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晏子春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书名。晏子,春秋时夷维人,名婴,字平仲,为齐国大夫。此书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称《晏子春秋》。共八卷,一卷至六卷为内篇,七、八卷为外篇,共二百五十章,都是后人辑录晏子生前的言行轶事而成,其中也采用了一些寓言和民间传说。

☚ 驳象虎疑   社鼠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战国短篇小说集。旧题晏婴撰。一般认为是秦统一六国前的一位士大夫摭拾晏婴的言行和轶闻编辑而成。《史记》谓之为《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晏子》,八卷。有元刻本、明成化刻本、嘉靖刻本、绵眇阁本、沈启南本、渌碧居钞本、吴勉学本、杨慎评本、凌蒙初本、《子汇》本、归有光评本、《诸子汇函》本、日本古钞本、清经训堂本、景元钞本、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校记》本、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本、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本、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晏子》残简本。今本分内、外篇,内篇分 《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两篇,全书共二百一十五章。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 ‘外传’、‘外史’” (吴则虞语)。作者一方面揭露了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的种种黑暗面,刻画了荒淫暴虐的君主、助纣为虐的佞臣、粗暴凶猛的勇士等等不同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也描绘了一位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晏婴。这里,晏婴的形象,已经不完全是历史上晏婴的真实原型,而是艺术上的典型了。作者抓住了晏子的一些政治、生活内容,从进退出处,以及饮食、衣服、车马、仆从各个细节方面,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一位幕僚长的典型形象。而这种性格和形象又完全符合于一般的高级幕僚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在本书的一些优秀故事里,晏子形象的艺术特征是: 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敢于坚持正义,勇于反抗强暴,机智善辩,克己厚人,个人生活俭朴严肃。如《晏子使楚》、(《内篇·杂下》)、《晏子将使楚》(同上)两个动人的故事,通过晏子在外交场合不辱国格和使命的几个典型片断,鲜明地描绘出他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应付裕如,临危不苟的才能和性格。书中有不少带有戏剧性的篇章,除了 “使楚” 的故事外,像写庸妄的齐景公和谄佞的梁丘据等反面人物,同样也很成功。尤其是《景公夜饮》 (同上),仅用二百来字,就构成了一出很完整很紧凑的戏剧。其中刻画了四个形象: 晏子与司马穰苴是一组,而齐景公和梁丘据则是对立者。齐景公荒唐无聊,夜里找大臣饮酒作乐。当晏子听到景公夜至的消息之后,他所担忧的是国家和外交上的大事,体现在行动上的是对景公持以应有的礼貌,虽然在仓卒之间,还是能够从容不迫地保持着常态。当知道景公是要邀他与之夜饮观乐之时,才放下心来,并婉言谢绝。景公说“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司马穰苴听到君临,立即披挂,作好了应变的战争准备,作为一个将帅,他所耽心的与晏子有不同之处,但对国事的关心,则和晏子完全一致。然而梁丘据与以上两位重臣就完全不同了。作者突出描绘他“君至”后的行动: “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简洁几笔,就逼真地把那弄臣一贯的媚态和那一刹时的荒唐情景呈现在读者眼前。四个人物的不同 “表演”,就像今日的电影镜头一样,一幕一幕而过,艺术表现手法十分高明。作者还运用夸张、虚构,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周围气氛的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智慧和风貌。如《崔、庆逼盟》(同上): 崔杼弑齐庄公而立景公后,他与庆封联合,劫掠齐国诸将军、大夫和显贵等人于太宫。在众目睽睽、刀枪林立的情势中,崔、庆二人逼迫晏子与之盟誓; 否则,“戟枸其颈,剑承其心”。而晏子从容不惧对之: “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不得已而放过了晏子。而晏子脱离虎口后,其仆让他快跑,晏子不慌不忙,说“疾不必生,徐不必死”。用剑和血的危境烘托,和正反人物言行的深刻对比,使晏子临危不苟、从容自若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更加鲜明、突出。书中,还很注重以侧面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如,行文用一些正面人物,从侧面来塑造本书的主要人物——晏子的形象。像越石父对于晏子的知遇之感,北郭骚以死来证明晏子的无罪等,不仅把晏子作为一个“惠人”的风貌突现出来,而且也写出了那些淳朴、正直、廉洁的人物的可爱、可敬。其艺术感染力和形象的雕塑本领,在此有着高度的发挥。《晏子春秋》大部分故事,情节结构完整,语言准确、活泼、明朗、简当、朴素、清新,这与它有一部分民间创作有关。《晏子春秋》对后世影响颇大。杨慎曾说:“《晏子春秋》谭端说锋,与策士辨者相似……口载以讽而从,不可胜数。苏洵作《谏论》,欲以管、晏之术而行逄、于之心,是或一道也。故当时讽谏之妙,惟晏子得之。”(《晏子春秋总评》)这是指的其书语言的讽谕幽默特色的影响,而书中有不少篇章如《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对后来文学创作曾产生不小影响,像唐代的 《晏子赋》 (见《敦煌变文集》) 和明代话本《齐晏子二桃杀三学士》 (即 《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即由此而来。

