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晨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晨风 晨风《诗经·秦风》篇名。《毛诗序》云:“《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谓为刺秦康公忘父业、弃贤臣而作。朱熹《诗序辨说》则以为:“此妇人念其君子之辞。”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之歌。明、清学者于此二说争讼不已。方玉润勉为解纷:“今观诗词,以为刺康公者固无据,以为妇人思夫者亦未足凭。总之,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与其妄逞臆说,不如阙疑存参。”(《诗经原始》)诗三章,章六句。一意三叠,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遭遗忘者的愁怨忧思。后世放逐之臣遂常以“晨风”喻指遭时不遇。东汉杨终被罪充边,作诗抒愤,即题作《晨风行》。 ☚ 黄鸟 渭阳 ☛ 晨风
【注释】①(yù):疾飞貌。晨风:猛禽,即“鹯(zhān)”。②郁:茂盛貌。北林:北山之林。③钦钦:忧思难忘貌。④苞栎:丛生的柞树。⑤六驳:梓榆。⑥靡:无。⑦苞棣(dì):丛生的棠梨。⑧檖(suì):山梨树。⑨醉:神魂颠倒,昏昏沉沉。 【鉴赏】这是妇人思念丈夫之诗。 妇人的丈夫出门在外多时,久久未归。她疑心丈夫忘记了自己,甚至无情地抛弃了自己。 全诗三章。首章以飞鸟归林起兴,引起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晨风”之鸟犹知飞归故林,而自己的丈夫却久不归家。她触景伤情,感到孤单凄苦,“忧心钦钦”。丈夫久不归家,其中必有原因。她不禁暗自思忖:莫非丈夫把自己忘记了! “忘我实多”,正表达了她的这种忧虑之情。二、三章分别以“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山有苞棣,隰有树檖”起兴。这种以山上洼地草木对举的方式,一般是兴比夫妻或男女情事。如:《郑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等。本诗也是如此。妇女每当想起丈夫久出未归,内心就觉得没有一点儿乐趣,甚至于神魂颠倒,昏昏沉沉。一个“醉”字,便见妇人百感交集,忧苦万状。 细玩诗意,这个妇人尽管满怀忧虑,但仍然抱有一线希望。从“未见君子”,可知相见的希望还有;从“忘我实多”,可知并未全忘。这个妇人若是完全被弃,恐怕就会是另一番表白了。 《诗序》说:“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毛传》说:“先君招贤人,贤人往之,驶疾如晨风之飞入北林,今则忘之矣。”此说将诗分为上下两截。上截四句写穆公求贤,各地贤者犹如飞鸟投林般前来。穆公未见到贤者,内心就很忧愁,下截两句写穆公死后,康公就将这些贤者忘掉了。这应当是用诗之义,而不是诗的本义。 晨风𫜩彼晨风, 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 隰有六駮。 未见君子, 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 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 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猛禽鹞鹰尽管飞得非常快,但它也想着回到北面那茂密的树林里来。只有我那丈夫啊,一离开家就不回来。我长时期见不到他,满心忧愁总是放心不下。怎么办哪,怎么办哪?他竟忘记了我,日子实在太多了! 山上应该有栎树,洼地应该有榆树,家庭里面应该有丈夫。丈夫出门去了,一去就不回家。我长时期见不到他,心中忧愁得感到没乐趣。怎么办哪,怎么办哪?他竟忘记了我,日子实在太多了。 山上应该有棠梨树,洼地应该有杨檖树,家庭里面应该有丈夫。丈夫出门去了,一去就不回家。我长时期见不到他,心中忧愁得如醉如痴。怎么办哪,怎么办哪?他竟忘记了我,日子实在太多了! 这是一首思夫诗。丈夫久别不归,她又忧虑、又嗔怪,在忧虑、嗔怪之中,又有对丈夫可能不忠的担心。 