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暮江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暮江吟

暮江吟

唐诗篇名。七绝。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一九。属杂律诗。约作于长庆二年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途中。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描绘暮色,后两句摹写夜景,四句融合成完整而动人的江天晚景。比喻精巧,写景如画。明人杨慎评曰:“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升庵诗话》卷三)《唐宋诗醇》卷二四曰:“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 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诗约作于长庆二年(822)九月初三,作者赴杭途中。诗写当天傍晚到夜幕降临时分的江上风光。
 先写红日西沉的江景。用一“道”不用一“轮”,就不是写落日,而是写落日在水面的浮光,象“铺”在江面之上。故有“半江红”的奇观。而另外半江由于背阴或由于观察角度的缘故,水色如同碧玉。“瑟瑟”本是一种碧色宝玉名称。《唐书·于阗国传》言德宗“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借以代言绿色,不仅写出水色透明的质感,而且在字面上给人以寒意——抓住了九月江边气候的特点。当然,这“半江”与那“半江”,不是一刀切,而是动荡参差,十分美妙壮观。
 后二句写新月东升后的江景。时间发生了跳跃。“九月初三”,月属上弦,形如“玉弓”。是下露的时候,在月下细圆发白而密集的粒粒露珠,又多么象刚刚出蚌的颗颗“真珠”。这玉弓般的月牙,与真珠般的露,是月夜最惹人注目的形象,写出它们也就写出了整个儿的月夜。这景象是澄彻、清凉的,在热闹耀眼的日落景象后出现,尤为可爱,沁人心脾。
 全诗写江景富于变化,设喻精确华美,有明喻(露似真珠,月似弓),有借代(半江瑟瑟)。盛唐诗人写景多意笔,象这样精工细致的工笔画还是新的消息。诗有三句纯写景,有一句却是纪事兼抒情,这就是第三句。“九月初三夜”点出准确的季候、时间,“可怜”(可爱)二字则是抒发赞美之情。这一句用在上下联交接处,造成一种时间推移感,使上下联若断若连。同时它是虚写,与前后的三句实写相济,使全诗显得空灵不板。

《暮江吟》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暮(mù):日落的时候。吟:诗体的一种。残阳:已有部分落入地平线 以下的夕阳。瑟瑟(sèsè):碧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月似弓: 月亮的形状像弓一样。九月初三,正是月初,只能看到月牙;到了每月中 旬,月亮才圆。

【大意】红日西沉,残存的一缕阳光贴着江面照射过来,江面上呈现出绚丽的 景象:向光的半面江水是艳丽的红色,背光的半面依然是深深的碧绿。 秋夜悄然来临,江边草地上凝结着浓重的秋露。露珠发出晶莹的光泽, 宛若一颗颗珍珠。抬头望去,夜空中一弯新月宛若一张精巧的玉弓,斜 挂在天幕上。哦,今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三,多么可爱的秋夜呵!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99页.


古典文学作品《暮江吟》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3]露似真珠月似弓。
 
 [1]长庆二年,白居易为避开朝廷中的党争风波,请求外任,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诗大约写于赴任途中。白居易把它编为“杂律诗”。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真率而自然地表现内心的情思。这是首绝句。
 [2]瑟瑟:原为一种碧色美玉,这里借以形容残阳照射不到的一半江面呈现碧绿色。
 [3]怜:爱。初三夜:正是新月初升之时。
 
 这首绝句随口吟成,抒发了诗人当时远离政治漩涡的轻松愉快的心境。诗人描写了夕阳初下和新月初升两个画面。前两句写残阳落照的清秋江面:斜阳贴近地平线在半个江面铺展开红彤彤的光彩,与斜阳照不到的蓝宝石一样的半个江面相衬,色彩鲜明而光艳。后两句写天上新月、地下露珠,弯月皎洁而明亮,露珠圆润而晶莹,上下映照,整个天地无边明净,闪耀着光辉,欣悦与赞美之辞,脱口而出。作者寓情于景,捕捉住景色中最突出的特征,用精巧的比喻,为大自然敷彩着色,创造了明丽、清新又优美、宁静的意境。

