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明经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明经科

 唐宋科举科目之一。在唐朝,明经科的地位仅次于进士。考试的内容与进士考试的内容相比,较重背诵经义。考试的方法先是贴经,然后口试经典大义并答时务策。成绩考得上上、上中、上下即可考取。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之别。经有大中小之分。《礼记》、《春秋左氏传》称大经,《诗》、《周礼》、《仪礼》称中经,《易》、《尚书》、《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称小经。学究一经,即专通一经者;二经,即通大经、小经各一者或中经二者;三经,即通大、中、小经各一者;五经,即通大经和余经各一者。明经因重在背诵经书,所以比考取重在诗赋的进士科考取容易,而且明经录取的名额为十分之一二、而进士是百分之一二,这就形成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局面。社会上也重进士而轻明经,时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善。”考取明经者,仍可考进士。宋明经分科与唐有所不同,熙宁四年(1071年)因以经义策论试进士,明经科墨。

明经科

即“明经
❷”。

明经科

明经科

简称“明经”。自西汉起为察举科目之一。汉代察举中射策取士即有明经,南北朝时形成了举明经的制度,明于经术者可通过试策方式进入仕途。隋炀帝后成为科举考试中常举的主要科目之一。唐初,明经一般指通两经者,后又增加了明五经、三经、学究一经及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等科,录取人数也远远超过进士科。明经主要考试帖经、墨义及策。主要是考士子对经文及注疏的记诵。五代时,明经初为帖经五十帖,后周时改为对墨义50道。宋初称唐、五代之明经为诸科。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在诸科之外另设明经科,试三经,其中大经 (指 《礼记》、《左传》)、中经(指 《毛诗》、《周礼》、《仪礼》)、小经 (指 《周易》、《尚书》、《谷梁传》、《公羊传》)各一,每经试墨义、大义各20道; 并帖《论语》、《考经》十道; 再试时务策三道。殿试试三经大义十道,大经四,中、小经各三。其出身与进士科相同。熙宁四年(1071年) 罢。

☚ 俊士科   诸科 ☛

明经科

科举常科科目之一。汉代至南北朝明经为察举的科目之一。隋亦以明经举士,如韦云起开皇中举明经,授符玺直长,孔颖达大业初举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唐以明经为科举的常科,明经科中又析为五经、三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唐代把《礼记》、《春秋左传》作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作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作为小经,而《孝经》与《论语》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均须熟习。凡通三经以上者为明经,其要求低于秀才而高于进士。明经考试,先帖经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录取。但自武德以后明经惟有丁第。宋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设明经科(内分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开宝通礼等科),考试时在大经、中经、小经中每经考墨义、大义并贴小经,考时务策。殿试考大义,贴大经、中经和小经。出身与进士科相同。宋沿唐代风尚,崇尚文学,把帖经、墨义看作是记诵之学,故明经科很不受重视。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罢废。金元明清诸代,惟以经义作为考试进士的一个内容, 而无明经之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