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那路亚家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那路亚家庭又称“普那路亚婚”、“族外群婚”。原始社会一定范围内的同辈非血亲男女共为夫妻的一种婚姻形态。即一群姊妹伙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兄弟伙同另一群女子互相婚配,但禁止同胞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婚姻关系。此种家庭形式在夏威夷岛曾存在过。当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称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普那路亚家庭是在血缘家庭基础上进一步排除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而建立的。产生的主要原因:(1)“自然选择原则”的作用,促使人们限制近亲的婚配关系;(2)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血缘家庭公社的分裂。普那路亚家庭排除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的结果,群体内部必然分裂为两个集团,出现外婚制,从而直接引起了氏族的产生。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6页。) 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思是亲密的伙伴。普那路亚家庭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有性交关系的群婚制家庭,它是在血缘家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婚姻家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人类家庭的进步,但仍然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家庭。普那路亚家庭的特点: ☚ 对偶家庭 家 ☛ 普那路亚家庭亦称“普那路亚婚”、“族外群婚”。原始社会一定范围内同辈男女共为夫妻的集团婚姻形式。为晚于血缘家庭的一种群婚形式。普那路亚一词源于夏威夷人的一种风俗。即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姊妹同一群平辈但不包括她们的兄弟在内的男子, 或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兄弟同一群平辈但不包括他们的姊妹在内的女子相互通婚。此后这些女子间不再互称姊妹, 男子间不再互称兄弟,改称“普那路亚”(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此种婚姻形式不仅排除了不同辈份近亲间的通婚, 而且还排除了同辈近亲间的通婚, 被认为是较血缘家庭有所进步的一种家庭形式。普那路亚家庭是外婚制的开始。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首次将该术语运用于科学研究,并认为它曾普遍存在,而且是氏族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据中国古代文献《尔雅·释亲》对“出”(男子对姊妹之子的称谓)、“离孙”(出之子)、“侄” (“至”之意,女子对兄弟之子的称谓)、“归孙”(侄之子)的解释,可以推断此称谓与普那路亚家庭的特征相吻合。 普那路亚家庭原始社会群婚家庭的晚期形式。由血缘婚或级别婚演变而来。其特征是: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姐妹,与另一集团的一群男子有互相共夫共妻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群男子是她们的共同丈夫,这些丈夫不包括她们的兄弟;同样,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兄弟,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婚配,这一群女子是他们的共同妻子,这些妻子不包括他们的姐妹。丈夫们互相不称兄弟而呼“普那路亚”,妻子们相互不称姐妹,也呼“普那路亚”,意即“亲密的伴侣”。此类家庭既排除父母与子女,也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且夫与妻不在同一个公社里,双方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子女对生母与非生母皆称母,对诸父皆称父,有一套独特的亲属称谓。在普那路亚家庭时期,临时的、或长或短的成对配偶婚已出现。当一切兄弟姐妹间,乃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配关系一旦被禁止,普那路亚家庭就演化为氏族。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尚可窥见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的遗迹。例如:永宁纳西族历史上的13个通婚集团,阿注婚姻关系中二兄弟与二姐妹共为阿注的事例,独龙族的“伯惹”(意为姐妹和兄弟婚配)与“安尼南”(意为娶两姐妹)婚制,布朗族的类分式亲属称谓及按年龄划分通婚等级的制度,以及一些民族青年男女集体串公房等。有学者否认历史上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亦有学者认为普那路亚家庭不是氏族产生的源头,而是母系氏族解体的产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