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普列汉诺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普列汉诺夫1856—1918Georgy Valentinovich Plekhanov

俄国政治活动家。生于俄国唐波夫省里别茨基县古达洛夫卡村的地主家庭。1873年进康士坦丁军官学校,次年考入彼得堡矿业学院。1876年参加民粹派,并组织“重分黑地党”。1880—1883年流亡日内瓦期间,接触西欧工人运动,并同马克思、恩格斯建立联系,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在日内瓦组织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陆续写了《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史观的发展问题》、《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论艺术》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他政治上日益右倾,成为孟什维克。1905年革命中,站在自由资产阶级立场,反对列宁的革命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拥护帝国主义战争,变成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认为俄国经济落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对十月革命。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著作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传播 高 放 高敬增 教学与研究1982年4期

普列汉诺夫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出身于小贵族,早年曾接受民粹派思想。流亡国外时,结识了恩格斯,开始脱离民粹派,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作出过重要的贡献。1883年,在瑞士建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还把《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译成俄文,并写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对农民和自由资产阶级认识上有错误。1903年后逐渐堕落成孟什维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变成民族沙文主义者,彻底背叛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国,反对十月革命。1918年在芬兰去世。

普列汉诺夫1856—1918Plekhanov,G.V.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工人运动活动家。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参加革命民粹派活动,1880—1917年流亡欧洲。一生大致经历了民粹主义(1876—1883)、马克思主义(1883—1903)、孟什维克(1903—1914)、社会沙文主义(1914—1918)四个时期。1917年2月革命后,他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彻底背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虽然如此,他对于在俄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却有重大贡献。主要哲学和伦理学著作有《唯物主义史论丛》和《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它们涉及道德学的广度与深度来说,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他的伦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人性和道德、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功利论的来源和内容等伦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尤其为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研究伦理学和伦理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典范。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通过列举历史上的种种人性论,指出它们的共同错误都在于用不变的人性去说明发展变化着的道德、经济、政治等社会现象,在于从人自身去说明人的本性,这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他认为不仅历史运动变化决定了人性的改变,而且人性的变化又促进了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变化,指出这是了解经济关系和人性变化之间关系的极重要之点,这才是坚持完整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问题上,坚持从历史唯物论出发,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入手,来考察道德的根源及其本质,正确表述了利益关系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决定作用。指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类的道德是循着人们的经济需要而发展的。在道德基本问题上他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考察了从康德到黑格尔、从爱尔维修到近代功利主义者对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行探索的思想史,从而理清了伦理学基本问题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证明了利益决定道德,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的正确性。深刻指出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追求,道德就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舍己为人”的人,在道德上都是伟大的。指出无产阶级功利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主张无产阶级在解放运动中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工人应为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但并不主张作不必要的牺牲。在道德的阶级性和全民性问题上,一方面强调道德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只能是阶级意志的体现,不同阶级的道德名目可能是相同的,但其内容却只能根据各自阶级的阶级利益来决定,而这种阶级利益对社会发展必然性的顺应程度,又决定了这一阶级的道德的前途,无产阶级道德之优于资产阶级道德,原因就在于此;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人类道德中包含着的那种全人类因素。在道德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强调道德理想服从于社会理想,强调理想的基础只是现实社会的具体生活关系,道德自由不过是人们在追求这种必然实现的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行动。在道德进步问题上,坚持人类道德上升性发展的原则,但也强调应该具体地看待道德进步的问题,具体地制定道德评价的标准。在道德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认为艺术依赖于道德,一颗腐化的心灵不能带来纯洁的趣味。还痛斥了虚伪的宗教道德,指出,道德按其本性说来与对超自然物的信仰并无联系,宗教把统治者的道德神圣化了。具体分析了托尔斯泰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道德理论的两重性,批判了他们的勿抗恶和宽恕一切的思想;反对以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道德论;揭露了新康德主义等伦理社会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人。1856年12月11日生。青少年时就读于陆军中学和军官学校。1875年开始参加民粹派活动。1876年参加民粹派的“叛逆者”小组。1876年12月18日组织俄国历史上第1次工人政治示威,发表反沙皇专制统治的演说。1877年、1880年两次因受沙皇政府的追究流亡国外。1882年断绝与民粹派的联系,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1883年在日内瓦创建俄国第1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9年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1900年创办《火星报》。1903年以后成为孟什维克首领之一。1905年反对武装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反对十月革命。一生政治活动分为3个时期。❶1875~1883年是民粹主义者。
❷1883~1903年是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在日内瓦创建劳动解放社,翻译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1889年代表俄国社会主义者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曾两次到伦敦拜访恩格斯。1895年在瑞士与列宁相识。
❸1903年以后转向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策略。一战期间为沙皇政府辩护。反对进行十月革命,但十月革命后拒绝支持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1918年5月30日病逝于芬兰。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Puliehannuofu,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俄国和国际社会民主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理论家。出身于小贵族家庭。早期参加民粹派运动,是“土地与自由社”和“土地平分社”的领导人之一。1880年侨居国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3年9月在日内瓦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亲自撰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1895)、《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898)、《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等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作出卓越贡献。俄国社会主义工党和《火星报》的创建人之一,参加第二国际活动,进行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成为孟什维克领袖之一。对工农联盟认识不足,夸大自由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但是在1903-1914年期间仍然摇摆于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反对取消派,反对党内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护国主义者,站到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一边。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临时政府。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但不支持反革命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1918年5月30日病逝于芬兰。

