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节

 经过一年辛劳的工作,渔民在过年的节日裏是会尽情享乐的。故此当踏入十二月初,便开始有渔船回澳準备度岁了;一些远航的最迟也会在除夕前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平时省吃省穿的他们,到了这时都会大破悭囊,尽情吃喝玩乐,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停泊在澳门内港的船只,数近千艘,由南区妈祖阁的海面,一艘挨着一艘的延伸至北区的林茂塘水域,万桅林立,旌旗密布。到了晚上,船桅上的灯火照得海上宛若繁星点点,也为市面平添不少繁华热闹的气象。
 渔民度岁会有整整一个月的欢乐时光,不过大都属于年轻的一代,成年人还有其他要做的事。在这个月裏,除了休息、过节,还要修理、补充一下谋生工具,重要的事项就是清理债务。清还鱼栏的借账、商店的粮食债项、船只的修理费等,忙个不亦乐乎。有些渔民若当年的收获差,那么过年就成了他们的“难关”了。
 在岁晚的一段日子裏,渔民要做的事很多,比较重要的是把船只大扫除,洗甲板、清理船身等。因为船只长期浸在海水中,船身会有海藻、贝壳类生物寄生,损害船壳,所以需要作定期清理,这些工作多是自己一家人做的。
 另外一些民间习俗也是不可免的,例如谢竈等事。以前旧社会歧视渔民,说甚么谢竈的日子定为“官三民四蜑家五” ,但现在的渔民也不理会这一套了。选择了谢竈的日子后,便买齐祭祀的物品,其中不可缺少的是甘蔗、片糖、汤圆。他们相信竈君每年岁暮上天庭述职之际,是会把驻守在该户人家一年来所见到的一切向天帝报告的。故此为求竈君爷在天帝面前多说几句好话,便想到用糖、汤圆之类的食物,堵住竈君爷的口,希望他在天帝面前说些甜言蜜语,祈求保佑来年事事顺遂,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了。这些民风虽在其他地方也有,但从中亦可反映出渔民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岁晚时候,渔民除了谢竈,也要祭海神。他们事先会特备一只纸船,约有两尺长、一尺高,“船”上插满纸罗伞、纸人,另放满纸金银、纸元宝、纸钱、纸衣,待在船头烧上香烛拜祭后,便把船放在海中任其漂流;这是希望海神能够保佑船家未来一年渔获高产,出海平安。
 渔民妇女也有的在岁晚到新春的几天内,到泊船的小码头旁拜土地祈福。因为昔日有很多埗头(小码头)靠海的地方都有一个土地之类的神灵,渔民妇女带备祭品去拜码头土地,是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出入顺景,上落平安。这些祭祀,渔民在平日的初一、十五日也会做的。昔日那些神祇的外观都很简陋,有些还是在路面的石缝插上香烛便算是了。现代的路边土地则“摩登”了很多:有一个水泥建造的屋形小外壳,内裏有一块小神牌,正中位置上书“码头土地财神” ,两旁则写着对联“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
 渔民每次在船上拜神后,必会焚烧一些祭物,但他们是很注意防火安全的。他们把燃烧着的金银衣纸冥镪等物,投放在一个小铁笼内焚烧,而小铁笼则用绳索绑起悬空的伸出船旁外的水面上,这样便可避免船上发生火警的危险了。