全诗三章,章六句。 第一章,是诗的第一部分。诗一开头,从猛禽鹞鹰飞归北林开始。《毛传》和朱熹都说它是兴,其实是赋中有兴,是从女主人公眼中所见到的景物写起的。她丈夫离家,久去不归,甚至连音信都没有。她日夜盼望,朝思暮想。当她在等待丈夫归来而凝神远眺时,那勇猛矫健的鹞鹰,正飞归它的窝巢所在的地方,北面那苍郁茂密的树林。睹物生情,于是她本来就不平静的内心,更加激起了滚滚的波涛。你看,那勇猛矫健的鹞鹰,不正和她的丈夫一样吗?但是,它尽管飞得快,飞得高,飞得远,却总是忘不了窝巢,它不是飞归北林了吗?而自己的丈夫呢?和眼前的鹞鹰相比,该是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呀!于是,她立即不由自主地倾诉着自己内心思念之苦:“未见君子,忧心钦钦。”“钦钦”,是难忘的样子,是放心不下。想到这,似乎在她脑海里闪出她丈夫那勇猛刚健、不顾一切、一去不回头的影子。她担心了,她惶恐了,她害怕了,她不知眼下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无比焦虑地自己问自己:“怎么办哪,怎么办哪?”最后由于过于担心,她甚至不敢往好处想,她作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竟忘记了我”,因为日子实在太多了,时间实在太长了。她的担心中有埋怨、有责备,也透露出阶级社会里男尊女卑、女子依附男子的情况下妇女不幸命运的阴影。她的担心、埋怨和责备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二、三章,开头分别写苞栎、苞棣、六駮、树檖,它们的生长都是高低各得其宜,各得其所,也可以说是写眼中景,是赋中有兴,暗寓一个家庭,应该有夫有妇,各安其位。后面部分,由于某些词语的变化,在回环往复中,递进和加深了感情的表达。 就全诗来看,主调是思夫,但是思中有怨、有恨、有责备、有担心。有人把这首诗理解为弃妇诗,说“忘我实多”是肯定丈夫已经背弃了她,似乎言过其实。诗意应只是埋怨、责备而已,不一定就是绝望之词。朱熹把这首诗看成是妇人忧念丈夫 (《诗集传》),应该说是符合诗意的。但自古以来,就有另一种说法,《毛序》说:“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姚际恒则说:“《序》谓 ‘刺康公弃其贤臣’ 此臆测语。《集传》属之妇人,亦无谓。《伪说》谓 ‘秦君遇贤,始勤终怠’,稍近之。”(《诗经通论》)方玉润主合二说为一,“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 (《诗经原始》)今人高亨则认为: “这是女子被男子抛弃后所作的诗。(也可能是臣见弃于君,士见弃于友,因作这首诗)”这些说法都各自有其理由。 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细致入微、复杂而变化多端。是本诗的重要特色。先写她见景而思夫之情,由思夫怨夫而引起焦躁不安,在焦躁不安中又突出她的嗔怪、担心。尽管用语不多,但却表现得逼真而入理入情。因而使人读起来感到韵味无尽。 《晨风》郁彼北林②。北山树林郁葱葱。 未见君子,没能见到君子面, 忧心钦钦③。我的心里忧忡忡。 如何如何? 怎么办啊怎么办? 忘我实多④! 把我忘个净干干! 山有苞栎⑤,山坡栎树一丛丛, 隰有六駮⑥。低洼地里满赤李。 未见君子,没能见到君子面, 忧心靡乐⑦。满心忧愁无乐趣。 如何如何? 怎么办啊怎么办? 忘我实多! 把我忘个净干干! 山有苞棣⑧,山坡棠梨满满是, 隰有树檖⑨。低洼地里遍山梨。 未见君子,没能见到君子面, 忧心如醉。神魂颠倒如酒醉。 如何如何? 怎么办啊怎么办? 忘我实多! 把我忘个净干干! [注释] ①(yu):鸟疾飞的样子。 晨风:𫝆风,即鹯鸟。②郁:茂盛的样子。北林:北山之林。一说为林名。③钦钦:忧愁不已。④实多:实甚,太过分。⑤苞:丛生的样子。栎(li):树名,一名栩,俗名麻栎。⑥六:蓼的假借字,意思为长长的样子。駮(bo):梓榆树,一说赤李。⑦靡乐:无乐,无欢趣。⑧棣:棠棣。⑨树:直立的样子。檖(sui):山梨。 [赏析] 关于《晨风》的诗旨,《诗经》研究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毛传》说:“《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这是说《晨风》是首政治讽谕诗。