☚ 晏婴   景公饮酒七日 ☛

《《晏子春秋》》

字数:6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晏子春秋》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又称《晏子》。相传为春秋时齐人晏婴撰,宋代《崇文总目》认为是后人采晏婴行事所作,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不足信。晏婴又名晏平仲,为春秋时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任齐卿,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卒于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前后执政56年之久,声名显于诸侯,其言行主要见于《左传》。该书分为《内篇》6篇,《外篇》2篇,共215章,每章均列有标题。内容多依托于晏婴,记叙其行事、谏语及答齐景公问等。《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在儒家类,至唐柳宗元始认为其旨多尚兼爱、非厚丧久丧者,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认为是“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也认为该书崇尚节俭,将其列入墨家类中,但该书虽非晏婴所撰,其成书年代也不晚于西汉,其中多收录有古书记载及民间故事,故仍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贾谊《新书》、《史记》和《淮南子》都曾称引该书,并被稍晚的《韩诗外传》、《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所抄录。《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它“特失其编次者之姓名耳”,虽依托晏婴之名,而其内容,则属唐人魏征《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其中如王士祯《池北偶谈》所摘引齐景公圉人一事,虽属荒唐,殆同戏剧,为后人所窜入,但仍不愧为“传记之祖”,故将其改列在史部传记类中。其中如第6卷《内篇》《杂下》晏子使楚一章说:“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导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语言简练生动,有鲜明的艺术效果,是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因此有的学者称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此书版本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清顾广圻校景元钞本,《诸子集成》张纯一校注本等。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1982年重版,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中,书后附录有《晏子春秋佚文》及《集语》、《事迹》、《有关考辩》等6种,全2册,为目前的通行版本。又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有《晏子》残简,与今本文字大体相同,可参看。