☚ 克鲁泡特金   斯托雷平 ☛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Puliehannuofu,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Плеханов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856年12月出生于唐波夫省利佩茨克县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76年加入革命民粹派。1880年由于进行革命活动被迫离开俄国,主要居住于瑞士。1883年组织劳动解放社。1890-1903年与列宁合作编辑出版了《火星报》。积极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工作。1903年转向孟什维克。在1905年革命中采取了右倾立场。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回国。1918年去世。尽管普列汉诺夫的政治观点存在着许多错误,但是在哲学上,从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却是始终如一的。他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且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唯物史观上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普列汉诺夫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它的基本特征、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他详细研究了社会结构及社会诸要素的发展规律,指出社会是由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这五种主要因素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前一项决定后一项,后一项反作用于前一项的关系。此外普列汉诺夫还在哲学史、伦理学、美学、艺术等方面捍卫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哲学著作在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也曾在哲学上有过一些失误,但其成就和功绩是举世公认的。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1895)、《唯物主义史论丛》(1896)、《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1908)等。

☚ 考茨基   列宁 ☛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Puliehannuofu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第二国际的著名活动家、理论家,后来逐步倒向孟什维克并成为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首领之一。普列汉诺夫的政治生活是复杂多变的。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❶1875—1883年间是民粹主义者。其间参加过反对沙皇政府的斗争,并于1882年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❷1883—1903年间,他接触了西欧工人运动,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转向为马克思主义者;
❸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他在政治方面走上了反对列宁和市尔什维克的道路,最后成为机会主义的首脑分子。普列汉诺夫一生中广泛地论述过伦理道德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通过对伦理思想史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道德思想史上的错误倾向的批判,集中阐述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道德的作用、道德的阶级性、道德的发展规律、道德理想等问题。他认为,道德思想史上把不变的人性看是道德的基础是错误的。他说:“人类的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必然性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这种发展正好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但这种适应的历史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是不依个人的意志和理性为转移的”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他反对那种认为道德受利己主义制约,否定道德与人们的实际利益有联系的观点,认为“道德的基础不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追求整体的幸福,即追求部落的幸福、民族的幸福、阶级的幸福、人类的幸福”;在道德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他证明,道德按其本性说来与对超自然物的信仰并无联系,宗教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道德基础在阶级搏斗过程中崩溃和产生新的无产阶级道德的原理。指出无产阶级道德的理想是在同全部社会关系的全部总和,同这个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紧密联系中形成的。道德的自由活动是人在实现其理想时的自觉活动的表现,而这些理想是人们根据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制定出来的。他论述伦理学观点的主要著作有《唯物主义史论丛》、《论所谓俄国的宗教探索》、《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等。

