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野黄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野黄皮 【概况】: 异名 野皮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齿叶黄皮(《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 为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齿叶黄皮的根和叶。 原植物 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 Lévl.(C.dentata(Willd.)Roem.;C.dentata var.dunniana(Lévl.)Swingle)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通常不被毛,有刺激性气味,无刺。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叶长15~40cm,小叶5~15,通常9~11,互生,长卵形、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通常长5~9cm,宽2.5~4cm;先端急尖、渐尖或为尾状尖,钝头,基部略歪斜,宽楔形至楔尖,两侧不甚对称,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在嫩叶脉上有时略被疏短柔毛,有半透明小腺点,纸质至近革质,边缘明显圆锯齿,小叶柄长4~8mm。 聚伞圆锥花序,腋生,花白至黄色,花梗无毛;萼4裂稀为5裂,广卵形,无毛,长不超出1mm;花瓣4~5,长圆形,长3~4mm,无毛;雄蕊8稀为10,几等长,排成二轮,外轮与萼片对生,内轮与花瓣对生,花丝短,上部尖,中部以下增宽,花药广卵圆形;子房近圆形,2~3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比子房短,柱头与花柱等宽,略呈四棱,花盘短小,子房柄甚短。浆果,圆形至卵形,紫黑色或暗紫,直径6~10mm或更大,每果有种子1~4粒、种子扁长圆形,种皮膜质,二子叶等大,绿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疏或密林中,或坡地上灌木丛中。分布于中国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印度、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支那亦有。 。【化学】: 根皮含香豆素类成分欧前胡素(Imperatorin)、齿叶黄皮素(Dentatin)、去甲齿叶黄皮素(Nordentatin)[1]和二甲基烯丙基花椒内酯[3-(1,1-dimethylallyl)xanthyletin][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5 [2] Ind.JChem Sect B 1981;20B(1)∶88 【药性】: 性味 苦、微辛,温。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苦、微辛,凉。” 功效 疏风散寒,行气止痛,除湿消肿。 主治 感冒发热,疟疾,胃痛,水肿,风湿性关节炎。 ❶ 《中药大辞典》:“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风湿,水肿,扭挫伤,折脱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感冒高热:山黄皮、桑枝、香薷、淡竹叶,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