 过年之前经过清洗的船舱、甲板焕然一新,渔民便把买回来的挥春贴在船上当眼的地方,挥春的内容都是语意吉祥的说话。如“周年旺相”、“鱼虾大汛” 、“一帆风顺” 、“大吉大利”之类。摆上一、两盆年橘也是重要的装饰,这是吉利的象徵。此外在船舷旁的桅杆也分别用红布带绑上一些生菜、芫荽、红纸钱,这是寓意和气生财。渔民通常买的过年食物多是有寓意的。例如: “生菜”寓意“生财” ; “髮菜”寓意“发财” ; “蚝豉”寓意“好市” ; “猪横脷”寓意“横财就手” ; “鲤鱼”寓意“有利有余”等等。
 渔民是很重视一家大小吃上一顿年夜饭这时刻的,这一顿饭除了户主一家团聚之外,连出嫁了的女儿亦无论如何要在当日回娘家陪家人吃饭;通常男家都会通情达理地放人的。吃过团年饭后,船主或船上的长者就会做一项叫做“燂光”的仪式,由两个人分别负责,每人手上各拿一条用金银箔纸捲成的纸棒,燃点后,由船头分两边向船尾走去。一边走,一边用松香粉撒向纸棒,当松香粉接触火头,便会发出短暂的小火团向前散射,薰向船只周围。如此随走随撒,在暮色苍茫之中,大小船只火光闪烁,像是为新年的热闹拉开了帷幔。进行“燂光”这项仪式的意义,是为了把船带旺,希望来年有美好的收获。
 除夕夜,渔民多有守岁的习俗。当年初一的子夜来临时,他们会在船上当空的地方,插上香烛拜天,燃放炮竹,寓意迎接新一年来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网网千斤。迎春接福后,便各找消遣,年轻的也许还会玩个通宵达旦。他们的娱乐有很多花样,搓麻将、掷骰子、玩升官图,有的放鞭炮,也有的会到各大小赌场碰碰运气,投注多是买大小和番摊两种玩意,一些西方式的赌具不大合他们的口味。适婚龄的年青人更会把握时机会会意中人。也有的渔民在大除夕夜,买备一枝,足有十尺高、碗口般大小的大香扛在肩上,一行众人浩浩蕩蕩地走向妈祖阁,为的是希望可以插上“头炷香”。是夜的妈阁庙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近年来更是日益热闹,每到此夜要劳烦警伯们彻夜驾起铁马,控制人潮进庙内参神,通宵不眠。当中参神的善信除了有本地人外,渔民为数确也不少。
 整个春节活动裏,男主人会带着一家大小到处拜年,海上的、陆上的、马不停蹄,终日在市面上往来穿梭。此刻,小孩们最是开心不过,因为拜会亲友越多,意味着红封包便会越多;这是小孩子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又难怪他们视春节为大喜日子了。
 正月初四日开始,渔民便会陆续启航出海;约在元宵节左右,一切生活习惯便会恢复正常。每年的第一次启航,渔民会有一个礼仪要做的,就是当船只驶经妈祖阁对开的海面时,每艘渔船都会稍停一会,转舵将船头对着妈祖阁的天后殿,奉上清香,燃放一串鞭炮后才扬帆而去;渔民称之为“行张”,他们祈求天后保佑他们新的一年出海能够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有时同一时间遇着船只出海多,便需要排队等候;此举亦含有渔民向天后拜年之意。住在妈祖阁附近的人,每年在那段时间总有十天八天是不分日夜随时会听到燃放炮竹的声音的,好梦正浓的也为之惊醒。政府为尊重渔民的习俗,一向不加干预,渔民这种习俗看来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典故“春节”鉴赏和评析 - 可可诗词网

