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易筋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易筋经 《易筋经》托名为南朝梁代和尚达摩所作的一部讲武术的书。 ☚ 毛诗 五台 ☛ 易筋经Yijinjing中国古代健身术。初见于明朝天启四年的手抄本中,清道光以后,才广泛流传。古本易筋经有许多以捶打、揉摩、服药、药水熏洗与呼吸结合的方法。近代流行的主要是易筋经的肢体运动部分。中国医疗单位已经把易筋经运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医疗体操中。 易筋经 易筋经书名。始见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出自天台紫凝道人。清道光以后,先后有傅金铨、来章氏、宋光祚等辑本《易筋经》问世。主要内容包括:易筋经总论、内壮论、内壮神勇、外壮神勇八段锦、十二势图等。《易筋经》从理论上总结提出了“内壮”、“外壮”统一的观点,制定了“内壮既熟”,再练“外壮”的锻炼顺序,并创编了“内外兼修”的“内壮揉腹功”、“易筋经十二势”、“外壮神勇八段锦”等功法,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导引术。《易筋经》在少林寺僧和武术传习者中流传颇广,被视为武术气功文献的代表作。《易筋经》一书,旧题为达摩撰,般剌密谛译义。据清人凌廷堪(1755—1809)《校礼堂文集》、周中孚(1768—1831)《郑堂读书记》、近人唐豪(1897—1959)《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等文考证,晚明始见的《易筋经》,不是南北朝时天竺僧达摩的遗作。 ☚ 养生导引法 内功四经 ☛ 易筋经 易筋经中国古代医疗体操。“易筋”意即把萎缩松弛肌肉变为强壮结实肌肉的身体练习。为托南天竺僧人达摩所创。实为古代劳动人民仿舂谷、载运、收囤等姿势创编。有二十余种,各“经”均不同,共同特征是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动中含静,意力统一,对增强体质和肌力有明显效果,亦为中医骨科和按摩科医师的一种基本功。清代道光三年(1823)开始有印刻本。下面“易筋经十二势”选自章氏辑本中图片。 1.韦驮献杵一势 2.韦驮献杵二势 3.韦驮献杵三势 ![]() 4.摘星换斗势 ![]() 5.出爪亮翅势 ![]() 6.倒拽九牛尾势 ![]() 7.九鬼拢马刀势 ![]() 8.三盘落地势 ![]() 9.青龙探爪势 ![]() 10.卧虎扑食势 ![]() 11.打躬势 ![]() 12.工尾势(掉尾势) ☚ 诸病源候论 小劳术 ☛ 易筋经养生类著作。原题达摩祖师撰。二卷。达摩,又作菩提达磨,南天竺(今印度)人,南朝刘宋时来华,为中国禅宗初祖。所著是篇上卷首为总论,阐述易筋之含义,认为易即变化,筋即经络,人体动则气血周流。后有膜论篇,论筋联络肢骸,筋膜包贴骸骨,“护骨护筋,合为一体,以为全功”。次为内壮论,叙述揉法、采精华法、服药法、内壮药方,及外壮神勇八段锦,运刀势法等诸行功法与方药。下卷载图势和搓膀腕法、挞练手足法,炼指法等练功图说。后附录打虎状元丹、大力丸方、洗手方等方药,并任督脉图说、骨数、筋络、气血说等内容。全书搜罗较杂,主要论述气功之外功理论与方法,并与脏腑经络、气血运化等医学理论相结合,图文并茂,文辞浅近,利于普及。有道光元年(1821)原刊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等约十一种刊本,诸本个别内容略有差异。 易筋经书名。2卷。原书中载本书为唐代印度僧人达摩原作,经僧人般刺密谛译义成汉文。书中记述了有关医疗体育、锻炼身体的方法,并附图解,还有一些佛教色彩的论述。现存多种近代刊本。 易筋经外功功种之一。共分十六个动作。有强壮筋骨,调和气血的作用。 易筋经 201 易筋经明末后广泛流传的导引术专书。最早流行的是天台紫凝道人伪托达摩所创的手抄本。其后祝文澜于清嘉庆十二年 (1807),傅金铨于道光三年(1823) 先后重编。这三部书都是文字说明,未作图解。1823年后出的来章氏辑本,增补了易筋经12式图象与解说。光绪二年(1876)宋光祚将来章氏辑《易筋经》与咸丰八年(1858)潘蔚编《卫生要术》合辑为《卫生易筋经》。而 《卫生要术》 则是光绪七年 (1881) 王祖源编《内功图说》祖本。同年北京同仁堂药铺又把《卫生要术》改编为《绘画易筋经》。1917、1919商务印书馆又两次印刷出版了《易筋经十二式图说》。至今易筋经仍广泛流传,在健身医疗上起到良好的作用。 ☚ 赤风髓 武术 ☛ 易筋经 易筋经养生功法之一。是以锻炼筋肉为主的一种强身保健动功功法。易筋经在历史上有多种功法,后经清代潘霨整理,载入《卫生要术》。今多施行的易筋经有十二势,依次为:韦驮献杵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相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 ☚ 五禽戏 食疗 ☛ 易筋经中国古代健身术。“易筋”意即增强筋骨。起源说法不一。流派较多,繁简各异。总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刚中有柔、多用静力、意力统一。增强体质和肌力的效果明显。古代套路有2类:其一立姿,3段22势,每势49次,多上肢动作;其二姿势多样,动作遍及全身。今已融入医疗体操。 易筋经 易筋经中国古代的一种导引功法。传说为达摩所创。古人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以上所言筋在人身体中的重要性。由于筋附着在骨上,所以人们常常称之筋骨。而易筋经的主要作用,就是强筋壮骨。它的动作刚柔兼顾,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注重意、气、力的统一,特别对老年人更具有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效果。全套功法共12势。清潘霨《内功图说》等养生文献中有辑录。
☚ 十二段锦 五禽戏 ☛ 易筋经清代的一种健身法。流行于黄河流域。其流派比较多,繁简不一。大体上分两类:一类多采取站立姿势,上肢动作偏多,套路有22势,分3个阶段练习,每一势作49次;另一类采取的姿势多种多样,运动遍及胸、腹、腰背及四肢等全身各部位、姿势的名称有韦驮献杵势、摘星换斗势、出爪亮翅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等。易筋经的特点是动作简单多静止用力,即暗劲,意导丹田和呼吸密切配合。其要领与八段锦相似。经常持久地练易筋经,有助于加强肌肉力量,也有利于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易筋经流传至今在民间广泛开展,运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医疗体操中,群众参照易筋经和八段锦的套路创编各种适合自身的健身动作进行锻炼,使这种古老的健身法焕发着新的生机。 易筋经 易筋经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动功,曾相传为达磨所创,但系伪托。清代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 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磨之名所作。目前流传的易筋经功法有多种,通行的是经清潘 整编,并收录于其所撰之《卫生要术》中的那一套易筋经十二图。此图又为王祖源摹刻在他的《内功图说》中。现根据《卫生要术》所载之功法,介绍于下: ☚ 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势 延年九转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