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秋chūn qiū

代指年华。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三:春秋方壮雄武才,弯弧叱浪连山开。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

春秋

❶春季和秋季。張衡《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
❷年歲。丁廙《蔡伯喈女賦》:“經春秋之十二,忍胡顏之重恥。”
❸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張衡《東京賦》:“今捨純懿而論爽德,以《春秋》所諱而爲美談。”
❹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現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81年)爲春秋時代,趙壹《刺世疾邪賦》:“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愈復增其荼毒。”

春秋

《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 宜都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 ☛
春秋

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记载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大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行文简扼谨严,寓带褒贬,称“春秋笔法”,对后世历史著作和散文著作甚有影响。解释《春秋》者有“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左氏传》相传为鲁左丘明所撰,侧重释其史事。《公羊传》相传为齐公羊高所撰, 《穀梁传》相传为鲁穀梁赤所撰,侧重释其文字体例。《春秋》与三传本来单行,晋以后将其文字分载于各传有关内容之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著名注本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晋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有《十三经注疏》本。

☚ 尚书   左传 ☛

春秋

 “春秋”是东周列国时各国史官撰写的编年史的通称,有如今日的历史。如《国语·晋语七》说:“羊舌肸习于《春秋》”,即羊舌肸(又名叔向)熟悉各国史书。《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即周朝、燕、宋、齐诸国的史书。但也有例外,如晋称《乘》、楚称《梼杌》等。杜预在解释《春秋》书名说:“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时代以后仍然有许多编年体史书沿用这一古老的名称,如《吴越春秋》、《楚汉春秋》等。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一万八千多字。相传为孔子撰。大致成书于春秋末期。
 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公羊传》都说是孔子所修,《孟子·滕文公篇》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杀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但在《公羊传》和《谷梁传》中都记载了孔子的出生年月,如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载“庚子,孔子生”;《左传》于哀公十六年载“夏四月乙丑,孔丘卒”,孔子不可能记载自己的生卒年月。从笔法上考证,其前后笔法不一致,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如在僖公以前,《春秋》多称某国君为某人,隐公十年:“翚(公子翚,鲁卿大夫)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从传文看,经文所谓“齐人”就是指齐僖公:“郑人”实质郑庄公。到僖公以后,齐、郑等国国君写成了“齐侯”“郑伯”,只有秦、楚两国之君有时称“秦人”“楚人”。宣公五年后,秦、楚两国国君也称为“秦伯”、“楚子”了。因此有人认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石韫玉《独学初稿·春秋论》)由于时间的推移,记事太史各有师承,因而前后笔法不一致。前人认为此乃所谓的“春秋笔法”,说孔子删修《春秋》,意在“寓褒贬,别善恶”;还说,孔子要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因而后世学者便从字里行间寻找微言大义,可认为是推测之词。《春秋》本是鲁国官书,孔子可能以之传授弟子,由此传到民间,再由某弟子传述下来,为纪念孔子,在书中加上了孔子的生年和卒年。
 《春秋》采用的是编年体。它“记事者以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月的次序来论事。
 《春秋》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按鲁国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等十二公的顺序写成了编年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断代史。
 《春秋》虽是鲁国官修史书,但它记载的不仅仅是鲁国一国之事,而是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及发展作了全面记载。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政治活动,战争也是本书的重点。此外还记载了会盟、朝聘、婚丧、祭祀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大事,并加以简单的评论。如隐公元年载,周平王向鲁惠公之妾仲子赠賵,作者认为这是为君的不守君道,不成体统。又如《春秋》宣公十五年载有“初税亩”,即在这一年开始实行履亩而税,取代了传统的“藉田以力”的徭役租,导致了领主经济走向崩溃,为地主经济的兴起开辟了道路。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末期赋税和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春秋》还记载了日月食、星变、虫灾、地震、山崩、雨霜、雹、水旱等自然情况的变异。如隐公八年,有“螟”的记载,由此可知这一年发生了螟虫灾害,可惜记事过于简单。《春秋》对经济、文化的记载比较少。
 《春秋》成书年代较早,因此存在不少缺点。尤其是笔墨过于简单。这部书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中的历史,但全书不过一万七千余字,每条文字不过几十个字,最少的仅一个字,还有很多大事漏记了。因此,仅凭此书难以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春秋》是鲁国史官所记的当朝大事,当时人记当时事,必然是可信的。古本《竹书纪年》同《春秋》记事可以相互印证。从出土的不少青铜器铭文和若干古物中,也足以证明《春秋》之可信。如文公元年:“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今传世青铜器有楚王頵钟,其铭文是:“楚王頵自作铃钟”,由此可证明楚成王名頵。
 《春秋》采用了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叙述历史。它具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将事件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过程。《春秋》提出了一整套历史编撰方法,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为以后编年体史书体例的更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春秋》是春秋时期各国史书中仅存的一部,其余的“百国春秋”都已亡佚了。在春秋以前的夏、商、周也都没有史书流传下来,《尚书》仅仅能反映古史的某些片断。后来晋朝初年出土的《竹书纪年》,也只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残本。因此《春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几千年来一直受到重视。
 《春秋》原有单行本,后来和各种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
 唐代曾将《春秋》刻成石经。五代后唐长兴三年(公元632年)国子监根据唐石经刻印九经。宋太宗淳化年间国子监刻印了《春秋左传正义》。此后明代有许多翻刻本,如南宋讲习堂翻印的《春秋》和《左传》合刻本,非常精致;还有明刻相台本;明嘉靖年间官刻《十三经注疏》合刻《春秋》、《左传》三十卷,明万历年间翻刻。清嘉庆年间阮元重刻《十三经注疏》。