春节

 相传,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嗒滴嗒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使他很着急,他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因。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便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样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就动起了心思,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派人将他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即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见他眉也白了,须也白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春节

chūnjié

━┃ 指春季。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

☚ 宠柳娇花   春老 ☛

春节

春天的节序。古以立春为春节。《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徵也。”今以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chunjie

指农历正月初一及以后的几天,是我国传统的重大节日:欢度~|今年的~联欢晚会节目特别精彩|过~的时候,人们喜欢放鞭炮。

春节chūn jié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1939年陆尔奎等人《辞源》(正续编合订本):“春节: 民国以旧历元旦为春节。”

春节

春节

相传,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嗒滴嗒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使他很着急,他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因。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便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样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就动起了心思,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派人将他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即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见他眉也白了,须也白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 年的传说   吃“年” ☛
春季

春季

春(春天;春日;春时;春序;春节;春上;春月;春期;春朝;古~;烟~;莺~;九~;大~;回~;芳~) 柳 三阳 青阳 时阳 艳阳 阳季 阳律 青律 青韶 青岁 迟日 花时 芳辰 兰时 天端 发生(发生辰) 王位甲乙 积翠 桃李月 杏花天 艳阳年 艳阳节
春夏和秋冬:阴阳
春季三个月:三春
温暖的春天:阳春(~三月) 春阳
使人怡悦的春天:陶春
美丽的春天:丽春
花草芬芳的春天:青芳
阳光明媚的春天:艳阳天 艳阳日
春光明媚之时:莺时
青黄不接的春季:荒春
整个春天:连春
明年的春天:明春 来春
春季初期:初春 始春 早春 元春 新春 浅春 轻春 寒春 王春 春初 春头 春首 春孟 初景 新阳
新春开始:开春 春风送暖
春季中期:仲春 平春 仲阳
春季末期:春末 春梢 春杪 杪春 春晚 春老 暮春 残春 晚春 季春 末春 莫春 余春 深春
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三春
春天将尽之时:春残 春余
春天结束:春尽 春归 春去

另见:暖和 春光 春意 春景

☚ 时节   夏季 ☛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十二月三十日晚上:除夕 除夜 除日岁夕 岁除 岁夜 年夜 节夜(大节夜) 历尾
正月初一:元旦 节旦 肇旦 初节 年节 端良 大年初一
农历元旦后一、二十天:新春
春节期间:新年新岁
有关年节的:年(~历;~画)
正月十五日晚上:元夕 元夜 灯夜 灯夕 上元(上元节) 元宵(元宵节) 烧灯节
二月十五日:花朝节 扑蝶会
清明节:韆节 鞦韆节 秋千节 踏青节
清明节前一日:寒食(寒食节) 冷节 熟食(熟食日;熟食节) 百六 黄明
五月五日:蒲节 端节 端阳(端阳节)端五 端午 解粽 重五 重午 浴兰节 天中节 五月节 五时节毛豆节 菖蒲节 绿蒲节 浴兰令节
彝族、白族等民族于六月二十四举行的节日:火把节 星回节
七月初七之夕:七夕 灵夕 女儿节
八月十五日:秋节(中秋节) 秋中 月夕八月节 团圆节
九月九日:九(九九;九日;重九) 秋节暮节 重阳节 老年节 黄菊节 黄花节 菊花节 吹花节 茱萸节清秋节 长久日
中秋、重阳等秋季佳节:素节
七月十五日:中元(中元节) 鬼节

☚ 节日   节令 ☛

春节chūn jié

春季;春天。《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未雨,百僚燋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

春节

春节黎族称为“江”和“葛呣”,意为“年”。黎族由于聚居邻近汉区及黎汉杂居的缘故,很早以来,就用汉族的农历。因此,黎族除了每年举行一次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 “三月三”上已节外,大多数节日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黎族与汉族一样,都把春节看作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节的习俗与当地汉族人大同小异。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打扫庭院,修整房屋、砍年柴、酿年酒、备年货、做新衣、买鞋帽、舂年米、洗刷衣服、被席和家俱等。除夕这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男人宰猪、杀三鸟,妇女要舂年糕、煮年饭和糯米糍耙。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一般都要先拜祭祖宗,再吃年饭,喝年酒,吃年糕。大年初一,除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送年糕、给果树、谷仓挂粽子叶外,几乎是闭门守家,不得外游,不许跟外人讲话,生怕把好运气送走,也不能做买卖,担心做了会破坏家里的财产。年初二至初四,除了部分青年男女野游外,其他人走村串寨,访亲拜友,互相拜年,饮酒对歌或上山狩猎,下水捉鱼摸虾,荡千秋,敲锣打鼓跳年舞等。年初五,春节基本上结束 (有些地区受汉人影响而延续至初十或十五日)。初五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把春节期间所宰的猪毛和三鸟羽毛及家里几天来堆积的垃圾倒进竹箩里,用竹条扎架,放置稻草人,并点燃香烛,举行“送神出寨仪式,以表示送走旧魂。送神出寨时,由两个人抬神架和堆过年遗物的箩筐,男女老少走出家门,以示送“旧魂”随神出村寨,新年人畜平安。神架和杂物均放置在村外路口旁边,到正月十五日统统烧掉。此外,黎家把过春节从井里、河里挑回来的水,都看作是“福水”,所以,妇女到河里或井边挑水时,都要拿一个铜钱或一小块年糕放在河边或井边,表示福水是向河神或地神买回来的。

