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实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实录 编年体史料长编。从明太祖到明熹宗凡十三朝,皆有修纂。共三千零四十五卷,附崇祯实录十七卷。 其中第一种《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初修于建文(1399—1402年)时,王景等为总裁;靖难之变后,朱棣下令重修,以解缙为总裁;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又下令三修,以杨士奇为总裁;永乐十六年(1418年)成书。前两次所修,皆早已焚毁,今所见之《太祖实录》,即第三次所修之本。杨士奇,名寓,以字行,号东里。生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卒于正统九年(1444年)。江西泰和人。建文时为翰林,曾参加《太祖实录》的修纂。成祖即位,累官左春坊、大学士,进少傅,又参《太祖实录》的重修与三修。正统中进少师。他居官廉能,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图书目》、《东里文集》等。 第二为《太宗实录》,二百七十四卷,成书于宣德五年(1430年);第三为《仁宗实录》,十卷;第四为《宣宗实录》,一百一十五卷,皆成书于正统三年(1440年);皆为杨士奇等修。第五为《英宗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李贤等修,成书于成化三年(1467年)。李贤,字原德。生于永乐七年(1408年),卒于成化二年(1466年)。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进士。景泰初,由文选郎中超擢吏部侍郎。英宗复位后,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进吏部尚书。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尝奉敕编《明大统志》,著有《古穰文集》、《古穰杂录》、《天顺日录》等。 第六为《宪宗实录》,二百九十三卷,刘吉等修,成书于弘治四年(1491年)。刘吉,字祐之,号约庵。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弘治六年(1493年)。北直隶博野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累官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少傅。 第七为《孝宗实录》,二百二十四卷,刘健等修,健去位后,焦芳等修,成书于正德四年(1509年)。焦芳,字孟阳,号守静。生卒年不详。河南泌阳人。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讲学士,正德初吏部尚书,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刘瑾党羽。 第八为《武宗实录》一百九十七卷,费宏等修,嘉靖四年(1525年)成书。费宏,字子充,号鹅湖。生于成化四年(1468年),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江西铅山人。成化二十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中累迁户部尚书。世宗即位,起加少保,为大学士,寻任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著有《费文宪集》、《宸章集录》等。 第九为《世宗实录》五百六十六卷;万历五年(1577年)成书;第十为《穆宗实录》七十卷,万历二年(1574年)成书,皆张居正等修。张居正事迹参见《张太岳先生文集》等。 第十一为《神宗实录》五百九十四卷,顾秉谦等修,崇祯三年(1630年)成书。顾秉谦,生卒年不详。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天启中,仕至礼部尚书,以谄附魏忠贤,任中极殿大学士。 第十二为《光宗实录》八卷,初为叶向高等修,后由阉党霍维华改修,天启三年(1623年)成书。霍维华,东光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除金坛知县,天启时官兵科给事中,为魏阉谋主,力攻东林,累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第十三为《熹宗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修。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崇祯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为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成书于崇祯末年。 