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晋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晋剧【同义】总目录 晋剧山西梆子中路梆子 晋剧 晋剧原名“山西梆子”,即“山西中路梆子”。形成于晋中汾阳、孝义、太原 一带而得名。是蒲剧流传晋中与当地语音结合的产物。道白仍以蒲白为准。流行于晋中。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乱弹的板路丰富,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每种板路又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又分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 腔儿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等,仍纳入板路。脚色行当主要有三大门 (须生、正旦、大花脸)、三小门 (小生、小旦、小花脸),各脚色都有专工戏。传统剧目近200个。有代表性的剧目如《渭河水》、《大报仇》、《困铜台》、《出棠邑》、《临潼山》、《乾坤带》等。 ☚ 山西北路梆子 二人台 ☛ 晋剧戏曲剧种。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又名“中路梆子”,形成于山西中部的榆次一带。源流有2种说法:一说蒲剧衍变而来;一说蒲系雁剧(即山西“北路梆子”)的一支,清同治七年(1868)经过改革形成新腔(即“晋剧”)风靡晋中,清光绪十年(1884),始向省内外流行。晋剧有《打金枝》、《空城计》、《三娘教子》等传统剧目400多个,唱腔火爆,腔高板急,唱腔中的“花腔”,都依附于各种板式,有声无词,只用假嗓发出“咿”音,基本板式有[平板]、[夹板]、[二性]、[滚白]等6种。伴奏文场以胡胡为主,武场以板鼓为主,丝弦曲牌有[驻马厅]、[哭东床]、[凡凡六]等372首,唢呐曲牌有170多支,锣鼓经有500多个。主要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四川成都、内蒙古、张家口等地。 晋剧 晋剧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 ☚ 世俗画 蒲州梆子 ☛ 晋剧 039 晋剧戏曲剧种。即原中路梆子。流行于晋中、太原。陕、冀、内蒙称之为山西梆子。与蒲州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合称“四大梆子”。中路梆子来源于南路(蒲州)梆子。吸收祁、太秧歌,汾、孝干板秧歌调后,形成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兴盛于清咸丰、同治间。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曾组织七月剧社、吕梁剧社、绥蒙剧社,培训演员,编演新戏,如《千古恨》演岳飞抗金,《新屯堡》表现劳模事迹。解放后,先后建立起若干演出团体。晋剧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昆曲、越调),一般用真嗓,要求吐字清楚,行腔圆润。传统乐队由9人组成,分文、武场。脚色行当主要有 “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三小门” (小生、小旦、小花脸),各门均有专工的戏目。常演的传统戏近200个,著名剧目有《打金枝》、《梵王宫》、《卖画劈门》、《刘胡兰》、《尹灵芝》 等。 ☚ 沪剧 秦腔 ☛ 晋剧 晋剧戏曲剧种。是山西四大梆子,即北路梆子、中路梆子、蒲州梆子、上党梆子的总称。一般指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以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晋剧艺术的唱、念、做、打都有一套程式,生、旦、净、末、丑都有各自的行当和可效仿的名家、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的韵调。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音乐分唱腔和曲牌两大体系,其唱腔有滚白、平板、夹板、二行垛板、流水、介板等板式。牌子曲有《将军令》、《大救驾》、《得胜令》、《万年花》等。晋剧的唱腔流畅,旋律的起伏有一定的规律和层次。演员道白咬字较松,故显得亲切、悦耳,并讲究“腔满字圆,送到家”。晋剧的念白讲究 “蒲州白”,“做”讲究一程一式,有节奏、有架式,注重动作的干净、有力、利索。特别是生角,更是较少有那种温文尔雅的动作,讲究“膀如弓、脚如钉、站如松、坐如钟”。“打”是走的京剧的路子。 ☚ 丝弦 上党梆子 ☛ 晋剧戏曲剧种。即山西中路梆子。和蒲州、北路、上党三路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一般认为是由蒲州梆子流传到晋中,吸收当地民间艺术演变而成。 晋剧 晋剧戏曲剧种的一种。又称“山西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晋剧(中路梆子)和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并称“山西四大梆子”。中路梆子渊源于古老的蒲州梆子,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唱腔高亢激越、清晰委婉。当时的教师、演员均为蒲州人,念白用“蒲口”。在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化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的腔调,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演员注重唱功,特别讲究二三人对唱,如《忠报国》、《打金枝》的3人对唱。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大型马锣、梆子等。唱腔、板路丰富,一般多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角色行当有须生、正旦、大花脸、小生、小旦、小花脸。剧中人物如《打渔杀家》中的萧恩,不用须生扮演,而由不勾脸的大花脸来应工,用来表现人物的英勇倔强性格。此外,翎子功、帽翅功等均有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路梆子定名为“晋剧”,并整理出传统剧目如《打金枝》、《卖画劈门》、《梵王宫》、《小宴》、《杀宫》、《算粮》、《下河东》、《游西湖》、《明公断》、《凤台关》等,创作演出的现代剧如《刘胡兰》、《三上桃峰》、《尹灵芝》等。 ☚ 湖南花鼓戏 山西梆子 ☛ 晋剧戏曲剧种之一。俗称“山西梆子”、“中路梆子”。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太原而得名。流行于山西中部以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一般认为中路梆子系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具有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行当主要有“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与“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整理、创作的古代剧目有《打金枝》、《梵王宫》、《卖画劈门》、《小宴》、《杀宫》、《游西湖》、《红娘子》、《龙城二娇》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刘胡兰》、《三上桃峰》、《宏图大业》等。其中《打金枝》已摄制成影片。著名演员先后有孟珍卿、张锦荣、乔国瑞、王云山、王田桂、高文翰、丁果仙、程玉英、冀美莲、牛桂英、郭寿山等。 晋剧jin juShanxi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