古词语“《春秋》”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春秋》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春秋》者,道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终,故云:始于春,终于秋;故曰《春秋》也。
 

唐·徐彦《公羊传疏》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离娄下》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殁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汉书·艺文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言《春秋》,於齐则胡母生;於赵则董仲舒。……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清河·胡常)以明《谷梁春秋》为博士部刺史,又传《左氏》。……
 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亦颇受焉。而董生为江都相,自有传。弟子遂之者兰陵褚大,东平赢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长史,唯赢公守学,不失师法,为昭帝谏大夫。授东海孟卿、鲁眭孟。孟为符节令,坐说灾异诛,自有传。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也,与颜安乐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馀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严、颜之学。……
 暇丘江公授“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太子既通,复私问“谷梁”而善之,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王孙皓星公二人受焉。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才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谷梁”。沛蔡干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谷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徵江公孙为博士。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谷梁”,欲令助之。江博士复死,乃徵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馀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显;“谷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谷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馀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为博士,至长沙太傅,徒众尤盛。尹更始为谏大夫、长乐户将。又受《左氏传》,取其变理合者,以为“章句”,传子咸及翟方进、琅邪房凤。……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也。……票骑将军王根奏除补长史,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迁五官中郎将。时光禄勋王龚,以外属内卿与奉车都尉刘歆共校书。三人皆侍中,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纳之,以问诸儒,皆不对。歆于是数见丞相孔光,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凤、龚许歆,遂共移书。……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萧秉君房,王莽时为讲学大夫,由是《谷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学。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授清河张禹长子。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於宣帝,徵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常授黎阳贾护、季君,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汉书·儒林传》


 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谷梁》范宁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说。
 

《隋书·经籍志》


 《春秋》义例,时亦窥其一二大者。而终不能有以自信於其心,以故未尝敢辄措一词於其间。
 

宋·朱熹《书临漳所刊四经后》


 《春秋》之说,向日亦尝有意,而病于经文之太略,诸说之太烦。且其前后抵牾非一,是以不敢妄为必通之计,而姑少缓之。然今老矣,竟亦未敢再读也。
 

宋·朱熹《答龚惟微》


 汉十四博士今文之学,今多不传,……惟《公羊春秋》犹存,《谷梁》亦存全书,此天之未丧斯文也!……幸而唐人虽以《左氏》列于“五经”,……而书犹不至亡。啖(助)、赵(匡)、陆(淳)兼采之以作纂例,宋人沿啖、赵、陆之派说《春秋》,多兼采《公》《谷》,故未至于如《韩诗》之亡於北宋。惟宋尚通学,不主专门,合三传为一家,是合五金为一炉而冶之;合三牲鲁腊为一鼎而烹之也。《春秋》是一部全书,其义由孔子一手所定,比《诗》、《书》、《易》、《礼》不同。学《春秋》必会通全经,非可枝枝篰篰而为之者。……故《春秋》一经,尤重专门之学。国朝稽古,汉学中兴,孔广森作《公羊通义》,阮元称为孤家专学,然其书不守何氏义例,多采后儒之说,又不信黜周王鲁科旨,以新周比新郑,虽有荜路蓝缕之功;不无买椟还珠之憾。惟何氏《解诂》与徐疏,简奥难读;陈立书又太繁,治《公羊》者,可从《通义》先入,再观“注”、“疏”。常州学派多主《公羊》,庄存与作《春秋正辞》,传之刘逢禄、宋翔凤、龚自珍诸人。凌曙作《董子繁露注》,其徒陈立作《公羊义疏》,治《公羊》者,当观凌曙所注《繁露》以求董子大义,及刘逢禄作《释例》,以求何氏条例,再览陈立《义疏》,以求大备,斯不愧专门之学矣。许桂林作《谷梁释例》,柳兴恩作《谷梁大义述》,钟文烝作《谷梁补注》亦成一家之言。《谷梁》不传三科九旨,本非《公羊》之比。惟其时月日例与《公羊》大同小异,详略互见,可以补《公羊》所未及。治《谷梁》者,先观杜《解》,孔《疏》,再及李贻德、贾服《辑述》以参考古义,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以综览事实,然亦只是左氏一家之学,於《春秋》之微言大义,无甚发明。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


 【评】《春秋》虽是史书,儒家尊之为经,因其褒贬是非、微言大义故也。历代虽有毁誉之别,但治史论政多奉为圭皋。

春秋 - 历史大事 - 可可诗词网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20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40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它所记鲁国12代的各个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增减。《春秋》最初原文有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汉代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
春秋

春秋

春季和秋季,泛指四季或一年。 《鲁颂·閟宫》三章:“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解,通“懈”,xiè。享祀,进献祭祀。忒,差错。郑《笺》:“春秋,犹言四时也。忒,变也。”朱熹《集传》: “春秋,错举四时也。忒,过差也。”

☚ 春日   春酒 ☛
春秋

春秋chūnqiū

━━ 四季的代称。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唐·韩愈《南溪始泛》诗:“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此指春秋二季之社日。又指岁月、光阴。《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唐·寒山诗:“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

☚ 春残   春娇 ☛
春秋

春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游于六艺之囿,驰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这里以游猎为喻,鼓励天子提倡六艺,兴礼修文。

☚ 【九画】   春宫 ☛

春秋

犹言褒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 “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 春秋笔法

春秋chūnqiū

❶春天和秋天;借指一年的时间,也泛指光阴
 △ 几十个~。
❷我国古代史书的通称,如《吴越春秋》。
❸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春秋

