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曲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曲律 曲律曲类名词。曲之格律,包括曲调、宫调、曲韵、曲的四声、使用衬字等。不同曲牌,具有不同曲律要求。 ☚ 滚调 曲谱 ☛ 曲律 曲律❶戏曲论著。明魏良辅作。简要阐述昆腔在字、腔、板眼各方面的练唱技术和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刻本《吴歈萃雅》,首行题《吴歈萃雅曲律》,次行题《魏良辅曲律十八条》。《词林逸响》卷首附刻本称《昆腔原始》,不载作者姓名。《吴骚合编》卷首附刻本称《魏良辅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简称《曲律》。以上各本十八条或十七条不等。另有明嘉靖时人昊昆麓校改本,名《南词引正》。 ☚ 南词叙录 南词引正 ☛ 曲律 曲律指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上说明曲的创作与演唱中的有关规律与规范。从作曲(即填曲词)的角度言常称之为“格律”、“词格”,从度曲(即唱曲)的角度言常称之为“音律”、“声律”或“乐律”。研究曲律的目的在于使作曲与演唱能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诚如明代王骥德《曲律自序》所称:“曲何以言律也?以律谱音,六乐之成文不乱;以律绳曲,七均之从调不奸。”曲律大体上涉及曲牌、曲韵、腔调、宫调诸方面。 ☚ 优伶 曲话 ☛
☚ 敦煌歌辞总编 度曲 ☛ 曲律 曲律❶曲学著作。明魏良辅著。见“魏良辅曲律”。 ☚ 词隐先生论曲 方诸馆曲律 ☛ 曲律戏曲论著。明王骥德撰。王骥德(?—1623),字伯良,又字伯骥,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方诸仙史、玉阳仙史。浙江会稽人。出身于一个“家藏元人杂剧可数百种许”的书香之家。少负才名,从事戏曲创作。一生书剑飘零,浪游四方。师从徐渭,与汤显祖等戏曲家均有交往。晚年抱病撰述《曲律》,历十余年,奠定了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曲律》凡四十章。开首两章“论曲源”和“总论南北曲”属绪论性质;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声律论,包括“论调名”、“论宫调”、“论平仄”、“论阴阳”、“论韵”、“论闭口字”、“论务头”、“论腔调”、“论板眼”和“论须识字”;第十三章至第二十一章为曲的修辞论,包括“论须读书”、“论家数”、“论声调”、“论章法”、“论句法”、“论字法”、“论衬字”、“论对偶”、“论用事”;第二十二章至第二十九章为作曲法,包括“论过搭”、“论曲禁”、“论散套”、“论小令”、“论咏物”、“论俳谐”、“论险韵”和“论巧体”;第三十章至第三十八章为作传奇法,包括“论剧戏”、“论引子”、“论过曲”、“论尾声”、“论宾白”、“论科诨”、“论落诗”、“论部色”和“论讹字”;第三十九章“杂论”上、下两部分为散论戏曲、散曲,计有一百余节,内容比较芜杂,重点在作家作品评论;第四十章“论曲亨屯”似为附录。全书论述全面,组织严密,自成系统。 《曲律》的理论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涉及戏曲、散曲创作的多种方面,既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又有技巧法则的揭示。《曲律》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一、对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性作了深入的探讨。《论剧戏》曰:“其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可演可传,上之上也。”又云:“词藻工,句意妙,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已落第二义。”这个观念表明了王骥德对戏曲艺术的舞台性和文学性关系的认识,“可演可传”的提出说明《曲律》对戏曲本体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二、在《杂论》中,王骥德更提出了戏曲艺术“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的戏曲形态论,并认为,成熟的戏曲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基础,有着“日日此伎俩”的相对稳定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曲律》在理论研究上与以前的戏曲论著相比有了明显的拓展,除“曲辞”和“音律”等研究对象外,戏曲结构、戏曲人物、戏曲科诨、宾白等也在《曲律》中作出了探讨。三、《曲律》对“沈汤之争”也作出了颇为公允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曲律》是对这场争论的一个理论性总结。在《曲律》中,既有对沈、汤之争的直接评述,又有相对超脱的科学论断。在创作上,王骥德属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但其对汤显祖也较为服膺,《曲律》评沈璟是“词林之哲匠,后学之师模”,认为“今之词学,吴郡词隐先生实为指南”。