《暮江吟》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题】
 此诗作年有二说:一说作于元和十年(816)至十三年间,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一说作于长庆二年(822),时作者赴杭州刺史任在江行途中。诗中描绘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和新月初升的夜景两组画面,景色柔和,环境宁静,构思新颖,比喻巧妙。《唐宋诗醇》卷二四赞之为“著色秋江图”。杨慎《升庵诗话》称此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亦谓后二句“似出率易,而风趣复非雕琢所及。”
 【注释】
 ①残阳:夕阳。②此句意谓夕阳照射江面,江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此与戎昱《采莲曲》“日落半江阴”意同。瑟瑟:碧色。白居易《出府归吾庐》诗“嵩碧伊瑟瑟”,亦为碧色。③可怜:可爱。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暮江吟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钱塘湖春行 下一篇:观刈麦 →
诗词简介:
这首诗写秋江景色,前两句写傍晚,一个“铺”字形象地写出了残阳照射在江面上的情景,也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诗人抓住残阳照射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两种颜色,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里,陶醉在暮江光色的变化之中了。后两句写夜幕降临。此时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露似真珠”,这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还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月似弓”形象地描绘出天空中的一弯新月,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面对这“初三夜”的暮江美景,诗人直抒情意,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赞美它的可爱。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
  • 《 mù jiānɡ yín 》 
    《 暮 江 吟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yí dào cán yánɡ pū shuǐ zhōnɡ , bàn jiānɡ sè sè bàn jiānɡ hónɡ 。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 
    kě lián jiǔ yuè chū sān yè , lù sì zhēn zhū yuè sì ɡōnɡ 。 
    可 怜 九 月 初 三 夜 , 露 似 珍 珠 月 似 弓 。 
  •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红日西沉,残存的一缕阳光贴着江面照射过来,江面上呈现出绚丽的 景象:向光的半面江水是艳丽的红色,背光的半面依然是深深的碧绿。 秋夜悄然来临,江边草地上凝结着浓重的秋露。露珠发出晶莹的光泽, 宛若一颗颗珍珠。抬头望去,夜空中一弯新月宛若一张精巧的玉弓,斜 挂在天幕上。哦,今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三,多么可爱的秋夜呵!
     

    【翻译】
     
    一抹残阳,将它的光芒铺在水中,
     
    半江碧透如玉,半江似火样红。
     
    九月初三的夜景多么可爱,
     
    露儿清圆晶莹似珍珠,
     
    月儿弯弯细细似金弓。

  •  
    【注释】
     
    (1)瑟瑟:碧色宝石名。此处指江水未照到的地方呈现为碧色,如同碧石,故称瑟瑟。
     
    (2)可怜:可爱。
     
    (3)真珠:即珍珠
  •  
    【集评】 明·杨慎:“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升庵诗话》卷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唐宋诗醇》卷二四)
     
    今·刘永济: “此篇为传诵人口者。全诗从日晚写到夜,中间只 ‘可怜’ 二字带感情,不知何意。但诗人明记时日,多有事在。诗言九月初三夜,或有所指,但已无考。”(《唐人绝句精华》1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总案】 据近人高步瀛说,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诗人赴杭州刺史任时江行途中所作。诗中把夕阳斜映江上的绮丽景色和深秋夜露的清凉熔铸在一起,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诗写晚霞江景,写新月寒露,透过细致的观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以确切的时间入诗,或有所指,唯以“可怜”二字透露出一点消息。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人白居易,有着“志在兼济”为民请命的伟大理想,也有着 “独善其身”的“明哲保身”思想。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为避免牛李 党争之祸,他为自己安排下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不做朝官而做地 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外任,这首《暮江吟》便约作于长庆二年 (822)诗人赴杭州刺史任途中。诗作随口吟出,直率自然,格调清新,反映 诗人离开朝廷力求“中隐”的轻松与愉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写红日西沉之际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都极写落日情景。用“一道”写阳光,说明阳光已不 似初升之时缕缕照射,而是渐渐消退了它的光芒,只剩却最后的力量在燃 烧自己;“残阳”着一“残”字,极写落日,此时太阳已不再圆圆地高照,而是 在西沉之际被云移遮住了部分身影,消残了部分力度;“残阳”照射在江面 上,不说“照”,而着以“铺”字,则写出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的情景,此 时,阳光似乎贴着水面照射过来,用一“铺”字,极为形象。同时兼写了落 日的柔和平缓,给人以安闲静谧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写落日夕 照下江水的颜色,因日色不足朗照,已没有白天的力度,故而无力让满江 之水溢出波光粼粼的色彩。江水的涟漪因日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 泽。受光充足的部分,呈现出一片“红”色,极显落日的优美;受光较少的 部分,则以江水的碧色示人,也不失一种自然与亲切。涟漪轻泛,细波粼 粼,光彩变幻,诗人沉醉在这无边的江水与无边的美丽之中了,忘却了时 间,也忘却了自己。
     
    不觉中,已是“新月初升”,诗人不觉微微低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真珠月似弓”。没有了落日的余晖,新月的朦胧同样令人陶醉。看,清 冷的露珠洒在草丛中,宛如一粒粒透亮润洁的珍珠,泛出动人的光泽! 而 此时天空的那一弯新月,是多么像一张精巧的弓! 天上地下两番动人的 景象,被诗人压缩在“露似真珠月似弓”这样七字诗句中了! 诗句似乎也 呈现了一种特有的光泽与精巧了!
     