(2次)
❶代称四时;岁月。~忽其不淹兮《远》
❷指年岁。~逴逴而日高兮《辩·七》

春秋chūn qiū

光阴,岁月。《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王逸注:“年齿已老,将晚暮也。”《远游》:“春秋忽其不掩兮。”王逸注:“四时运转,往若流也。”金开诚校注引汪瑗说:“春秋,错举四时而言也。”

春秋1;春秋2

◉ 春秋1 chūnqiū 
❶春季和秋季,借指一年,也泛指岁月。〈例〉苦度~/ 20个~匆匆过去,我已是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近〉年月/ 岁月。
❷年龄。〈例〉~鼎盛/ ~已高/ 问她~几何,她笑答年方二八。〈近〉年龄/ 年岁/ 岁数。
◉ 春秋2 Chūnqiū 
❶中国历史上的时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包括这一时段而得名。现把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竞相争霸。
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孔子修订而成。后来常用为历史著作的名称。〈例〉相传孔子修《~》,一字含褒贬。

春秋1chūn qiū

我国周朝以鲁国为对象的编年体史书,传说经孔子修订,措辞用字,义含褒贬: 更有颦儿这促侠嘴,他用~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四二·970)


春秋2chūn qiū

指人的年岁: 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四·92)

春秋

❶猶四時。《詩經·魯頌·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鄭玄箋: “春秋,猶四時也。”
❷左史所記爲春秋。鄭玄《六藝論》: “春秋者,國史所記人君動作之事也。左史所記爲春秋,右史所記爲尚書。”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春秋
春秋  chūnqiū

亦稱“春秋經”,儒家必修教材之一。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傳爲孔子據《鲁春秋》整理而成。所記起自鲁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計二百四十二年。其記事多而言辭簡,用詞多含褒貶,世稱“春秋筆法”。後儒加以闡釋與補充,遂產生諸家傳文,今存者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三傳。《春秋左氏傳》詳事實,爲古文經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重簡釋,爲今文經學。古之《春秋》經文與“三傳”分列,今本分載於各傳之前。

春秋

春秋

四季的代称。《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 霜   发生 ☛

春秋【同义】总目录
春秋断烂朝报
四季【同义】总目录
春秋四季
春秋

春秋

古籍名。儒家经典之一。为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国的史料编纂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共二百四十年,一万六千余字。叙事多极简,以用字为褒贬。《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邵雍《洛阳怀古赋》:“修《春秋》而罪诸侯之乱伦。”——修订《春秋》而责备诸侯的乱伦行为。

☚ 春祈秋报   春秋迭代 ☛

春秋chūn qiū

〖名词〗
一、年龄(1)。《贾谊治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天子的年龄正当强壮的时期。
二、儒家的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其文字简短,属编年体(36)。《五帝本纪赞》: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我读《春秋》、《国语》,其中说明《五帝德》和《帝系姓》是很明白的。《太史公自序》: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从前孔子为什么要编写《春秋》呢? 《讳辩》:《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声音相近的人名。
三、泛指史书或史册(1)。《游侠列传序》:功名俱著于春秋。——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上。
四、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现在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代,这时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1)。《青霞先生文集序》:予尝按次春秋以来。——我曾经按历史次序阅读过春秋以来的作品。

春秋

❶ 四季的代称。《诗经·鲁颂·宫》:“~匪解,享不忒。”
❷ 指年龄。《汉书·苏武传》:“且陛下~高。”梁启超《谭嗣同传》:“~三十有三。”
❸ 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之《~》以求其断。”

史书

史书

史(史册;史策;史传;史乘;史牒;史编;史记;~学;~料;~话;~评;历史;国~;党~;家~;外~;正~;杂~;秘~;青史) 汗青 汗竹 汗简 编简 青编 青简 春秋 阳秋 金册 遐册 遐策 贞筍
史书的通称:阳秋
史书、书籍:竹素 竹帛(功垂~)
典册、史籍:玉牒
史籍、书册:汗竹
历史典籍,史书:史籍 丹青
各种史书:诸史
以词曲写成的史书:词史
私人著述的史书:野史 野乘 私史
野记史乘:记乘
贯通古今的史书:通史
篇幅巨大的史书:皇皇史册 煌煌史册
历法书:历(历书;~本;~册;历日;历头;元历;鸟历;通~;年~;黄历;皇历;台~;挂~;农~;玉~;瑶~) 通书 皇书 宪书百叶(百叶图)
一月一页的历书或挂历:月历
记有年月日的本子:日历 甲历 蓂历
不可更改、永不磨灭的史籍:不刊之史
(记载历史的书籍:史书)

☚ 记事书   谱牒 ☛

光阴

光阴

时(时光;时阴) 晷(晷景;光晷) 日(日力;日车;日宫;日景;白日) 景(景光;光景) 岁一寸 璧阴 奔驹 漏箭 春秋 流晖 金乌玉兔 银轮玉兔 飞乌走兔 飞乌驰兔
时光,光阴:驰辉 驰晖
日月,光阴:居诸(爱惜~)
岁月,光阴:甲子 岁光 岁龠
短暂的光阴:分阴 寸阴 寸光(寸光阴)寸晷 寸刻 寸晖 驹光 促景
如流水的光阴:流景(~易迈)
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流年 徂龄
易逝的光阴:隙驹 隙驷 驹阴
短暂易逝的光阴:驷景
流逝的光阴:逝川 逝水 逝波 逝流逝景 逝运
消逝的光阴:逸景
飞逝的光阴:飞光
光阴宝贵:寸阴尺璧 寸阴是兢
径尺之璧虽大而贵,但不如光阴宝贵:尺璧非贵
(时间:光阴)

