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美术Mingqing meishu
明代和清代(公元1366—1911年)长达五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此起彼伏的阶级与民族矛盾,西方文化的输入诸种因素,使明清文化艺术呈现出派别林立、雅俗合流、复古与革新交错的复杂景象。
明代前期,以宗承宋代马、夏和“行家”(非文人专业画家)传统为特色、画风奔放的浙派、江夏派居于统治地位。代表人物有戴进、吴伟等。明中期以后,以文人画家沈周、文征明等为代表的吴派崛起,取代浙派而左右了画坛。吴派绘画提倡学习元四家,讲究书卷气和以书法入画,斥浙派为“野狐禅”。花鸟画家,习院体者有吕纪、林良,水墨写意的突出代表是陈淳、徐渭,人物画家则以仇英、崔子忠最为著名。
明代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倡山水画的“南北宗”说,并崇南抑北,旨在提高文人画和南派风格的地位,在画史上造成了三百余年的影响。董其昌本人擅山水、书法,秀润清雅,自成一格,并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华亭派”。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大多是明的遗民,入清以后,面对着民族、家国和心理的复杂矛盾,寄情于绘画,有许多杰出的创造。著名的有渐江、石溪、八大山人、石涛“四大画僧”,龚贤、恽寿平、梅清、陈老莲等。他们的作品,情感激越或深沉,笔墨形式敢于破格独造,个性强烈。与这些画家大约同时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山水著称,颇受清朝上层人士的青睐,号称“四王”。他们比较强调临摹古人,重视清雅宁静的笔墨趣味,被清代画坛目为“正宗”。乾隆年间,商业都会扬州聚集了一批以卖画为生的画家,他们上承清初石涛、八大等人的革新精神,并受到商界趣味的影响,画风大多恣肆奔放,代表人物汪士慎、金农、李复堂、郑板桥等,被称作“扬州八怪”。嘉、道年间至清末,一些画家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追求笔墨的碑书意味,给山水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代表画家有奚冈、黄易、赵之琛、赵之谦、吴昌硕等。清末海派异军突起,出现了杰出的画家任伯年和虚谷,还有任熊、任薰、浦华、钱慧安等。对20世纪绘画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清肖像画有新的突破,有的画家如明末曾鲸吸取西画方法,强化晕染,创一派风格。清代以肖像出名的有方熏、丁皋、费丹旭、改琦、任颐等。乾隆年间,清代宫廷有几位西洋传教士出身的画家,他们以西方明暗法为主,吸取中国勾勒填色的工笔画法,创一种中西结合的画风,描绘了许多史实性的大型人物画,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意大利籍的郎世宁。
明清木刻插图、民间木版年画有重大发展,著名的产地有杨柳青、桃花坞等。清末上海还出现了石印画报,大量描写社会风俗、时事新闻等,最著名的画报画家是吴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