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易水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易水歌yì shuǐ gē

见“歌易水”。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李白《发白马》: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易水歌

易水歌

古歌名。《战国策·燕策》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赴秦刺秦王,饯别于易水(今河北易县境)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激越,士众感泣。后人称为《易水歌》,常引为故实。

☚ 古、近体诗   垓下歌 ☛
易水歌

易水歌

汪光被作。《曲海总目提要》卷二九著录。有清康熙刊本(与《广寒香》、《芙蓉楼》并称《熙朝名剧》)。写荆轲刺秦王事,多据史实。惟增出荆轲妻鲍氏与子辟疆,最后扶苏反正,是作者翻案处。

☚ 芙蓉楼   天山雪 ☛
易水歌

易水歌

古歌名。战国荆轲所唱。见《战国策·燕策》三。其词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为燕太子丹赴秦国行刺秦王。太子丹在易水边上为他饯行。席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唱此歌。其声慷慨悲壮,“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世即以此为壮士送别之故实。

☚ 越人歌   丘陵歌 ☛
易水歌

易水歌

《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后以此典形容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或用以描写士人别离,场面悲凉。朱敦儒《木兰花慢·和师厚》:“但易水歌传,子山赋在,化碧海西头。”

☚ 忆鹤华亭   驿传梅信 ☛

易水歌

《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受燕太子丹重托,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注引《列士传》:“荆轲发后,太子相气,见白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后用来表现慷慨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或形容士人别离,心境悲凉。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易水歌

借指悲壮的歌曲。宋陆游《醉中浩歌罢戏书》诗:“穿云逸响苏门啸, 卷地悲风易水歌。 ”
●《战国策·燕策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祖: 祭道路之神。变徵:古歌悲音。羽声: 古歌怒音。战国时,卫国荆轲行刺秦王,临行高唱易水之歌,然后登车而去,一去不顾。

易水歌

易水,水名,源于今河北易县。战国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国去刺杀秦王,太子和众宾客均著白衣冠送行,到易水边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见《战国策·燕策三》及《史记·荆轲列传》。亦泛指送别的悲歌。《全唐诗》七七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易水歌

古歌名。《战国策·燕策》载,荆轲刺秦王,行前,燕太子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为他饯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激越,众皆感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