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米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米族Pumi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2.97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滇西北部的兰坪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县、永胜县以及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川西南部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与纳西族、彝族、藏族、汉族杂居。普米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2个方言区。普米族有自己的文字,但大多使用汉文、藏文。普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赛跑、射击、普米族摔跤、普米族赛马、普米射箭、普米族射弩、板羽球、布球、捉飞鸟、打磨秋、跳高、打毽子等。 普米族pǔmǐ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 普米族pǔmǐ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 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29 657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些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植源县等地。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普米人使用汉语文字。普米族信仰崇拜多神,部分人信喇嘛教和道教。普米族早期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省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13世纪后陆续迁入并定居在现在分布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米族已处于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也有氏族制残余。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此外从事畜牧业、副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普米族的农业、文教等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史称“西番”、“巴苴”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5697人。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各地方言差别不大。许多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地区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大都通用汉文。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家庭饲养业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主食玉米、大米、青稞等,喜食猪肉做成的“琵琶肉”,喜饮茶、嗜烟酒。服饰各地不尽相同,男子多着短衣长裤,外套羊皮坎肩,妇女上穿大襟衣,下着长裤或百褶长裙,背披羊披肩或套穿皮坎肩。发辫以粗大为美,喜用牦牛尾和黑线编入其中,盘于头顶。住房多为用圆木垒砌而成的“木楞房”,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婚丧习俗各地亦有差别,有的地区还存留有抢婚、“不落夫家”等古代婚俗的遗迹。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多崇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人信仰藏传佛教或道教。能歌善舞,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均要举行对歌等娱乐活动。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旧称“西番”,史称“巴苴”。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永胜、维西及四川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亦有分布。24,237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原为居于今青藏高原甘、青一带的游牧部落,后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南迁,过雅砻江、木里河,迁徙至温暖和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人民生活贫困, 1935年曾与纳西族人民一起, 共同反抗过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土司管家的压榨。解放前除永宁等地尚基本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外, 其余均为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操普米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以前宁蒗、木里等地的曾用藏文拼写过普米语, 但多用于宗教经卷。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等。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永胜旧时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永宁等地还保留着母系家庭的残余。土葬和传统的火葬均有。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念堂等。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业,生产水平较低。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不仅发展农、牧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建有铝矿、盐矿、铁工厂、发电站等工矿企业,较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和发展。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宁蒗等5县。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2县也有分布。人口为33600人(2000),其中男17043人,女1655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人,大学本科178人,大学专科365人,中专1069人,高中695人,初中5473人,小学13778人,扫盲班1119人,未上过学7533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795人,采掘业14人,制造业1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8人,金融、保险业3人,社会服务业20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5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5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1人,专业技术人员71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2人,商业、服务业人员6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79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7人。普米族史称“西番”或“巴苴”。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蚕豆、大麦、燕麦、青稞等6种。 普米族 普米族普米族人口约为3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 怒族 佤族 ☛ 普米族 064 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等。汉文历史文献称之为西番或巴苴。人口29657人(1990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有本民族语言,原有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不通用,大都使用汉文。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原为居于今青藏高原甘、青一带的游牧部落,后迁徙至温暖和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业。 ☚ 阿昌族 塔吉克族 ☛ 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丽江、淮西、永胜、宁蒗县和四川木里、盐源县。人口24237人(1982年)。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源于古代“西蕃”。以农业为主,崇拜多神,部分信奉喇嘛教和道教。男子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羊皮坎肩,赤足佩刀。妇女包头,着大襟衣,百褶裙。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建国前已处于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生活与文教卫生发展较快。 普米族 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人口为24,237人 (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解放前除永宁等地尚基本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外,其余均为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苯教,东巴教及道教等。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永宁等地还保留着母系家庭的残余。土葬和传统火葬均有。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念堂等。解放前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业,生产水平较低。解放后,不仅发展农业、牧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建有铝矿、盐矿、铁工厂、发电站等工矿企业,较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歌舞亦获得继承与发展。 ☚ 富拉尼人 裕固族 ☛ 普米族pu mi zuthe Pumi nationality 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部分亦自称“拍米”,均为“白人”之意。史称“巴苴”。又有“富米”、“巴”、“博”、“流流帕”、“密而伙”、“阿曼加”等他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人口29657人(1990年)。渊源于古氐羌人。其先民原居今甘、青一带,为游牧部落,后沿横断山脉逐渐南徙,过雅砻江、木里河,迁至川、滇边境地区。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及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13世纪后,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耕山种田,饲养牛马。时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元明以来,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1936年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和纳西族、彝族人民联合起义,攻破总管衙门,迫使土司、总管逃窜。1938年,又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再度起义,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的革命口号。建国前,除宁蒗永宁等地尚处于封建领主制外,其余均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操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宁蒗、木里一带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多用于宗教经卷。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有信喇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者。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旧时永胜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永宁等地还保留有母系家庭的残余。行土葬和火葬。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大过年、转经堂等。能歌善舞,遇节日必进行对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