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岩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岩桐gloxinia;Brazilian gloxiniaSin-ningia speciosa,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56。1785年在巴西发现本种。于1814年引入欧洲,后与小斑大岩桐(S.guttata)杂交,获得最初的杂交种,习称Gloxinia。当时的品种近似野生种,花下垂,但花朵有所增大。1860年育出了花朵直立的品种,但花冠较小。至1866年前后,育成近代大花直立型品系,称为花商大岩桐(gloxinia of theflorists)。 繁殖栽培 一般用播种法繁殖。也可用扦插法和分割根茎法繁殖。播种法:需保持温暖而空气潮湿的环境,夜间温度控制在18~21℃。大岩桐种子微小,1g约有16000多粒,故宜播于轻松的介质,且不必覆土,约15~20天后发芽,40天后进行第一次移植。再过大约一个月可直接上直径20cm的盆。从播种至开花约需时6个月。扦插法:可取芽和叶扦插。块茎栽植后,常发生数枚新芽,当芽长至4cm左右时,选留1~2芽生长开花,余者取下用于扦插。保持21~25℃,维持较高空气湿度和半荫条件,约20天后生根。叶插,在温室中全年可以进行,但以5~6月份及8~9月份扦插效果最好。选生长充实又不老化的叶片,带叶柄切下,插入洁净河沙中,保持同上的环境条件,10天后开始生根,若5~6月扦插,次年6~7月开花。分割块茎法:于休眠后块茎生出新芽时进行,使分切的块茎每块都带有芽,于切口涂草木灰后种植,当时不施肥,并控制浇水,以免切口腐烂。 幼苗上盆时宜略深植,介质要填充至根颈上0.6~1.2cm处。所用介质为泥炭土加珍珠岩、蛭石、粗沙等。每7天可施一次淡液肥。室温夜间保持18℃、白天23℃为宜。灌溉水温10℃。为控制植株高度,可于上盆后12~16天内用B9喷洒。 大岩桐的花柱高于花药,且雄蕊早熟,故自花不孕,必须人工辅助授粉。可选择适宜的亲本,进行有目的杂交。受精后,剪除花瓣,以免因花冠霉烂影响结实。此时光照适当加强,约经1个月果实成熟。 大岩桐的虫害主要有尺蠖,于生长期吃食嫩芽,可人工捕杀或喷药防治;病害以叶枯性线虫病为害较烈,栽培容器、基质、块茎均需消毒,并及时拔除病株烧毁。 园林应用 大岩桐花大色艳、花期很长,尤其是在室内花卉较少的夏季开放,更为可贵。适宜布置于窗台、几案、会议桌或花架。控制播种期和栽培条件,可使之于重要的节日开花。 同属植物约75种,大多原产巴西。常见栽培的还有:喉毛大岩桐(S. barbata),亚灌木,茎直立、分枝、株高30cm,叶长披针形,花白色,花冠内有红色斑点,喉部有密毛,冬季不休眠,几乎全年开花。原产巴西。王大岩桐(S. regina),为杂种大岩桐(S. hybrida)的主要亲本,株高约25cm,地下有块茎,叶长椭圆形,褐绿色,叶背红色,有天鹅绒状毛茸,叶脉乳白色,花淡紫色,原产巴西。 大岩桐gloxiniaSinningia speciosa Benth.et Hook. ,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原产巴西。中国已广泛引种栽培。块茎扁球形,地上茎极短。叶对生,肥厚,长卵圆形,有圆齿,密生绒毛,叶脉间隆起。花冠钟状,先端浑圆,色彩丰富,有白、红、蓝、紫等色以及双色、重瓣等栽培品种。2n=56。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怕强光。播种、枝插、叶插和球茎分割繁殖。生长期需空气湿度大,叶片才能生长繁茂,块茎冬季休眠时放在温暖、干燥处越冬,过湿易引起块茎腐烂。本种供盆栽室内观赏。同属观赏种还有长叶大岩桐和杂种大岩桐等。 大岩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