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地理志正史地理志。清张廷玉(1672—1755)撰。七卷。廷玉字衡臣,号观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雍正十三年(1735) 《明史》成书, 《地理志》为廷玉亲撰。作者平日留心时务,详于当代地理变革,系统地记载终明一代疆域四至和行政区划。总叙对周边广大地区作以略指,对内地称为本部,革除元代行省制,分两直隶府,即京师(今北京)顺天府和南京应天府,又十三布政使司(亦称省),分全国府州县镇,隶属布政使司,外置诸多羁縻司。凡两府十三司的建置沿革、户口数及领属府州县数均俱详载,间亦略记著名山川、古迹和物产。并载明代特有的都司、卫、所之制。又于边疆重镇如大宁、万全、辽东等地也设有都指挥使司。山西、陕西、福建、四川、湖广为行都指挥使司。都司、卫、所均系军事机关,后来在边疆所置者兼理民政,渐成为地方政区,遂有军民兼管的边疆卫所和只管军不管民政的内地卫所。总全明府州县,羁縻府州县,两京都督府分统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及其所属卫、所,又土官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等等,在总叙中数目俱以详载。为研究明代政治、军事、地理等重要资料。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明史》标点本。 |