明制,实录的编写,是当皇帝死后,即设馆修纂。以勋臣监修,以阁臣任总裁,以翰林院学士任副总裁。纂修官则由内阁与翰林院、詹事府、春坊、司经局诸官内,具名题请。所用资料则取诸司奏牍,以及遗事、墓志、邸报、野史等,分为吏、户、礼、兵、刑、工等馆,分派诸人,按年月次序编排,杂合成初稿,先交副总裁删削,最后交总裁润色定稿。根据定稿,誊录正副二本进呈,底稿焚毁于太液池,正本初藏于内府,嘉靖后则存皇史宬,副本则留存于内阁,故本书无刻本。 书中所记凡明王朝的政策法令,典章制度,册立皇太后、皇妃、皇太子、册封郡王、王妃、公主、皇帝巡边、亲征及各种礼仪、祭祀、诸王公主冠婚、亲王之国、封公侯伯及其子孙袭替、公侯伯文武大臣的老疾致仕、除授三公、三少、南京二京五府、六部、都察院等高级官员与地方高级官员、各级衙门的新设及革罢、边疆各族的往来,邻国的贡市、战事原委、重要人物小传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水利、赋税、人口、土田、农桑、坑治、漕运、屯田、商税、茶法、盐法、马政、钱钞等,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载,是研究明代历史最基本的资料。 《明实录》中当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有些地方没有如实反映历史实际。如惠帝朱允炆,在位四年,而实录中不仅没有惠帝实录,而且连建文年号也被一笔勾销;而把这四年附在《太祖实录》中,并把洪武三十一年,延伸为三十五年。这种不伦不类的作法,受到了谈迁等人的猛烈抨击。又景帝朱祁钰,在位八年,其年号虽被保留,但其实录却被附入《英宗实录》。至于建文、景泰时的治绩,也几乎被芟削一空。所以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批评说:“建文一朝四年,荡灭无遗,后人搜括捃拾,千百之一二耳。景帝事虽具英宗录中,其政令尚可考见,但曲笔为多”。特别是在《太祖实录》中,明成祖出于“为亲者讳”的这一考虑,将朱元璋生前的某些残酷暴虐行为,都统统不书;如朱元璋起兵时,曾在韩林儿麾下任职,并设位军中,出入必拜;但当朱元璋羽毛丰满,韩林儿已成孤家寡人时,朱元璋派人以迎接韩林儿为名,把他沉入长江。又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这是对明代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两大冤案,在这两大案件中,被株连而死的开国功臣及“从逆”等达数万人之多。又郭桓案、空印案等,也杀戮甚惨。但这些都隐而不书;对历史的评价,有时对同一个人物,由于总裁好恶不同而作出完全相反的评价。如宪宗时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刘珝,因与《宪宗实录》总裁刘吉不和,所以在《宪宗实录》中,说他附和中官得罪;但他与《孝宗实录》总裁焦芳友好,所以《孝宗实录》中又对他大力称赞。又在《孝宗实录》中,焦芳褒贬任意,对“天下所称正人”的叶盛、何乔新、彭韶、谢迁等,肆意诋毁。在《武宗实录》中,由于执笔者和当权者不喜欢王守仁,所以对他的平定宸濠,攻击不遗余力;说他贪功,纵兵杀掠,死者数万,为搜捕余党,日戮数百人。至于《神宗实录》,因顾秉谦阿附魏忠贤,颠倒功罪之处更是比比皆是。 二、有些地方夹杂了人为的篡改。尤其是《太祖实录》,明成祖所以要再修、三修,就是要把他的上台,说成是名正言顺。因此,凡是与此目的相违背的,都一律芟除,凡是有利的则明目张胆进行伪造。其中最明显的有以下几处:一是说朱元璋在东阁门曾对臣士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燕王类朕,朕欲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说:“‘将置秦、晋、二王(按秦、晋二王为朱元璋的二子、三子,而朱棣为四子)何地’上不及答,因大哭。”二是记太祖病危时,还派人召燕王,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地问“燕王来未”?又《光宗实录》本为叶向高等所修成,但当阉党得势后,魏忠贤下令凡与《三朝要典》抵牾者,一律修改。具体执行篡改者为霍维华。于是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等内容,完全被篡改。至于《熹宗实录》中,由于记述了大学士冯铨与魏忠贤勾结的罪行,所以当冯铨降清并奉命纂修《明史》时,他利用职权,将《天启实录》中天启四年与天启七年六月部分,全部窃出销毁。故今日所见的《天启实录》,这部分仍为阙如。所有这些,不能不严重影响《明实录》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故自明代以来,它受到许多学者的严厉批评。李建泰在何乔远《名山藏·序》中说:“实录所记,止书美而不书刺,书利而不书弊,书朝而不书野”,又张岱说:“有明一代,国史失诬”。