☚ 爱迪生   杜威 ☛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和文艺评论家。
普列汉诺夫从学生时代起便开始革命活动,成为民粹派的骨干。1880年被迫流亡国外,开始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82年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从此脱离民粹派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后来成为第二国际的首领之一。1900年加入列宁倡议组建的《火星报》编辑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成为孟什维克党员。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没有接受十月革命,但也没有出面反对苏维埃政权。
1883~1903年是普列汉诺夫理论活动的繁荣时期,早期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分岐》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文艺学方面,写有《别林斯基的文学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艺术论》、《从社会学观点看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绘画》等。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中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反对主观主义理论,企图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从而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1903年以后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与政治活动一致,日益暴露出孟什维克机会主义的性质、客观主义倾向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杜勃罗留波夫   契诃夫 ☛

普列汉诺夫

将辩证法运用于道德研究,反对用不变的人性来解释道德。认为道德是随经济必然性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强调道德的基础不是追求个人幸福,而是追求整体幸福。他还对伦理思想史做过研究。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唯物主义史论丛》等。参见“哲学”中的“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俄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他深入探讨并广泛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规律、方法等问题,作出重大贡献,是俄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研究文艺问题的理论家。他在前期著作中,批判民粹主义思潮,维护和宣传革命民主主义者先进的文艺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文学艺术。认为社会经济生活决定着艺术这一意识形态,艺术的起源、形式与内容都直接反映人们劳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条件状况;但经济生活有时要通过政治、心理、道德、哲学等中间环节间接影响文学艺术,呈现出复杂性;阶级社会中,政治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他还较系统地总结了艺术的特征、作用、思想性、真实性、主客观性、继承性及文艺批评的标准等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本原理、规律。然而,1903年,他的立场逐渐转向孟什维克,思想状况更为复杂、矛盾。他虽未完全放弃原有的一些正确观点,但又宣扬主观唯心主义、客观主义等资产阶级错误主张,对一些文艺现象和作品作了不公正的评价。但是,他仍不失为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方面具有杰出成就的理论家。主要文艺著述有《别林斯基的文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托尔斯泰和自然》等。参见“哲学”、“美学”中的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成为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首领之一。19世纪70年代参加民粹主义运动,1880—1917年侨居瑞士,和民粹主义断绝了关系,1883年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20世纪初是《火星报》和《曙光》杂志编委。他指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先进科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论证了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和马赫主义作过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国,借口俄国经济落后,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曾批评他理论上的错误,同时认为他“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是“必读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列宁选集》第4卷第453页)。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伯恩施坦与唯物主义》、《Cant反对康德,或伯恩施坦先生的精神遗嘱》、《唯物主义历史观》等。其著述编为《普列汉诺夫全集》以及其它多种文集。参见“美学”、“伦理学”中的“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艺评论家。第一个在俄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美学。证明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认为人是现实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的主要对象是人。提出美的概念最终决定于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的变化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强调阶级斗争对艺术和审美趣味的影响。强调艺术的功利性,主张功用先于审美。参见“哲学”中的“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1856—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哲学家、政治家。出身于小贵族家庭,早年参加民粹派,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宣传和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批判民粹派,批判伯恩施坦主义,曾一度倒向孟什维克,晚年专事理论研究。对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对思想文化史和美学均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但也有在认识论中主张“象形文字论”、在历史观上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的偏向。主要著作有《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艺术》等。

☚ 文德尔班   索绪尔 ☛
000038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