古籍名著《晏子春秋》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晏子春秋

 又名《晏子》。八卷。关于此书的性质、作者和成书年代,存有许多种不同见解。《汉书·艺文志》将它著录在儒家;唐代柳宗元之后,许多人视之为墨家类著作;也有人断之为小说家类;《四库总目提要》将它列在史部传记类;还有人认为此书属于记叙文学类。关于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自古至今有四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此书是春秋后期晏婴本人写作的;一是认为是战国时期墨家门徒假托的;一是认为六朝时人伪造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后人采缀有关晏子言论、事迹的材料汇编而成。末一说自唐后最为流行,但此“后人”系为何时何人,又难以究知。
 晏子,姓晏名婴,字平仲。生年不详,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齐国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于齐灵公二十六年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为政颇有贤才,重节俭,主薄敛,省刑罚,强调君臣之间要“和”而不“同”,要求为官宰者听取下层百姓的意见。
 《晏子春秋》八卷包括内篇六卷、外篇两卷。内篇包括《谏》上、下两卷,记载晏婴对国君的劝谏;又有《问》上、下两卷,记载晏婴对君王和权臣等提问咨询的应对;还有《杂》上、下两卷。全书由二百余个短故事汇集而成,无固定体例。在这些故事中,反映了晏婴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哲学思想。
 晏婴认为,强国的根本之道在于爱民、举贤、行仁、利世。《内篇问上·威当世而服天下》中记载,齐庄公问晏婴如何能称霸而使天下人悦服,晏婴回答说:“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听赁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晏婴特别重视礼制的重要性,《晏子春秋》中多处载有他论述礼制的言论。他曾与齐庄公辩论,反对庄公的勇力治国论,认为治国必须推行仁义,如只凭借勇力而不讲仁义,那么就会像夏桀、商纣一样国破身亡。他也曾反驳齐景公怠慢礼制的作法,提出“礼不使也,禽兽矣”的观点,认为人比野兽高贵的地方在于人有礼制压束自己。没有礼制,人无法安身立世,国家也会大乱。他教育齐景公整顿法令,完善礼制,治理齐国,使齐国大小官吏都能依礼制办事。
 《晏子春秋》中充分反映出晏婴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国家能否达到长治久安,关键在于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因此国君应当恤念人民,关心百姓的疾苦,切实地为百姓解决生活问题。他警告君王,如果得罪于百姓,那么也就会被百姓所诛。他还主张实行救灾、省刑、薄敛等具体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以争取民心。齐国曾有雨灾,出现大批灾民,晏婴就劝说齐国君开仓赈济,不被批准,晏婴即以自己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晏子还挽救了许多齐景公想要杀害的下层官吏和普通百姓的生命。他还多次劝谏齐国君减轻赋敛、少征劳役。
 晏婴还强调社稷高于国君的思想。《晏子春秋》中记载,崔杼杀死齐庄公后,晏婴说道:“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国君,君与臣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
 《晏子春秋》还体现出晏婴重视节俭的思想。他反对国君的奢侈浪费,多次劝谏君王不要花费财力去做无利于民的事,要求把人力、物力集中运用于有关国计民生的实事上。正是因为书中有这种思想,后人才怀疑《晏子春秋》是墨家类著作。
 《晏子春秋》中也反映出晏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内篇谏上·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中记载,齐国长期不下雨,齐景公欲征收税敛以祭灵山之神。晏婴反对说:“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景公又欲祠河伯。晏婴又说:“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他还指出,要想求得福禄,仅仅用牺牲玉帛来供奉上帝宗庙是不行的,必须使自己的政令符合于人民的愿望,行动顺从神的意志,节制自己的侵夺暴凌行为,重视百姓利益,如此,方能得到福禄。这种思想还不是彻底无神论思想,但有着重人事轻鬼神的倾向。
 该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成篇采取故事的形式,以晏子形象带动全书开展,且情节生动,戏剧性强,语言传神。其中还采用了一些民间传说,如“黄布裹枣”、“悬牛头卖马肉”等。
 《晏子春秋》的注解和版本主要有:明凌澄初套印本,共六卷,明万历五年(1577年)南监刻《子汇》本,后商务印书馆据此本影印本。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全椒吴氏仿元刻本。清经训堂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七卷,音义二卷,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清苏舆《晏子春秋注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思贤讲舍刻本。清刘文昭《晏子春秋拾补》。清王念孙《晏子春秋杂志》。清刘师培《晏子春秋斠补定本》。近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民国十五年(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评注诸子菁华录》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一九五八年北京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一九八二年五月北京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排印本。

古代兵法之《晏子春秋》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晏子春秋

 [原文](节选)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


 庄公问晏子曰:“威当世而服天下,时耶?”晏子对曰:“行也。”公曰:“何行?”对曰:“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听赁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不能爱邦内之民者,不能服境外之不善;轻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国之邪逆,愎谏傲贤者之言,不能威诸侯;倍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服天下]。威当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也己。”而公不用,晏子退而穷处。
 公任勇力之士,崦轻臣仆之死,用兵无休,国罢民害,期年,百姓大乱,而身及崔氏祸。

 

庄公问伐晋


 庄公将伐晋,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君得合而欲多,养欲而意骄。得合而欲多者危,养欲而意骄者困。今君任勇力之士,以伐明主,若不济,国之福也。不德而有功,忧必及君。”公作色不说。晏子辞不为臣,退而穷处,堂下生蓼藿,门外生荆棘。
 庄公终任勇力之士,西伐晋,取朝歌,及太行、孟门。兹于兑。期而民散,身灭于崔氏。

 

