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服饰皇帝常服……其制,冠匡如皮弁之制,冒以乌纱,分十有二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采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服如古玄端之制,色玄,边缘以青,两肩绣日月,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边加龙文八十一,领与两袪共龙文五九。袵同前后齐,共龙文四九。衬用深衣之制,色黄。袂圆袪方,下齐负绳及踝十二幅。素带,朱里青表,绿缘边,腰围饰以玉龙九。玄履,朱缘红缨黄结。白袜。 嘉靖七年谕礼部:“朕仿古玄端,自为燕弁冠服,更制忠静冠服,锡于有位,而宗室诸王制犹未备。今酌燕弁及忠静冠之制,复为式具图,命曰保和冠服。自郡王长子以上,其式已明。镇国将军以下至奉国中尉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俱用忠静冠服,依其品服之。仪宾及余官不许概服。夫忠静冠服之异式,尊贤之等也。保和冠服之异式,亲亲之杀也。等杀既明,庶几乎礼之所保,保斯和,和斯安,此锡名之义也。其以图说颁示诸王府,如敕遵行。” 保和冠制,以燕弁为准,用九,去簪与五玉,后山一扇,分画为四。服,青质青缘,前后方龙补,身用素地,边用云。衬用深衣,玉色。带青表绿里绿缘。履用皂绿结,白袜。 帝因复制忠静冠服图颁礼部,敕谕之曰:“祖宗稽古定制,品官朝祭之服,各有等差。第常人之情,多谨于明显,怠于幽独。古圣王慎之,制玄端以为燕居之服。比来衣服诡异,上下无辨,民志何由定。朕因酌古玄端之制,更名‘忠静’,庶几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焉。朕已著为图说,如式制造。在京许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在外许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服之。武官止都督以上。其余不许滥服。”礼部以图说颁布天下,如敕奉行。 按忠静冠仿古玄冠,冠匡如制,以乌纱冒之,两山俱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边以金缘之。四品以下,去金,缘以浅色丝线。忠静服仿古玄端服,色用深青,以纻丝纱罗为之。三品以上云,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深衣用玉色。素带,如古大夫之带制,青表绿缘边并里。素履,青绿绦结。白袜。 僧道服。洪武十四年定,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僧官如之。惟僧录司官,袈裟,绿文及环皆饰以金。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绿文饰金。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襕,木简。在外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襕。道士,青道服,木简。
——《明史·舆服志》 明代整顿和恢复了传统的汉族服饰礼仪。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承袭了唐宋幞头、圆领袍衫、玉带、皂靴,确立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 皇帝冠服有衮冕、通天冠、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燕弁服。皇后冠服有礼服、常服。礼服有袆衣、翟衣,配有九龙四凤冠,常服用双凤翊龙冠、真红大袖衣。文武冠服分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朝服用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祭服用青罗衣、中单,冠带同朝服。公服用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常服初与公服同,后用补子区分等级,形成品服。燕服用忠静冠,参照玄端服而制。另有蟒服、飞鱼服、斗牛服作为赏赐之服。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 男子服饰样式主要有:交领式衣衫,除用于官服外多用于劳动者的短衣;上衣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多用于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服装,如程子衣、曳撒等;背间中缝直通到下面的斜领大袖袍,如直裰、襕衫、道袍等,衣身宽松、衣袖宽大,多为儒生、文人雅士所穿。 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的衣服,如衫、袄、霞披、裙子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明代妇女的礼服规定只能为紫色粗布,不许有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许用大红及黄色。明代的仕女服饰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为宽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则合身、窄瘦、修长,以长袄和长裙为主。这一时期,云肩、比甲(长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明代妇女喜欢将比甲当作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服饰多以团花为饰,喜欢紫、绿、桃红及各种浅淡色,至于大红、鸦青、黄色等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使用。 明代巾帽种类繁多,官服冠帽传承唐宋遗制而更加华丽,一般巾帽则保持元蒙形制造型简约的特色。主要有软帽、乌纱帽、烟墩帽、边鼓帽、瓦楞帽、大帽、毡笠、鞑帽、方顶笠子等。明代履制继承传统,有靴、舄、鞋等。明时妇女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女鞋趋于短小考究,有高跟鞋、福字履、尖头弓鞋等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