☚ 好时光   岁月 ☛

年龄

年龄

年(年几;年岁;年甲;年行;年齿;年纪;年涯;年载;年华;年光;年算;年事;年祀;身年;生年) 岁(岁数;岁路;实~;足~) 龄 齿(齿发;齿年;齿岁;齿筭;齿历;龄齿;生齿) 庚(庚甲) 春秋(~几何) 青春
称人年龄的敬词:尊庚
对人年龄的敬称:尊寿
谦称自己的年龄:犬马之年 犬马之齿
年寿,年纪:
容貌年龄:容齿 姿年
年龄和相貌:年貌
年龄和资历:年资
年龄和辈分:年辈 年行
年龄和德行:年德 齿德
年龄和德行都很高:齿德俱尊
年岁和精力:年力
年龄和官职:齿爵
年龄和体力:齿力
论年岁,按年龄说:论年 论齿
年龄增长:加年
年龄增加:增年 增岁
增加一岁:受岁
年龄增大:长大
年龄相同:同岁 同龄 同齿 同庚 同甲 同年 齐年
年龄相近:年一年二
两人都处在青春期,年龄相近:青春两敌

另见:出生 生日 年幼 年老 年数 结婚 寿数

☚ 年龄   各种年龄 ☛
春秋

春秋

一年有四季,以春秋代表一岁。故作年龄的别称。

☚ 庚甲   甲子 ☛

春秋chūn qiū

❶四季的代称。《楚辞·远游》:“~~忽其不淹兮”。
❷年岁。《战国策·秦策》:“王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
❸春秋二季之社日。韩愈《南溪始泛》:“愿为同社人,鸡豚燕~~。”

春秋

书名。相传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修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记述自鲁隐公元年 (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 至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 《春秋经》之称。

春秋

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据传为孔子所撰著。列入儒家经典。所记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止鲁哀公14年(前481年)。《史记·太史公自序》言《春秋》经孔子“笔削褒贬”,“重空文以断礼义”,为后世之治立法,其用在明“道义”。宋胡安国认为该编年史是“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宋史·胡安国传》)。后世以此书有“借事明义”、“微言大义”之旨。说明编者是按正统周礼名份备记不同历史人物的活动的,其用意在于正名位。其间对于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伦理记述颇丰。解释《春秋》的历史著作有《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记述历史事件,后二传多明义理。西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春秋》列为五经之一。偏重《春秋》义理的解释著作还有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宋胡安国《春秋传》、孙复《春秋尊王发微》、铉翁《春秋详说》、清庄存与《春秋正辞》、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近人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

《春秋》

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录加以删编而成。记载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或十六年(公元前722年至前481或479)春秋鲁国12代国君当政时241年的历史。《春秋》的文字十分简单,240多年历史只写了约1.8万字。记述内容丰富,其中日食有37次。每年最多20多条事,最少只有2条。字数最少仅12字,最多不过40字。后来有人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先后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3家。《公羊》、《谷梁》两传主要对《春秋》中的文字加以阐释,《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流传本全书共19.6万余字,成为中国第1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春秋

中国先秦历史的一段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也是春秋时期的起点。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春秋时期结束。据史记载共有诸侯国120多个,但到春秋末期,由于相互混战吞并,只剩1/3。

春秋

032 春秋前770—前476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前770)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诸侯争霸的局面,因鲁国编年史 《春秋》而得名。为我国奴隶社会末期。

☚ 周   战国 ☛
春秋

春秋前770-前476Chunqiu

我国古史上西周之后战国以前的一个历史时代。春秋之称由鲁史《春秋》而来。《春秋》一书所记史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春秋起讫年代约略相同。
春秋时期的政治发展与西周时代的分封制有密切关系,是分封制的继续发展和必然结果。在分封制度下,按照“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原则,被分封的诸侯国有三个层次。一是姬姓诸侯国,约有50多个;二是姬姓之外与周王室有亲戚关系的异姓诸侯国;三是归服于周的异姓诸侯国。春秋初年,见于记载的有100多个国家,加上在分封范围之外的戎狄蛮夷诸小国,共约有200余国(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4、卷5)。春秋时期,这些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局面,特别是其中10多个大国更对政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东周王朝在春秋时期虽然还有天下“共主”的招牌,但是它已无力“授民授疆土”以分封新的诸侯,其实力已降至中等诸侯以下,商周王朝那样的权力中心已不复存在。春秋时期虽然每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权力中心,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各国间形成了错综复杂关系,并且,可以划分出这样几个政治区域。一是周、郑、宋、卫区。这个区域地处黄河中游,保存了较多的传统政治,尽管经常受到其他区域政治的冲击和影响,但却能维持其守旧的格局。二是秦、晋区。这个区域地处黄河上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三是齐、鲁、燕区。这个区域地处黄河下游,政治上偏于保守,唯齐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为其政治注入了活力。四是楚、蜀、吴、越区。这个区域地处长江流域,除楚之外的这个地区国家的发展都比较晚。楚和吴越以其雄厚实力先后与中原诸国抗衡。一般来说,每个区域内国家间政治联系和交往比较多,对于区域外诸国则多进行较大的征伐战争。区域政治是春秋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大国争霸的紧锣密鼓始终不断。据《春秋》所载,242年间列国之间的战争共483次,朝聘会盟450次。春秋初年,郑国伐卫、侵周、败燕、攻宋、灭许、大败北戎,几成霸主。鲁国在春秋初年曾多次打败宋、齐、卫、燕等国,亦有称霸之势。然而,真正可以称为霸主的当首推齐桓公。经过争霸,至春秋战国之际,大国仅有七八个。终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语),从而为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春秋时期各项制度,如宗法、礼制、军制、刑法等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均或多或少地与政治上的权力下移现象有关。随着分封制的深入发展,诸侯之下的卿大夫阶层不可避免地膨胀起来。出现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很大的卿大夫,如鲁国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郑国的七穆(罕氏、驷氏、国氏、良氏、游氏、丰氏、印氏),以及晋国的栾氏、郤氏、范氏、知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卫国的孙氏、宁氏,齐国的鲍氏、陈氏、国氏、高氏等。他们或为国君的子弟后裔,称为公族;或为与国君异姓的世卿世官,称为卿族。这些卿大夫往往“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国语·晋语》八),操持国柄,“政在家门” (《左传》昭公三年),甚至敢于“弑君”、“出君”。前573年晋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前559年卫孙林父、宁殖等驱逐卫献公,前548年齐崔杼弑齐庄公,前517年鲁季孙氏驱逐鲁昭公,前481年齐陈恒弑齐简公等等,这类事件屡有发生,以致使当时的人们有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的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春秋时期的政治也在不断变化,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这一切都预告着社会巨大变革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春秋时期对于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国人暴动   春秋五霸 ☛