春节

俗称“新年”。汉族传统节日。是时人们披红挂绿、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后相沿成俗,形成节日。相传在尧舜时已有此俗,但称呼不尽相同。《尔雅·释天》:“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曰载。”古时,岁首的时间亦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和汉初则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尔后,农历新年延续两千多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民间过年有守岁、吃年饭、拜年、送对子、贴年画、放鞭炮、走亲戚、耍社火等习俗。除夕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鞭炮轰鸣,彻夜不息。春节也是蒙古族、满族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民间节日,各以特有的方式,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春节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共同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生活在城镇的各族各界群众几乎都过此节。在农村影响较大的除汉族地区外,蒙古、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黎、畲、纳西、仡佬、裕固、京、赫哲等民族地区也广泛过春节。过去,从头年腊月二十三日至新年正月十五之间,都属春节范围。传说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岁终祭众神。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从甲骨文、金文“年”字的写法来看,都是谷穗饱满成熟低垂的形象。各地各族的春节,都要敬祖、敬神,吃好穿好玩好,走亲访友,团聚娱乐,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大汇展。

春节

春节

桂林流行“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拜娘”的说法。拜年时一般要携带礼品,至亲好友要留吃年饭,乡下还会留宿。除个人活动,还有舞狮拜年,桂林称舞瑞狮。狮子队敲锣打鼓,边走边舞,所到之处,都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舞狮动作威猛刚劲,充满戏谑、热烈情趣。采青是舞狮高潮,分采高青和吃地青两种。采高青是主家将封包和青菜或绿叶高挂门口,狮队叠成罗汉,由戏狮的“猴子”攀取。吃地青是将封包和青菜或绿叶放在板凳上,旁边放一盆水,“狮子”先做些喝水、漱口动作,然后吃青。在桂林郊区和临桂县乡间,舞狮时还伴唱狮子歌。春节家家户户都要采购大量年货,其中“年糕”是必须有的,因为“年糕”与“年高”谐音,以示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

☚ 桂林的节日习俗   元宵节 ☛

春节

春节

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
腊月十六这天是“尾牙”。台湾风俗中,每个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一次伙食,称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
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于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合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随后再依次向长辈问安行礼。
台湾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闽南的“初三无姿娘”,意思都是说初三这一天是休息日,就连老鼠也选择这天娶新娘。依俗,当晚各家各户都须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并要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撒一些吃的东西作为给老鼠的“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初五的“隔开”,意思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也与大陆相同。次日开始,商店开市、农人下田,各行各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劳作。俗传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街边燃香拜神,求五路财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团圆”,闽、台两地皆同。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天地造人,人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线面(即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种茎叶很长,稍带苦味的菜,由于它叶长、丝长,因此象征着长命。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前一天全家老少斋戒沐浴,正厅摆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齐整衣冠,由长至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是烧土纸、放鞭炮,直至凌晨四点。昔日祭祀天公,祭坛的摆设极有讲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还需摆小供桌(俗称“顶桌”),顶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和红龟稞等,供奉天公的从神。烧给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称为“天公金”。

☚ 传统习俗/节庆会展   端午节 ☛

春节

春节

旧时天津习俗腊八节后便开始办年货。年货以香烛纸锞、神马、神前供品、节日食品为主。腊月二十五以后,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吊钱儿、准备年饭年菜。除夕和元旦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津俗有守岁、辞岁、祭祖先、吃团圆饭等活动。晚间燃放鞭炮通宵不绝。在丰盛的节日食品中一定要蒸粘糕,取其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破五”——正月初五。傍晚家家剁馅包饺子,意为剁小人,捏小人嘴,以驱邪秽。

☚ 农历节日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 ☛
春节

256 春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之首,指阴历正月初一,俗谓大年初一,又叫过年,亦称元旦、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春节,国人重春节。远在先秦时代,过春节时人们饮“春酒”以表庆祝;晋朝时又燃竹,即将竹子放入火中,爆竹发出噼啪声响,以烘托喜庆气氛; 唐宋以后,又盛行贴春联、张灯结彩、贴年画、放鞭炮、拜年、玩杂耍……直至今日。