    诗人即是用“可怜九月初三夜”这样一句写时间的诗句,连接了红日 西沉与新月东升这两段时间的两种景物。“可怜”意为可爱,可爱的落日, 可爱的新月,可爱的江水,可爱的露珠,共同构成了可爱、和谐、宁静的意 境。
     
  • 【注释】
     
    ①暮江:指曲江。在长安。②瑟瑟:深碧色的宝石,指绿色。③真珠:同“珍珠”。
     
    【鉴赏导示】
     
    这是一首江边即景小诗。作于长庆二年(822)秋天诗人赶往杭州刺使上任的途中。
     
    【鉴赏】
     
    此诗写的是红日西沉至皓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实际上,这是诗人离开牛李党争旋涡后的轻松心怀的表露。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先写落日西坠时的残阳,诗人着一“铺”字,形象地勾绘出“残阳”接近地平线的景象。因为落日低垂,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实像铺在江上。这意象,给人以柔和、亲切、安闲的感觉。再写江水,“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诗人抓住了此时江面上呈现出红、绿两种颜色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发红的瞬息变化,寓情于景,把自己喜悦的心情寄寓在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后两句,诗人写新月初升的夜景。作者沉浸在眼前的美景当中流连忘返,直玩赏到月上露下,眼前的情景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在一句当中连用了两个比喻,把此时的真实感受跃然纸上,也把诗的感情推到了高潮。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了一幅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诗人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喜悦、热爱之情。
     
    【鉴赏要点】
     
    [1]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寓情于景。[3]形象鲜明。[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暮江吟》是白居易写景诗的佳作,久已脍炙人口。它大约写于唐 穆宗长庆二年(822)秋。这年七月十四日,白居易由中书舍人改任杭 州刺史,经襄阳、汉口赴任,于十月一月抵杭。本诗作于这次赴任的 江行途中。它以细腻的笔触,艳丽的设色,描绘出了一幅暮江秋色的 画图。
     
    诗的前两句写黄昏时分的江面景色: 一道残阳铺展在江面上,江 水一半是碧色,一半是红色。色彩鲜明,情景真切。“残阳”,指太阳 将要落山的阳光,这阳光已接近地平线,只有一道余晖斜照,“一道” 二字用得十分恰切、生动。“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铺”字极其准确 而形象地把残阳铺展江面的景色描绘了出来。“半江瑟瑟半江红”,景 色写得奇丽。“瑟瑟”,据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解释说:“瑟瑟, 珍宝名,其色碧,故以瑟瑟影指碧字。”一说即青玉,碧玉。这里用 来形容斜日照不到的半边江水,颜色象青玉一样碧绿; 映着如血残阳 的半边江水,红彤彤的。这半碧半红,碧红相对,色彩绚丽的江面景 色,历历在目。
     
    后两句写秋江夜景。诗人从黄昏饱览落日斜照的景色,直到夜幕 降临,观赏秋江夜景,更是情不自禁地赞美惹人喜爱的九月初三夜, 描绘了迷人的幽静夜景: 江边的草上缀满了一颗颗露水,好象白亮浑 圆的珍珠,在月色下寒光闪闪; 新月悬挂在西方天边,弯弯的好象一 把弓。可怜(可爱,惹人爱怜的意思)二字正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这迷人 景色的挚爱和赞颂。农历九月,表明时当深秋; 初三夜正是一弯新月 初升的时刻。一弯新月象一把弓,比喻妥帖入微,真切动人。真珠即 珍珠,为贵重装饰品。“露似真珠”,比喻亦极精妙,既显示出秋夜的 典型景色,又表现了诗人对露珠的珍惜,即对秋色的爱怜。
     
    白居易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观赏暮江秋色,经过细致观 察,摄取典型景物,准确把握它们的特征,把黄昏和夜晚的景色连成 一片,组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图画。诚如《唐宋诗醇》所评,这首诗“写 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大,人们多有不同理解: 一是认为本诗是长庆元年或二年在长安时写的,是虚写,不是写实。 一是认为本诗的前两句是写实,写诗人观赏落日斜照江面的奇丽景色; 后两句是虚写,写的不是当时之景,很象忽然回忆昔日之景,念及旧 时的人和事,但“九月初三夜”究竟是指当夜,还是指昔日之夜?它 为何惹人爱怜,念及何人何事? 诗人没有言及,无从查考。三是认为 全是写实,前两句写黄昏,后两句写秋夜,前后衔接。以上三种认识, 各有道理,可以兼采并存。读诗论诗只要顾及全篇,不违背诗意,不 妨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欣赏,见仁见智,各得其妙。
     
    (余澄清)
     



唐诗《暮江吟》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


 
 【释】
 1.瑟瑟:按《通雅》说:“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明·杨慎《升庵诗话》也说“瑟瑟”是一种碧色宝石名。这里即作碧色解,指水色碧绿。
 2.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译】
 一抹残阳,将它的光芒铺在水中,
 半江碧透如玉,半江似火样红。
 九月初三的夜景多么可爱,
 露儿清圆晶莹似珍珠,
 月儿弯弯细细似金弓。
 
 【评】
 按高步瀛说,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秋,诗人赴杭州刺史任时江行途中所作。四句诗从日暮残阳写起,直写到夜中弯月。如乾隆帝所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四)“可怜”二字为“可爱”之意,并无其他深意,有学者猜测“九月初三”,“明指时日,多有事在”“或有所指,但已无考”(今人刘永济语),但也可解作诗人恰逢九月之初赏景吟诗,实录其时、铺写其景,天然作成,亦无不可。“露似真珠月似弓”,以圆润衬弯细,其秀色真可醉人也。

《暮江吟》mu jiang yin

Poem on the Evening River→白居易 (Bai Juy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