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米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米族传统伦理思想普米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意为“白人”。旧称“西番”,史称“巴苴”。源于古氐羌人。现有29,657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永胜、维西及四川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亦有分布。解放前,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尚有领主经济残余,并保留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其道德形态也具有浓厚的原始特征。普米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普米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在家庭伦理关系上,盛行以父系家庭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男主女从。若做父亲的年老力衰,当不了家长时,就由成年的大儿子或分家后留家的幼子当家长。若儿子尚未成年,又死了父亲,则由母亲当家长。在家长安排下,全家成员按性别和年龄不同实行分工:男的多承担耕地、砍柴、建房、编织箩筐、赶马运输、做买卖生意、养蜜蜂、剪羊毛和扛毡等;女的负责织毛、积肥、薅锄、收割、做饭、磨面和饲养牲畜等。未成年男女除做活和读书外,一般让其放牧牲畜,年老的父母则在家照看小孩与守家。全家人按各自分工,各尽其职责,获得的劳动成果共同分配。除男性家长(含个别女家长)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外,其他方面男女都平等。提倡家庭和睦、团结,反对争吵、闹别扭。其次,在对待老幼的态度上,提倡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儿女长大后,须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出嫁的女儿或已上门的儿子,每逢年节,也须带上酒食回家看望父母。平时饮食要先敬老人。凡杀鸡或宰猪、羊,要将鸡头和最好的肉让老人吃。若挤羊奶或掏到蜂蜜,也要先敬老人。家族中凡有红白事或祭祀餐宴,皆须恭请老人上座进餐。家中遇到矛盾或纠纷,也须请父母或族中老人调解,晚辈不能顶嘴。吃饭或休息,老人均须居上方。路上行走,遇老人(不分民族),皆要主动让路。孤寡老人,则由近亲叔伯儿子们照管。认为不尊重老人是极不道德的,十有九都会短寿。普米人对儿童倍加爱护。孩子死了父母,由叔伯兄弟们照管,无叔伯兄弟,则由该宗族中的某一家庭来照护。曾有通过搭桥来给孩子取名的习俗。每当村寨前后的河沟上无桥而影响交通时,往往由多病孩子的人家借此准备酒食,请人去搭座木桥。时间多选在7月15日。搭桥那天,寨上各家都派人去帮助。待搭好桥后即举行野餐。此时,须由主持搭桥的人家抱着带病的孩子,伫立桥头等候前来过桥的第一位行人。不分民族或性别,只要是成年人,都将其拦住,请求给孩子取名,待取好即收工回家。如此,被给孩子取名的人家则心安理得,帮工的人也不计报酬。这种有益于公众利益或事业的观念及习俗,虽含有迷信成分,但从客观效果来看,还是于民有利的。这种伦理习俗,至今还保存着。不论男女,至13岁皆要举行穿裤子和穿裙子的成丁礼。仪式后,男女才能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才可参加各种生产劳动和集体活动,才有恋爱的权利。但同时要对之进行勤劳勇敢、忠于氏族,以及通婚规则、恋爱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每个成年男子都要承担为维护本家族利益而参与“打冤家”的义务。在婚恋道德上,实行氏族外婚制,多由父母包办,姑舅表婚优先。婚后一段时期内不落夫家,可以转房。社会舆论强烈谴责离婚行为。对私生子倍加歧视,反对淫乱,“稍涉淫渎,众执而杀之”。部分地区盛行走婚制,暮合朝离。走婚中女为主,男为客,养育子女之责全归女方。走婚双方都注重情投意合,要求男子要送礼大方,勤劳能干,相貌端正,尊重女方长辈和家人;要求女子贤淑美貌,机巧能干,善理家务。但此种关系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社会与家庭基本上不予过问。另外,普米人还常以正直、勤劳、能干为荣,崇尚有知识、懂礼貌、遵守习惯法、乐于助人、知理讲理的人,对那些虚伪、偷人东西、虐待老人、逃避社会责任的人尤为歧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