☚ 二十四节   元宵节 ☛
春节

春节chunjie

即农历的新年,时间为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一年的开始,通常在公历的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

☚ 不锈钢制品   元旦 ☛
春节

春节Chunjie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新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农历新年已延续了两千多年。辛亥革命后,用阳历纪年,阳历元月1日为岁首,则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春节的庆祝活动非常多。一向非常隆重,叫“过年”。届时家家团圆,拜谒尊长,吃团圆饭;还要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据说贴春联的习俗从五代就开始了。旧时还有正月初一拜天地、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祷丰收的习俗。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描述了春节的热闹气氛,是传世名作。

☚ 中秋   元宵节 ☛

春节

春节Chunjie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隆重的传统节日。殷商时期,每年的开始是从正月朔日(初一)子夜(半夜)算起的。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太初历》,确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过去人们还把春节叫做“元旦”、“正旦”、“正朝”、“新正”、“新春”、“新年”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宣布采用公历,为了区别起见,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元旦,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俗称“年初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春节放假3天。春节是处在冬和春之间的农闲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回顾岁月,庆贺丰收,计划来年,祈望吉利。春节到来之际,人们打扫房屋除掉灰尘,买年画,挂对联,除夕之夜还要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做年糕。待到子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为节日增添了万般热烈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春节期间,各族人民亲人团聚,辞旧迎新,人们扶老携幼前往庙会、公园,观看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有耍龙灯、狮子舞、踩高跷。南方春暖花开,人们逛花市。花档上摆满了茉莉、米兰、吊钟、水仙和银柳等。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地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 元旦   元宵节 ☛

春节

节日名。时在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有种种庆祝活动。


春节

中国民间传统的新年节日。新年指夏历元旦。即正月初一。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此节。主要内容是腊月24过小年、大年除夕吃团圆饭,贴门神和春联,放爆竹,以正月15闹元宵结束。

春节

春节chunjie

汉族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民国以来,始称春节。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头,古称元日、正日、元正、正朝、新年、元旦、春节等名目,又称为三元(即岁之元、四时之元、月之元)。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创立太初历,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唐代逐渐演变为最重大的节日。当天官俗三日休假,君臣百姓,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旧时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日,都要掸尘迎新。腊月二十三晚称小年夜,这天杀猪祭灶。此后家家打扫庭院、拆洗被褥、清扫居室、糊窗纸、贴窗花,赶集办年货,赶制新衣。彬县则开始送年节,馈赠年节礼品,东原、北原是娘家人去女儿家,西原、南原及县城是相互来往。从腊月三十起,各行业封门,回家过年。暮时要给祖坟烧纸,当地叫做点钱粮。除夕夜,燃放爆竹,讲究鞭炮封门。取其爆裂之声辟鬼去邪,同时在门上悬挂仙木。晚唐桃木变成桃符,沿至后世成为贴门神、春联,合家团聚、包饺子、饮酒辞岁,并献饭祭祖、焚香祭神,辞旧迎新。全家人通宵守岁,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历正月初一为大年。初一黎明,全家人都要换新衣。旧时商人赶早迎财神(1949年后,此俗已废)。人们见面拱手祝贺,说吉祥话。家家吃饺子,水火不出门,牛马歇一天。新婚妇人头一年回娘家拜年,与夫婿同往,带四样礼(包子、点心、酒、肉等),并于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叫做正月不空房。妇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当地流传着“宁给女子二百钱,不让女子过个年”之说。乾县初一早饭吃酸汤挂面,礼泉吃烙面,旬邑吃臊子面,淳化吃饺子、细面,长武吃长面、饼子馄饨,兴平吃臊子面或饺子。午饭多以肥肉、美酒为主,十分丰盛。走亲戚多以自蒸包子(馅子有糖、肉、豆腐、油等)为主,辅以糕点之类,数量视亲疏不等,礼馍最多送十二个。新婚女儿回娘家拜年,要带够四色礼(包子、点心、酒、肉等)或八色礼,与女婿同去同回,凡娘家族亲愿来年走动的,留足礼品,否则不留礼。春节讲究先拜祖先神主(牌位),再拜族中长辈;先拜户族,再拜亲友。旬邑新婚夫妇给长辈拜年,要磕怀头,即男女双方一手搂住对方,一手互挽,头脸相贴,同起同落,大礼参拜。渭河南除头年新亲以外,初一不走亲戚,如果家有孝服(未过三年),走亲戚要过初五。渭河北有孝服的人初一却要招待所有亲戚;亲戚除带年礼外,还要带香、纸、蜡烛,叫送钱粮。市区初一只走已故不满三年的亲戚,称拜新灵。初五为破五。从初六开始,舅家开始给外甥送花灯。各村堡陆续开始耍社火、赛锣鼓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永寿、长武等地初一初二祭祖族拜,不走亲戚。乾县、永寿初二走新灵,不走亲戚。而城区及泾阳、三原、淳化等地初一水火不出门,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春节一般初五以前为拜年,主要是晚辈访长辈;初六到十五,为长辈回访,许多地方舅舅给外甥送灯笼。初七,彬县等地讲究吃拉魂面。渭河北不过二月二不烧干锅,妇女十五至二十三日不动针线。渭河南面却在正月二十日烙馍。新中国成立后,磕头习俗渐被革除,但坐夜、拜年、煨火、祀神等礼仪仍然保留下来。