到了宋代,朱熹认为《晨风》是妇人思夫之词,“与《扊扅之歌》同意”(《诗集传》),是首爱情诗。宋以后,治《诗》者或宗《毛传》,或崇朱说,各不相下,争讼不休。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个中和派,可以戴震、方玉润为代表。方在《诗经原始》中说:“今观诗词,以为‘刺康公’者固无据,以为‘妇人思夫’者亦未足凭。总之,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与其妄逞臆说,不如阙疑存参。”方说似为通脱,实则不切实际,读诗,解诗哪能不谈诗旨! 所以分歧一直延续到现在。我认为作政治讽谕诗讲,比较顺畅一些,姑从《毛传》,假定为一位穆公旧臣,遭到康公废弃,忧愁怨懑而作此诗。 全诗共三章。每章六句,分三层。开头两句是起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毛诗正义》)“兴”的运用是借草木鸟兽以寄托某种情意,或造成一种氛围以激发读者的情思,引起联想。首章用飞鸟入林寄寓着贤人投归穆公的意思;二、三章写山坡上长着麻栎、棠棣,山坳里长着梓榆、鹿梨,含有人们各得其宜的寓意。中间两句写穆公求贤。“君子”指贤人。“忧心钦钦”、“忧心靡乐”、“忧心为醉”以画家反复皴染的手法,多层次地渲染穆公好贤的美德,他对贤人的思慕,不亚于思念深恋着的情人。秦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大胆重用六国人才;而在使用六国贤才方面,穆公是开风气之先的。李斯总结说:“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取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遂霸西戎。”(《谏逐客书》)关于穆公用贤,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末二句刺康公弃贤。“我”是穆公旧臣,遭到康公遗弃,于是发出“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的呼喊。这种反复的呼喊,表明其怨懑之深。这一层是重点,是诗的主旨之所在,美穆公用贤是反衬康公弃贤。但这一层写得很含蓄,大概是有所顾忌吧。 《诗经》章法上的最大特点是重章叠句。其章与章的关系,一为递进式,一为重复式。《晨风》属于后一类型。其最后两句,三章完全重复。这种章法上的重叠与句法上的重复,最适合于表达主题——弃臣对康公的愤懑情绪。 方玉润认为“刺康公”无据,未免失察。《韩诗外传》和《说苑》记载着这样 一个故事:魏文侯有子名击,封于中山,父子三年不往来。击的师傅赵苍唐对击说:“父亲忘掉儿子,儿子可不能忘掉父亲。为什么不派遣使者去看望你父亲呢?我愿意去。”击同意了。赵苍唐去见文侯,文侯问:“你们君主现在学什么?”苍唐回答道:“学《诗》。”“喜欢哪些篇?”“喜欢《晨风》和《黍离》。”文侯自己读起《晨风》来,既而有所悔悟,于是同儿子亲近起来。由此可证《晨风》是讽刺君忘臣的诗,因而它能引起魏文侯的共鸣。 不过也不能把话说绝对了。在先秦,诵诗奏乐是一种不可少的礼仪,举凡祭祀朝会、送往迎来、婚姻嫁娶等大大小小场合,都得诵诗奏乐。而官用的乐诗只有三百余首,又大多是从民间收集来的爱情诗,当然无法适应 一切场合,于是出现了在政治交往中演奏爱情乐诗的情况。如《左传》襄公九年,晋范宣子出使鲁国,其使命是把晋国将对郑国用兵的军机大事先向盟国通报。在鲁君的高级招待会上,范宣子却赋起了女子求爱诗《摽有梅》。后代注疏家没有深入考察,而以这类实事为依据,把爱情诗说成政治诗,这种情况也是不少的。我们阅读《诗经》的时候,有时得把注疏者、演唱者同作者的用意区别开来。 晨风诗经·秦风 𫜩彼晨风, 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 这是一首妇女思念和埋怨丈夫的诗歌。全诗分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𫜩彼晨风,郁彼北林。”“𫜩”(yu玉),鸟飞轻捷迅疾的样子。 《说文》说:“鹯飞貌”。《广韵》说:“鸟飞快也”。《广雅》说:“矫飞也”。“晨风”,鸟名,即鹯鸟,属于鹰鹞一类的猛禽。