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
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是人体各部正常水液的总称。他们对人体之健康、衰弱与疾病关系至密。气功锻炼,是通过对气血津液的充实、调理而臻保健、强身、祛病、延年之功。现分别阐述。
气 《灵枢经·决气篇》中说: “何谓气?……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气是一种充养机体各个部分的精微物质,其作用是维持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为此历代养生家、气功家、医学家均十分重视,如扁鹊《难经》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太平经》中说:“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服气经》中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归纳的话:“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景岳全书》)。这种气,亦可视为“元气”或“真气”。人之主气,务必充沛,若元气亏损,即病虚劳; 元气殆尽,生命则亡。故《太平经》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同时,元气也必须调畅平衡,如气机失调,亦即致病,如《素问 ·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指出各种情绪会造成气机紊乱而导致疾患。几千年来的气功实践证明,气功锻炼可以充实元气、调理气机,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抱朴子·至理》说:“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又说“行气可以治百病”。从而,以气为契机,养生家逐渐总结出一整套行气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如《养性延命录》说:“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血,因轻而止之,勿过失,复而还之,其状如咽,正体端形,心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固形骸,调畅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又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失”。
血 中医认为血的来源是食物之精华,通过人体中焦之气化作用而变为血液。如《灵枢经·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至于血的作用,则是通过血脉,循行全身,对人体各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的生成和功能,与气密切不可分,因而常气血并称。如《格致余论》说:“血气者,身之神也”;《灵枢经》亦说:“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气与血在性质上一阳一阴,互相依附,互相调和,互相制约,否则就要患病,如《薛氏医案·平治荟萃》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张氏医通》中说:“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而血走”。
至于以气功锻炼可以调养气血,这在 《素问 ·五常政大论》中就有“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 无代化,无违时,心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通过气功锻炼,大多数练功者可出现食欲增强,精神好转; 血虚患者改善贫血情况; 对血瘀患者可流通血脉。
津液 来源于饮食,充斥了肌肉、皮肤、内脏之间,起润泽和营养作用; 其排泄液则起生理功能平衡的调节作用。《素问 ·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津液的产生与输布与气有密切关系。故有“气旺生津,气随津脱”之说。如元气亏损,而兼津液消耗者,称为气津两伤。津液与血关系更加密切,两者均来源于食物之精微,在性质上都属于阴,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称为“津血同源”。故《灵枢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即是此义。
历代气功养生家均十分重视津液,如在练功时注意如何使口中津液增多,将口中津液称作“华池圣水”、“金津玉液”、“琼浆”等。在许多气功功法中,并注意将口中津液的吞咽配合练功,所谓“玉液还丹”,即将练功时产生的口中津液,用意念缓缓吞咽入下丹田,可增强练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