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明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明经

明经

贡生的别称。唐朝科举制有明经科,相当于明清时的进士。明清时尊称贡生为明经,有抬高地位的意思。

☚ 阔怀   衣被海内 ☛

明经

明经是个大科。它可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简称“学究”)和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史科等。
《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或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赴明经试者,均须兼通。
明经省试内容是:先帖文(与今天的做填充题相似);其次口试,问经中大义十条;然后笔试,答时务策三道。考试成绩在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的,均为及第。分别按成绩授与官职或给予出身(具有做官资格)。
唐代的明经与汉代孝廉约略相当。故“明经”也可称“孝廉”。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省》说:“孝廉因岁贡,怀桔向秦川。”
明经不考杂文,相对来说,比进士科容易得多。每年明经及第者,是赴试的十分之一;而进士科则只有百分之一左右。故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谚——三十岁中明经,已算是年纪“老”了;五十岁中进士,则还算是“年轻”的。故当时文人多鄙薄明经。据说,元稹“以明经擢第一”之后,想与尚未擢第、已有声名的李贺结交。李贺不屑地说:“明经及第,何事来看李贺!”(康骈《剧谈录》)由此可见当代人对明经所抱的态度。

明经

(一) 指明晓经术。《汉书·楚元王传》 附《刘向传》:“荐更生 (向本名) 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 (二) 古时举士科目之一。汉以明经射策取士。隋设明经、进士二科,唐因之,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共称六科。明经、进士二科最为士流所重。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科目。宋神宗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三) 明清时称贡生为“明经”。清顾炎武 《日知录·明经》:“今人但以贡生明经。”《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是老明经。”

明经

明经

明、清对贡生的尊称。《儒林外史》十八:“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是老明经。”

☚ 贡元   茂才 ☛

贡生【同义】总目录
明经贡生贡元

明经

❶ 通晓经术。《水经注·河水五》:“(伏生)以~为秦博士。”
❷ 科举的科目之一,以经义取者为明经。《新唐书·选举志》:“而~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❸ 明清对贡生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是老~。”

明经

属察举的一种,用以选拔通晓经学官员。开始于汉武帝时代。在据《汉书·孔安国传》载:“清河胡常少子,以明《谷梁春秋》为博士、部刺史。”《汉书·龚遂传》载:“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此外,还有睦弘。“以明经为议郎,至符节令。”盖宽饶“以明经为郡文学”。汉代不少名臣皆以明经科而入仕出相。因此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足见明经科在西汉颇有社会地位。东汉的明经科,按人口比例察举。章帝元和二年(85),诏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三人”,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又颁行限年诣太学之法,规定:“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兄见,说明两汉社会对明经科相当重视。

明经

❶选举名目之一。即将通晓经学之人推荐给朝廷。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无常制。东汉元和二年(85),始令郡国举通晓经学者,凡十五万人以上举五人,十万人以下举三人。后附以年龄规定,如本初元年(146)定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此选多补博士、议郎。东汉后渐不为所重。
❷科举考试中常举科目之一。隋炀帝始置,与进士科并行。以经义、策问取士。唐沿置,为进士、秀才等六科之一。其中又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考试较易,录取人数多,中唐以后为人轻视,士人多重进士科。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敕停明经,开运元年(944)复置。北宋嘉祐二年(1057)亦设,下分三礼、三传等科。以《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谷梁传》、《公羊传》为小经。每经考墨义、大义,帖小经,试时务策。殿试考大义,帖大经、中经和小经。出身与进士科同。熙宁四年(1071)罢。明洪武十五年(1382)复置,得五百人,分授郎中、东宫侍书、御史、参政、通判等官。后不行。
❸科举考试内容之一。见于元代对汉人、南人的考试。即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要求应试者阐明其中之义理。同于宋代之经义。
❹明清时贡生之俗称。

明经

明经

选举制度。意为通晓经学。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东汉后渐不为所重。隋炀帝置明经科,与进士科并行,主要考试经义。唐、宋皆因之。明初亦置,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科场称谓之一,指学校之贡生。

☚ 省魁   贡生 ☛

明经

❶隋唐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源于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隋炀帝始设,唐沿用。主要考试经义。
❷明清时对贡生的敬称。

明经míng jīng

 明经即通晓经学。1、为汉朝察举科目之一。《后汉书·儒林传下·魏应》:"习《鲁诗》。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又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 2、唐宋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唐制,取士之科......有明经......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3、明清两朝称贡生为明经。《日知录·明经》:"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

明经

汉代选举官吏的一个科目。以通晓儒学经典取得官职。章帝元和二年(85)令郡国举明经,十万人口以上的郡国各举五人,不满十万人口的郡国各举三人。质帝本初元年(146)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诣太学。龚遂以明经为官。袁良以明经为太子舍人。孔安国、贡禹、夏侯胜、张禹皆以明经为博士。眭弘、翟方进以明经为仪郎。召信臣以明经为郎。

明经

通晓经学,隋以前取士设明经科,考试经义。

明经

隋唐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所考内容主要为经文,也考时务策。唐代,把《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作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作为小经,合称九经。明经科中分为通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方法是先帖经,帖既通而后问经义,问通而后试策。三试皆通者,再按其成绩分为甲、乙、丙、丁四等录取。明经科与进士科同为唐代科举之主要科目,但自开元以后,重文之风日盛,而明经主要凭记诵,故为时人所轻,应考者渐少。清代用作贡生别称。

明经

察举科目之一。始行于汉代,西汉时以此科入仕者颇众,孔安国、贡禹、夏候胜、张禹并以明经为博士,龚遂以明经为官,袁良以明经为太子舍人,眭弘、翟方进并以明经为议郎,盖宽饶以明经为郡文学。东汉时应举明经有年龄的限制,并依郡国人口数有员额的限制。郡国人口在十万以上者举五人,不满十万者举三人,年龄须在五十以上,七十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明经仍为岁举的常科,《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明帝曾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晋《官品令》规定,“举秀才、明经者以入学宫。”梁代江倩、王训并以国子生,明经射策高第,除秘书郎。隋唐实行科举,明经为其常科之一。参见“明经科”。

明经

科举科目之一,属贡举诸科之一。唐已设置。其业专门解析诸经。其地位“不得与进士齿”。考试帖经书、对墨义,以见记诵工夫(《宋史·选举志》1、《燕翼诒谋录》卷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