这两句的意思是:鹞子展翅飞快轻捷,飞到郁茂的北边林带。是起兴,是以鹞鸟归林而引起“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也就是说,鹞鸟都归林了,却没有见到夫君归来,所以她忧心忡忡,无可奈何地发出“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即怎么办呢怎么办? 你忘记了我啊实在太多了! 这是爱与恨两相交织而发出的怨恨。 第二章,“山有苞栎,隰有六駮。”“苞”,丛生的样子。“栎”(li历),落叶乔木,俗称柞树,或麻栎。“六駮(bo驳),很多的駮树。“六”,指多数。孔颖达《正义》:“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荦,遥视似駮马。”这两句的意思是,山上有丛生的麻栎,洼地有很多的駮树,是起兴,是以麻栎、駮树之多,而引起“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即没有见到夫君,满心忧愁不快乐。末了仍然是发出“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的无可奈何的哀怨! 第三章,“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棣”,即唐棣,又名郁李,结的果实色红像李子。“树檖”(shi遂),檖树的倒装,是为了叶韵。檖树的又名山梨或杨檖,果实比一般的梨子小。这两句的意思是:山上有丛生的唐棣,洼地里还有山梨,也是起兴,目的是为了引起了“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即没有见到夫君,满心忧愁思念得如醉如痴。末了三问“如何如何?”三怨“忘我实多!” 这首诗,《诗序》认为是“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这一说法不足取。现在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弃妇诗,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疑心丈夫遗弃她的诗。其实,是写一位妇女未见到丈夫而产生的思念和怨恨之情,无须加上个人的猜想。全诗分三章反复歌唱,忧心层层加深,从忧心忡忡,而忧心不乐,到忧心如醉。 晨风
此诗写女主人公因其丈夫外出迟迟不归而产生的思念与哀怨之情。 “𫜩彼晨风,郁彼北林。”首章以晨风与北林起兴。诗人看见晨风展开双翅急速地飞回密茂的北林,触景生情,便联想到自己的丈夫外出迟迟不归,其忧思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叹: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君子,在此是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平日夫妇间的深情厚爱,使她永远不相忘,对他无时无刻不惦念在心头,思夫心切,难免心下生疑:丈夫离家久不归,莫非已经忘旧,而另有新欢。因此在忧思之中又发出怨愤: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犹言,一点也不想着我,将我全忘了。因此,她怎能不为此而怨愤呢。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次章以栎树与六駮树起兴。在诗人看来,栎树长在山上,六駮树长在湿地,这是栎树六駮各归其所,山上湿地各所拥有。因此她由此联想到:我的丈夫却久离迟迟不归,使我孤独一人,无人依傍。这就必然使她感到愁苦难解: “未见君子,忧心靡乐。”此言,我久不见丈夫,因忧思所得的心病是什么药都治不愈的。言外之意是心病终须心药医,只有丈夫回来欢聚一起,方可解除这心病,心花怒放,消除愁苦。可是当她想到:丈夫可能仍旧不会回来时,便又发出无奈的哀叹:“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末章以棣树与檖树起兴。言棣树长在山上,檖树长在湿地,使山上湿地拥有棣檖,而我的丈夫却久离不归,使我孑然一身,无伴相依。