春秋

《春秋》chunqiu

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为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称。今传《春秋》相传为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此书是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书中以鲁国的12位国君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2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典、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其内容征实可信。此书记事极为简略,但体例严谨,文字省净,被后人推崇为“简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认为它在遣词造句中都寓有褒贬,并大力宣扬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对后人的写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书被儒家奉为经典,今存与之有关的作品有《春秋左氏传》,本名为《左氏春秋》,起初独立行世,以叙事为主,内容与《春秋》相表里,汉代以后常被用来解释《春秋》,西晋后遂与之合为一处。又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儒家解经之作,侧重阐发“微言大义”。上述三书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的注本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

☚ 尚书   左传 ☛
春秋

春秋

古代编年体史书。原为先秦各国史书的通称,又是鲁国史书的专称。今传《春秋》相传为孔子在鲁国史书基础上修订而成,但唐宋以后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此书是大事记式的编年史,书中以鲁国的十二位国君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 (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年),凡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典、灾异等事,均有所记载,其内容诚实可信。此书记事极为简略,但体例严谨,文字省净,被后人推崇为“简而有法”的典范。甚至有人认为它在遣词造句中都寓有褒贬,并大力宣扬这种所谓“春秋笔法”,对后人的写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此书被儒家奉为经典,今存与之有关的作品有《春秋左氏传》,本名为《左氏春秋》,起初独立行世,以叙事为主,内容与《春秋》相表里,汉代以后常被用来解释《春秋》,西晋后遂与之合为一处。又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儒家解经之作,侧重阐发“微言大义”。上述三书合称 “ 《春秋》三传”。

☚ 尚书   四书五经 ☛
春秋

春秋

编年体春秋时鲁国史。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修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大夫,政变中被杀,子孙奔鲁,到孔子时,贵族之家早已没落,降为国人。孔子做过管理仓廪、牛羊的小吏,一度任鲁国世卿季氏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此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见,不为时君所用。他一生主要活动是讲学,不仅规模大,而且标榜“有教无类”,在广泛的范围内开放学术,开我国学术史和教育史的风气之先,对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春秋”本为古代各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其含义就如同我们今日所称的历史。杜预在解释《春秋》书名时说:“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春秋经传集解序》)名为“春秋”,不过是逐年纪事,以春包夏,以秋兼冬,即包括一年四季的大事。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故记载鲁国的内政特详,但亦涉及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以鲁国十二代国君先后为次序,按年时月日排比,年下分时(季),时下分月,月下分日,基本上每一历史事实,都有明确的时间。但其中也有些是鲁史原来没有的,无法补上,也有后人传写脱漏的。其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原来的记录有详有略,每条的文字最少的仅一字,如僖公三年夏六月“雨”、宣公六年秋八月“螽”等,有二三字的,如襄公九年春“宋灾”、僖公八年夏“狄伐晋”等;最多的一条四十五字,定公四年春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无论字数多少,可说都仅有事目,如今日的大事标题,都没有说明史实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无法给人具体的历史知识。宋人王安石说它是“断烂朝报”,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书记载鲁国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有日期无月的十四条,有月无日的二条。据经传记日期的,凡六百八十一事,从鲁文公以上记日期的二百四十九事,宣公以下记日期的四百三十二事。所记日食月食之类,都有精确的年月日,经过后人推算,基本上没有差错。在二百四十二年中,记载日食三十七次,其中有三十三次是可靠的,只有四次成问题。这是古代最完整的记录。最早的一次是“鲁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这是指公元前720年2月22日的日全食,比希腊塞利斯所记的日食早一百三十五年。又如鲁文公十四年(前611)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据《中国彗星》一书的作者威廉研究,认为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作者处理天人之际的关系,没有带浓厚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不是完全听天由命。故是书主要是写人的历史,特别是盟会征伐以及礼乐大事,记载很多。至于祭祀、时令变化,则比较少,故董仲舒说:“《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蔽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认定挽救春秋时政治危机的办法,就是“正名”。认为只有重新确定封建等级制度,调整各级封建领主间的关系,各守名分,才能制止违礼乱法的现象。将正名论用以处理历史问题,就成为历史的褒贬观。如是书载“天王狩于河阳”(鲁僖公二十八年),实际上不是这样,是晋国诸侯(晋文公)召见天子。孔子就按正名论观点,加以褒贬,改成天王狩于河阳。完全歪曲了史实。关于编修《春秋》的方法,杜预曾归纳为五点:一、“微而显”,即说辞虽简微,而意义显著;二、“志而晦”,即记事隐微,字少例见;三、“婉而成章”,即措辞委婉曲折,以显示顺从尊者亲者之意,成为篇章;四、“尽而不污”,即详尽地叙述事实,而不曲污封建礼制;五、“惩恶而劝善”,即对于好人必定大书特书,以资表彰,对于坏人坏事,进行批判,以示惩贬。这五点是春秋措辞、用字、义训、详略、褒贬等方面的方法总结,为古代史学奠定方法论的初步基础。如《春秋》书“杀”,是有分别的。对天子、诸侯,则不书某人杀天子、诸侯,而用弑字,大夫、士以下则用杀字,以表示君臣尊卑贵贱等级不同。过去有人认为《春秋》“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说褒贬有无上的威力,能使乱臣贼子惧。实际上不是如此。《春秋》一些新闻标题的记载,全书只有题目而无详细内容的一万八千多字,不能也无法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清人纪昀说得好:“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何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四库提要》)当然,孔子的史学思想有进步方面,《春秋》有其重要地位,我们应很好研究,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春秋》本为史书,自西汉以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
有清刻《十三经注疏》本等。