这里说的“国史”,就是指《明实录》而言。这些批评可能有点笼统或过分,其中批评最集中的是《太祖实录》。沈德符说:“本朝无国史,以历帝实录为史,已属纰漏,太祖录凡三修,当时开国功臣壮猷伟略,稍不为靖难归伏诸公所喜者,俱被划削。建文帝一朝四年,荡灭无遗。”谈迁认为,把建文年号去掉而仍称洪武,这就把孙子的所作所为,强行记到死去的祖父的账上;而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也将由叔侄权力之争而变为父子相角,这是非常荒唐的。至于说太祖想立燕王等记载,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永乐时饰说”。徐健庵也说它“疏漏舛误,不可枚举”。《神宗实录》和重修的《光宗实录》由于阉党的把持篡改,所以清代学者或说它“叙述一无足采”,或说它是“秽史”。实录中受到人们称赞的就是《世宗实录》。沈德符说它在实录中“最为严核”,“其言可谓至公”;徐乾学则称赞它:“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 《明实录》中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被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它仍是研究明史最宝贵的资料。王世贞有一段话说得比较公允,他说:“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即既要知道其中的某些记载失实,又要肯定其中许多记载的宝贵和有用。 本书无刻本,藏于皇史宬者,外人很难看到。藏于内阁的副本,每次纂修实录时,可拿出前朝实录参考,故阁臣及史官均可私抄;特别在万历十六年,因重录小型本,传抄渐广。后皇史宬正本与内阁副本皆荡然无存。现在所见到的多系传抄本。因辗转传抄,其中也有不少出入。后王崇武先生根据现有各种藏本校勘,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才有江苏国学图书馆影印本附有崇祯实录三册,共五百册,错讹之处甚多,一九六二年,台湾经校勘后又影印出版。 明实录书名。明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自太祖至熹宗共十五朝十三部,其中建文朝附于《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英宗实录》,计二千九百零七卷;而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附于《成祖实录》,并附有后人实补辑的《崇祯实录》十九卷,共二千九百二十八卷,分装五百册。明制:新君继位,即修先君实录,以勋臣充监修官,阁臣充总裁官。稿成誊录正副两本,正本嘉靖以前藏内府,嘉靖十三年(1534)始建皇史成以贮之,外人不可得见;副本藏内阁,掌于翰林院典籍。凡修实录时,必取前朝实录副本为参校,以故阁臣、史官均得私抄,流布于外。凡政治、军事、经济设施,灾祥、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及诏令、奏议、大臣生平事述,都予记载。此书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内容也间有详略。惟北京图书馆所藏者为原副本,内缺天启四年(1624)十二卷及七年六月一卷,是各本中最完善的。1961年以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陆续影印,并附有校勘,又附刊原本所缺之《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等及一部分皇帝宝训,为今日所见最全之本。 明实录亦称《大明实录》、《皇明实录》。明朝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自太祖到熹宗十三朝(建文附太祖, 景泰附英宗)均经修成。崇祯朝有后人补辑本十七卷。二千九百二十五卷。其中《太祖实录》二五七卷、《太宗实录》一三○卷、《仁宗实录》十卷、《宣宗实录》一一五卷、《英宗实录》三六一卷、《宪宗实录》二九三卷、《孝宗实录》二二四卷、《武宗实录》一九七卷、《世宗实录》五六六卷、《穆宗实录》七○卷、《神宗实录》五九四卷、《光宗实录》八卷、《熹宗实录》八四卷。实录保存有大量明代史料, 为研究明史和明代少数民族历史及其政治沿革和风俗习惯等的最重要史籍之一。《明史》、《明史稿》均据《明实录》, 参照其他史料写成。有1940年影印南京国学图书馆抄本。 《明实录》明朝历代官修史书。记明朝15朝17个皇帝史实。全书共计13部,2909卷。共抄正副2份。计有太祖实录257卷,成祖实录130卷,仁宗实录10卷,宣宗实录115卷,英宗实录361卷,宪宗实录293卷,孝宗实录224卷,武宗实录197卷,睿宗实录50卷,世宗实录566卷,穆宗实录71卷,神宗实录594卷,光宗实录8卷,熹宗实录84卷。 明实录 明实录Mingshilu书名。