“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因为忧思而终不得欢聚,痛苦至极,就像酒醉般地昏昏沉沉。至此,还怎么说丈夫没有把我完全忘掉呢! 本篇限于篇幅,为侧重于细致地抒发情思与表现心理活动,并未交代出丈夫因何事远行,未反映出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更未叙写出她的身分地位与具体的行动。但这并不影响诗的感染力,相反,通过这种不定的结构与反复咏叹忧思与表现心理活动,倒增加了诗的感情容量,增加读者想象的空间,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诗中细致地刻画出来诗人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诗人目睹眼前的 “晨风”、“北林”、“苞栎”、“六駮”、“苞棣”、“树檖”等习见的山间、湿地的自然景物,便触景生情。由鸟树各归其所,山间、湿地各拥有鸟树覆盖,联想到丈夫远离久不归,自己无伴相依。此时,平静的心境便产生了波澜,忧虑之情便随之产生。忧虑之情经过发展便产生女性的猜忌: 他是否有负旧情,已把我忘掉了呢?至此,便由忧而怨。从“忘我实多”的感叹中,已流露出她对可能被遗弃的绝望。可见她的心理经过曲折、复杂的变化发展过程。即由平静而感物,而忧虑,而怨恨,而绝望。当感情发展到最高潮“忘我实多”,一章便戛然而止。然而词尽意未尽,让读者凭着想象去领略。这正是诗的高妙手法。其所以能将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如此细致逼真,就是因为她所写的是毫无造作的真情实感。这也正是民歌的可贵之处。 三章的感情又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犹如江水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于一浪。后一章感情总比前一章深厚而激烈。如由 “忧心钦钦”而到 “忧心靡乐”,再到“忧心如醉”。“忧心钦钦”,是并非极强烈的一般忧虑不忘; “忧心靡乐”,则已经积忧虑成病,并非医药所能治疗; “忧心如醉”,其忧虑则已发展到心神昏迷、身体困顿,茫然无所知觉的异常状态,犹如陷于醉乡。每章的感情由平静而至绝望;全诗的感情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形成纵横交错,回旋往复,叠章吟咏,将诗人曲折而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手法更为绝妙。 晨风山有苞栎, 隰有六。 未见君子, 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毛诗序》说:“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认为秦康公不继承穆公招贤纳才的政策,远离才德之人,诗人作此诗怀念穆公,讽刺康公。这其实是牵强附会之见,是汉儒企图将文学作品完全政治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宋代朱熹对这首诗的解释比较符合原意,他说:“君子, 指其夫也。 妇人以夫不在, 而言𫛣彼晨风, 则归于郁然之北林矣,故我未见君子,而忧心钦钦也”(《诗集传》)。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妇女,他的丈夫外出,久不归家,她作此诗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 首章, 诗人以晨风与北林起兴。 晨风是一种鸟, 就是鹞鹰。 𫛣是鸟疾飞的样子。诗人看见那鹞鹰急速地飞往茂密的北林,由此联想到自己的丈夫却迟迟不归,禁不住发出了“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的感叹。“钦钦”是忧思难忘的样子。诗人时刻把丈夫记在心头,念之甚切,则自然发生了怀疑: 他久不回家,可能是另有新欢,想把我抛弃。固此,思念之余又发出了怨愤:“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次章以栎树与六树起兴。 苞是丛生的样子, 隰指低洼的湿地。 栎树长在山上, 六树长在湿地都是各得其所, 各归其宿, 而我的丈夫则迟迟不归。