☚ 逸周书   仪礼 ☛
春秋

春秋

历史时代名,处于西周之后战国之前。春秋名称由鲁史《春秋》而来,《春秋》一书所记史事起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现在习惯上所说的春秋时期的起讫年代(前770—前476年),同《春秋》一书所记年代大致相同。春秋时期的政治发展与西周时代的分封制有密切关系,是分封制的继续及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分封制度下,按照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的原则,被分封的诸侯国有三个层次: 一是姬姓诸侯国,约有50多个; 二是姬姓之外与周王室有亲戚关系的诸侯国; 三是归服于周的异姓诸侯国。春秋初年,见于记载的诸侯国有100多个,加上分封以外的戎狄蛮夷诸小国,共约200余国 (详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卷4、卷5)。春秋时期,这些国家的内政外交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其中十数个大国更对政局影响举足轻重。东周王朝虽仍有天下 “共主” 的招牌,但已无力 “授民授疆土” 而分封新诸侯,其实力降至中等诸侯以下,天子称号名存实亡。春秋时期每一个诸侯国虽各自为政,但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各国间又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致可划分出这样几个政治区域: 一是周、郑、宋、卫区,此区域地处黄河中游,保存了较多的传统政治,虽屡遭其他区域政治的冲击和影响,却仍能维持其守旧的格局; 二是秦、晋区,地处黄河上游,发展潜力深厚;三是齐、鲁、燕区,地处黄河下游,政治偏于保守,唯齐桓公和管仲的改革为其政治注入了活力; 四是楚、蜀、吴、越区,地处长江流域,除楚外,这个地区的发展都比较晚。楚和吴、越以其雄厚实力先后与中原诸国抗衡。一般来说,各区域内的诸侯国之间交往较多,而对区域外诸国,则多进行排斥。区域政治是春秋政治发展的一大特征。在春秋政治舞台上,大国争霸频仍,据 《春秋》记载,242年间列国之间的战争共483次,朝聘会盟450次。春秋初年,郑国伐卫、侵周、败燕、攻宋、灭许、大败北戎,几成霸主。鲁国亦曾多次击败宋、齐、卫、燕等,也有称霸之势。然而真正可以称为霸主的当首推齐桓公。其后,相继建成霸业的有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这便是后人所说的 “春秋五霸”。通过争霸战争,至春秋战国之际,大国仅存七八个,终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史记·太史公自序》),从而为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春秋时期各项制度,如宗法、礼仪、军政、刑法等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均与政治上的权力下移现象有关。随着分封制的深入发展,诸侯之下的卿大夫阶层不可避免地膨胀起来,一批实力雄厚的卿大夫相继出现,他们或为国君的子弟后裔,称为公族,或为异姓与国君的世卿世官,称为卿族。这些卿大夫往往“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 《国语·晋语》),操持国柄,“政在家门”( 《左传》昭公三年),甚至敢于“弑君”、“出君”。前573年晋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前559年卫孙林父、宁殖驱逐卫献公,前548年齐崔杼弑齐庄公,前481年齐陈恒弑齐简公等等。以致当时出现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的观念。春秋时期是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对于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 东周   战国 ☛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Chunqiu

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终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与这一时代起止时间大致相同,故有此称。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弱,已不被各诸侯国重视。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各地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一些诸侯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对弱小国家进行兼并战争,形成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个国家,其中比较强大的是齐、晋、楚、秦、鲁、郑、宋、卫、陈、蔡、吴、越等国。而后人所说的“春秋五霸”则是指这一时期相继建立霸业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在经济上,春秋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发生重要变革的阶段。春秋早期,田制仍保留着井田的形式。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了。奴隶主贵族驱使大量奴隶去开垦井田以外的荒地,叫作“私田”,这种私田的产品不向国君交纳。随着私田被越来越多地开垦,公田上的奴隶怠工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公田荒芜,野草丛生,而私田上的庄稼长得很茂盛。为了适应这一新局面,诸侯们纷纷改革了田税征收办法。首先是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把私田分成等级以征税;接着,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宣布实行“初税亩”,即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照耕种田亩的数目交纳田税,从此代替了传统的“籍田以力”的徭役地租,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封建的剥削方式始出现。春秋时代还是我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孔子、老子、孙子等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以及《诗经》、《尚书》、《春秋》等不朽著作。

