”或“宫调”,实可互换。宫调用语在明清以后,其乐学涵义已不明确,故渐而由笛色即民间工尺七调(正宫调、小工调、上字调、凡字调、尺字调、六字调、乙字调)表明调高调式,而原来的宫调只是为便于填词而保留下曲调分类的作用。
综合研究曲律各方面的系统著作主要有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代王骥德《曲律》以及近人吴梅《顾曲麈谈》、王季烈《螾庐曲谈》等。其中《曲律》最为体大虑周,全书共四十章,分别阐述有关声律、修辞、作曲的方方面面,并把曲律研究的涉及面扩大到曲源曲史、戏剧结构以及戏曲评论等领域。

☚ 优伶   曲话 ☛

  • 度曲
  • 作曲
  • 曲韵
  • 曲谱
☚ 敦煌歌辞总编   度曲 ☛

曲律

曲律

❶曲学著作。明魏良辅著。见“魏良辅曲律”。
❷曲学著作。明王骥德著。见“方诸馆曲律”。

☚ 词隐先生论曲   方诸馆曲律 ☛

曲律

戏曲论著。明王骥德撰。王骥德(?—1623),字伯良,又字伯骥,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方诸仙史、玉阳仙史。浙江会稽人。出身于一个“家藏元人杂剧可数百种许”的书香之家。少负才名,从事戏曲创作。一生书剑飘零,浪游四方。师从徐渭,与汤显祖等戏曲家均有交往。晚年抱病撰述《曲律》,历十余年,奠定了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曲律》凡四十章。开首两章“论曲源”和“总论南北曲”属绪论性质;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声律论,包括“论调名”、“论宫调”、“论平仄”、“论阴阳”、“论韵”、“论闭口字”、“论务头”、“论腔调”、“论板眼”和“论须识字”;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一章为曲的修辞论,包括“论须读书”、“论家数”、“论声调”、“论章法”、“论句法”、“论字法”、“论衬字”、“论对偶”、“论用事”;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九章为作曲法,包括“论过搭”、“论曲禁”、“论散套”、“论小令”、“论咏物”、“论俳谐”、“论险韵”和“论巧体”;第三十章至第三十八章为作传奇法,包括“论剧戏”、“论引子”、“论过曲”、“论尾声”、“论宾白”、“论科诨”、“论落诗”、“论部色”和“论讹字”;第三十九章“杂论”上、下两部分为散论戏曲、散曲,计有一百余节,内容比较芜杂,重点在作家作品评论;第四十章“论曲亨屯”似为附录。全书论述全面,组织严密,自成系统。

《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在《曲律》中,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在创作上,王骥德属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但其对汤显祖也较为服膺,《曲律》评沈璟是“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认为“今之词学,吴郡词隐先生实为指南”。对汤显祖,则称之为词场“射雕手”,并断言:“临川汤奉常之曲……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但《曲律》也较为冷静地分析了沈、汤两人各自的得失,评判其功过:“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舌。”这种持平之论,启发了后来的吕天成提出了“双美说”,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本色论”也是《曲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王氏的“本色论”密切注意戏曲艺术的特性,强调“认路头”,认为“曲与诗原是两肠”,在对于本色典范的揭示中,王氏独许汤显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这个观点在本色理论的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转折点。《曲律》总结了时人对于文采、俚俗的各自偏爱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在“浓淡、浅深、雅俗”之间“酌而用之”。

《曲律》在创作、批评、声律和演唱等问题上都提出了比较精警的观念,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存明天启四年(1624)原刻本、《读曲丛刊》本、《重订曲苑》本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和校注本《王骥德曲律》(陈多、叶长海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

曲律

曲的格律。曲指元代以后的南北曲、小曲、时调等演唱段子。 跟词一样, 曲也分各种格式。 这些格式叫曲牌, 俗称牌子、 排子。 曲牌多来自民间, 也有的由词牌发展而来。 有的曲牌本身就跟词牌相同, 如《点绛唇》、《念奴娇》等; 有的则名同实异, 如 《满庭芳》、 《卖花声》等; 大多数曲牌则是词牌所无的, 如《落梅风》、《叨叨令》等。历代曲牌种类多达数千。多数曲牌是有调无词的, 专供演奏。 各种曲牌分属于不同宫调。 同一套数原则上只能用同一宫调的曲调, 前后押一个韵,并遵循一定的排列次序。剧曲只有套数,散曲有套数也有小令。 每一种曲牌的曲调、 唱法、 字数、 句法、 平仄都有定式。

曲律

曲律

明·王骥德撰。四卷。骥德(?—1623),字伯良、伯骏,号方诸生、秦楼外史。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此书成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全面论述了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对杂剧、传奇、散曲等作品也有所评论。对于当时戏曲界中的吴江和临川两派,既能继承吴江之旧规,又能力矫其拘滞,避免其偏激。同时,很注意汲取临川的合理成分,进而综合了两家之长。所以,此书不仅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南北曲创作的著作,而且是一部对戏曲理论批评有新贡献的专著。
《曲律》认为吴江守“法”,临川重“词”。而作者主张:“法与词”“合一”,最好达到“法与词两擅甚极”,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戏曲创作问题上,主张广泛吸收前代文学艺术各方面的遗产,要“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很重视戏曲语言的文学性质,认为要收到好的演出效果,戏曲语言的通俗化不可忽视,“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认为戏曲宾白应“明白简质”,锻字炼句“宜自然不宜生造”。于戏剧的结构和剪裁,王氏认为,宜“以全帙为大间架,以每折为折落,以曲白为粉垩,为丹雘”,“贵剪裁,贵锻炼”。抓住“大头脑”,突出重点,前后有应照,“毋令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传中紧要处,须重著精神,极力发挥使透”。关于声乐则主张“以调合情”,以“容易感动人”为目的,增强感染力,为戏曲的内容服务。见解均精辟独到,有明天启四年原刻本,《读曲丛刊》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 艺圃撷余   曲论 ☛
曲律