“忧心靡乐”的“乐”字即疗的意思 (见余冠英《诗经选译》)。这句是说我的忧心之病,用什么药都治不好,言下之意,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那可爱的人儿回到我的身边,我的心才能安定下来。但是,又想到他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了,于是无可奈何地叹道:“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末章,诗人以棣树与檖树起兴。棣就是梨树。梨长在山上,檖树长在湿地,而我的丈夫却不在我的身边。因为想念他,诗人的心就象喝醉了酒那样昏昏沉沉,不知如何是好。 诗人的丈夫是因徭役远出还是因私事远出,这巳不得而知。因此,这首诗并没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特殊状况,只是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可以怨”的一类。诗人没有明确述说自己的活动,也没有想象丈夫在外的情状,只是一味地抒发自己细腻而曲折的情感。正因为我们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地位,也不知道思念对象的所从所事,就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情容量,使不同情景下的读者都可与之发生共鸣。这就是古人所谓“诗无定题”、“诗无达诂”。读者可以根据诗的不定结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帮助作者丰富并完成诗歌的创作。所以,数千年之后,我们读这首诗,仍觉得贴切可亲,若庖丁之刃,新发于硎。 凡是有过思亲经历的人, 都可以在此诗中发现与自己相通的东西,可以借此而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此诗细腻地刻划人物心理的流动过程,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诗人先是看见“晨风”、“北林”、“苞栎”、“六𫛣”、“苞棣”、“树檖”等自然之物,然后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由鸟树的各得其所,想到自己与丈夫的两地相隔。于是,先前平静的心里,突然产生了不平的波纹,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可见,诗人的起兴是用现成的眼前景物,也就是钟嵘所谓“即是即目”、“亦惟所见”(《诗品序》),而不是忘想揣测,诗之兴只有如此才能显出睹物兴情的本色、诗人的忧虑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女性特有的猜忌: 他对我还是一如既往吗?恐怕早巳把我忘了吧!因此由忧而怨。从“忘我实多”的肯定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巳经意识到了被抛弃的可能,也许巳经成为现实,总之,诗的结尾透露出绝望无懒的感叹。每一章,诗人的心理活动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复曲、细腻的过程: 平静—→感物—→忧虑—→怨恨—→绝望。当情感的浪潮推到高峰的时候,诗的一章便结束了,然词有尽而意不尽,恰如浪峰必逐渐回落,并因此而形成无数越来越细小的波纹,互想推荡,以至无穷。诗的语言只描写了从感物到绝望的过程,而读者则可以感受到诗前的平静与诗后的余波,这正是有余于语前言后的高妙之法。作者在短短的二十四字中描绘了自己复杂的感受,读者也可因此而经历一番情感的漫游。诗人之所以能够把自己的心理过程表现得如此细腻逼真,原因在于她起初并不是有意作诗,她只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地歌唱出来,如天籁自鸣,似元音初发,无一丝造作之迹。后人将诗作为功名之阶、求誉之具,因而定出许多章法来,什么起承转合,什么对偶用典,就丧失了真情性,真诗歌,因此,我们就愈加觉得诗经民歌的可贵了。 