明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原称 《大明实录》, 俗称 《皇明实录》。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命令建立比较完备的保存官方档案的制度。老皇帝死后,新皇帝即位,即命史官根据档案撰修前一皇帝的实录。实录修成,誊写两本,正本藏于宫内,嘉靖年间皇史宬建成后,实录正本改藏于此,实录副本则藏于内阁。有明一代的270年中,共修成太祖至熹宗13期实录,记载了15位皇帝的事迹。洪武实录257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系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缩微卷影印,下同),太宗(成祖)实录274卷,仁宗实录10卷,宣宋实录115卷,英宗实录361卷,宪宗实录293卷,孝宗实录224卷,武宗实录197卷,世宗实录266卷,穆宗实录70卷,神宗实录596卷,光宗实录8卷,熹宗实录87卷,共3045卷。另有《崇祯实录》17卷是清初修《明史》时补辑的。《明实录》篇幅庞大,其体例仿往代实录,经年纬月,将当时的各项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文化教育状况、自然灾祥、社会现状及帝王的婚丧喜庆、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予记载。至于诏令奏议、百司重要案牍、大臣生平事迹等,也加选载,保存了大量明代史料。所记史事虽多曲笔和饰讳之处,但是有的部分史料价值极高,如清修《明史》,对清代祖先事迹隐讳不书,《明实录》却直书不讳。《明实录》今有影印本流传。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内容间有详略。1940年影印的前南京国学图书馆藏抄本,共2952卷,凡500册,其中有不少错字、漏字。 ☚ 大明会典 清 ☛ 明实录 明实录编年体明历朝史料长编。原称《大明实录》,俗称《皇明实录》。二千九百二十五卷。明代官修。包括自明太祖至明熹宗共十五朝十三部,其中建文朝附于《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英宗实录》,另附后人补辑的《崇祯实录》一部。各朝实录卷数如下:太祖洪武朝二百五十七卷,太宗永乐朝一百三十卷,仁宗洪熙朝十卷,宣宗宣德朝一百十五卷,英宗正统、天顺朝三百六十一卷,宪宗成化朝二百九十三卷,孝宗弘治朝二百二十四卷,武宗正德朝一百九十七卷,世宗嘉靖朝五百六十六卷,穆宗隆庆朝七十卷,神宗万历朝五百九十六卷,光宗泰昌朝无卷数,熹宗天启朝七十九卷以后无卷数,思宗崇祯朝十七卷。 ☚ 酌中志 绥寇纪略 ☛ 明实录 明实录书名。原称《大明实录》。俗称《皇明实录》。明胡广等历朝史官撰修。明王朝建立后,于洪武五年 (1372) 开始建立完备的官方档案保存制度。规定: 收藏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把皇帝颁发的诏令和朝廷及地方大臣上奏的表章按会要体例编成类书保存。一俟新皇帝即位,就任命史官依据这些材料撰修前一个皇帝的实录。因此《明实录》前后修成十五朝实录,凡2925卷,记载了从太祖至熹宗历朝皇帝的事迹,为编年体史料长编。其具体情况是: 《太祖实录》257卷,董伦等初修。解缙等重修。胡广等复修。万历时附建文帝一至四年事。《成祖实录》130卷,杨士奇等修。《仁宗实录》10卷,蹇义等修。《宣宗实录》 115卷,杨士奇等修。《英宗实录》361,陈文修等修。附景泰帝事迹。《宪宗实录》293卷,刘吉等修。《孝宗实录》224卷,刘健、谢迁等修。焦芳续修。《武宗实录》 197卷,费宏等修。(《睿宗实录》50卷,费宏修。不居一朝之数) 《世宗实录》566卷,徐阶等修。张居正等续修。《穆宗实录》 70卷,张居正等修。《神宗实录》594卷,温体仁等修。《光宗实录》8卷,叶向高等修。霍维华改修。《熹宗实录》84卷,温体仁等修。《崇祯实录》 17卷,清代初期撰修《明史》时补辑,是书鸿篇巨制,内容繁杂,凡于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灾祥以及宫廷中帝王的婚丧、生子命名、殿堂营造等巨细尽载卷中。诏令奏议、百司案牍、大臣生平事迹等亦加选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活动也据实直书,可补清修《明史》对清室祖先的史事俱隐讳不录的不足。《明实录》保存了丰富史料,其价值颇高,为研究明史所不可或缺。但其中也有溢美隐恶的曲笔。又经多人之手、多年撰成,而使内容庞杂、琐碎。明初禁令,一朝实录修成后,只有正副两本深藏宫中和内阁。万历年间,因要改小实录版式,全部实录重抄一遍,世间才渐渐流传大臣们私自抄出的节录本。现有北京图书馆藏原内阁副本,虽最为完善,亦惜有缺卷。南京图书馆藏传抄补辑本 (补 《崇祯实录》25卷),1940年出影印版,即是装成五百册的现通行本。另有台湾1961年本,据北京图书馆藏本的缩微胶卷影印,附《崇祯实录》和《崇祯长编》及一部分皇帝宝训,为迄今最全的的本子。 ☚ 明帝后纪略 国榷 ☛ 明实录 明实录Mingshilu以皇帝为中心,记载明代十三朝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编。自汉代以下,史官记录皇帝的编年言行录,一般称之为“起居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加以整理排比,撰成实录,是修撰国史以及日后修撰史书的主要依据。因此,“实录”实为一朝史料的总汇。明代十三朝的实录是今人能全部见到的两部“实录”之一,计有:太祖实录、成祖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英宗实录、宪宗实录、孝宗实录、武宗实录、睿宗实录(睿宗为世宗之父,系追尊为帝,虽纂修实录,但不居一朝之数。)世宗实录、穆宗实录、神宗实录、光宗实录、熹宗实录。因“实录”是每一帝王死后,下一朝群臣修纂,所以每代最后一朝皇帝均无实录。故《明实录》中无崇祯实录。后人曾补辑《崇祯实录》,附于《明实录》之中。“实录”系当代人编纂当代事,采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但是当代人编纂当代事,忌讳又很多,往往几经修改,致使一些事实失真,更有的被人为删削。如《太祖实录》,在永乐年间曾重修2次。《光宗实录》因阉党与东林党的政治斗争,也经修改,失实之处也很多。传世的《明实录》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最为完善。1961年以后,台湾曾以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影印,又附刊《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等,是当前《明实录》最完全的本子。 ☚ 农桑辑要 永乐大典 ☛ 明实录明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包括太祖到熹宗共十五朝十三部(建文附于太祖,景泰附于英宗)。另有后人补辑《崇祯实录》十七卷。内容涉及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封建礼教及少数民族事务等各方面。因系当朝人奉敕修撰,故记事多避讳,亦有篡改,但史料丰富。流传各抄本卷帙互有出入,内容亦间有详略。北京图书馆藏本为原副本,最为完善。通行本为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抄本,共二千九百二十五卷,装订五百册,其中建文朝附于成祖。台湾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自1961年后,以北京图书馆藏本显微胶卷陆续影印,附有较精之校勘,又附《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及部分皇帝《宝训》.最为完全。 明实录 《明实录》书名。明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自太祖至熹宗共十五朝,其中建文朝附于《太祖实录》,景泰朝附于《英宗实录》, 计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是书篇幅庞大,凡有关明代历朝的政治、军事、经济设施、灾祥、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及诏令、奏议、大臣生平事迹,都予记载,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关明朝一代的史书皆以其为指归。仅有抄本流传,现存各地藏本卷帙互有出入,内容也间有详略,惟北京图书馆所藏者为原副本,是各本中最完善的。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建文朝附于《成祖实录》, 并附有后人补辑的《 崇祯实录》十七卷, 共二千九百二十八卷,分装五百册。 ☚ 明史·食货志 明经世文编 ☛ 明实录明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500册,共2925卷。明史馆撰。其主要资料来源于明朝宫廷档案。起明太祖朱元璋,至明熹宗朱由校止,凡15朝,后人又补辑崇祯朝17卷。有关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灾祥、祭祀、营造、遣使、贸易、边疆少数民族纳贡、国际关系等重大事件,绝大多数都被收录,内容甚丰,是一部篇幅巨大的史料汇编。旧有多种抄本传世,卷帙、内容皆微有异同。通行为1939年南京图书馆影印传抄本,今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以北京图书馆原藏明内阁副本校勘影印的3045卷本。为研究明史及明代少数民族历史及其风俗习惯等的重要史籍之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