景公问伐鲁


 景公举兵欲伐鲁,问于晏子。晏子对曰:“不可。鲁好义而民戴之。好义者安,见戴者和,伯禽之治存焉,故不可攻。攻义者不祥,危安者必困。且婴闻之,伐人者,德足以安其国,政足以和其民; 国安民和,然后可以举兵而征暴。今君好酒而辟,德无以安国,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其君离,上怨其下,然后伐之,则义厚而利多。义厚则敌寡,利多则民欢。”
 公曰:“善。”遂不果伐鲁。

 

景公伐莱


 景公伐莱,胜之。问晏子曰:“吾欲赏于厘,何如?”对曰:“臣闻之,以[臣]谋胜国者,益臣之禄;以民力胜国者,益民之利。故上有羡获,下有加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实。故用智者不偷业,用力者不伤苦。此古之善伐者也。”公曰:“善。”
 于是,破莱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加利。是上独擅名,利下流也。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 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鉴赏]
 《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有内外篇共8卷,215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晏子》八篇”,列入儒家类;《隋书·经籍志》著录为“《晏子春秋》七卷“,也列入儒家类。唐柳宗元因该书旨尚兼爱、非乐、节用等,“疑其墨子徒有齐人者为之”,应归墨家。自此以后,《晏子春秋》的真伪、作者和成书年代等问题,学术界颇有争论。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晏子春秋》一书是在晏婴死后若干年,后人博采史料和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编写者的基本思想似属儒家,同时也受到百家影响,尤其是汲取了墨家的不少主张。成书年代在战国之末或者秦汉之际。
 晏婴(?—公元前500年),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前后执政50余年,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善于辞令,遗闻轶事很多。
 《晏子春秋》一书,较全面的代表了晏婴的政治社会思想。晏婴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初期,他站在旧贵族的一边,希望利用礼来约束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田氏,来保障“君强臣弱”,来防止“臣富主亡”。具体的说,即是希望把田氏限制在“大夫不收公利”的范围之内。同时,主张省刑薄敛,提倡节俭,以减轻人民负担,保全人民生命来看,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他又反对“朝居严”,而要求上不聋下不瘴,……要求统治者适当地听取来自下层的意见。
 《晏子春秋》专论军事的篇章很少。从上面所选录的5篇来看,大体上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方面。
 一、强调以仁义服天下
 在本文第一篇《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里,晏子说,安仁义则能服天下,背仁义则不能服天下。在第二篇《庄公问伐晋》里,提出“不德而有功,忧必及君。”把立德放在首位;没有德行,战功只会招祸。第三篇《景公问伐鲁》则歌颂了周礼的忠实实践者——周公之子、鲁之始祖伯禽的德政及其遗风,赞美诗书礼乐之邦的鲁国是“好义而民戴之”,坚决反对攻鲁。
 二、提倡“用兵,为众屏患”
 第五篇《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里,晏婴说:“强不暴弱,贵不凌贱”、“不以威强退人之君,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就是说,强大的不虐待弱小的,地位高贵的不凌辱地位低下的,不凭着威势和强大使自己凌驾于他国国君之上,不凭着国土的广大去兼并他国的土地。运用法制,是为了替世人禁止暴行,使用武力,是为了替百姓消除祸患,这样,百姓不会厌烦自己的劳苦,国君也能够长久地保持王位而不失去威势和强大。
 三、主张用奖赏来鼓励作战
 第四篇《景公伐莱》是专论赏战功的。文章说,“古之善伐者”懂得利用奖赏来鼓励有智者尽智,有力者尽力。提倡用奖赏来推动战争。特别提出的是,景公只提到赏谋士,“吾欲赏于厘”,而晏子在回答景公提问时,认为不仅仅要赏谋臣,还必须要赏战士,“益民之禄”、“益民之利”;而且,提出战胜之后,作为国君只要享受战胜的美名,让臣民享受战胜的实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实”。这样做,就真正能达到奖赏的目的。这种君主独占美名,臣民归于实利的观点,对于推动战争,应该说是一种高见。
 《晏子春秋》版本较常见的有苏舆集校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张纯一校注本等。本书选录原文以中华书局1962年版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为底本。

晏子春秋yàn zǐ chūn qiū

名词书名。战国人为记录晏婴的言行而编辑的一部书,它集中反映了晏婴的政治主张与思想(1)。《管晏列传》: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书中说得很详细了。