☚ 青铜器   城濮之战 ☛

春秋

《春秋》Chun qiu

先秦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编写而成,但后代学者已对此提出怀疑。书中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 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242年的历史事实,涉及征战、祭典、会盟、灾异等很多方面。书中记叙极其简略,每条记载寥寥数语, 类似新闻标题。但遣词用语非常讲究, 被后人推崇为 “简而有法”的典范。有时作者在记叙中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因而有人认为书中处处寄寓着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并把这种写作方法称为“春秋笔法”。作为早期历史散文, 《春秋》的文学色彩很少, 但它的简约严谨仍给后代散文家不小的影响。后代解说 《春秋》或与《春秋》有关的著作有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等。

☚ 周易   左传 ☛

春秋

❶儒家经典之一。传为孔子删订《鲁春秋》而成。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文字简短,据说:“一字寓褒贬”,古称“春秋笔法”。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书为之解释,称为“春秋三传”。
❷古代史书的通称。如《周之春秋》、《齐之春秋》及后来的《吴越春秋》、《十六国春秋》等。
❸指春秋时期。因《春秋》一书记载这一时期历史而名。

春秋

春秋

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是我国较早的编年史。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计242年间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的历史大事。《春秋》记事语言精练,简洁明了,格式严谨,条理清楚。但文辞过于简单,缺乏具体描写。《春秋》显示了《尚书》以来散文发展的进步,在用词用句方面对后代文学家也有一定影响。

☚ 尚书   左传 ☛

春秋

旧题孔丘(详见《周易》)撰。“春秋”一词,最早见于《国语》一书,是春秋时期各国国史之通名。《墨子·明鬼篇》亦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 《春秋》”、“齐之 《春秋》”。据 《左传》记韩宣子使鲁,所见《易》、《象》和《鲁春秋》,是鲁史亦名《春秋》。大约到战国之时,《春秋》一书才专指鲁《春秋》,故孟子把晋之《乘》、楚之《梼杌》与鲁之《春秋》并提。今本《春秋》与鲁《春秋》之关系,与今本《春秋》之作者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明确提出《春秋》为孔子所作。《史记》承其说,云孔子“因史记作《春秋》”。后世诸儒对此基本上是众口一辞,很少异义。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春秋》乃鲁史旧文,孔子未曾修或作,如唐刘知几《史通·惑经篇》指出“《竹书纪年》其所记事,皆与《鲁春秋》同”,已怀疑《春秋》与孔子之关系。宋郑樵《春秋考自述》则明确提出“按《春秋》之经,则鲁史记也。”清朱彝尊《经义考》引宋刘克庄云:“《春秋》,史克之旧文也。”清袁谷芳《春秋书法论》云:“《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亦云: “《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今人对此亦持两说。持《春秋》为孔所作或所修者,以范文澜《中国通史》、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卫聚贤《古史研究》、苏渊雷《读春秋及三传札记》、沈玉成《春秋左传学史稿》为代表;持《春秋》非孔子所作或所修者,以钱玄同《春秋左氏考证书后》、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为代表。至于今本《春秋》与鲁《春秋》之关系,因对此书作者之认定不同,因之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持《春秋》非孔子作者认为,今本《春秋》即鲁《春秋》。持《春秋》为孔子作者大抵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孔子“作”《春秋》,即《春秋》为孔子据鲁史记或各国史记而作,宋代以前诸儒一般持这种看法;一种认为孔子“修”《春秋》,即孔子只对鲁《春秋》进行了修订或整理,宋代以后诸儒以及现代学者持这种看法者较多。今人一般认为,《春秋》乃孔子就鲁《春秋》删削节录而成,是“修”而不是“作”。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文只有一万六千多字,简略地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以鲁国为主,兼记它国史实。其记事方法,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所云,乃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为后世编年体史书之鼻祖。此书记事非常简约,每年记事多则数十则,少则几则。如隐元年记事七则,隐二年记事九则,隐三年记事七则。且每事所记不过十余字,少则一字,最多亦不过四十余字,颇类似后世之大事记或新闻标题。此书不仅文字简约,且记事不记言,亦不作任何议论。其所记之内容,各国间征伐占四成,会盟占二成,朝聘占二成,婚表、祭礼占一成,余则为日月食、星变、地震、山崩、洪水、雨、霜、雹、冰、旱、虫等自然现象。今之学者均认为此书所记之事基本可信。如其记日蚀三十六次,除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初一和襄公二十四年八月初一可能属误记或错简外,其它三十四次均是可靠的。再以古本《竹书纪年》和出土之青铜器铭文与此书互校,亦可证明其记事之可靠。如僖公十六年记“陨石于宁五”,与刘知几《史通》所引《竹书纪年》完全相同。再如文公元年记“楚世子商臣杀其君頵”,今传世青铜器有《楚王頵钟》,为春秋时器,可见楚成王确实名頵。但是,此书漏记颇多,如日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鲁都曲阜可见之日蚀应该超过六十次,然此书仅记三十六次。再如嫁女,此书所记鲁国女子出嫁仅七次,亦不近情理。又据元李廉《春秋诸传会通》统计,此书无事而书“春正月”者二十四处,“夏四月”者十一处,“秋七月”者十七处,“冬十月”者十一处。古人解释此乃是书“首过时”,当然属于牵强附会,今人一般认为是脱落。正由于此书残缺严重,记事不全,宋王安石才讥其为“断烂朝报”。古人认为,此书即是孔圣人所作,而其记事又非常简略,其中必隐寓有“微言大义”谓之《春秋》笔法或《春秋》义例。发挥此大义或笔法者称之传。西汉时之《春秋》传共有五种, 即 《公羊》、 《榖梁》、 《左氏》、 《邹氏》、 《夹氏》。《邹》、《夹》早佚,传于后世的只有《左》、《公》《榖》,通称《春秋》三传。汉代以前,经传分行,魏晋以后,经与三传合行,故无单行之本。三传所载之经文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字有歧异。如隐公三年《左传》经文“君氏卒”,《公》、《榖》二传经文 “君”作 “尹”; 再如隐元年《左传》经文 “公及制仪父盟于蔑”,《公》、《穀》“蔑”作“昧”等。清代毛奇龄有《春秋简书刊误》,以《左传》经文刊《公》、《榖》经文。其后段玉裁有《春秋左玉古经》、赵坦有《春秋异文笺》,侯康有 《古经说》,进一步校勘三传经文,成绩斐然。《春秋》一书一般与其注疏合刊,几无单行本,现存明弘治《五经》本、内府本、孔氏本、古香斋袖珍十种本、康熙《篆文六经四书》本、同文书局影印康熙篆文本、千顷堂书局影印康熙篆文本。