☚ 行商   春游 ☛
春节

春节

节日习俗。俗称年节、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开始忙碌,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日,统称过年。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扫屋舍。除夕,全家团圆,出外者要及时赶回家,有“三十晚上一根折筷子也要归家”的习俗。下午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贴门神、贴窗花,装饰庭堂。要开神主堂,在供桌上“坐纸”、献茶饭,祭祀祖宗。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一般是臊子面,个别吃扁食、饺子,晚饭一定要有剩余,取意“岁交子时,长年有余”。天水北部一带,除夕有吃“搅团”的习俗,有“三十日吃搅团,来年有搅然”(即有钱用)之说。年饭毕,长辈给儿孙散“盘缠”(即压岁钱),然后合家围住火盆(农村旧俗有“有吃没喝,三十晚夕一盆大火”的说法),续香守岁,俗称“守先人”,讲古论今,说笑话,玩纸牌(俗称“掀硬纸”)。交子时,鸣鞭炮,开大门,迎喜神。一些地方在交子时,在院中点燃一堆柏叶火,插香接喜神。一些老人在交子夜时,到庙里烧“头香”以祈福。初一清晨,先给祖先烧香上供,接着晚辈给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要给孩子散“盘缠”,孩子们到本族亲人家中去给长辈磕头拜年,挣“盘缠”。各家赶上披红挂彩的牛、马、驴、驴、骡等家畜,齐集村外迎“喜神”。20 世纪 60 年代后,一度改为赛骡马。有新丧之家(老丧)祭祀,俗称“烧新灵”。新丧之家则依礼守孝,不外出拜年,意在忧而不乐。人们早晨见面,拱手点头,互道“年过得好”。初一不扫地,寓意聚财。妇女不出门,忌冲财神。凡新年前结婚的男子,必须按时“拜外家”“拜丈人”;老女婿则在初二拜丈人。初三晚饭后“送纸”(俗称“送先人”)。此后人们便可携带礼品,走亲访友,谓之“拜年”。

☚ 挂画   破五 ☛

春节

原为农历新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农历新年为“春节”。春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中最古老而隆重的节日。按照天津旧俗,腊八以后便开始置办年货。年货以香烛纸锞、神祇、神前供品、节日食品为主。多数人家在腊月二十五之前都将年货置办齐全。除夕和元旦,是春节活动的高潮。津俗有守岁、辞岁、送神仙、接财神、祭祖先、吃团圆饭、拜年等习俗。晚间燃放鞭炮,通宵不绝。在丰盛的节日食品中,有蒸粘糕,取其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为了点缀旧式居民建筑,增加春节的欢快气氛,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吊钱。一般住户常用的春联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以及“人财两旺”,“合家欢乐”等。