对汤显祖,则称之为词场“射雕手”,并断言:“临川汤奉常之曲……使其约束和鸾,稍闲声律,汰其剩字累语,规之全瑜,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但《曲律》也较为冷静地分析了沈、汤两人各自的得失,评判其功过:“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舌。”这种持平之论,启发了后来的吕天成提出了“双美说”,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本色论”也是《曲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王氏的“本色论”密切注意戏曲艺术的特性,强调“认路头”,认为“曲与诗原是两肠”,在对于本色典范的揭示中,王氏独许汤显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一人”,这个观点在本色理论的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个转折点。《曲律》总结了时人对于文采、俚俗的各自偏爱所带来的弊端,要求在“浓淡、浅深、雅俗”之间“酌而用之”。 《曲律》在创作、批评、声律和演唱等问题上都提出了比较精警的观念,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可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对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存明天启四年(1624)原刻本、《读曲丛刊》本、《重订曲苑》本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和校注本《王骥德曲律》(陈多、叶长海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 曲律曲的格律。曲指元代以后的南北曲、小曲、时调等演唱段子。 跟词一样, 曲也分各种格式。 这些格式叫曲牌, 俗称牌子、 排子。 曲牌多来自民间, 也有的由词牌发展而来。 有的曲牌本身就跟词牌相同, 如《点绛唇》、《念奴娇》等; 有的则名同实异, 如 《满庭芳》、 《卖花声》等; 大多数曲牌则是词牌所无的, 如《落梅风》、《叨叨令》等。历代曲牌种类多达数千。多数曲牌是有调无词的, 专供演奏。 各种曲牌分属于不同宫调。 同一套数原则上只能用同一宫调的曲调, 前后押一个韵,并遵循一定的排列次序。剧曲只有套数,散曲有套数也有小令。 每一种曲牌的曲调、 唱法、 字数、 句法、 平仄都有定式。 曲律 曲律明·王骥德撰。四卷。骥德(?—1623),字伯良、伯骏,号方诸生、秦楼外史。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此书成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全面论述了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对杂剧、传奇、散曲等作品也有所评论。对于当时戏曲界中的吴江和临川两派,既能继承吴江之旧规,又能力矫其拘滞,避免其偏激。同时,很注意汲取临川的合理成分,进而综合了两家之长。所以,此书不仅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南北曲创作的著作,而且是一部对戏曲理论批评有新贡献的专著。 ☚ 艺圃撷余 曲论 ☛ 曲律 曲律曲的格律。曲有北曲和南曲之分,各有一定的格律。主要内容包括宫调、用韵、平仄、对仗等。参见“宫调”“对仗”条。 ☚ 减字 元曲 ☛ 曲律 曲律书名。明王骥德撰。是关于南北曲的较全面的理论及技巧论著,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法及唱曲法等。对研究南北曲及其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 词林正韵 北词广正谱 ☛ 弯曲1 弯曲1弯(弯屈;~度;~路) 曲(曲曲;曲屈;曲戾;曲律;曲折;曲桡;曲挠;倨曲;欹曲;委曲;蜷曲) 句(句曲;句倨) 诎 屈(屈挠;屈桡;蜷屈) 枉(~木)桡(桡曲) 蜿(~蜒) 勾(~刀;~肩) 卷(卷曲;钩卷) 拳(拳曲) 銋 钩(~形) 碕(~湾) 戾(端直无~) 蜷 纡回 宛委 隅阿 兜搭 蹇仄 钩娄 盘蹙 局促 歪脖子(~树) 另见:交错 回旋 ︱直 ☚ 直 屈曲 ☛ 曲律曲论。❶明王骥德(?—1623? )撰。四卷。骥德有《古杂剧》已著录。是书论作曲各法,从宫调音韵乃至于科诨部色,门类详备。见解多精湛独到,是一部有关南北曲作曲、戏剧创作以至散曲创作的重要论著。有天启四年原刻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苏州刊本,《指海》本,《学术丛编》本等。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本。 曲律 曲律戏曲论著。明王骥德撰。王骥德(?—1623),字伯良,又字伯骥,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方诸仙史、玉阳仙史。浙江会稽人。出身于一个“家藏元人杂剧可数百种许”的书香之家。少负才名,从事戏曲创作。一生书剑飘零,浪游四方。师从徐渭,与汤显祖等戏曲家均有交往。晚年抱病撰述《曲律》,历十余年,奠定了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 元曲选 曲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