晏子春秋

书名。又称“晏子”。《汉书·艺文志》列为8篇,题春秋齐晏婴撰。唐以后,人多疑此书为后人采缀晏子言行而成,或疑今传本已非《汉书》所载旧本。最早有西汉刘向辑校本,分为内篇6,外篇2。内篇多有规劝君王崇尚节俭之说,外篇多有非儒之意。唐柳宗元认为该书系齐国的墨子之徒所作。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的内容大体一致。注释有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和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等。

晏子春秋

人物故事集。旧题齐晏婴撰。八卷。以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晏子》竹简考证,其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应是一位十分熟悉晏子生平事迹和异闻掌故人物。正如唐人柳宗元所言,“非齐人不能具其事。”全书二百五十章,分内篇六卷,外篇二卷。内篇有《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为西汉刘向编校。一章一个小故事,标名内容。故事长短不一,最长六百余字,最短仅三十字。婴(前580?—前500)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承父职,为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爱国忧民、善于辞令而闻名诸侯。政治上主张尚礼明德,目的尽管在于调合阶级矛盾,巩固齐国公室统治,但晏子酷爱宗国、薄身厚民,在公侯贵族日趋腐朽、平民百姓日益贫困的当时,有积极意义。书中晏婴,已不是历史人物,而是凝聚大量民间传说,闪耀着对贤相理想光辉的艺术典型。抓住晏子言行特征,采用夸张铺排、对比映衬等手法,塑造出忠于社稷、刚正不阿;同情百姓、援救无辜;反抗强暴、机智善辩;博学多识、光明磊落的贤相形象,有很高文学价值,带有人物传记或历史小说某些特点。《四库全书提要》谓其书“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扬州汪氏刻本。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为现今最好注本。

晏子春秋

书名。一名《晏子》。最早有西汉刘向辑校本,凡八篇,分内篇六,外篇二,凡二百十五章。《汉书·艺文志》题齐晏婴撰,八篇。实为战国时人杂辑晏婴事迹言行编纂而成。唐柳宗元以此书为齐国墨子之徒所作。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晏子》残简120枚,与今本章节多同。内篇分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主要内容为劝谏君王勤政爱民、节俭节欲、注重平政和民等。外篇分两种,论述和同,其说多与儒家有异。其中“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一节与《墨子·非儒》同。主要注疏本有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近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

《晏子春秋》

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之遗事及言论的著作。旧题齐晏婴撰。唐柳宗元认为该书系齐国墨子之弟子所撰,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晏婴(公元前?~前500),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力主诛不避贵,赏不遗贱,反对厚赋重刑,其治政之道为后世所崇。全书分为内篇6,外篇2,共215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的内容基本一致。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吴氏认为,《晏子春秋》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应属于记叙文学类。

晏子春秋

151 晏子春秋

春秋时期记述晏婴言行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8篇,题春秋齐晏婴撰。唐以后人多疑为后人采缀晏子言行而成,或以为系齐国墨子之徒所作。本书将晏婴作为道德上的理想人物,推崇其完善的理想人格和伦理思想。并以此阐扬重礼、强调勤勉、节欲节用、尽忠力行、极谏无私、任贤爱民、非难厚葬、反对祈禳等伦理道德观念。本书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道德状况及伦理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对研究晏婴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尚书   道德经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yanzichunqiu

历史故事集。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的事迹。晏婴(?—前500),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为人正直机智,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著名。关于此书作者,旧有三说,或以为晏婴自撰,或以为出于墨子门人之手,或以为是六朝人伪作。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资料及佚闻传说编纂而成,非成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曾加以校订。
全书共8篇,215章,每章记叙一事,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晏婴的思想、行为及为人。有些章节以叙事为主,通过具体的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晏婴的形象。情节完整,细节生动,故事性强。如景公夜饮、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故事,具有浓厚的小说意味,深受后人喜爱。《韩诗外传》、《说苑》、《新序》等书都曾取材于此书。有的章节以记言为主,通过晏婴对国君的劝谏之辞,表达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其语言简洁平易,富于形象性。但由于材料来源不同,有些章节中的晏婴形象不甚一致。
注本有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