春节

春节

古时亦称“元日”、“元旦”、“元朔”、“新春”等; 俗称新年。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二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西汉时的《太初历》中,便明确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当时亦称新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将阳历元月一日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年“这个字,是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谷粱传》 上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甲骨文中的“年”,是果实丰收的象形; 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意思。有年之日,人们喜庆丰收,久而久之,春节这个节日就形成了。还有一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候的 一种猛兽,新春之际,经常掠食噬人。为了防御它,人们便燃起篝火,把“年”吓跑了。天明,大家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庆贺,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欢快的节日。春节正当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时,而又尚未春耕春种,正是休息、娱乐的好时光,春节习俗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 舞狮源于镇慑糟塌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古时还有测天候。看风云,观日色晴雨以卜丰歉的习俗。从商周时代始,农民喝春酒、祝“改岁”,祈丰年,相沿不衰,日益丰富。俗话说,“过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正月初五止,有的地方要延长到正月十五。过年期间。民间有贴春联、买年画、吃年糕、放鞭炮、舞龙、舞狮子、守岁、吃年饭等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经逐渐被淘汰。

☚ 姑娘占卜   相术 ☛
春节

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为 “新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长远和隆重的传统节日。“年” 的最早含义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年”。夏、商的时候的夏历,称正月初一这一日为 “岁首”,也就是一年的起始,这一天也称为“年”。“年” 的名称始于周朝。古代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 夏朝以正月初一为 “年”,商朝把十二月初一为 “年”,周朝又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再一次把正月初一称为 “年”,于是这个规定便流传至今保持不变。但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是 “春节” 这个名字。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只是在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决定采纳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就将公历 (阳历) 1月1日叫做 “元旦”,而把夏历(农历) 正月初一称为 “春节”。春节的风俗十分丰富,内容迥异,有送神、接神、谢年、行香、祭祖、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等。宋代诗人王安石有诗赞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

☚ 风俗   人日 ☛
春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又称“元旦”、“三元”,民间俗称“年初一”、“初一”、“过年”、“过新年”。清早起来,各家各户鸣放鞭炮谓之“开财门”、“开门大吉”。随后,行拜年礼,小辈向长辈拜年,老幼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互拜,依序共饮屠苏酒,同吃糍粑、糕点和果品。湘南一带,合族人集中于祠堂,先拜祖宗,然后对拜。男人先看历书,择出何方吉利,才决定第一次向何方去,俗称“出行”。熟人见面,口称“拜年、拜年”。并互相作揖恭喜。城镇同事、亲友互相走访、拜年。忌讲不吉利的话。因此,彼此相见、互相拜年,只讲“恭喜发财”,祝愿“万事如意”的话。在农村为避免小孩大年初一讲不吉利的话,打破“彩头”、“好兆头”,大年三十晚上,由长辈用一篾片或一小卷稻草在小孩的嘴上刮几下,谓之“揩屁股”,这样,即使小孩在大年初一讲了不吉利的话,也就无害了。这天,忌动剪刀,忌拿针线,忌到菜园摘菜,忌到别人家借火,忌扫地。如果要扫,也只能往里扫。如果扫出门,意味着扫走了“春神”和“财神”。1949年后,各地城乡组织文艺宣传队伍,敲锣打鼓,向烈军属拜年,随后观看文艺演出节目或电影。拜年的风习基本沿袭下来。1980年后,除夕与新年交接时刻,鸣炮竹、放焰火的活动年盛一年,县城持续约1小时左右。

