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功能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进行社会交流活动的重要工具,它与人类的进化及身体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自从猿人直立行走之后,前肢被解放为劳动工具,胸腔、喉腔、咽腔也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口腔也起了变化,例如牙弓缩短而变圆,舌更灵巧,唇更完善,这些都为语音及语言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再加以集体化的社会生活,使人类感到有用言语谈论问题的需要,于是促使言语的发展。言语的发展对于人类的演化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初生婴儿只能啼哭,并无言语功能;在三个月左右,才开始能发元音;十个月左右能了解自己的名字,并开始说单字句,大多数为唇音,如“抱”等;一岁左右可以说双字句,如妈妈等;2岁左右能说短语; 5岁左右说话发音已相当准确。人类的发音器官为喉头与声带,声带受由肺呼出的气流作用,产生震动而发声,位于喉头上方的咽腔、口腔与鼻腔都具有共鸣腔的作用,可加强喉头所发出的声音,使各个声音具有独特的音调。由于声带的紧张度、长度、厚度、宽度以及呼出气流的力量通过声门,即可发出种种不同的音调。声带的改变是借有关肌群的收缩使喉软骨运动而实现的。
语音的形成 语音由两个成分组成,即元音和辅音。元音即声带所发之音,不遭间断,不受阻挡,仅随口腔、咽腔形状及大小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e)、(i)、(o)、(u)等。在发(a)音时,口张开,上下颌前牙相对,舌背平放,使舌与腭形成一较大空间,舌保持原形,让气流顺利地通过口腔;发(i)音时,上下唇微开,上下前牙相对,舌前部略向上抬,舌保持原形而向前用力。辅音即气流出了声门以后,在咽腔或口腔的某些部分受到阻挡而发出的爆发音或摩擦音。其音短促而间断,如汉语拼音字母中的双唇音(b)、(p)、(m)等,即是上下唇紧接,阻挡气流而成的爆发音;唇齿音(f)为上前牙切缘与下唇接触,阻挡气流而成的音; 舌尖前音(z)、(c)、(s)为上下颌切牙相对,在切缘间留有小缝隙,舌尖接近此缝隙,气流从此缝隙通过,摩擦而发出的音; 舌尖中音(d)、(t)、(n)、(|),为舌尖接触于上颌前牙舌面或腭前部,阻挡气流而发出的音;舌尖后音 (zh)、(ch)、(sh)、(r),为舌尖接触于上颌前部,但较舌尖中音者稍后,阻挡气流而发出的音; 舌面前音 (j)、(Q)、(X)、舌前部变宽,上升接近硬腭,使气流通过舌腭之间摩擦而发出的音;舌根音(g)、(k)、(h),为舌后部上升与软腭接触,阻挡气流而发出的音。
语言的合成 一般语言都是由元音与辅音结合而成。由于这种结合,才能使简单的音千变万化,成为一个复杂的语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