☚ 穆天子传   山海经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记载先秦春秋时代齐国大夫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又名《晏子》。《汉书·艺文志》列为八篇。题春秋齐晏婴撰。晏婴(?—前500),字平仲(一说谥平,字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唐以后,人多疑为后人采缀晏婴言行而成,一说是墨子门徒所作,一说是六朝人伪造。今人吴则虞认为是秦灭六国之后,依附于秦国的齐国故臣所作。最早有西汉刘向辑本,凡八篇,二百十五章。分为内篇六,外篇二。内篇多有规谏君王崇尚节俭、勤政爱民之说,外篇多有非儒之意。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晏子》残简120枚,与今本有关章节的内容大体一致。其特点是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讲述某些哲理。
《晏子春秋》主张以礼立国。齐庄公说:“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婴对曰:“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内篇谏上第一》)认为“禽兽以力为政”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同上)。这同晏婴之后的孔子有相似之处。强调礼的作用,一方面是规劝君主不要在行为上有违反礼义之举,另一方面是用礼义来约束越礼的臣民。当时齐国田氏的势力迅速壮大,威胁到君主的统治,齐景公向晏婴讨教对策,晏婴说“维礼可以已之”(《外篇第七》),认为维护礼,可保障“君强臣弱”,防止“臣富主亡”(同上)。
主张薄敛省刑。书中大量的故事是向君主提出减轻赋税,不要过分地残害民众,并要求统治者过节俭的生活。更为人注目的是关于“民诛”的问题。晏婴对齐景公警告道:“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内篇谏上第一》)这里的提倡节俭和墨子相似,但认为君主要“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内篇问上第三》)的思想,又与以后孔孟的仁政相接近。
从书中记载的很多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的故事来看,是主张不要过分迷信鬼神的。认为君主“其任贤,其行爱民”(同上),国家就能治理好,君主不应该一味相信灾异、天象会影响政事。
此书特别为人们所注目的,是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齐景公在谈到处处向其献媚的大臣梁丘据时,说:“据与我和者夫!”晏婴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内篇谏上第一》)这里以“和”、“同”来讲君臣关系,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同是简单的同一,而和则是不同事物的相反相成。
书中的不少故事还表现了正确的逻辑思维。如脍炙人口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人有意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生理缺陷而立了一小门,要晏子从小门而入;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进一步说:齐国人才很多,为什么要派你来呢?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内篇杂下第六》)在这机智的外交辞令里,显然运用了类比推理。
有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及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关于其书的思想,有人归之于为儒家,有人归之于为墨家。也有的认为这不是在论述某一学派的思想,而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古典文学作品。

☚ 管子   论语 ☛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校注/晏子春秋集释

☚ 庄子译注   晏子春秋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共8卷,分内外篇,215章。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系后人依托。内容主要记载齐相晏婴生平言行。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诙谐幽默,行文流畅,为先秦散文代表作之一。《四部丛刊》据明活字本影印。《四部备要》本,附清孙星衍音义,黄以周校勘。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校注 ☛

晏子春秋yàn zǐ chūn qiū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书名。旧提春秋齐晏婴撰,8卷,分内篇6卷,外篇2卷。全书所述皆婴遗事,当为后人摭集而成。在认识论方面提倡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承认事物相成相济。承认地动说、事物的可分性。从学派关系上看,《内篇》多孔子称许晏子之语,《外篇》多晏子抨击孔子之语。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书名,又称《晏子》。是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晏子》八篇,题曰“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后人多以此书系采集晏婴之言行编撰而成,当成书于秦汉之际。隋、唐之后,改篇为卷。计有《内篇》六:《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二。其内容多系晏婴之政谏言论或行事,故有较丰富的政治思想;其体裁多取故事之形式,故亦颇具文学色彩。此书最早之编定者为西汉之刘向,“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刘向叙录》)。清有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近人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版),所收内容及资料比较完备。

☚ 晏平仲   倪宽 ☛

晏子春秋yan zi chun qiu

Yanzi’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upposed to be written by Yan Ying,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Qi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晏子春秋》yan zi chun qiu

Yanzi’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晏婴 (Yan Ying)

晏子春秋

旧题为春秋时齐国晏婴撰。所述皆晏婴遗事,当为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包括内篇六,外篇二,共八篇二百五十章。《汉书·艺文志》称其为《晏子》,有八篇,列于儒家。有墨家倾向。注本有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及今人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