如上所述,这首诗的每一章都表现了一个始于平静,终于绝望的情感历程,更为绝妙的是,此诗的三章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如果说诗人的心犹如一潭平静的春水,每一章都表现了一次“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情感波动,那么三次波动依次是螺旋似的上升,每后一章的情感比前一章的要激烈而深厚。这具体表现在“忧心钦钦”、“忧心靡乐”、“忧心如醉”三个循序渐进的句子上。“忧心钦钦”指一般意义的忧虑不忘,虽然心事重重,但还不是非常强烈。“忧心靡乐”,诗人的忧虑巳积劳成病,往往医药都无法治疗。此时巳经由一般忧虑上升到了强烈的忧虑。“忧心如醉”,诗人的心就象喝醉了酒一样,心身俱困,茫然无觉,感情的强烈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开门见山,首章即言“忧心如醉”,则兴趣索然,缺乏如此无穷无尽的意味。每一章由平静而至绝望,是一个小的心理过程。整首诗层层递进,是一个较大的心理过程。如此纵横交错,回旋往复,诗中有诗,激荡不巳,诗人复杂而曲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叠章的艺术手法,只有以诗解诗,即把诗作为诗反复吟诵才能见出妙处,若仅以读散文的方法读之,则如此精美的诗就形同槁木,味如品蜡了。 这首诗的语言也是十分有特色的。完全是口语化的自然素朴之言,但素朴中有深厚的意味。这主要得力于精炼。整首诗干净利落,毫无废话,真是字字珠玉。另外,这首诗的比喻也运用得很妙,以醉酒之心喻忧虑之昏沉,真是天授之语,人力几不能及。诗的叠语也是很精妙的,”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如何”本来就可以表达出无可奈何的哀怨与绝望,叠而咏之,将这种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推向了无以复加的高峰。千载之下,读其诗者,谁不发出“如何如何”的感叹呢? 晨风树木的枝干闪出银辉 春雪的润泽使我想到了你 那是一片多么平静的原野 蓝色的炊烟,初春之晨充满了生机 晨风料峭 吹进敞开的窗子 这首诗就像日本的俳句,是刹那间情景的捕捉,心理时间的短促造成了心理空间的辽远和无限。晨风清冽而甘美, 全诗就笼罩在一种透明的清冽和静静的甘美之中。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诗人并非只是寄情风雅,把玩自然风物的妙味,而是托景以言情,表现出对一种人格境界的向往。也正是这种人格的境界,为自然的表现添加了生气,使这首小诗不同于一般的田园诗。“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语),这话说得极是。 “黎明/树木的枝干闪出银辉/春雪的润泽使我想到了你”。前两句是写实,纯系白描,但“树木的枝干闪出银辉”,就使人感到一种宁静的智慧在潜潜地生长,它是深邃而清晰的,对下一句有一种暗过渡的作用。后一句是虚写,为什么说“春雪的润泽使我想到了你”呢?因为,春天的雪是温厚的轻盈的款款的,是不必使人设防的东西,它落到地面就静静地融化了,留给土地的是一派润泽和清冽。“你”就是具有春雪品格的人,“你”纯粹安详不再激烈,给人的只是温暖、警策与友情。 接下来,诗人选用了两个难以并置的意象,一大一小,一远一近,高远与现场浑然一体,为我们展示了晨风抚摸下的一切。说它们难以并置,是说在一般人的艺术感觉里,辽阔的田野和小小的窗子很难同时出现在一个境界里,它们会显得突兀了些。但这里,我们却丝毫不感到突兀。其中的奥秘在于,这两个意象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表现澄明醇美的意向的,这是诗人凝神谛听而非放眼瞭望的审美感知方式使然。“那是一片多么平静的原野/蓝色的炊烟,初春之晨充满了生机/晨风料峭/吹进敞开的窗子”。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的平静和辽阔,也是永恒的生命的窗子在洞彻着世界。有了这等品格的人是幸福的,那种“料峭”是一种怎样的高洁而使天地同参的“料峭”啊,它清醒平和,一如既往! 这首小诗精致丰美,但却不因此显得淡渺轻曼,有浓后之淡的自然美质。