春秋

《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书中记载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 到鲁哀公十四年 (前481) 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实,内容包括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争等政治、军事活动,及日食、地震、水旱灾害等自然现象。文辞极短,每篇至多四十余字,最少仅一字。相传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阐释和补充《春秋》的主要有《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三传。

☚ 荀子   春秋繁露 ☛

《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42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鲁国的史记。所记之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西晋杜预认为,因鲁史所记,“必表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春秋左氏传序》),又据“春生物而秋”意,故称。《孟子》、《史记》、《汉书》均有“孔子作《春秋》”的记载,“《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为后立法,其用在“道义”,已不仅为记事之书。故旧说“借事明义,乃一部春秋之旨”。西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春秋》遂为儒家经书。解释《春秋》的主要有“左氏”、“公羊”、“榖梁”三传。古代《春秋》经文和“三传”分列,今分载在各传之前。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春秋chūn qiū

❶春季和秋季。《养生随笔·盥洗》:“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
❷泛称四季。《新修本草 ·序》:“窃从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
❸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古本难经阐注·赵春普》:“且以上宋距春秋之末,虽历千五百余年而扁鹊之书规模当在,未遭俗手紊乱。”
❹指年龄。《大灵山房集·朱丹溪翁传》:“翁春秋既高。”《痰火点雪·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

春秋

春秋

儒家经典之一。本为春秋时期鲁国之史记,经孔子删订而成。因编年而载四时,故举“春”“秋”以为名。此为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所记之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经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凡12君,历时242年。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亦言:“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均见《孟子·滕文公下》)盖《春秋》之作,“既不救于已往,冀垂训于后昆,因鲁史之有得失,据周经以正褒贬。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字所黜,无异萧斧之诛;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孔颖达《春秋正义序》)人常言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致治法以垂万世,则由其“笔削褒贬”所致。《汉书·艺文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云:“《春秋古经》,虽《汉艺文志》有之,然夫子所修之《春秋》,其本文世所不见,而自汉以来所编《古经》,则俱自三传中取出经文,名之曰正经耳。”为《春秋》作解者,有《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均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邹氏》、《夹氏》等,不传。

☚ 承宫   春秋说 ☛

春秋chun qiu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22~481/403 B.C.)


《春秋》chun qiu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孔子 (Kong Zi)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770-476 BC)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attributed to Confucius)

春秋

书名。一为周代各国史官编写的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如《墨子·明鬼》所说《周之春秋》、《燕之春秋》、《齐之春秋》、《宋之春秋》等。一为春秋末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修订的编年体春秋史,即后世所谓“六经”之一的《春秋经》。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计242年。《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要对楚太子“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所云当是楚人编撰的同名史书。

春秋

书名。亦称《春秋经》。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起自鲁隐公元年 (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所记凡二百四十二年。记载了周王室及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日食、地震、水灾、旱灾、虫灾等自然现象。文字极其精简,用字讲究褒贬,并讲求为尊者讳的方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邹氏传》等为之解释,后仅存前三传,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

❶年罗、四季。以春秋代表一年四季。

❷谓春秋。

❸春秋时代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经过孔子删修。记载春秋时代鲁十二公,二百四十年的史事。

❹古代编年史的通称。

❺时代名。自鲁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称为春称时代。今则通行以周平王东迁至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称为春秋时代。

春秋

❶时代名。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编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此时代为“春秋”。现在一般以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春秋时代。此时政治方面“礼坏乐崩”,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经济方面,井田制逐步瓦解。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迄今争论不休。一说为奴隶社会;一说为领主封建制逐步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一说系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时期。(参考图102-109)
❷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前481年的征战、会盟、朝聘、婚丧、祭祀和天象等内容。相传为孔子据鲁《春秋》整理而成。此书记述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仅用了一万七千多字,由于太简练,因此很难读懂,于是,后世学者对《春秋》作了许多引申和解释,称为《传》,计有《左氏传》三十卷, 《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各十一卷,现存前三传。孔子开办私学时,曾以《春秋》作为教材,再经孔子的弟子们传述, 《春秋》一书便逐渐流传到了民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