曲律

曲的格律。曲有北曲和南曲之分,各有一定的格律。主要内容包括宫调、用韵、平仄、对仗等。参见“宫调”“对仗”条。

☚ 减字   元曲 ☛

曲律

曲律

书名。明王骥德撰。是关于南北曲的较全面的理论及技巧论著,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法及唱曲法等。对研究南北曲及其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 词林正韵   北词广正谱 ☛
弯曲1

弯曲1

弯(弯屈;~度;~路) 曲(曲曲;曲屈;曲戾;曲律;曲折;曲桡;曲挠;倨曲;欹曲;委曲;蜷曲) 句(句曲;句倨) 诎 屈(屈挠;屈桡;蜷屈) 枉(~木)桡(桡曲) 蜿(~蜒) 勾(~刀;~肩) 卷(卷曲;钩卷) 拳(拳曲) 銋 钩(~形) 碕(~湾) 戾(端直无~) 蜷 纡回 宛委 隅阿 兜搭 蹇仄 钩娄 盘蹙 局促 歪脖子(~树)
弯曲的:局(~天蹐地) 拱(~桥)
曲折不直的:弯弯曲曲 弯弯扭扭
物体弯曲:拳曲 局曲 钩钩
弯曲如钩:钩曲
卷曲如龙:盘龙
弯曲而有气势:夭矫
弯曲斜出:夭斜
曲折,弯曲:
旋转弯曲:萦迂
微微弯曲:纤挠
隆起或弯曲成弧形:拱(~桥)
弯曲度深:弧深
弯曲的样子:骫(林木茷~) 弯弯(山道~) 拳拳 蜿蜒 轮菌 折折
卷曲的样子:婉婉 湫戾 啾泪
盘曲卷曲的样子:虬(~枝)
不舒展的样子:坛卷 摄叶 局趣 局蹐
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缩手缩脚 束手缚脚 缚手缚脚

另见:交错 回旋 ︱直

☚ 直   屈曲 ☛

曲律

曲论。❶明王骥德(?—1623? )撰。四卷。骥德有《古杂剧》已著录。是书论作曲各法,从宫调音韵乃至于科诨部色,门类详备。见解多精湛独到,是一部有关南北曲作曲、戏剧创作以至散曲创作的重要论著。有天启四年原刻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苏州刊本,《指海》本,《学术丛编》本等。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本。
❷明魏良辅撰。一卷。良辅,明嘉靖间人,相传为昆腔创始人。其生平仅有零星片断记载:“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谐音律”(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此编仅十八条,述昆曲歌唱技巧中诸多关键问题,涉及许多曲调体式特点,故对于戏曲、散曲创作亦有指导意义。有《词林逸响》附刻本,《吴骚合编》附刻本,《读曲丛刊》本,《曲苑》本等。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本。

曲律

曲律

戏曲论著。明王骥德撰。王骥德(?—1623),字伯良,又字伯骥,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方诸仙史、玉阳仙史。浙江会稽人。出身于一个“家藏元人杂剧可数百种许”的书香之家。少负才名,从事戏曲创作。一生书剑飘零,浪游四方。师从徐渭,与汤显祖等戏曲家均有交往。晚年抱病撰述《曲律》,历十余年,奠定了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曲律》凡四十章。开首两章“论曲源”和“总论南北曲”属绪论性质;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声律论,包括“论调名”、“论宫调”、“论平仄”、“论阴阳”、“论韵”、“论闭口字”、“论务头”、“论腔调”、“论板眼”和“论须识字”;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一章为曲的修辞论,包括“论须读书”、“论家数”、“论声调”、“论章法”、“论句法”、“论字法”、“论衬字”、“论对偶”、“论用事”;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九章为作曲法,包括“论过搭”、“论曲禁”、“论散套”、“论小令”、“论咏物”、“论俳谐”、“论险韵”和“论巧体”;第三十章至第三十八章为作传奇法,包括“论剧戏”、“论引子”、“论过曲”、“论尾声”、“论宾白”、“论科诨”、“论落诗”、“论部色”和“论讹字”;第三十九章“杂论”上、下两部分为散论戏曲、散曲,计有一百余节,内容比较芜杂,重点在作家作品评论;第四十章“论曲亨屯”似为附录。全书论述全面,组织严密,自成系统。
《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在《曲律》中,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在创作上,王骥德属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但其对汤显祖也较为服膺,《曲律》评沈璟是“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认为“今之词学,吴郡词隐先生实为指南”。对汤显祖,则称之为词场“射雕手”,并断言:“临川汤奉常之曲……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但《曲律》也较为冷静地分析了沈、汤两人各自的得失,评判其功过:“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舌。”这种持平之论,启发了后来的吕天成提出了“双美说”,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本色论”也是《曲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王氏的“本色论”密切注意戏曲艺术的特性,强调“认路头”,认为“曲与诗原是两肠”,在对于本色典范的揭示中,王氏独许汤显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这个观点在本色理论的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转折点。《曲律》总结了时人对于文采、俚俗的各自偏爱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在“浓淡、浅深、雅俗”之间“酌而用之”。
《曲律》在创作、批评、声律和演唱等问题上都提出了比较精警的观念,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存明天启四年(1624)原刻本、《读曲丛刊》本、《重订曲苑》本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和校注本《王骥德曲律》(陈多、叶长海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

☚ 元曲选   曲品 ☛
000007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