诗人无意在静谧中求得超脱,他从不同的方向把握着晨风,直到体内渐渐稀释了它们形成一种热能。另外,还需要说的是,如果仅仅将此诗作为纯粹的田园诗去感受,它也是很漂亮的,用“体韵遒举,风新飘然”去形容这首小诗,毫不夸张。 晨风彼晨风,郁彼北林。①未见君子,忧心钦钦。②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③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④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①(yu 玉):鸟疾飞貌。晨风:鸟名。郁:茂盛。②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③苞栎:柞树。驳:梓榆树。④苞棣:棠梨。檖(sui遂):山梨。 【译文】 晨风鸟疾速地飞行,飞到那茂密的北林。很久不见君子来,内心忧愁不安定。为什么啊为什么?你简直把我忘干净。高山上柞树郁郁葱葱,洼泽中梓榆枝叶茂盛。很久不见君子来,日夜忧愁没有欢情。为什么啊为什么?你简直把我忘干净。高山上棠棣郁郁葱葱,洼泽中山梨枝叶茂盛。很久不见君子来,日夜忧愁如酒醉心。为什么啊为什么?你简直把我忘干净。 【集评】 《毛诗序》:“《晨风》,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六) 宋·朱熹:“妇人以夫不在,而言彼晨风,则归之于郁然之北林矣,故我未见君子,而忧心钦钦也。彼君子者,如之何而忘我之多乎?此与扊扊之歌同意,盖秦俗也。”(《诗集传》卷六) 明·许学夷:“《秦风》诸篇已去西戎之习,而有中夏之声,其《蒹葭》、《晨风》、《渭阳》,语尤微婉。”(《诗源辩体》卷一) 清·叶矫然:“《晨风》语多忧思。”(《龙性堂诗话·初集》) 清·方玉润:“《序》谓康公‘弃其贤臣’。伪《传》谓‘秦君遇贤,始勤终怠’。二说未甚相远。惟《集传》则以为妇人念其君子之词,又引《扊扊歌》以证秦俗,与古《序》大相反。今观诗词,以为‘刺康公’者固无据,以为妇人思夫者亦未足凭。总之,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与其妄逞臆说,不如阙疑存参。”(《诗经原始》卷七) 清·牛运震:“《晨风》‘六驳’,称物最奇。陡接两‘如何’,沉痛。”(《诗志》) 今·闻一多:“怀人也。”(《风诗类钞》) 今·余冠英:“这是女子怀念爱人的诗。她长时期见不着爱人,抱怨他把她忘了,甚至怀疑他把她抛弃了。”(《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总案】 本诗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闻一多的怀人说比较稳妥,能切合原诗,给读者以较多的欣赏余地。其他如弃贤说、妇人思夫说(均见“集评”)也可参考。全诗笔致朴素委婉,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欲见君子而不得见、似怨似诉的忧思远怀。 晨风 晨风[原文] ☚ 黄鸟 无衣 ☛ 晨风 晨风亦作鷐风,鸇鸟。《秦风·晨风》一章: “𫜩彼晨风,郁彼北林。”毛 《传》: “𫜩, 疾飞貌。 晨风, 鹯也。郁,积也。北林,林名也。”《鲁诗》说:“晨风,鹯。‘晨’亦作‘𫝆。’”《尔雅·释鸟》:“晨风,鹯。”郭璞注: “鹞属。”陆玑《草木疏》:“晨风,一名鹯,似鹞,青黄色,燕颔钩喙,向风摇翅,乃因风飞急,疾击鸠鸽燕雀食之。”朱熹《集传》:“晨风,鹯也。”鹯,zhān。 ☚ 蛇 "> ☛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猛禽部 > 鷹隼 > 鸇 > 晨風 晨風 chénfēng 同“鷐風”。即鸇。 晨风←→夜风chén fēng ← → yè fēng晨风:清晨吹的风。 各时的风 各时的风春风:东风 柔风 阳风 暄风 春飙 柳风 灵风 阳吹 杨柳风 发生风 ☚ 各种方向的风 各种程度的风 ☛ 老鹰 老鹰鹰(苍鹰;雀鹰;兀~;神鹰;山~;角鹰;黄鹰) 鸢(鱼~) 鹞(鹞鹰;鹰鹞) 雕 鹫 鸱(鸱鸟;茅鸱) 鹬 鷣 大鹏 苍鸟击征 征鸟 鷞鸠 题肩 迅羽 ☚ 猛禽 鱼 ☛ 晨风morning breez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