☚ 岁时节日民俗   元宵 ☛
春节

春节

民间最重视的节日,流行全省。我国过去使用夏历,正月初一称“过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将夏历年改称春节。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止,都属春节范围,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过小年后,家家打扬尘,洗被褥、除邋遢,还要杀年猪、打糍粑、办年货。除夕日,贴年画、门神、春联等,将室内外布置一新。除夕夜,有“接司命”、“吃团年饭”、“辞年”、“守岁”、“关财门”等活动。交年时,家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叫 “接年”。元日,清晨早起开门叫 “开财门”,出门祭拜天神叫 “出天行”,然后回家祭拜祖宗,向长辈及平辈互贺新年称“拜年”。春节食品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湖区和湘西做的糯米糍粑,有的大如锅盖,几十斤米一个,有的小巧玲珑,只有碗大。元日早晚,长沙、湘潭、株洲、平江等地吃面条,寓福寿绵长之意; 有的地方吃青菜 (芥菜)、白菜和芋头,寓清清白白,百事如意。春节娱乐活动尤多,有舞狮、耍龙灯、舞春牛、灯会、灯谜等活动。还有“送财神”、“赞土地”者,挨户去人家进行赞颂祝贺和讨赏钱。妇女则于元宵夜接“瓢把姑姑” 和 “请七姐”,问成年。春节因是一年之首,禁忌很多,尤其是除夕日,忌打破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忌泼油,团年饭上的鱼忌一餐吃完,要到新年正月十五才吃完,寓有吃有余。初一至初三不扫地,即使扫地也不能往外倒垃圾,说是倒掉了财喜。土家族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称“过赶年”,一般守在家里,不到外边去玩,只到摆手堂去祭祖,跳摆手舞。苗族春节兴集体拜年,青年男女数十人组成 “踩堂队”,由长者带领去各寨拜年。侗族春节,年三十晚全家吃“更年饭”,正月初一、初二不出门,初三至十五日有“行年” 习俗,即以寨为单位到另一寨集体做客,又叫“乡客”、“芦笙客”、“鸡尾客”。瑶族春节又称“挨样节”,初一青年们比赛射击或表演耕作戏,聚集在村寨周围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跳长鼓舞等。“过年”改为春节后,许多清规戒律已逐步破除。

☚ 姑娘斗牛节   春牛贺春 ☛
春节

春节

又称农历新年,是澳门居民非常重视的节日。在此之前的年三十晚,举办有“花市”,人们吃过“团圆饭”后,纷纷涌向“花市”,买花过年,希望一年顺景、万事胜意。年三十晚还有拜神活动,子夜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迎新辞旧。年初一凌晨开始,虔诚的人们便到寺庙去参神、祈福,求菩萨保佑平安。妈祖庙、观音堂等地,香火尤盛。人们大清早便起床,换上新衣、新鞋、新袜,外出给亲朋好友拜年,互祝新年好。春节期间,居民除了拜年、春茗,剩余的时间都去娱乐。澳门的春节,满街人潮,满城欢欣。一般商号和工厂都是过“人日”(年初七)才开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是中国的情人节,以前曾举行“花灯会”。随着西风东渐,青年人不再欣赏含蓄而富诗意的元宵节,才子佳人已是历史故事,只剩下天上一轮多情的圆月。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被西方形式的送玫瑰花、情人咭所取代。近年来,政府的旅游司、市政厅、文化司署都举行贺岁活动,有粤曲演唱、戏剧表演、音乐会、展览会、武术表演等,配合民间的习俗,装饰新年的气氛。澳门地产建设(有限)公司还于农历年初二举行金龙、中国武术和南北醒狮表演,在南湾、新马路、西湾等地举行巡回演出,场面壮观。总之,农历节日中的春节在澳门是异常热闹、备受重视的。

☚ 农历节日   清明节 ☛
春节

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俗称为 “新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长远和隆重的传统节日。“年”的最早含义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 “年”。夏、商时候的夏历,称正月初一这一日为 “岁首”,也就是一年的起始,这一天也称为 “年”。“年”的名称始于周朝。古代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 “年”,商朝把十二月初一为 “年”,周朝又以十一月初一为 “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时再一次把正月初一称为“年”,于是这个规定便流传至今保持不变。但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是 “春节”这个名字。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只是在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决定采纳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就将公历 (阳历) 1月1日叫做 “元旦”,而把夏历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 “春节”。春节的风俗十分丰富,内容迥异,有送神、接神、谢年、行香、祭祖、挂年画、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耍龙灯等。宋代诗人王安石有诗赞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旦》)

☚ 风俗   人日 ☛

春节chun jie

Spring Festival

春节chun jie

Spring Festival

春节

Spring Festival
相关词汇
除夕 New Year’s Eve
春联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pasted on gateposts or door panels)
办年货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舞狮lion dance
舞龙dragon dance
压岁钱(红包)gift money;lucky money
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拜年(give)New Year’s visit
爆竹firecracker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